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350400000062

第62章 杜甫(11)

注释:[1]岳阳楼:今湖南岳阳西门楼。[2]吴楚:指吴地(今江浙一带)、楚地(今两湖、江西等地)。吴地在洞庭湖东,楚地在洞庭湖南。坼(chè):分裂,分界之意。乾坤:指天地、日月。《水经注·湘水》:“洞庭湖水,广圆五百余里,日月若出没于其中。”[3]戎马:大历三年(768)八月,吐蕃以十万众寇灵武,二万众寇汾州,长安戒严。九月,郭子仪带兵五万屯奉天,以防吐蕃。凭轩:依靠楼窗。涕泗(sì):眼泪鼻涕。

鉴赏: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峡,暮冬腊月,泊舟岳阳城下,登楼远眺,触景生情,从而写了此诗。

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写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阳楼观赏洞庭湖的美景风光。今、昔二句互文,名胜早闻,今始得见,内心特舒畅。

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流。”由喜悦之心来观赏洞庭湖,真是辽阔无边,分裂吴、楚两地,吞吐日月星辰,气势宏伟。

颈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笔锋一转,回到现实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长期浮舟江上,与亲朋隔绝,无一消息,加上年已五十七岁,老病缠身,孤身飘零。这里,自己的孤寂与上联的湖阔雄壮形成鲜明的对比,愈益显出自己的悲苦之状。

尾联“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写诗人的博大襟怀。诗人凭轩老泪横流,不仅是有感于自己凄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纵目远眺,遥想北方边境,战乱未平,国家艰危,时在心中,这才是诗人悲痛的根本所在。

这首诗采用以乐写悲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两人断肠。

江南逢李龟年[1]

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1]李龟年:唐玄宗时的著名乐工,曾进入内廷歌舞团体梨园。据《明皇杂录》:乐工李龟年特承恩遇,于东都通远里大起第宅,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2]歧王:唐睿宗第四子李范,唐玄宗之弟,封歧王,开元十四年(726)卒。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浞之弟。他与玄宗关系密切,用为秘书监,开元十四年(726)卒。

鉴赏:唐代宗大历五年(770)春,杜甫的孤舟飘泊至湖南潭州(今长沙),与流落江湘一带的著名歌者李龟年相遇,岁月沧桑,荣枯大变,感慨良多,因而写下此诗。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追忆当年与李龟年的接触。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未坠素世”的官宦家庭,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膳部员外郎,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做过兖州司马、奉天(陕西乾县)县令,这样的家庭在社会上享有一定的特权,有资格结交权贵人物和社会名流,加上他才华早著,故在青少年时期就能出入歧王李范和秘书监崔涤的宅第,欣赏李龟年的歌唱。这两句既写出了杜甫与李龟年在“歧王宅里”和“崔九堂前”频繁接触的情景,又暗示出盛唐时期“开元全盛”的繁华景象:歌舞升平,笙箫不断。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承接上两句,点明时间、地点、事件。时间是“落花时节”的暮春三月,地点是风景秀丽的江南,事件是“又逢君”。发语轻松,感情沉重。一个“又”饱含了多少人事沧桑!忆往昔,李龟年,名噪一时;杜甫是青春年少,胸怀壮志。可如今,经过安史之乱,李龟年流落江南,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梦幻;杜甫孤身飘泊,疏布缠足苦不暖,穷愁潦倒。所以,“落花时节”既是写实,又是象征,它暗示着两位有着共同遭遇的憔悴老人,经战乱之后均沦落到了不幸之地,他们当年所见的“开元全盛日”已成为历史的陈迹!时代的沧桑巨变留给人的只能是无穷的慨叹与悲哀!但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在正面描写中未着“悲”情,而“悲”情自露,可谓“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孙洙)。

