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宋诗精品鉴赏
19350500000013

第13章 唐诗篇(12)

白帝城在奉节县,濒临长江,距离瞿塘峡很近。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离开了夔州,船行在江中。从中途往回望,只见群山高耸人云天。诗人早上告别了的白帝城,现在已经看不见了。天气晴朗,五彩云霞辉映在刚才路过的地方。“彩云间”三字不仅形象鲜明,而且暗示了水流湍急,舟行很快,由于地势高,行路的距离远。同时天气也很好,进而心情舒畅。诗人用“千里江陵一日还”夸张的表达了极度兴奋的心情,运笔如神。

第三、四句还有言外之意:尽管两岸猿猴一直在啼叫。可是轻舟如箭,我已经越过了一切艰难险阻,前途广阔,心情无比轻松。

怨情

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1]。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注释:[1]深坐:久久呆坐。蹙(cù):皱。

鉴赏: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主要通过对佳人的动作、神态、表情以及心理的刻画来表达这一主题。诗的前两句写美人将珠帘卷起,紧锁着蛾眉久久地坐着。诗人通过卷帘、深坐、皱眉等动作和情态来刻画出一个美丽女子处于等待情郎之中哀怨的恋爱心理。第三句描写她的泪水湿成了一片。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将这位美人由爱生怨,因爱生恨的情感变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她因心上人不来而痛苦万分的哀怨情态宛在眼前。诗中的美人由于对所爱之人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情感,所以在她的爱落空以后,自然就会生出无穷的怨恨了。诗人这里说“不知心恨谁”,是明知故问。其实读者心里非常清楚,她所恨之人便是她她久等不至之人。她久等不来的人。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颗同情的诗心,描绘出了这位女子的美丽,不仅在外表,更美在一片纯真的相思之情。夜泊牛渚怀古李白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1]。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2]。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1]西江:古约指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渚也在西江这一段中。[2]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客船中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鉴赏: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的夜景:一个秋天夜里,诗人舟泊牛渚,自然而然地想起也是这样的情景,秋月舟中,袁宏见知于谢尚的故事。诗人将空明的天宇和浩渺的西江在夜色中融为一体,渲染出环境气氛。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揭示了主题。同是牛渚之地,同样在这轮明月之下,袁宏吟诵自己作的咏史诗的时候遇到谢尚而时来运转。而自己也是游西江,秋月依旧,那位奖掖人才的谢尚却再也找不到了。所以诗人只能“空忆谢将军”。颈联由怀古又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我虽然也能高咏,却不能像袁宏一样遇到知音。自己的政治理想恐怕也只能像这西江的水,付诸东流了。尾联写景,想象着明天一早挂帆远去时秋风萧瑟,两岸枫叶纷纷飘落的情景。烘托诗人不遇知音的凄凉寂寞。惆怅之情,不可名状。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1]。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2]。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3]。

注释:[1]不解:不懂。[2]将:偕,和。[3]无情游:无情,指月亮、影子等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李白与之交游。故称无情游。相期:相约。云汉:天河。

鉴赏:这首诗抒写了诗人孤独寂寞、以酒消愁的苦闷的心情。李白有抱负,有才能,想做一番事业,但从政的时候正值奸臣当道,他得不到统治者的赏识和支持,也找不到多少知音和朋友。所以常常陷入孤独苦闷的包围之中。

开头两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点出一个“独”字,诗人有酒但苦无人来陪,只好邀请明月和自己的影子来作伴了。明月自然是不会喝酒的,影子也只能默默地跟在自己身后。但是有这样两个伴侣勉强让自己觉得不至于那么孤独吧。于是诗人暂且在月亮和影子的伴随下,乐得自在。接着诗人写到了歌舞行乐的情形:“月徘徊”的意思是月亮被诗人的歌声感动了,总在诗人的身边徘徊着不肯离去。“影零乱”的意思是连影子也在随着自己的身体跳着各种舞姿。这时,诗人和它们之间已达到情感交融的地步了。所以诗人希望趁醒着的时候三人能够结交成为好朋友,惟恐醉后又要各自分散。孤独的诗人还有进一步的要求:“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无情”是因为月亮、影子是没有知觉情感的事物,同时也含有不沾染世俗关系的意思。诗人认为这种摆脱了世俗利害关系的交往,才是最纯洁最真诚的。他在人间找不到这种友谊,只能和月亮、影子相约,希望在银河之中相会。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1]。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2]。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蔡邕有绿绮,天下名器也。”[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挥手:指弹琴。[3]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钟九耳,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喻人知音者之耳。

