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小C和小D都是正常人,其他人对他们的认识只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和受到消极态度影响的结果。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是情绪和人际吸引的第三种表现形式。人们对C产生了消极的态度反应,那么在看到和C有接触的D时,就会对D也产生消极的反应,尽管人们并不认识D,这就是消极态度的转移。
人和人之间的吸引和厌恶,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简单,而是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积极的态度能产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而与人为善的态度有助于打破人们之间的隔阂,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现实生活中,改进我们的态度,走进世界,也让世界走进我们。
“知己”是怎么回事——相似性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名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就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为了精修琴艺,俞伯牙拜访名师,勤学苦练,还曾身处孤岛,整日与海为伴,与树林、飞鸟为伍,感情很自然地发生了变化,陶冶了心灵,真正体会到了艺术的本质,创作出真正的传世之作。后来,俞伯牙成了一代杰出的琴师,但真正能听懂他的曲子的人却不多。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时,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边避雨。伯牙耳听淅沥的雨声,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动景象,琴兴大发。伯牙正弹到兴头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异样的颤抖,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附近有人在听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见岸上树林边坐着一个打柴人。
伯牙把打柴人请到船上,两人互报了姓名,得知打柴人叫钟子期。伯牙说:“我为你弹一首曲子听好吗?”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听。伯牙即兴弹了一曲《高山》,子期赞叹道:“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了一曲《流水》子期称赞道:“多么浩荡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动,对子期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声,你真是我的知音啊!”于是两个人结为生死之交。
伯牙与子期约定,待周游完毕要前往他家去拜访他。一日,伯牙如约来到子期家拜访他,但是子期已经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闻听悲痛欲绝,奔到子期墓前为他弹奏了一首充满怀念和悲伤的曲子,然后将自己珍贵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从此,伯牙与琴绝缘,再也没有弹过琴。
俞伯牙和钟子期在江边匆匆相遇便成为知音,以至于在钟子期死后,俞伯牙将自己的琴摔烂,再也不弹琴。这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传为佳话。
对音乐的相似爱好和鉴赏,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成为知音。俞伯牙摔琴不只是因为丧失友人的悲痛欲绝,也是因为他失去了一个“志同道合”的人。
相似性原则认为人们往往喜欢那些与自己相似的人,这里所说的相似性不是指客观上的相似性,而是人们感知到的相似性。实际的相似性与感知到的相似性是有联系的,而且往往是前者决定后者,但二者并不完全对应。感知到的相似性包括信念、价值观、态度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比如外貌吸引力的相似性、年龄的相似性、社会地位相似性,以及兴趣爱好的相似性等。许多研究表明,相似性与喜欢之间有直接联系。
对相似性原则的一种解释是,相似的人肯定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着正强化作用,而不相似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起着负强化的作用。这种正负强化作用通过条件反射过程与具有这些特点的人联系起来,结果造成人们喜欢相似的人,不喜欢不相似的人。
另一种解释认为,相似性影响吸引是由于它提供了与自己相关的他人的信息。人们通常重视自己的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所以对拥有同样特点的人易产生好感。
