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唐诗精品鉴赏
19350400000111

第111章 马戴

马戴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会昌四年(844)进士,在太原幕府中任掌书记时,因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获赦回京,终太学博士。与贾岛、姚合为诗友,擅长五律。

楚江怀古[1](其一)

马戴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2]。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3]。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4]。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5]。

注释:[1]楚江:这里指湘江。[2]楚丘:楚山。[3]木兰舟:此因楚江而用《楚辞》中的木兰舟。木兰:小乔木,有微香。[4]广泽两句:意思是水阔故得早见明月,山多故乱流夹泻。[5]云中君:本《楚辞·九歌》篇名,为祭祀云神之作,此也因楚江而想到《九歌》。

鉴赏:唐宣宗大中初年,诗人因直言由太原幕府掌书记贬为龙阳(今湖南汉寿)尉。从北国到江南,他徘徊于洞庭之滨,湘江之畔,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伤身世,写下三首诗,这是第一首。

首联是说,秋风萧瑟,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弥蒙,楚山夕阳西下。肃杀的暮秋景象,浸透诗人悲凉凄清的落寞愁绪。

颔联两句堪称晚唐诗中名句,视听结合,物己交融,动静相映,绘出了这样一幅图画:但闻浩渺的洞庭湖边枯树丛中猿猴哀鸣,只见江中木兰小舟飘流。“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楚辞·九歌·湘夫人》)、“船容与而不进兮,淹洄水而凝滞”(《楚辞·涉江》),诗人泛舟湘江之上,对景怀人,屈原诗句仿佛在叩击他的心弦。

颈联二句是说,夜幕降临,明月冉冉升起于浩瀚无边的洞庭湖上,苍青色的山峦夹泻着的乱流奔涌而下。同是写明月,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梦绕城边月,心飞故国楼”,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江入大荒流”,都是所谓“高华雄奇”之作,马戴此联的风格却明显不同,阔大和静谧恰恰反衬出他远谪南荒的孤单凄凉,迷茫与纷扰则深深映照出他内心深处的烦乱彷徨。

尾联“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是说,云中君无由得见,屈子邈矣难寻,自然更是感慨丛生,彻夜悲叹了。这两句不仅点明“怀古”之题,而且“竟夕”与“悲秋”在时间与节令上呼应开篇,使全诗于变化错综之中首尾一致,和谐完整。

从本诗可见,清微婉约之风格,是由内容上的细腻低回决定的,所谓清超而不质实,深微而不粗放,清丽淡远忌艳抹浓妆,含蓄而忌直露。

灞上秋居[1]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2]。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3]?

注释:[1]灞上:古地名,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东。[2]独夜:孤独之夜。[3]郊扉:郊居。扉:本指门,此借代房。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致:尽。《论语》:“事君能致其身。”

鉴赏:这首诗抒写闭门孤寂之感。诗人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意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霸原上空秋气萧森,令人心烦的秋风秋雨至晚方停,暮霭沉沉的天际,群雁向南疾飞。一个“频”字,既表明飞雁之多,又使人联想到它们日暮投宿的惶急之状,内中浸渍了诗人乡愁之思。

继续展开画卷,但见风雨中片片黄叶飘落,寄宿古寺的客子独对寒灯,黯然神伤。古云:“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羁旅他乡,返家无期,凝视落叶,肝肠寸断。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凸显主人公凄凉孤独形象,可谓画龙点睛。夜色沉沉,窗外寒风阵阵,室内一灯如豆,微光瑟索,孤身古寺,愁何以堪让我们将画卷再往下移。夜阑人静,万籁俱寂,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露珠滴落枯叶之上,嘀嗒、嘀嗒,声虽微弱,却很清晰。“此时无声胜有声”,滴露之声非但没划破长夜之沉寂,反而使人感到静得可怕。明明孑然一身,却偏说有一个邻居——一个绝迹尘世,久居古寺的和尚。与这样的野僧为邻,孤寂处境愈加突出。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刻画了诗人的心境,秋夜沉沉,屋外滴露点点,枯叶有声。诗人思潮起伏,长夜无眠,野僧为邻,顿生已被抛弃世外之伤感。

尾联直抒感慨,将全诗感情推向顶点。“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求仕到长安,寄居古寺日久,盘缠将尽,而晋升无望,怀才不遇的愤激和进身求职的渺茫溢于言表。

全诗写景皆眼前所见,不如雕饰,信手拈来;抒情着眼于内心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堪称晚唐哀音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