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19355200000002

第2章 《黄帝内经》藏大药,体健寿延从中求(2)

颜老指出,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机体阴阳协调,水火相济,清气升,则水谷精微四布;浊气降,则水津畅利,二便通调,达到内外环境的平衡。一旦阴阳失调,人体即发生各种疾病,治病的目的则是“平其不平而已”。他认为,气血失和是脏腑失调和机体病变的集中表现,而淤血则是产生气血不和的重要因素。“血液循经而行,环流不息,周而复始,濡养全身,若因各种原因出现血行不畅,或血液淤滞,或血不循经而外溢,均可形成血淤。”因此,通过调气活血,就可达到“有病可治,无病防病”目的。

健康锦囊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根据气功原理自创了一套导引养生功法,可调气活血。具体方法如下:

第一步,采取端坐式,项挺直,目向前平视,闭口、舌抵上腭,全身放松,思想安静、洒脱,自然呼吸,气要均匀。

第二步,以意领气,先由会阴开始上入发际,沿任脉的关元、神阙、膻中、天突、廉泉到头顶;沿督脉由头顶下行至风府、大椎、至阳、命门至尾闾归会阴,再上入小腹。

第三步,由小腹向左行至气冲、髀头,沿足阳明经直下到内庭,走足心涌泉,再从足三阴(大腿的内侧)由下向上行经阴廉到气冲穴,右侧循行路线与左侧支行方向相同。

第四步,由气冲穴到任脉的曲骨穴,经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到天突。

第五步,由天突向右经中府、俞府到肩井、巨骨、肩穴,沿手阳明向下到阳池,再分别下行至大、食、中、无名、小指之后,从手三阴由下向上到极泉,经中府、俞府,到天突穴,再向右行与左侧运行路线相同。

第六步,由天突向上到廉泉穴,因舌抵上腭,使任督相通,经气到头顶,再向下到风府、沿督脉直下至尾闾,回归会阴,再上行至丹田终止。

此功尤其适合于无暇锻炼的人和活动不便的患者,因为它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只需坐姿即可,时间1~5分钟,可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存正气,邪不入,病不生——班秀文解读《黄帝内经》

大师手记

《内经》认为,疾病能否发生,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主要是正邪斗争的结果,关键在于人体之气虚与不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遗篇·手法论》),也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人体正气充沛,抵抗力强,邪气就不易侵犯,人体不会得病。反之,“邪气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篇》),正气相对虚弱,不足以抵抗外邪之时,邪气就乘虚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

——班秀文《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班秀文卷》

养生馆

班秀文教授对《黄帝内经》有着透彻的研究,他从“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得出,正气在人体预防疾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他指出:一个人会不会生病,重点在于这个人正气是否充沛,充沛则邪气不可侵犯,人就不会生病;反之,虚弱则不足以抵抗外邪,人就会因邪气侵入而发病。

班教授进一步解释,所谓“正气”,实际上就是我们身体的抗病能力,也就是现代医学上所说的免疫力,它包括了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正常的功能活动。这就好比一个国家,如果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都是均衡、稳定、强盛的,外敌就无法入侵。同样的道理,如果人体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外邪(即致病因素)也是不可能侵犯你的。因此,我们要想不生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培固正气,使自身强大起来。

那么,正气又从何而来呢?《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正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的阴气与阳气。

父母之精气是先天之本,正气的强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决定。父母身体好的孩子,先天正气就比较充足,身体的抗病能力也会比较强。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一些同胞兄弟姐妹,有的健康强壮,有的则体弱多病。有人会觉得奇怪,兄弟姐妹之间遗传基因相近,先天条件差距应该不大才对,但他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即在孕期有无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受孕的时间,孕妇孕期有无饮酒过量、服药等情况,孕期心情,孕妇营养状况,等等。因此,如果想让自己的孩子正气足、身体棒,在怀孕之前就应该做好准备。

正气虽来自父母之精气,但这些先天带来的精气只够维持七天的生命,一个人要想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因此,人体正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影响。有的人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正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从小体弱多病,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注意养生、存正气,也能够健康长寿。

关于如何存正气,方法很多,在后面还会有相关的探讨,这里我们只提几个小点:

1.无论何时都不要“硬熬”

“硬熬”最消耗人体正气。许多人为了工作,即使身体已经很疲劳,还在硬撑。事实上,疲劳是身体需要恢复体力和精力的正常反应,同时也是人体所具有的一种自动控制信号和警告。如果不按警告立即采取措施,就容易损害人体正气,最终积劳成疾,百病缠身。尤其是对于气虚体质的人来说,本身就会经常感到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昏眼花、思维迟钝、精神不振、心悸、心跳、呼吸加快等症状,如果再“硬熬”下去,可能就离“过劳死”不远了。

2.五谷最补正气

在中医理论中,五谷杂粮是最好的补品,它们都是植物的种子。对于植物来说,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是植物中能量最集中的一部分,也就是植物的精气所在,对人体的正气自然大有补益。那么,应该怎么吃呢?最好是熬粥吃。现在商场里都有专卖五谷杂粮的柜台,到那里多选几种,回来一掺和熬成粥,每天吃一碗,比吃山珍海味更能补正气。

3.气虚的人可以多吃点鸡肉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鸡肉的众多疗效,其中提到这样一个方子:“脾胃弱乏,人痿黄瘦。同黄雌鸡肉五两、白面七两,作成馄饨,下五味煮熟,空腹吃。每天一次。”在中医看来,鸡肉可以温中益气、补精填髓、益五脏、补虚损,对于治疗身体虚弱而引起的乏力、头晕等症状,以及由肾精不足所导致的小便频繁、耳聋、精少精冷等症状有一定的功效。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鸡肉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会加重肾脏的负担,有肾病的人应尽量少吃,尤其是尿毒症患者应该禁食。

小偏方

香菇炖鸡

材料:肥嫩母鸡1只,水发香菇3朵,料酒50克,鸡汤750克,丁香5粒。

做法:

1.香菇泡发,洗净撕成小块。

2.将鸡洗净,从背部剖开,再横切3刀,鸡腹向上放入炖钵,铺上香菇,加入调料、鸡汤。

3.钵内放入盛有料酒、丁香的小杯,加盖封严,蒸2小时后取出钵内小杯即成。

功效:增进食欲,滋补强身。

健康锦囊

《黄帝内经》指出,一个人想不生病,除了“内养正气”之外,还要“外慎邪气”。班秀文教授认为,邪气包括“外感六淫之邪、疫疠之气、七情过极以及一切肥甘厚味、痰饮、淤积等足以致病的各种因素”。“六淫之邪”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疫疠之气”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疾病的邪气;“七情过极”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过于激烈;“肥甘厚味、痰饮、淤积”指不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事实上,这些“邪气”既是致病因素,也是伤害正气的罪魁祸首,只有远离它们,才能维护我们身体的健康。

形与神俱,终其天年——《黄帝内经》防衰老思想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