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饮酒诗多为酣畅淋漓之作。本诗开篇即写二人对酌的情景。“山中”,对李白来说,是“别有天地非人间”;盛开的“山花”陪伴在侧,更增添了环境的优美;眼前又是与隐士、高人对酌而非“独酌无相亲”,“幽人”当然是意气相投的友人。此情此景事事称心如意,于是乎你敬我一杯,我敬你一杯,“一杯复一杯”地开怀畅饮。次句接连重复三次“一杯”,不但极写饮酒之多,而且极写快意之至。使人仿佛看到那痛快淋漓的饮酒情景和兴高采烈地相互劝饮的声音。尾联写由于贪杯,诗人酩酊大醉了,玉山将崩,于是打发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话很直率,却活画出饮酒者酒酣耳热的情态,也表现出对酌者双方是忘我之交,不分彼此,不讲客套。尽管颓然酣醉,诗人还余兴未尽,招呼“友人”“明朝有意抱琴来”,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狂士与友人间的真挚感情。那种憨厚正直、恣情纵饮的神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声气,不拘礼节、自由随便的态度,展现了独具特点的友人形象。
本诗的艺术表现也有个性之处。盛唐绝句已经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环婉曲之作,与古诗歌行全然不同。而本诗却不就声律,又词气飞扬。一开始就有一往无前:不可羁勒之势,这纯是歌行风格。惟其如此,才将那种极快意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这与通常的绝句不同,但它又不违反绝句的艺术法则,即虽豪放却非一味发露,仍有波澜、有曲折,或者说直中有曲意。前二句极写一杯复一杯地痛饮,第三句忽然来一转折说到醉了想睡觉,请君离去,是诗情的一顿宕;在遣君离去之际又与之婉定后约,相邀改日抱琴再来,一边饮酒一边弹琴,是诗情的又一顿宕。如此造成擒纵之致,所以能于真率的举止谈吐中,将一种深情曲曲地表达出来,自然有味。本诗直在全写眼前景口头语,曲在其内含的情意和心理,即有信口而出、率直天真的妙处,又不一泻千里、一览无余,故能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的语言特点,在口语化的同时又不失其为经过提炼的文学语言,隽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话,却又是化用了一个典故。《宋书·隐逸传》:“(陶)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潜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诗中几乎是套用陶潜的原话,正表现出一种真率脱略的风度。而尾句的“抱琴来”也显然不是着意于声乐的享受,而重在“抚弄以寄其意”,以尽其兴。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1]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2]。
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3]。
注释:[1]史郎中钦:郎审史钦,李白的朋友。[2]迁客:左迁之客,即被流放的人。[3]落梅花:梅花在初春开放后落地。又《梅花落》本为古人用笛声吹奏出的曲调名。
鉴赏:这是一首情景诗。系李白于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途经武昌时游黄鹤楼,与友人在楼上听吹笛时有感而作。
上联写西汉的贾谊因指斥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被贬官长沙,为长沙王太傅。而李白也因永王李磷事件受到牵连,被加以“附逆”的罪名流放夜郎,所以诗人引贾谊为同调。“一为迁客去长沙”,就是用贾谊的不幸来比喻自身的不幸,流露出无辜受害的极大愤懑,也含有自我辩白之意。下联写政治上的打击,并没有使诗人忘怀国事。在流放途中,他频频“西望长安”,这“望”,既有对往事的回忆,又有对国运的关切和对朝廷的眷恋。然而,长安城万里迢迢,对迁谪之人是多么遥远,多么隔膜啊!望而不见,不免感到惆怅。因听到黄鹤楼上吹奏《梅花落》的笛声,感到格外凄凉,仿佛初夏五月的江城也梅花满地。
在表现手法上,梅花是寒冬开放,冬尽梅落;梅花景象虽美,但却给人以凛然生寒的感觉。五月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一听到吹奏《梅花落》的曲调,便仿佛看到了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这正是诗人冷落心情的写照。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就是诗词评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使人联想到邹衍下狱、六月飞霜的传说。
在艺术结构上,诗中写听笛之感,却没有按闻笛生情的顺序去写,而是先有情而后闻笛。前半诗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动作加以描画,传神地表达了怀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见”的愁苦;后半诗才点出闻笛,从笛声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苍凉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后情景相生,极具特色。
