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19355600000013

第13章 生旦净末丑,你演哪一出——角色定位与扮演(2)

3.三四岁以后,群体游戏阶段就开始了。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走出家庭与更多的人和群体发生联系,同时他们也把家庭看做是他们所隶属的群体。儿童开始关心非家庭群体,包括作为整体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发展出一般意义上人们对他们的要求和期望的观念,即米德所说的一般他人。在游戏中,如玩垒球,儿童必须考虑许多人在同一时间扮演许多不同角色时的行为。他们必须知道周围的整个情势。这样做时,他们借用的是一般他人的角色。当能够这样做时,他们已将“社会”内化了,“客我”的形成过程已经完成。

在成人的世界里,同样也有角色借用,只是相对于儿童的世界,这种借用显得更为玄妙。

明英宗朱祁镇听从太监教唆,御驾亲征,临走前把朝政交给了弟弟朱祁钰。朱祁镇兵败被俘,成了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人质皇帝”,弟弟朱祁钰被百官推上了皇位。而此时的朱祁钰由于长期在龙椅上扮演皇帝的角色,已习惯了群臣的膜拜,习惯了对权力的操控,他不再满足于只是借用皇帝的角色。尽管哥哥已成为俘虏,但仍是他的一块心病,他日夜担心哥哥会回来夺走他的皇位。几年之后,朱祁钰病重,又无子嗣,朱祁镇也在大臣的帮助下重新登基。

朱祁钰的一生算是实实在在地借用了一回哥哥的角色,他也由一个对权力无欲无求的人变成了一个乾纲独断的冷面人,对哥哥也格外残忍。可见,人们在借用别人角色的过程中,也被借用的角色深深影响。

我们在生活中有很多借用别人的角色的机会,在人的社会化进程中,“主我”很多时候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实行着对他人的“角色借用”,儿童时期,我们模仿父母和他人的行为学习生活,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我们为让自己融入群体而更有意地去借用他人的角色。在借用的过程中我们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你也要学会“变形”——角色互换

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生活角色互换节目叫《变形记》,节目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选取人物,进行七天的角色互换,让“主演”体验不同生活。其中一期节目的变形主角是一个偏远地区小学的女孩罗珍,她被安排到荆州市里原小学进行为期一周的生活学习交流。这在荆州的学校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学生们从罗珍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品质,也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城市女孩李耐阅则因为在农村生活的体验中改掉了她自私、自暴自弃的性格并解开心结,从一个“坏女孩”变成一个懂事的“好女孩”。

可见,适当地进行角色互换可以对人们产生积极影响,能够让我们从别人身上学到好的品质。人们在生活中也需要与人进行角色互换,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让交际和生活变得更美好。

家长会上,老师安排20位家长和学生一起分享了平时沟通中的问题和经验。因为之前有家长找老师诉苦,抱怨与孩子沟通变得比以前更难了。孩子们不愿意与家长多说话,也不愿意家长过多地干涉他们的事情,而宁愿把心事都写到日记本里锁起来。老师给大家放了一段视频:小和尚贪玩,把鱼、蛇和青蛙的身上都绑上石头再扔进河里,老和尚看了之后,让小和尚自己绑上大石头去河里把动物找回来。小和尚背着沉重的石头在河里每动一下都很艰难,在他终于找到鱼和蛇时发现他们已经死了,于是,他把还活着的青蛙给松绑放了。家长和孩子看了都感受很深,有个胖乎乎的爸爸说“这周末我和儿子要学着郭冬临和叮当演那个《我和爸爸换角色》,老师您要记得去家访啊”。

沟通困难的问题不只是在父母和孩子间,在很多师生之间也存在。老师辛苦地备课,学生在下面却不好好听课,还搞小动作;或者学生要写很多作业,成绩不好还要被老师训。为此,很多学校也在鼓励老师和学生互换角色、相互体验,在体验中实现教学相长。

在生活中,通过互相交换角色,我们可以处理很多问题。很多时候,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转换立场,很多困扰就可以迎刃而解。

张磊是一家电气公司的一位科长,他一向知人善任,并且每推行一项计划,他总是不遗余力地率先做榜样,将最困难的工作揽在自己的身上,等到一切都上了轨道之后,才将工作交给下属,而自己退居幕后。虽然,他这种对待工作的态度很好,但他太喜欢为他人做表率,所以常常让人觉得他太高傲了。

最近不知怎么回事,一向神采奕奕的张磊总显得无精打采。原来最近的经济极不景气,资金方面周转不灵,再加上预算又被削减,使得科里的机能差点停滞。

张磊认为这种情况若继续下去,后果一定不可收拾。于是他实施了一套新方案,并且鼓励职工:“好好干吧!成功之后一定不会亏待你们的。”没想到眼看就要达到目标了,却还是功亏一篑,也难怪他会意志消沉了。

平日对张磊极为照顾的经理看到这种情形后,对他说:“你最近看起来总是无精打采的,失败的挫折感我当然能够理解。我觉得你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你只是一味地注重该如何达到目标,而忽略了人际关系的维护,如果你能多方考虑,并多为他人着想,问题一定能够迎刃而解。”

经理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管理人员。我觉得你就是太急切了,又总喜欢为职工做表率,而完全不考虑他们的感受,认为他们一定能如你所愿地完成工作,结果却给了职工极大的心理压力。也许就是这个缘故,所以大家都说你虽能干但你的部属都很为难。每个人都知道工作的重要性,所以你大可不必再给他们施加压力。你好好休息几天,让精神恢复过来,至于工作方面,我会帮助你的。”

