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唐代宗永泰元年(765)正月,杜甫因与严武意见不合,辞去剑南节度使幕府里的参谋和工部员外郎之职,回到草堂。四月,严武病死。五月,杜甫携家离开成都,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云阳)暂住下来。此诗作于舟经忠州一带的旅途中。首联“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写船行大江之中所见的景色。白天,大江两岸,细草微风;夜间,船桅高耸,孤舟夜泊。细、微、危、独四字,将水陆两方面的景色包容起来。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从岸上与江面入笔写景。遥望天际(陆地),星垂如挂,星光灿烂,原野广阔,一望无际;俯视大江(江面),水流不息,波光荡漾,明月好像出没于大江之中。承接上联,将秋天雄浑壮阔的大江景色展现了出来,为下面的秋思“书怀”埋下伏笔。
颈联“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说自己知名于世难道是因为文章好吗?诗人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由于受压抑长期不能施展,而名声竞因文而著,这是诗人迫不得已之事。做官,因年老多病,便应该退休。这是反话,诗人的休官不是“老”、“病”,而是受排挤。这一联饱含愤慨之意尾联“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说自己这种飘泊无依的生活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一只飘泊无定的水鸟。即景自况,以写自己漂泊无奈的感慨这首诗前四句紧扣“旅”和“夜”,后四句紧扣“书怀”,情由景生,景由情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抒发了他因不得志而郁郁寡欢、孤凄潦倒之感。
八阵图
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1]。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2]。
注释:[1]八阵图:诸葛亮创造的一种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组成的战斗队形及兵力部署的阵势。[2]石不转:言八阵图的石头水冲不散。遗恨:遗留下来的遗憾。
鉴赏:此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初到夔州(今重庆奉节)时所作的一首吊古怀人、咏叹诸葛亮功绩之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这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之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1]。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2]。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3]。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4]。
注释:[1]支离:破碎,指流离之苦。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2]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淹:滞留。日月:岁月,时光。五溪:古代少数民族五溪蛮所在地,今湖南湘西及重庆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一带。[3]羯(jié)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指安禄山。词客:诗人自谓。未还:未能还朝回乡。[4]动江关:指庾信晚年诗作影响大。“江关”指荆州江陵,梁元帝都江陵。庾信未入北周时也住江陵,其住宅相传是宋玉的故居。
鉴赏:《咏怀古迹》(五首)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杜甫流落夔州时所作。诗人在夔州期间,身居巫峡,心连广宇,伤乱感时,忧患黎元,怀君忆亲,时时在他心中。因此,他选取夔州及三峡延伸带的五位古人往事,即江陵的庾信故居,归州(秭归)的宋玉宅、明妃村,夔州的永安宫(先主庙)、武侯(诸葛亮)祠,以古迹咏怀,发思古之幽情,抒高才不遇、报国无门、飘泊无定的内心感触。
第一首咏庾信故居。庾信(513-581),南朝萧梁时人,遭侯景之乱,从南京逃回江陵,居宋玉故宅。梁元帝时,出使西魏,值西魏破梁,被强留长安。北周灭魏后,仍强留不遣。前期诗文绮艳轻靡,后期长年受禁,诗文表现出对乡国的怀念和身世的感伤,清峻苍凉沉郁。杜甫遭安史之乱,长期飘泊,与庾信身世有相似之处,故借之以抒怀。
首联“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诗人写自己自安史之乱以来,逃难、被俘、奔凤翔、回长安、探亲,后弃官到秦州,入蜀到成都,往返梓州,辗转流离,苦不堪言,如今飘泊来到“西南天地间”的夔州。
颔联“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雄溪、溪樠、无溪、酉溪、辰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由自己身居特异风情的异乡联想到身陷囹圄的庾信,意谓侯景与安禄山均系胡人归附中原,后都分别叛梁叛唐,实乃无赖之徒。现在,诗人哀叹时局动荡之时尚不能还朝返乡!这是对造成战乱的“羯胡”的愤慨!尾联“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本诗尽管没有直写庾信,而是从自身遭遇入笔,引起联想,抒发感慨,笔势曲折,感情沉痛,大有余音绕梁之感。