听蜀僧溶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1]。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2]。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3]。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释:[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蔡邕有绿绮,天下名器也。”[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挥手:指弹琴。[3]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中山经》:“丰山有钟九耳,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喻入知音者之耳。
鉴赏:此诗写于远离四川的地方,所以说“蜀僧”,说“客心”。全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赞琴声的美妙动人,同时也寓有人生难得一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眷恋。首联写四川一位僧人抱弹名琴绿绮,他来自故乡巴蜀的峨眉峰。颔联描写弹琴: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我好像听到万壑松涛雄风。诗人用如天风涌动,万马千军,足以动魄惊心的气势磅礴的万壑松涛声比喻琴声,将弹者的高超技巧和杰出的音乐才能都生动地表现出来,并给读者以丰富的驰骋想象的空间,情味悠长。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高山流水音调洗去了诗人客中的情怀,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诗人既写了蜀僧感人的音乐力量,也借以表达了彼此互为知己的美好情意。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秋云也似乎暗淡了几重!反衬弹琴的高妙迷人。
唐诗中有不少描写音乐的佳作,李白此诗则有自己的独到之处,那就是着重写听琴时的主观感受,而不是对琴声做客观细致的描写。此诗直接描写琴声只有一句话:“如听万壑松”。诗人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极为形象。接着通过自己的感受,写正是这种浩壮澎湃的声音,洗去了他客居他乡的愁思,从而进一步渲染琴声之不同凡响。而且在尾联以碧山、秋云景色的描写进一步把琴音所表现的意境衬托得更加生动、鲜明,同时深情地抒发琴声给予诗人的他乡遇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全诗一气呵成,明快畅达。哭晁卿衡[1]李白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2]。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3]。
注释:[1]晁卿衡:即晁衡,卿是尊称。晁衡又作朝衡,日本人,原名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717),随日本第九次遣唐使团来中国求学,学成后留在唐朝廷内作官,历任左补阙、左散骑常侍、镇南都护等职,与当时著名诗人李白、王维等友谊深厚,曾有诗篇唱和。天宝十二年(753)晁衡以唐朝使者身份随同日本第十一次遣唐使团返回日本,途中遇大风,传说被溺死。李白此诗就是在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下的。实际上这次海难晁衡并未被溺死。他随风浪飘至海南岛,辗转回到长安,继续仕唐,于大历五年(770)卒于长安。[2]蓬壶:即传说中的蓬莱仙岛。这里泛指海外三神山,以扣合晁衡归途中岛屿众多的特点。[3]苍梧:指郁洲山。据《一统志》载,郁洲山在淮安府海州朐山东北海中。
鉴赏:这是一首悼亡诗。
诗题中的“哭”字,表现了诗人失去好友的悲痛和两人间超越国籍、民族的真挚感情,令全诗笼罩着一层哀惋悲伤的气氛。
一、二句就直接点明了所哭的人和事。起句诗人回忆起不久前在长安都城里欢送晁衡返回日本时的盛况:唐玄宗亲自题诗相送,好友们也纷纷赠诗,表达美好的祝愿和殷切的希望。晁衡也写诗答赠,抒发了惜别之情。次句紧承起句,诗人思绪由近及远,凭借想象,揣度着晁衡在大海中航行的种种情景。“征帆一片”写得真切传神。船行驶在辽阔的大海中,随着海浪上下颠簸,时隐时现,远远望去,恰如一片树叶飘浮在水面。“绕蓬壶”三字放在“征帆一片”之后更是微妙。将海外仙山比作岛屿众多的日本,用“绕”字应孤帆,弯弯曲曲的航线似在飘泊无定,亦隐含了晁衡将要遇害。
三、四两句诗人用比兴的手法,对晁衡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第三句写晁衡遇难,明月象征着晁衡品德的高洁,而晁衡溺海身亡,就如同明月沉沦于湛蓝的大海之中。意景深邃,艺术境界也清丽幽婉,与次句中对征帆远船环境的描绘结合起来,显得自然而又贴切,令人产生无限的惋惜和哀思。尾句以景写情,寄兴深微。晁衡的不幸,不仅使友人悲痛万分,连天宇也好似愁容满面,层层白色的愁云笼罩着海中的苍梧山,沉痛地悼念着晁衡的仙去。诗人在这里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写白云的愁来表达自己的愁,使诗意更加曲折含蓄,也就把悲伤的气氛渲染得更加浓厚,令人回味。
诗忌浅而显。诗人在本诗中把友人不幸逝去、自己极度悲痛的感情用优美的比喻和丰富的联想,表达得含蓄、曲折、丰富,体现了不落俗套的非凡艺术才能。在本诗中还可体味到诗人清新自然、浪漫飘逸的艺术特色和豪放风格。虽为悼亡诗,却能寄哀情于景物,借景物以抒哀情,显得极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