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大国医2:30位“国医大师”的养生秘术与治病绝学
19355200000015

第15章 调动经穴养命丸,铸成金刚不坏身——国医大师经穴养生方(1)

听裘老讲解经络输气血、通脏腑、防病祛病的秘密

大师手记

经络除了在人体生理正常的情况下担任着输转气血、运行营卫、联系脏腑、濡养组织等重要作用外,当机体发生异常变化时,经络更具有反映病候的作用;当病邪侵袭人体时,经络还具有传导的作用;在应用针灸或汤药施治时,经络复有接受刺激和传递的作用;在进行治疗时,还可根据经络对机体的特殊联系而产生治疗的选择和指导作用。因此,它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裘沛然摘自《壶天散墨:裘沛然医论集》

养生馆

裘沛然教授从小就跟随叔父裘汝根学习针灸,他对经络针灸的研究早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认为,经络实际上就是身体内部一种密闭的管道,在平时担任着输转气血、运行营卫、联系脏腑、濡养组织等作用;当身体出现异常时,能够反映病候;当病邪侵袭机体时,则具有传导的作用;在应用针灸或汤药施治时,它同样具有接受刺激和传递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进行治疗时,就可以根据经络的特殊地位选择治疗方法。

裘老首先对经络的反映作用进行了阐释。他指出:经络在人体内部循行,故某经脉的隶属部位发生病变,就会在该经脉上有所体现,它有时表现为局部性的,有表现为全身性的。如《灵枢·邪客篇》中说:“肺心有邪,其气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大腿);肾有邪,其气留于两腘(膝盖后弯腿处)。”至于全身性症状,则有“太阳病发热恶寒,少阳病寒热往来,阳明病但恶热不恶寒”的说法。

近代医家发现的压痛点、皮肤活动点及过敏带等,也是对经络反映作用的印证。有人认为,某些压痛点与皮肤活动点和经络腧穴不尽相符,裘老解释说:“这是因为经穴仅仅是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它还包括经别、奇经、经筋、皮部以及标本、根结之类。”因此,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不仅仅是“线”或“点”,还应从“面”的角度来理解。这也就涉及当代一些养生专家提到的“反射区疗法”,它并不是一种全新的疗法,只不过是经络疗法的延伸,它之所以能够起到保健作用,就是因为人体内存在着经络。

裘老还介绍了经络的传导作用。他指出,经络的循行表里相通,把人体体表和内脏密切相连,所以病邪侵袭人体后,就可循着经络线路向内传导。例如太阳司一身之表,为开;阳明司一身之里,为阖;少阳半表半里,为枢;而少阴与太阳又相为表里,故六淫之邪侵入太阳时,就有内传阳明、少阳或少阴的可能。既然经络能够传导病邪,那么自然也就能够接受体表良性刺激传递于脏腑,针灸、按摩、刮痧、拔罐等经络疗法,就是凭借其这一作用达到治疗目的的。

事实上,由于经络在人体的分布极为复杂,人体各部位又相互关联,所以用经络治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是哪个部位出现病变刺激相应经穴就可以了。中医在治疗某些疾患时,常常不仅是治这个脏器,而特别重视与其有关的另一些脏器。例如,治疗肺结核,常用补肾的方法;治疗肾炎,常常用运脾或宜肺的方法;目疾不治目而用补肝的方法;口舌生疮,可以清泄小肠之火;大便泄泻,采用调治膀胱或补肾的治法。又如,针灸治疗高热疾患,常取大椎穴退热,因为大椎穴是诸阳交会穴;阳气不足,可温灸关元穴,因关元为三阴之会,又是肾间动气所系的穴位;此外如头顶痛,取足小趾至阴穴;泄泻及脱肛,取头顶百会穴;呼吸器官疾患,取用大肠经的曲池、合谷穴;肝炎取胆经的阳陵泉、丘墟穴;三阴交主治妇女月经病等,这类例子不胜枚举。

小贴士

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经外奇穴分布比较分散,但与经络有密切联系,如印堂与督脉,太阳与三焦等。随着针灸学的发展,现代的一些新穴,诸如阑尾穴、球后穴等,亦入经外奇穴之列。