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他人越是与自己相似,自己便越是喜欢这个人。T·M·纽科姆的现场研究证明,在研究开始时,那些在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上相似的人,在研究结束时成了好朋友。
但是,人们在交往之初,信念、价值观和个性品质的相似性往往显示不出来,此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吸引力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个性品质等因素的作用突显出来,逐渐超过其他因素。
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关于知己的千古佳话。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那个想要遇见的人,那个与自己情志相投、兴趣一致的人,怎能不会有如获至宝的感觉?相同的态度、相同的价值观,最终使他们成了志同道合甚至同生共死的至交好友。“最有吸引力的人是那些最像我们的人”是相似性导致了喜欢。如果你想成为别人喜欢的人,想成为受欢迎的人,不妨先下点工夫与他人在思想上、行为上、品行上有一点“相似之处”。
一言既出为何驷马难追——承诺一致性
一个赌徒一旦对自己选中的马下了赌注,他对这匹马的信心便会立刻大增,他会坚信这匹马一定是所有马中最好的。
这种现象被称为“承诺一致性”原则,是指一旦我们做出某种决定,或者选择了某种立场,我们便会强迫自己采取某种行为证明之前行为的正确性。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不愿意承认自己错了——哪怕你明知自己错了。
没有人愿意向别人证明自己是错的,所以当我们作出承诺的时候,我们会采取各种措施支撑自己的承诺。例如,当你当着许多人的面发誓要戒烟的时候,你知道所有人都在看着你,你不愿意在别人面前陷入“言而无信”的境地。这个时候,你会爆发出强大的意志力支持你的戒烟行为。哪怕你的烟瘾发作十分痛苦,你也会努力控制自己不违背当初的承诺。相反,如果你只是私下里跟自己说“我要戒烟”,你的戒烟十有八九会失败,因为你没有对人作出承诺,所以你也不需要痛苦地约束自己。
根据承诺一致性原理,一旦人作出承诺,他就有了必须言行一致的压力。
古今中外,在人类的文化里,始终如一是一种代表诚信的优秀品质。一旦下定决心,我们就会努力让自己完成。这在心理学上可以总结为承诺一致性原理。一旦选择了某种立场,人们一定会捍卫下去,因为一致性对人们产生了压力,这种压力迫使人们做出与承诺一致的行为。而且,人们会一直说服自己所做的选择是正确的,并用行动证明。
听朋友说刘先生刚刚乔迁新居,海尔销售员大喜猜想他肯定会淘汰旧的家电,换一套新的家电设备。但是当大喜上门推销公司新推出的一种套装家电的时候,刘先生家只剩下一台洗衣机没有更换。
大喜意识到全套家电是不可能卖出去了,但是既然来了,大喜还是决定争取一下,于是详细地介绍了海尔的各种电器。在介绍的过程中,大喜发现刘先生一家果然对洗衣机非常感兴趣,于是推荐了公司新推出的一款洗衣机。
尽管刘先生及家人都非常喜欢这款洗衣机,但是对销售员的防备心理还是让刘先生对大喜产生了质疑,决定暂时不买大喜推销的洗衣机。刘先生很委婉地对大喜说:“实在不好意思啊,虽然我们都很喜欢你推销的家电,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喜欢洗衣机就让你把这套家电拆开来卖,这样可能会给你和你们公司造成很大的损失。”
聪明的大喜意识到,这是刘先生在拒绝自己,便趁机设下了一个诡计,他反问刘先生:“如果这套家电可以拆开卖,您会选择购买吗?”
刘先生继续委婉地说:“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我们也不想为难你。”
大喜再次确定:“您是说如果可以拆开来卖,您会选择购买,是吗?”
刘先生点点头。
看到客户已经作出了承诺,大喜立即抓住机会说:“您稍等,我向公司请示一下。”
结果可想而知,领导同意后,大喜欣喜地告诉刘先生说:“领导已经同意将这套家电拆开来卖。恭喜您,可以买到您喜欢的洗衣机。”
想到有承诺在先,刘先生此时也不好再说什么,只能选择购买了。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承诺一旦作出,就很难再悔改。引诱客户作出承诺,不仅能防止客户变卦,还能让他们受到无形力量的牵制,在承诺一致的心理作用下做出购买行动。
销售是智商情商的较量,在销售的过程中,销售员可以引导客户许下承诺,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用客户当初的承诺促使其兑现购买承诺。即使客户此时已经意识到自己当初轻易许下诺言是不理智的行为,但是为了保持自己的言行一致,也很难拒绝销售员的再次推销。对大部分人来说,保持言行一致的形象远远要比损失一些金钱更重要,何况他们仅仅是购买了一些对自己有利无害的产品,并没有损失金钱。
销售如此,为人处世更是如此,利用承诺一致的小诡计,会让推销的过程变得简单,销售员要根据实际情况将这一小诡计巧妙地运用到现实的交往过程中来。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而你要做的就是引诱他作出一个购买商品的承诺。引导他人作出承诺,最后让别人接受你。引导他人把宝押在你身上,他人自会竭尽全力地帮助你,让一诺千金变成利益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