寄韩谏议注

杜甫

今我不乐思岳阳,身欲奋飞病在床[1]。

关人娟娟隔秋水,濯足洞庭望八荒[2]。

鸿飞冥冥日月白,青枫叶赤天雨霜[3]。

玉京群帝集北斗,或骑麒麟翳凤凰[4]。

芙蓉旌旗烟雾落,影动倒景摇潇湘[5]。

星宫之君醉琼浆,羽人稀少不在旁[6]。

似闻昨者赤松子,恐是汉代韩张良[7]。

昔随刘氏定长安,帷幄未改神惨伤[8]。

国家成败吾岂敢,色难腥腐餐枫香[9]。

周南留滞古所惜,南极老人应寿昌[10]。

美人胡为隔秋水,焉得置之贡玉堂[B11]。

注释:[1]岳阳:唐时岳州,今湖南岳阳。[2]关人:喻君子贤人,此指韩谏议。娟娟:姣好貌。八荒:八方荒远之地。[3]鸿飞冥冥:鸿,鸿雁;冥冥,高远难见。雨:降雨雪。[4]玉京:道家称天帝所居之处。群帝:泛指众仙人,如赤帝、白帝等。北斗:北斗星座。或骑句:据《集仙录》:“群仙毕集,位高者乘鸾,次乘麒麟,次乘龙、凤、鹤,每翅各大丈余。”翳:犹乘、跨之意。[5]芙蓉旌旗:以芙蓉作为旌旗。倒景:《大人赋》:“贯列缺之倒景。”注引陵阳子《明经》:“列缺气去地二千四百里,倒景气去地四千里,其景皆倒在下。”意指神仙在高空之处活动,日月从下方映照他们身影,倒映在地上潇湘二水中,皆成倒影(景)。[6]星宫之君:星神,喻叨恩的近侍之臣。琼浆:名贵之酒。羽人:飞仙,喻离京疏远的朝臣,暗指韩谏议。[7]赤松子:仙人句,神农时为雨师,常至西王母石宝,随风雨上下。韩张良:张良字子房,先世为韩相。佐刘邦定天下,封留侯。后辟谷,从赤松子游。[8]帷幄:帐幕。《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暗指韩谏议在肃宗收复长安时,曾参与谋划,但终不为朝廷所用,摒弃江湖。[9]色难:面有难色。腥腐:《鲍照诗》:“何时与尔曹,啄腐共吞腥。”指酒肉之徒。枫香:道家用来合药,所以可“餐”。[10]周南留滞:《史记·太史公自序》:“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注:古之周南,今之洛阳。古所惜:指司马谈未参加封禅,痛心到“发愤且卒”的程度。南极老人:星名。该星见,天下治安;该星不见,天下兵起。[B11]玉堂:即玉殿,在未央宫。

鉴赏: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杜甫在夔州时写给韩谏议的一首诗。韩谏议,姓韩,名注,官谏议大夫,生平不详。从诗中透露,他早年当是参加肃宗收复长安的筹划,而后被弃,闲居衡湘。杜甫也曾追随肃宗于灵武,任左拾遗。因疏救房琯获罪弃官,长期流徙。如今虽“漂泊西南”,但仍关心国事,对与他有着同样遭遇的韩谏议极为同情。

全诗22句,分为四段。

句(“今我”至“天雨霜”)为第一段,先叙自己怀念韩谏议远在洞庭,再想象他的隐居生活。首句写因“思岳阳”的韩谏议而“不乐”,本想“奋飞”前去探望,但因“病在床”而不能遂愿,可见思之深,念之切!下四句想象他远隔秋水,濯足洞庭,遥望八方,如鸿雁高飞在霜天月白、青枫赤叶的境界之中,再现他绝尘高士的形象和高洁旷达的内心世界。

句(“玉京”至“不在旁”)为第二段,比喻朝廷权贵云集,趋炎附势,而高人稀少。诗人以“玉京群帝”的众仙官比喻朝廷权贵云集于“北斗”(人君)之旁,他们或骑麒麟,或骑凤凰,在天上(朝廷)挥舞芙蓉旌旗,摇落烟雾,耀武扬威,倒影于潇湘二水之中。这些叨恩的近侍之臣常常醉饮琼浆,而那些高人贤士(羽人)却被疏远而远离京都(“不在旁”)。这段以仙家情景作比喻,把那些权贵跋扈、高士远疏的情景刻画得入木三分。

句(“似闻”至“枫香”)为第三段,写从传闻中料想韩谏议解官的原因。其中以张良为韩人之后谐韩谏议之姓,再以张良佐刘邦建国到从赤松子游,暗寓韩谏议谋助肃宗收复长安到不为朝廷所用而弃落江湖,既是对上段仙家境界之呼应,又是现实的强烈对应。因而,韩谏议虽不敢忘怀“国家成败”,但不愿(“色难”)与“腥腐”之徒同流合污,只好归隐山林,餐饮“枫香”!这是诗人替韩谏议内心的表白!

句(“周南”至“玉堂”)为第四段,写诗人的感慨与希望。引“周南”喻他滞留洞庭,实为可惜;以“南极老人”喻他有治平之才。最后两句希望他老成宿望,不要远隔秋水,而应贡置于朝堂(“玉堂”)之上。