之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1]。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2]。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3]。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4]。
注释:[1]摇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风流儒雅:指宋玉的文采华丽潇洒,学养深厚渊博。[2]萧条:遭遇冷落。指自己与宋玉虽处异代,却有共同的遭遇和感慨。[3]故宅:江陵和归州(秭归)均有宋玉宅,此指秭归之宅。空文藻:斯人已去,只有诗赋留传下来。云雨荒台:指宋玉《高唐赋序》中所叙故事。言楚怀王梦游高唐,见一神女。神女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4]楚宫:楚王宫。
鉴赏:宋玉,屈原弟子,楚辞作家。其《九辩》通过秋天草木凋零摇落的描写,慨叹贫士的坎坷遭遇和孤苦流落。杜甫在夔州,离宋玉秭归故居不远,前去凭吊或遥想怀人,均是可能自然之事。诗人将宋玉与自己的遭遇类比,颇多感慨,因而写下此诗。
首联“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诗人借用宋玉《九辩》中的“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词句起兴,一方面点出时间在深秋,一方面暗示宋玉其旨在抒发“贫士失职而志不平”的悲愤,简洁而恰当地表达了对宋玉的“深知”和了解。“风流儒雅”既指宋玉学问渊博,又指他是有政治抱负的志士。“亦吾师”表达了对宋玉的尊敬和仰慕。
颔联“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诗人在仰慕之余,追怀宋玉一生,既是词赋家,又是志士,但他在政治上极不达意,生前身后屡遭误解,甚至曲解,这是宋玉的悲剧。诗人正因为对他“深知”,同情他的遭遇,故一想到他便流下同情怅惘之泪,深感自己与宋玉受冷落的命运相同,只不过生在不同时代罢了。怜宋玉,亦自怜耳。这联由彼及己,诗情极为沉重。
颈联“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诗人为宋玉身后鸣不平。尽管江山故土保存着他的故宅,但人们欣赏他的是潇洒文采,并不了解他的志向和抱负。正如他的《高唐赋》中讲的神女故事一样,难道仅仅是梦幻虚构吗?不!他的本意是在讽谏君主淫惑,而人们只把它看作是荒诞之事,阉割了作者良苦的用意。宋玉被曲解,这是多么令人痛心之事尾联“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诗人进一步指出:随着岁月流逝,楚宫早已泯灭,但宋玉创作“云雨荒台”神女故事的真意还不被人理解,江船经过神女峰时,舟子就会指点解说,以讹传讹,使宋玉的创作本意至今成为人们曲解的疑点。
这首诗谈古论今,由宋玉引出自身的感慨,深于思考,精于义理,吹沙拨雾,表达了诗人对宋玉独特的理解和深厚的同情,入情入理,感人至深。
之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1]。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2]。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3]。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
注释:[1]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明妃:王昭君,名嫱,汉元帝宫女。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亦称明妃。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以“和亲”名义嫁与呼韩邪单于。尚有村:昭君村,在今湖北秭归。[2]紫台:紫宫,皇帝宫廷。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连:联婚之意。朔漠:北方沙漠地区。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城南二十里。传说边地多白草,而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3]画图:《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召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自恃其貌,独不与。乃恶图之,遂不得见。后匈奴来朝,求美人为阏氏(yānzhī,匈奴王正妻),上以昭君行。及去召见,貌为后宫第一。帝悔之,穷按其事,画工韩延寿弃市。”省识:略识,未仔细辨认。环珮:妇女佩带的装饰物。[4]千载琵琶:千百年来琵琶曲中还在弹《昭君怨》。据《琴操》载:“昭君在外恨帝,始不见遇,心思不乐,心念乡土,乃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胡语:琵琶原为西域乐器,故曰“胡语”。曲中论:只有将怨恨寄托在乐曲中倾诉。
鉴赏:这时诗人住在夔州,遥望数百里外秭归香溪的昭君村,有感于昭君的命运发而为此诗。