总而言之,人体经络包括点、线、面三个部分,所谓点,除了360多个经穴之外,还有很多奇穴,另有天应穴、不定穴等,所谓“人身寸寸皆是穴”,其多不可胜数。至于线,有正脉、支脉、别脉、络脉、孙脉、奇脉及经隧等各种纵横交错和深浅密布的循行径路。至于面,从肢体的皮肉筋骨和脏腑组织,都有一般的分布和特殊的联系。它们共同具有反映病候、传导病邪、接受刺激、传递药性、指导治疗的作用,只要方法应用得当,我们完全可以利用经络达到祛病强身的目的。

健康锦囊

经络内连脏腑,外接四肢百骸,纵横交错,构成了一张人体的活地图,可以说身体的各个部位,脏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肤毛发,无不包括在这张地图之中。下面,带大家简单认识一下这张“经络地图”。

1.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的主体,它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的连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

2.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其循行别道奇行,故称奇经。其功能是: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渗灌等调节作用。

3.十二经别

经别,就是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别出,走入体腔脏腑深部,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入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它通达某些正经未循行到的器官与形体部位,因而能补正经之不足。

4.十五别络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有别络、浮络和孙络之分,其中别络是较大的分支,共有十五条,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外加脾之大络(大包)。它们分别以十五络所发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沟通表里经脉之间的联系,统率浮络、孙络,灌渗气血以濡养全身的作用。从别络分出最细小的分支称为孙络,它的作用是输布气血,濡养全身。另外,在全身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为浮络,它分布在皮肤表面,主要作用和络脉一样输布气血以濡养全身。

5.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的作用。

6.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其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而划分的。由于十二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经络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

荧荧焰火起膏肓——将艾灸疗法彻底说清楚

大师手记

祖国医学中的灸法,是经历几千年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的一种医疗方法。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之说。所谓七年之病,是形容一些疑难顽固的慢性疾患,三年之艾,则表示用艾以陈者效力较好的意思……灸治的适应证很广,如哮喘、虚劳、伛偻、咳嗽、肿胀、痞块、泄泻、痢疾、呃逆、消渴、痫证、头风痛、痹证、癃淋、疝气以及儿、妇、外、伤各科的某些疾病,多至不胜枚举。

——裘沛然摘自《壶天散墨:裘沛然医论集》

养生馆

中医刺激经络的方法有很多种,时下艾灸法受到普通百姓的青睐,除了其特殊的疗效之外,还在于它的专业性要求不高,便于家庭操作。裘沛然教授同样对艾灸法情有独钟,专门撰文倡导,认为它“能起沉疴”。与此同时,裘老也提醒大家,艾灸疗法并不是随手就用那般简单,它同样需要一些基本知识。

1.艾灸疗法常用种类

(1)艾条灸法

顾名思义,就是将艾条点燃后置于腧穴或病变部位上进行熏灼的方法。艾条分为两种,一种是纯由艾叶制成的“无药艾条”,一种是掺入其他药物粉末的“药条”。药店销售的多为无药艾条,对顽固性疾病效果不太明显,有条件者可自制“药条”。在具体操作上,艾条灸法又可分温和灸、雀啄灸、熨热灸等。

小贴士

自制“药条”并不复杂。取一张长26厘米、宽20厘米的桑皮纸,将艾绒24克、药末6克均匀铺在纸上,然后卷紧如爆竹状,外用鸡蛋清涂抹,再糊上一层桑皮纸,卷紧即成。

药末可根据病症选择,也可选择通用方:硫黄6克,麝香、乳香、没药、松香、桂枝、杜仲、枳壳、皂角、细辛、川芎、独活、穿山甲、雄黄、白芷、全蝎各3克。

温和灸: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距0.5~1寸左右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一般每处灸3~5分钟,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

雀啄灸:将艾条点燃的一端对施灸部位,似鸟雀啄米状,一上一下地进行艾灸。多随呼吸的节奏进行雀啄。一般每处可灸3分钟左右。

熨热灸:将点燃的艾条一端接近施灸部位,距皮肤0.5~1寸左右,平行往复回旋施灸,如熨衣服一般。一般每处灸5分钟左右。

(2)艾炷灸法

把艾绒做成圆锥形的艾炷,大的如半截枣核,小的如麦粒,把它在穴位上灸,就是艾炷灸。艾炷灸又分为化脓灸与非化脓灸两种。

非化脓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感到灼热时即去掉,一次可灸3~9壮,病情严重者可适当增加。