看了张磊的这段经历后,你可能也有相同的感触,那就是:要想获得别人的信任和理解,并不是只靠热情与诚意便可取得成功的。或许你对自己的能干极有信心,但往往会因过分能干或热心,而给别人带来跟不上的感觉,从而产生心理压力。这一切都是因为你没有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

在与客户打交道时,有的销售人员会抱怨说:“这个老板无论我说什么他都说好,结果就是不买我的东西,真气人!”其实,我们如果能够站在客户的角度想一想,便能找到问题的症结:“卖东西的商家多的是,我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东西?”也就是说,若要使他人乐于按照你的意愿去行事,你就应该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习惯以己度人,习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的行为,衡量周围的事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其他事物上,结果不仅产生了误会,还造成了预想破产、现实失利。因此,要想得到别人的认同,和谐地与人相处,就要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就要学会角色互换。

从工作狂到过劳死,罪源只是钱吗——角色超载

四月,本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然而2011年的四月,却有一位美丽的女硕士因过度劳累而与春天永远地说了再见。事情起源于一条微博:“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事件瞬间引起万人关注。媒体也在采访中了解到,死者是一名硕士研究生,从事审计工作。每天加班到深夜甚至凌晨,由于工作忙,重感冒也不去治疗,仍日夜加班,最终诱发急性脑膜炎,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一个如花生命的逝去引发了人们的深思,却很难改变人们加班劳累的命运。面对现实激烈的竞争,年轻人不得不习惯于这样熬夜加班的生活。不少网友发帖呼吁“高薪诚可贵,健康价更高”。

如花生活陨落仅是因为要挣钱,还是自我期望太高?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因害怕不能胜任,就拼尽全力努力显示自己可以胜任。这就是角色超载。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加快,压力也日益渗透在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超载,新旧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下岗失业,环境污染,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给现代人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特别是工作超时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现象。人们曾笑称“上班这一天其实可短暂了,电脑一开一关一天过去了!电脑再一关一开又一天就过去了!上班这一天最最痛苦的事,就是下班了,活还没干完!活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干完?唯有加班”。

一项针对中国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研究表明:中国员工把工作看得比其他国家员工更重要,每周工作时间更长,有高达93%的被调查者每周工作时间在40小时以上,有62%的被调查者甚至每周工作在50小时以上,这显然是惊人的。一个时常加班的人感同身受地说:“我现在的项目也是天天加班,最多一次是5个通宵的加班,导致手蜕皮、脚肿、吃不下饭,现在略微好点了。想起当时的日子,简直是噩梦。”过度地透支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将付出健康的代价。长时间加班、无休息日的工作等违反生理规律的劳动极易导致病理性疲劳,这必然降低人体免疫功能,诱发或加重各类疾病的发生。

2006年5月,深圳华为公司一位年仅25岁的员工,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一个月,导致全身多个器官衰竭,突然死亡;2005年,清华大学两位年轻教师因积劳成疾,相继突然死亡;2009年,深圳丝路数码技术有限公司员工因连续加班5个通宵突然猝死。

现代社会的特殊病“过劳死”,来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日本,其突出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过重,心理压力加大,导致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劳成疾,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令人担忧的是,“过劳死”正在日益逼近我国更多、更年轻的知识分子。“体检、化验查不出明显的病状,但自我感觉很累,工作时无精神,生活中缺少乐趣,而且常伴有抑郁、焦虑等情绪反应。”这是很多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共同感受。专家指出,这种状态会进一步发展为过劳,直至引起疾病或导致死亡。

人才研究报告指出,我国目前有超过七成的知识分子处于亚健康状态,如果知识分子不重视这一问题,不久的将来,这部分人中将有一半以上要患上肿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等疾病,而这些患病人中有一半将面临“过劳死”,只有1/10的人有望安享晚年。国内外的多项调查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北京1866名知识分子接受了体检,结果显示,患有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症、白内障、高血压病、癌症等疾病者的比率竟高达84.6%,尤其是40~59岁人员的患病率高达90.4%。不仅面临“过劳死”问题的人群日益扩大,而且年龄也日益降低。国内一份跟踪了近10年的“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反映,北京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已从10年前的58~59岁降至53~54岁,比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北京平均寿命的75.85岁低了20多岁。

英年早逝悲剧的连续发生和社会人士普遍存在的亚健康状态,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调查数据还表明,42.35%的员工有较高水平的角色超载,51.7%的员工有中等水平的角色超载,只有5.8%的员工角色超载水平偏低。由于人们角色超载而使工作占据了太多精力和时间,致使家庭和自身的身心健康都出现了问题。

无论是英杰的劳累死,还是现代人的诸多亚健康,这些都不仅仅是一种扭曲的社会现象,更是一种扭曲的心理现象:角色超载。

所谓角色超载,就是人们所承担的社会角色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和承受能力,这种现象不只源于外界的冲击,更是内心的一种渴望承载,自我渴望获得社会的认可,自我不希望不用“胜任角色”。角色超载不仅对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影响,也对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在社会中,每个社会人往往同时身兼数职,一生都在角色扮演,也会有角色冲突,一生都在角色中磨合。与此同时,我们更要认真自己的角色和真实的自我,摆脱角色超载带来的身心危害,人就要从根本上转变和世界的关系,加强身心健康意识,在敢于挑战和进取的同时,更应该明白自己的能量,设一个跳一跳能够了得着的目标,不要让你的人生角色成为一种负担,不要在负担的重压下迷失,更不要被角色压垮,享受你的“社会角色”,享受你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