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19357100000012

第12章 动静——浮躁,是不懂沉静的力量(1)

沉静中积蓄着无穷动能

江南有梅雨季节,雨往往不大,但总是连着几天甚至几个月不停地下,到夏天的时候也会有雷阵雨,或者台风带来的大暴雨,那雨点有手指粗细,打在地上敲起一个个拳头大的水泡。但是这种暴雨持续的时间绝对不会太长。

几千年前的老子就观察到这一现象,他曾说过:“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意思是那些呼啸的狂风往往坚持不过一个早晨,倾盆暴雨往往不会下上整整一天,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天地不允许强横的力量持久。连天地都是如此,更何况是人呢?

所以,人要懂得像和风细雨一样,在沉静中积蓄力量。比起暴烈如火的人,含蓄内敛的性格自然有独特的优势。

含蓄内敛的人的人生往往精致,他们胸怀宽广,性情温和,不在意功名浮华,为人常常温柔谦和,没有什么困难挫折能够将他们打垮,也没有什么荣华富贵能够将他们诱惑。北宋的大词人柳永有一首《鹤冲天》,其中有一句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正是这种人的鲜明写照。

温和含蓄的人,最大的特色是“内秀”,喜欢藏拙、守拙。他们善于顺应命运的变化,坚持自己的人生原则,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像空谷里的幽兰静静地开放着。他们优雅得体,为人低调,文质彬彬,富于同情心,往往给人以温和的印象。他们心胸开阔,不以自己的好恶来要求他人,能够包容常人无法包容的事物,因此,这样的人人缘绝不会太差。

含蓄温和的人总是最关心自我内心的感受,不愿意和人争夺什么,因此,在社会上,他们也就能够离开争斗的风口浪尖。许多人费尽心机躲开各种明枪暗箭,他们却似乎什么都不用做也不会受到伤害。甚至很多时候,含蓄温和的人往往更受领导的器重,因为这样的人看上去更沉稳、更可靠。

小张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每天虽然算不上兢兢业业,但也还是能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做得比较好。对于其他的事情,他总是不闻不问,人们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日子就这样平平淡淡地继续着,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

可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一次意外中,小张部门的主任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并且需要休养一段时间,所以公司领导决定,重新选一位主任,并且考虑到业务的关系,决定在现有的人员中挑选。这下子整个办公室炸开了锅,大家都为争取这个机会而开始了激烈的竞争,明争暗斗在所难免,甚至有的人还动了坏脑子,开始走经理的后门,被经理拒绝后又开始想其他的办法。唯独小张似乎对这个没有多大的兴趣,依然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同事们觉得很奇怪,但是都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没有理会他,因为他是一个公认的“透明人”。

不久之后,领导的决定出来了:小张当选。原因很简单,小张成熟稳重,能做好分内的事情,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懂得不争。

由此可见,含蓄内敛也是一种资本,因为这种个性往往是和成熟挂钩的。

根据性格学家的研究,含蓄内敛的人往往很有创造性,灵动闪耀,能够让身边的人非常佩服。执行具体工作的时候,他们也能够做到敬业务实,承受能力尤其强。一旦他们的创意和设想得到了实现,他们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在社交场合,含蓄内敛的人是安静的旁观者,他们沉稳老成,惜字如金,不喜欢多说话,这反而让他们成了社交场上最受欢迎的人,因为比起那些滔滔不绝的人,含蓄内敛的人更懂得倾听。虽然他们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是让人不易接近,因此沟通的开始阶段可能会不太顺畅。但一旦熟悉,许多人都愿意把这些含蓄内敛的人当做自己的好朋友,因为含蓄的人心思细腻,善于洞察人心,是最为贴心的朋友。

因此,尽管含蓄内敛的人不会轰轰烈烈地去争取,看上去不够热情似火,但他们就像水一样,于含蓄中蕴涵着沉静的力量,因为,他们往往不会被打垮,不会被诱惑,不会卷入争端,而且他们还是社交场上受欢迎的一类人。

沉潜是腾飞前的准备

先秦时代被称为中国的“轴心时代”,若是对传统文化中许多的思想追根溯源,大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浮躁”和“冒进”的反对,无论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俗语还是“欲速则不达”的古训,都可以追溯到老子的“快与慢相互转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曾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踮起脚尖想要让自己站得高,反而连站都站不稳:步子迈得很大想要前进,反而没法走路了。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刚出道时,三年没有卖出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世界闻名的老画家,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三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三天。老画家于是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三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三天。”

故事中老者的话让人深思。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犯了和青年一样的错误。其实,做人处世,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往往能够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不断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滴水穿石”。

所以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人生需要积淀,当时机成熟,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才能一飞冲天。一个人想要最终获得一个圆满、成功、幸福的人生,必须经历一个成功势能积累的过程。如果心浮气躁,最终只会陷于失败的深渊。

我们与大千世界相比,或许微不足道,不为人知,但是我们能够耐心地增长自己的学识和锻炼自己的能力,当成熟的那一刻、一展所能的那一刻,我们将会有惊人的成就。

道家对沉潜以待的阐释可谓是深刻的,现代人学习道家的做人智慧,当明白成败宛若两重天,必须学会甘于沉潜,时机未达之时,静若处子,沉心定气,卧薪尝胆;一旦时机成熟,动如脱兔,灵敏应对,抓住机遇,扶摇直上。

凝神于心,事半功倍

相比“动”的状态,中国哲学更推崇“静”的境界,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如此,所以旧时很多文人的书房里往往会有“虚极静笃”四字,而这四个字出自《老子》:“致虚极,守静笃。”

真空无相曰“虚”,虚而至虚曰“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寂然不动曰“静”,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静下心来,去除杂念,凝神于心,专一不二。现代人之所以常常陷入浮躁的境地,正是因为忘记了“虚极静笃”的功夫。

轻浮的人总是心存杂念,脑子里想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如何投机取巧、偷工减料,如何占更多的便宜,吃最小的亏。他们唯独不肯把心神凝聚在心中,把精力放置在事情本身。

所以,人只有摆脱了心中的杂念,凝神于心,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位作曲家这样形容工作达到“虚极”的状态:

他感觉达到了一种堪称“入迷”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他几乎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我的手好像不属于我,而我和发生的事情一点关系也没有。我只是坐在那里充满敬畏和惊叹地看着,音符自己流淌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