书城哲学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19357100000014

第14章 刚柔——失败,是因为太强大(1)

柔弱方为持久之道

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强大者、权势者、富贵者很少能善终,而那些平凡的小人物,却大多能够安然度日。

许多人认为老实是无用的别名,柔弱是懦弱的标志。为了不被他人看成是无用的废物,大家投机取巧;为了不被他人看成是懦弱的笨蛋,大家逞能斗强。直到最后吃了强横的亏,才发现守弱才是持久之道。

传说,老子的老师叫做商容,他是一位贵族,也是一位很有学问的人。

一次,商容突然问老子:“你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是低头恭谨地从高大葱翠的古树下面走过吗?”

老子回答说:“也许是大家仰慕它顽强的生命力吧。”

商容听了,不回答,只是张开嘴巴让老子看,然后说:“你看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全部掉光了。”

商容又问道:“那么,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老子,说:“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沉思了一会儿说:“我想这是刚强的容易过早衰亡,而柔弱的却能长存不坏吧!”

商容满意地笑了笑,说:“你已经明白天下的全部道理了。”

俗话说“舌柔在口,齿刚易落”,这句话表明了柔弱胜于刚强。所以,很多时候,柔弱退让,绝不是懦弱的标志,相反,它是聪明持久的象征。

确实,越是看上去柔弱的东西,在恶劣的条件下往往生存的能力越强,因为柔弱使其具有韧性,使其不容易被轻易摧折。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狂风咆哮着,狰狞着奔袭过来,企图把大地上的一切都连根拔起,席卷而去。

大树看到狂风依然挺起胸膛,顽强地与狂风搏斗。狂风暴虐地纠缠着它,想按下它高贵的头,压弯它不屈的腰。但是,大树始终奋力抗争,不屈不挠。

在大树下面有一片小草,狂风根本不把它们放在眼里,像擀面条一样把它们揉来揉去,几乎要把它们揉成碎片,碾成粉末。小草在狂风中战栗着,俯下腰身,把脸紧紧地贴在大地上。

狂风终于累了,停了下来。这时人们发现,大树折断了腰,小草却慢慢地扬起了脸。

很多时候,柔弱的东西往往更强大,而刚强的东西反而会失败,正所谓“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柔弱也是一种生存的法则。老子所主张的柔弱是针对逞强的行为提出来的,讲的是逞强者刚愎自用、自以为是,而世间的纷争多半是由这种心理状态和行为所产生的。

这样看来,最能持久的东西,不是刚强者,反而是柔弱者。为人处世时也是同样的道理,太过于强硬、过于刚烈的人往往事事受到掣肘,反而是那些温厚柔弱的人似乎力量更强大,或许因为他们受到宇宙的保护吧。

谦卑是高贵的根基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许多人常常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夸夸其谈,卖弄自己如何优秀,把他人的谦虚当做没有见识,结果却突显出自己的浅薄。正所谓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人的智商本来就没有多少差别,即使真的比别人聪明或者比别人的阅历丰富,也应该懂得尊重别人,因为正是别人的平凡衬出自己的机敏,让自己吸取教训,不断提高。

老子曾经举过这样两个例子来说明高与低、谦卑与高贵的辩证关系,一个是“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所有生命的根源,就是因为它肯让自己处于低下的地方。另一个例子是“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孤家、寡人”这样负面的称谓,却被高贵的王公贵族用来称呼自己。所以,老子得出一个结论:“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谦卑是高贵的本源,处低是登高的根基。一个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处在多么高的地位,都不能骄傲自大,许多时候,低头看水反而更能将开阔的天空收入眼底。站在山顶的人和处于山脚的人,在对方眼中同样渺小。高高的山峰终于被一群登山者踩在了脚下,极目四望,一切都离他们那么远。“你们看,山下的人就如蚂蚁一般!”其中一人兴奋地嚷着。“可是,他们也许根本就没觉得山上有人。”一位同伴在一旁轻轻地说。大家霎时冷静下来。的确,巍峨的只是脚下的山峰,我们还和过去一样普通,并不因位置的升高而变得高大。

谦卑做人更显尊贵。在这个世界上,有不少人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这句话,并且演绎出精彩的人生。

一位闻名遐迩的画家每逢青年画家登门求教,总是很耐心地看画指点;对于有潜力的青年才俊,更是尽心尽力,不惜耗费自己作画的时间。一次,一位后辈画家对于前辈的指点感激涕零,老画家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

40多年前,一个青年拿了自己的画作到京都,想请一位自己敬仰的前辈画家指点一下。那画家看青年是个无名小卒,连画轴都没让青年打开,便推托事务缠身,下了逐客令。青年走到门口,转过身说了一句话:“大师,您现在站在山顶,往下俯视我辈无名小卒,的确十分渺小;但您也应该知道,我从山下往上看您,您同样也十分渺小!”说完转身扬长而去。青年后来发愤学艺,终于在艺术界有所成就。

他时刻记得那一次冷遇,也时刻提醒自己,一个人的形象是否高大,并不在于他所处的位置,而在于他的人格、胸襟和修养。

许多成功者都和故事中的青年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确实,我们背负着尊严行走在世间起伏不定的道路上,除了必须时刻提防四周的危险外,还要时刻提醒自己:头要低,腰须挺,谦卑做人更尊贵。