鉴赏:这首诗的首联写一位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来自巴蜀的峨眉峰。颔联描写僧人弹琴时候的样子: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几曲名曲,他弹奏的时候,我好像听到松涛之间的雄风。诗人用如天风涌动、动魄惊心、气势磅礴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将弹琴僧人的高超技巧和杰出的音乐才能都灵动地表现出来。又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情味悠长。颈联写琴声荡涤诗人胸怀,令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高山流水的曲调洗去了诗人羁旅的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的霜钟声中。诗人既写了蜀地僧人感人的音乐力量,又借之表达了彼此能够互为知己的美好情意。尾联写诗人聚精会神听琴,不知不觉之中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黯淡了下来。景色反衬弹琴人的高妙迷人。当然尾联也不单是表明时间的晚暮。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人。玄宗先天元年(712)进士。开元初(713)为荥阳主簿。时马怀素请校正群籍,分部撰录,他被选参与其事。他的诗在当时很负盛名。曾往来吴楚阀,与綦毋潜交情深厚。后终洛阳尉。《全唐诗》录存其诗十首。

次北固山下[1]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2]。

注释:[1]次:本指长途中的暂留,这里指停泊。[2]乡书:家书。

鉴赏:“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是描写作者乘舟路过青山,舟行在碧绿的江水之上的情景。“青山”就是北固山。“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前一句是说,潮水上涨的几乎与两岸持平了。诗人由船上向两岸望去觉得江面特别宽阔。后一句是说,船行在江面上,江风徐徐吹来,船行得平稳又快速。这句诗中的“正”和“悬”两字写出了江风的和缓和船的平稳感。“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入情入理,缜密细致,言人所未能言者,且发语警策。天将明而未明之时,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之上,那一轮红日冉冉的升起;旧年将尽而未尽之时,江南的物候已经带来了春的气息。就在新的一年快要到来的时候,诗人却依旧漂泊在孤舟之上,怎能不产生羁旅之思呢?所以,作者在见到春天的北归雁群之时,想起了鸿雁传书的故事。诗人的故乡在北方的洛阳,鸿雁北归的时候大概要经过他的故乡吧!于是他呤出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754),汴州人(今河南开封)。开元十一年(723)进士,天宝中期任司勋员外郎。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与王昌龄、高适、孟浩然、王维等人并列。早期诗浮艳轻薄,后曾在河东军幕中任职,诗风变得雄浑奔放。殷璠《河岳英灵集》评:“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1]。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

注释:[1]黄鹤楼:位于湖北武汉武昌蛇山黄鹤矶上。相传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经过这里,又传仙人费文祎曾在此驾鹤登仙。[2]汉阳:武汉三镇之一。鹦鹉洲:位于武昌城西南的长江中。[3]乡关:故乡。

鉴赏:这首诗的前四句写诗人登临怀古。往日的仙人已乘黄鹤离开了这里,此地只空空的留下一座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不会回来,所以朗朗碧空千百年来只有白云悠悠。一座历史悠久的古楼和一段美丽的神话传说,平添了几分繁华与热闹逝去后的失落与惆怅。诗人围绕黄鹤楼的由来反复的吟唱,脱口道出,一气呵成,文势贯通。一座空空的黄鹤楼在诗人笔下呈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一次寻常的登临化为追古抚今的慨叹。

后四句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眼前美景如画,内心却乡愁难抑。“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形象直观的描绘:晴朗的大地,远处汉阳的绿树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萋萋芳草如茵。这开阔的视野,生机勃勃的明媚风光,更衬托出黄鹤楼远眺汉阳、俯瞰长江的挺拔气势。“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触景生情,柔美的薄暮和幽怨的乡思交织在一起;黄昏的雾霭悄悄地在江心聚集,此时乡愁也在诗人的心中涌起;江面水气氤氲,乡愁就仿佛依附在缥缈的烟波中。日暮烟波与悠悠白云互相照应,形成一个悠远渺茫的意境。

王翰(生卒年不详),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唐睿宗景云元年(710)进士。历任驾部员外郎,汝州长史,化州别驾,道州司马。他恃才不羁,以豪放著称,为诗多壮丽之词。文士祖咏、杜华等尝与交游。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1]。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2]。