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诗人站在三峡西头的夔州高山之上,遥看三峡东头地势低落的香溪,只见群山万壑,如大江洪流奔赴荆门山,昭君就生长在这万山丛中香溪之畔的昭君村。此联起笔突兀雄奇,突出昭君生长环境的奇特。言外之意是说只有这样风水雄奇之地才能出现昭君这样的奇女子,同时也表明几百年来人们对她永不忘怀。
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诗人由昭君村自然想到昭君一生的悲剧及其怨恨。她离开汉宫,远嫁朔漠,死葬沙漠,未能归国还乡,一缕孤魂独向大漠黄昏,这是多么令人悲痛之景。真是天地无情,青冢有恨颈联“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诗人紧扣昭君身世,进一步指出其悲剧的原因是汉元帝的昏庸。因他只从画图略识昭君,以致造成昭君葬身塞外。但昭君心怀故国之思不变,虽骨埋青冢,其灵魂还会在月夜徒然回到她的父母之邦。这既是对昏庸之君的谴责,也是对昭君的同情和伤悼。
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诗人借琵琶之音,说明昭君的千载怨恨只有寄托在琵琶乐曲中进行倾诉了!这沉痛之语,突出了“怨恨”的主题。
这首诗从形象入笔,全写昭君,未及议论,但诗人的爱憎全在其中。昭君抱绝世之色而不被君王赏识,屈而远嫁大漠,暗寓了诗人高才受屈、流落飘零之愤。全诗哀痛之旋律,给人们留下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遗韵,令人内心起伏不定。
之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1]。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2]。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3]。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4]。
注释:[1]蜀主窥吴:指刘备于章武二年(222)为报关羽被杀之仇,率兵攻吴,被陆逊所击,败归白帝城(夔州)。次年死于永安宫事。永安宫:在今奉节城内。[2]翠华:用翡翠羽毛装饰的旗子,指皇帝出行的仪仗队。玉殿:原注:“殿今为卧龙寺,庙在宫东。”[3]古庙:指奉节县东的昭烈帝庙。巢水鹤:水鹤在上面筑巢。岁时伏腊:指村民按季节前往祭祀。伏,指夏六月;腊,指冬十二月。[4]武侯祠屋:指奉节城内诸葛亮的祠堂,在先主庙西。
鉴赏:这是诗人凭吊夔州(今奉节)先主(刘备)庙之作。诗人通过对先帝庙荒芜景象以及村翁对刘备、诸葛亮祭祀的描写,表达了“君臣一体”的感慨。
首联“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诗人以遗憾的心情交代先主庙的由来,是因为“蜀主窥吴”,败走三峡,驾崩在永安宫,故后来修建了纪念刘备的庙宇。
颔联“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诗人以对比手法,写刘备征吴时是仪仗开路,空山绝谷,那是多么威风!可是兵败猇亭,殂于永安宫,如今殿宇荒芜,残存在荒山野谷中。玉殿,实为最初的先主(刘备)庙,只是杜甫作诗时已改为“卧龙寺”。此联是点明先主庙的所在地。
颈联“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诗人紧接上联,再次强化庙宇的荒凉:杉松树上水鹤筑巢,栖息于上,可见平时少有人来。只有到了夏伏六月、寒冬腊月,村民才来祭祀凭吊。
尾联“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此联写老百姓对刘备和诸葛亮君臣二人,一体对待,同样尊敬。这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正因为刘备与诸葛亮生前能“一体”,共谋大业,所以死后能受到百姓“一体”祭祀。而诗人自己,虽胸怀报国济世的宏愿,但因救房琯遭到肃宗的贬谪,壮志难酬,一生飘零。追昔抚今,深为自己与肃宗之“不一体”而遗憾,而仰慕诸葛亮与刘备的“一体”
全诗叙事抒情,结在末尾,含蓄蕴藉。
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1]。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2]。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3]。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4]。
注释:[1]宗臣:重臣,关系到国家社禝之大臣。《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引张俨曰:“一国之宗臣,霸主之贤佐也。”肃:肃穆。[2]纡(yū)筹策:反复曲折周密谋划。云霄一羽毛:好比鸾凤高翔,独步云霄。[3]伯仲:兄弟。伊吕:伊尹辅佐成汤,吕尚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他们都是开国名相。指挥若定:指处理军国大事,胸有成竹,从容不迫,镇定如常。萧曹:指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4]运:天命。祚(zuò):皇位。志决:意志坚决。军务劳:军务繁难,积劳而死。
鉴赏:这是诗人在夔州瞻仰武侯祠而写下的赞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叹惋其壮志未酬的一首诗。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诗人以热情的笔调先写诸葛亮的影响“大名垂宇宙”,即名震寰中,誉满海外。接着写进庙瞻望诸葛亮的印象:一代重臣,高风亮节,肃穆清高,使人倍感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