人类的智慧可以认识世间的万事万物,却偏偏最难认识自己。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处在人生高位时,人往往容易飘飘然,甚至自命不凡;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性情狂妄;因为不认识自己,所以逃避;也正因为不认识自己,更容易在成功的时候,在自己的强项上得意忘形,最后反而让自己重重摔伤。所以像道家一样做人,懂得低头看水的道理,不论人生得失如何,不妨经常低头审视一番,我们会发现其实人生的天地还有更宽广的空间等待我们去开拓,这样我们不会自满于小小的得失成就中。

常人往往有一种倾向:看高不看低,求远不求近。譬如:某人学问比自己渊博,就尊重他;某人钱财比自己富足,就巴结他。如果此人条件比自己差,就不予理会,却不知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的道理。其实,从近处可以看到远处,退步也可以当做进步。智者们常告诫人们虚怀若谷,低下头来才能真正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宇宙有多大多高?宇宙只不过五尺高而已!而我们这具昂昂六尺之躯,想生存于宇宙之间,就只有低下头来!”

柔弱是被保留的力量

“水”是老子最喜欢的意象之一,在老子看来,水是天下至柔之物,也是天下最强大之物,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上善若水。”

的确,整个地球的地貌有一大部分都是由水造就的,坚硬的岩石在水的力量面前不堪一击,柔弱的水在坚硬的地球表面刻下了无数道深深的划痕。

水至柔,却柔而有骨,信念执著追求不懈,令人肃然起敬。九曲黄河,多少阻隔、多少诱惑,即使关山层叠、百转千回,东流入海的意志何曾有一丝动摇,雄浑豪迈的脚步何曾有片刻的停歇;浪击礁岩,纵然粉身碎骨也绝不退缩,一波一波前仆后继,一浪一浪奋勇搏击,终将岩石撞得千疮百孔;崖头滴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定目标,不骄不躁,硬是在顽石身上凿出一个窟窿来,真可谓是“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当今的社会错综复杂,变幻莫测,时时刻刻都存在着阻碍,永远挺直身板是不可能的,将身体放柔,降低姿态常是我们不得不做的一种选择。

唐玄宗开元年间有位梦窗禅师,他德高望重,既是有名的禅师,也是当朝国师。

一次他搭船渡河,渡船刚要离岸,这时从远处来了一位骑马佩刀的大将军,大声喊道:“等一等,等一等,载我过去!”他一边说一边把马拴在岸边,拿了鞭子朝水边走来。

船上的人纷纷说道:“船已开行,不能回头,干脆让他等下一班吧!”船夫也大声回答他:“请等下一班吧!”将军非常失望,急得在水边团团转。

这时坐在船头的梦窗国师对船夫说:“船家,这船离岸还没有多远,你就行个方便,掉过船头载他过河吧!”船夫看到是一位气度不凡的出家师父开口求情,只好把船撑了回去,让那位将军上了船。

将军上船以后四处寻找座位,无奈座位已满,这时他看见坐在船头的梦窗国师,于是拿起鞭子就打,嘴里还粗野地骂道:“老和尚!走开点,快把座位让给我!难道你没看见本大爷上船?”没想到这一鞭子正好打在梦窗国师头上,顿时鲜血顺着国师的脸颊流了下来,国师一言不发地把座位让给了那位蛮横的将军。

这一切大家都看在眼里,心里是既害怕将军的蛮横,又为国师的遭遇感到不平,纷纷窃窃私语:将军真是忘恩负义,禅师请求船夫回去载他,他还抢禅师的位子,还打了他。”将军从大家的议论中似乎明白了什么,心里非常惭愧,不免心生悔意,但身为将军拉不下脸,不好意思认错。

不一会儿,船到了对岸,大家都下了船。梦窗国师默默地走到水边,慢慢地洗掉脸上的血污。那位将军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上前跪在国师面前忏悔道:“禅师,我……真对不起!”梦窗国师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不要紧,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

“出门在外,难免心情不好”,这句话中包含的宽容与善意,将对那位蛮横将军的内心产生怎样的冲击呢?梦窗国师用柔和的态度化解了将军的蛮横,一向平和的话语却产生如此强大的力量,如春风化雨,这般风范令人不得不肃然起敬。

柔和的力量是强大的:声音柔和,能够渗透到更加辽远的空间;目光柔和,轻轻拂过便能卷起心扉的窗纱;表情柔和,与人的沟通交流便更加容易。

了解太极拳的人都知道以柔克刚的道理。多少闻名世界的硬功夫都败在了太极的圆融之力下。太极拳中区区一个推手,暗藏“发劲圆整,泄劲发放,沾衣即跌”三大口诀,看似缓慢无力,实则圆中带方,化去对方力量,转为自己之力。太极拳蕴藏的奥妙,便是柔能克刚,弱能胜强。

以柔克刚,以退为进,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人在心里保持一种谦逊的状态,对于一切事物保持宽容和忍让,才能使自己的心灵空间放大到极致,在人世间悠游自在地生活。

强横从来都是留给失败者的

老子曾经作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类比:“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