注释:[1]夜光杯:上等白玉做成的酒杯。[2]沙场:战场。

鉴赏:这首《凉州词》体现了作者怀才不遇,转而纵酒娱乐的性格。

诗的前两句用极富于地方色彩的事物来烘托出军中饮宴的豪迈气氛,“葡萄美酒”是自新疆一带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指用上等白玉做成的酒杯,专用来盛装葡萄酒;“琵琶”本为北方少数民族乐器。这一切都写出了边塞将士在难得一次的酒宴中的兴奋和欢快。作者这样地大肆渲染军中宴乐的热闹与欢快是何原因呢?我们可以从后面两句里找到答案。

此后笔锋一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样热闹与欢快的宴乐场面里,参加宴乐的人想的是什么呢?如果我喝醉了醉倒在战场之上,你们可不要取笑我。因为我早已把我的生死置之度外了,现在我只想尽情地欢乐一场。因为从古到今去打仗的人有几个能活着回来的呢高适(706-765),字达夫,德州蓨县(今河北景县)人。早年家贫,仕途失意,长期漫游梁、宋间,与李白、杜甫等有交往,创作最多。731年,奔赴幽蓟(今河北北部)边疆,渴望报国立功,亦未得志。734年,任封丘县尉。因不愿“拜迎长官”、“鞭挞黎庶”而去职。后漫游河西,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书记。曾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故有高常侍之称。封渤海县侯。曾两次出塞,熟悉边塞军旅生活,又关心边塞,创作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并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燕歌行》是其代表作。其诗气势雄健,格调爽朗,融律句入歌行。有《高常侍集》。

燕歌行[1]并序

高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2]。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3]。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4]。

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5]。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6]。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7]。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8]。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9]。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10]。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B11]。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B12]。

边庭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B13]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B14]。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B15]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B16]注释:[1]《燕歌行》:古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本诗内容有所开拓,此前多限于写思妇对征人的怀念之情。[2]开元:唐玄宗年号。[3]汉家:借指唐朝。[4]横行:纵横驰骋于敌军中。[5]从:击打。金:指形如长形钟、有柄可持的类似钲的行军时所用乐器。榆关:指山海关,是通向东北的要隘。[6]校尉:武官名。羽书:指插羽毛以示紧急的传送紧急情报或命令的文书。[7]极边土:直到边疆的尽头。凭陵:凭借某种有利条件威逼、侵犯他人。[8]军前:军事前线。帐下:指领兵将帅的营帐里。[9]穷秋:深秋。腓(fēi):病;枯萎。一作“衰”。[10]当:受到。恩遇:指受到皇帝的恩惠知遇。[10]铁衣:借指着铁甲的兵士。玉箸:玉制的筷子,借指思妇的眼泪。[B12]城南:泛指少妇的住处。萄北:泛指征人所在地。[B13]边庭:边疆。飘飘:这里喻动荡不安。[B14]三时:指早、中、晚,犹言整天,与下文“一夜”相对。刁斗:古代军用铜炊具,夜间用以打更报夜。[B15]相看:共见。岂顾勋:哪里想到立功受赏。[B16]李将军:指汉守边的名将李广,他与匈奴作战时有勇有谋,身先士卒,与兵同甘共苦,屡立战功。

鉴赏:这是一首边塞诗……第一段八句写出师,边境告急战士奉命出征。汉朝东北烽火连天起,将士为了杀敌离家奔前线。男儿本性崇尚远驰骋,帝王又对勇敢的将士有格外的礼遇和奖励。将士敲击金鼓,飞越而去,战旗飘扬直奔碣石之间。军使在千里沙漠之中传递着军令,单于练兵的烽火照耀着狼山。“在东北”、“破残贼”点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重横行”、“赐颜色”为下文埋下伏笔,看似赞扬将领奔赴战场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了讥讽。

第二段八句写战争的具体经过。战火熊熊燃烧着,敌人的铁蹄像暴风骤雨一样袭来。一场战争下来,大半战士战死阵前,这样也没有能突破围困。由此可见这是一场双方力量悬殊的血战。而“美人帐下犹歌舞”则是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运用对比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将帅的骄惰轻敌和战士的苦战。

第三段八句写将士们战败被围,战士与家中思妇重逢无期的悲凉,实际是对领军将领极深的谴责。战士守边辛苦多年,思妇在城中愁肠百结;而边境的环境十分险恶,更增添了悲凉的气氛。边关旷远,寒气袭人。这不能不让人去寻求把战士、思妇置于这样处境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