全诗近似游仙诗,以仙家作喻,朦胧缥缈,道不能直说其详的时事,隐约含蓄;用典类比,耐人寻味,既表达了对权贵的不满和对国事的关注,也流露了诗人自感沉沦的悲苦内心。

古柏行

杜甫

孔明庙前有老柏,柯如青铜根如石[1]。

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2]。

君臣已与时际会,树木犹为人爱惜[3]。

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

忆昨路绕锦亭东,先主武侯同閟宫[4]。

崔嵬枝干郊原古,窈窕丹青户牖空[5]。

落落盘踞虽得地,冥冥孤高多烈风[6]。

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原因造化功。

大厦如倾要粱栋,万牛回首丘山重[7]。

不露文章世已惊,未辞翦伐谁能送[8]。

苦心岂免容蝼蚁,香叶终经宿鸾凤[9]。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10]。

注释:[1]老柏:古柏,指夔州武侯庙前的古柏。杜甫《夔州十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参天长。”[2]霜皮溜雨:树皮白色而润泽,如雨溜洗过一般。黛色:青黑色,指树叶之色。[3]君臣:刘备与诸葛亮。际会:遇合。言刘备与诸葛亮君臣遇合,功在当时。[4]锦亭:成都杜甫草堂有“野亭”,严武《寄题杜二锦江野亭》称锦江畔之“野亭”为“锦亭”。而武侯祠在草堂东面,故云“锦亭东”。閟宫:祠庙。闼,深闭;宫,庙。[5]崔嵬:高大。窈窕:深邃。户牖:窗户。[6]落落:挺拔耸立。冥冥:昏暗貌。[7]大厦如倾:大厦将倒,喻国家危急。万牛回首:言木重如山,万牛不能拉动而回首看,暗指贤才难于任用。[8]不露文章:文章,文采。不露文章,指柏树无花叶之美。未辞翦伐:不避砍伐。[9]苦心:柏心味苦。香叶:柏叶有香气。[10]志士:有志有为之人。幽人:隐士,政治上不得志的人。怨嗟(jiē):抱怨感叹。

鉴赏:这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在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诗人通过该地武侯庙前古柏孤高坚定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对诸葛亮忠贞气节的景仰之情,也寄托了自己对材大难用的愤慨之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人,隐于隆中。蜀汉先主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感其诚意,始出,佐先帝成帝业,为丞相。后辅后主刘禅,封武乡侯。诸葛亮志在恢复中原,常出师北伐,后病死军中,谥忠武,庙在奉节八阵图下。全诗每八句一韵,自成三段。

第一至八句(“孔明”至“雪山白”)为第一段,写孔明庙前古柏的形象。它枝如青铜根如磐石,非常坚固。粗“四十围”,高“二千尺”,挺拔雄伟,蔽日参天。由于孔明与刘备的君臣知遇,为人景仰,柏树也受到了后人的爱惜。如今,它气接巫峡,寒通川西的雪山。这里,明写古柏高大的气势,暗喻孔明在东汉末年辈出的群英中出类拔萃的才能。

第九至十六句(“忆昨”至“造化功”)为第二段,抚今追昔,由夔州的古柏联想到成都武侯祠中的古柏,进一步描绘古柏的神韵气概。杜甫写此诗时,离开成都已一年,故云“忆昨”。成都的武侯祠附于先主庙中,庙中古柏植根于古老郊原,枝干崔嵬,久存于世;但庙内涂饰昏暗,寂静无人,已十分幽静。唯有这夔州古柏盘踞高山,烈风莫撼,正直生长,确得力于神明造化之力。前面说“人爱惜”,这里说“神相助”,可见孔明庙的古柏人神共爱,孔明的高风亮节神人共仰。

第十七至二十四句(“大厦”至“难为用”)为第三段,借古柏的孤高正直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从前面孔明得展其才的“怀古”中,联想到今人有才无用的“讽今”。意谓大厦将倾,国家危难,极需“万牛回首丘山重”的栋梁之材。这些栋梁之材从不外露炫耀,也甘愿为国献身,却无人推荐。尽管它们可供鸾凤栖宿,却徒然被蝼蚁蛀朽。真是可悲可叹!不过,“志士幽人莫怨嗟”,自古以来“材大难为用”!篇末点题,语意双关,寄寓贤能难用的愤慨。

全诗由物及人,句句咏古柏,句句说武侯,由武侯而及“志士幽人”,可谓“诗中有人,呼之欲出”,是托物言志之旷世名篇。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1]。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2]。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3]。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4]。

注释:[1]西山:成都西,指雪岭,岷山主峰。三城:指松(今四川松潘)、维(今四川理县)、保(今四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南浦:成都西郊百花潭。清江:锦江。万里桥:成都城南。[2]风尘:战乱。诸弟:杜甫有四弟,杜颖、杜观、杜丰流落在河南、山东一带,只有杜占一人相随入蜀。[3]迟暮:老年,时杜甫已五十岁,身体多病。涓埃:细滴之水曰涓;轻微尘土曰埃。涓埃,喻微薄之意。[4]人事:指时事。

鉴赏: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吐蕃在四川边境作乱,并侵扰中原,曾一度攻陷松、维、保三城和京都长安。杜甫身居草堂,野望生感,一片忧家忧国之情自然流露。

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先写远望,只见岷山峰岭,皑皑白雪;岷山山麓的松(潘)、维(理县)、保(理县新保关西北)三城驻满了军队,以防范吐蕃的侵扰。再写近看,只见百花潭水,锦江东流,万里桥横。在自然之景的描绘中透露出政治形势的严峻。

颔联“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从上联的“野望”而生感慨,首先想到散落在豫、鲁一带的诸弟,现在战乱又起,他们安在?再从诸弟过渡到近羁天涯的孤客(自己),只有为诸弟的安全痛哭流涕了颈联“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现在,我只有将迟暮之年交给多病之躯,在这国难多事之秋,不能为国家贡献微薄之力。可见诗人忠君爱国之心是如此强烈尾联“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诗人以“郊”点出“野”,以“极目”点出“望”,扣紧题目;再以“人事日萧条”照应中间两联因战乱而引出的感伤,把战乱的萧条苦难尽收笔底,心情是深沉厚重的。

此诗由景入题,感叹时事,忧弟、忧己、忧心、忧世,层层深化,充满了年老多病,不能报国的忧时忧国的情感,令人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