化脓灸:把艾炷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感到灼热时仍继续进行,直至艾炷烧及皮肤表面,使皮肤起泡充血或表皮红肿流水。灸破后表皮局部多会化脓,一般不需处理,化脓后结痂即痊愈。

(3)隔物灸法

又称为间接灸法,与直接灸法相对应,是指在艾火与皮肤之间放置隔热物的灸法,它并不是一种单独使用的灸法。根据间隔物的不同,又可分为“隔姜灸”、“隔蒜灸”、“附子饼灸”等类型。间隔物的制作很简单,以隔姜灸为例,只需将鲜姜洗净后切成2~3毫米厚的薄片,中间用细针刺成筛孔状,以利灸治时导热通气。艾条灸与艾炷灸均可隔物。

2.艾灸疗法的补与泻

艾灸疗法与其他疗法一样,也分为补法与泻法,以达到“虚者灸之,则正气得扶;实者灸之,则邪气得除”的功效。总的原则为:刺激性较弱的为补法,刺激性较强的为泻法,前者灸至皮肤略红即可,后者则以灸后发泡或形成灸疮为宜。下面,我们从艾条与艾炷两种灸法具体进行阐述:

(1)艾条灸的补泻

艾条灸的补泻,关键在操作技术上。用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每穴每次3~5分钟,可起到促进生理机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的作用,即为补法;而用艾条雀啄灸,每穴每次5~7分钟,约60~100下,可根据病情适当延长时间或增加灸的强度,可起到镇静、缓解、制止、促进正常的气血运行等作用,即为泻法。另外,施补法时,艾条宜小而细;泻法时,艾条宜大而粗。

(2)艾炷灸的补泻

艾炷灸补法:点燃艾炷后,不吹艾火,待其徐燃自灭,火力微而温和,且时间宜长,作灸壮数较多,艾炷大。灸治完毕后用手按压施灸穴位,谓之真气聚而不散,可使火力徐之缓进,发挥温通经脉、驱散寒邪、扶阳益气、行气活血、强壮机能的温补作用。

艾炷灸泻法:点燃艾炷后,速吹旺其火,火力较猛,快燃快灭,当患者感觉局部烧灼发烫时,即迅速更换艾炷再灸。灸治时间较短,壮数较少,艾炷小,施灸完毕后不按其穴,则谓开其穴而邪气可散。可使火毒邪热由肌表而散,从而达到以热引热的目的。

3.艾灸疗法注意事项

(1)在过饥、过饱、醉酒、劳累、情绪不好、阴虚内热等情况下,患者要慎用艾灸。

(2)心脏、大血管及黏膜附近少灸或不灸,身体发炎部位禁灸,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也不宜灸。

(3)艾灸前最好喝一杯温水,高于体温。艾灸后还要补充一杯60℃左右的热水,稍稍有点烫嘴。

(4)在艾灸过程中,不要喝冷水、吃凉饭,否则如同给艾灸撤火,不利于疾病的治疗。

(5)施灸的程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

(6)施灸时间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施灸的穴位也应该是由少至多的,热度也是逐渐适应的。

(7)施灸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异常症状,如发热、口渴、红疹、皮肤瘙痒等,一般不要惊慌,继续艾灸这些症状就会消失。

健康锦囊

除了艾灸疗法之外,梅花针、按摩、刮痧、拔罐等也是家庭常用的经穴刺激方法,下面我们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1.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又称皮肤针,如小锤状,针柄一般长15~19厘米,一端附有莲蓬状的针盘,针盘下面散嵌着不锈钢短针。梅花针的针尖不是十分锐利,它并不是通过刺透皮肤起作用的,而是通过钝性针头叩击皮肤,以达到调节经络气血运行的目的。因为皮肤与经络、脏腑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运用梅花针在经络、穴位的表面皮肤进行叩刺,可以激发、调节脏腑经络的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选购梅花针的时候,要选择针柄坚固而有弹性,全束针平齐,没有偏斜、钩曲、锈蚀和缺损的针具。

2.按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