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公文作品集
19350200000026

第26章 调查(2)

二、科研加联合,变单项成果为总体效益

科研协作组按综合调整、分项承包、同步发展的原则,将九名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技术特长分为农、林、牧三个科研小组,既发挥单项科研成果的作用,又发挥总体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农业组建立小麦、胡麻丰产方一千六百亩,其中胡麻丰产方七百八十六亩,引进小麦庆丰、西峰良种和胡麻定亚、天亚良种,采用深施氮磷钾配比化肥和足施底土肥“一炮轰”技术,并喷施粉锈宁、三十烷醇农药和化肥,防治锈病和增强抗病能力,小麦亩产达到一百六十斤,胡麻亩产达到一百三十斤。林业组用机械和人工整修造林工程二百三十四亩,引进柏、椿、槐、杨、桃、杏树苗九万五千株,建立桃、杏、槐、杨、苗圃六十亩,改变了单一的杨柳造林树种,促进了林业生产发展。畜牧组引起红豆草、草木栖、沙打旺耐旱耐寒草籽六百斤,喷施磷酸二氢钾化肥,提高土地铲草量;引进秦川母牛七十四头,甘肃细毛母羊三十只,甘肃黑母猪十四头,星杂母鸡六百只,长毛母兔三十只,指导农民科学饲养,防治畜牧疾病,改善了畜群结构,提高了自繁自育生产能力,近两年繁殖牛犊四十九头,出售兔毛收入九千二百一十六元,结束了以农本型为主的畜牧模式。由于采取科研加联合的办法,既保证了单项科研的成果,又促进了总体科研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农林牧结构的有机调整,形成以牧促农、以林保农和以农保工的调整格局。

三、技术加农贷,变技术资金为现实生产力

科研协作组采用合同方式,把技术与投资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避免了有技术无资金、有资金无技术的扶贫弊病,发挥了技术手段和投资动力的作用。使有限的投资发挥更好的效益,取得了以较少的投入取得较多产出的经济效果,促进了农民智力和自然资源同步开发。对农田丰产方、造林种草和养畜项目,与农户签订“技术规程、资金扶持”合同。科研组向农民保证技术指导和农贷投放。农户保证按技术规程生产和按期偿还贷款。因此,减少了投资经济损失,增加了农民生产收入,发挥了扶贫资金的经济效益。近两年向农户投放的三万三千元种植、养畜贷款,在技术的指导下,投入产出比率提高到长毛兔1∶3,黄牛1∶2,胡麻1∶2。因而,农民按合同期限,已偿还种植农贷百分之八十三,养殖农贷百分之七十四。

科技攻破贫穷关自力走上脱贫路在地级《工作通讯》上发表

H县赵墩乡关道社依靠科技脱贫的调查(一九八七年五月二十一日)

H县赵墩乡关道合作社,是H县设立的干旱、半干旱山区发展农业最佳途径的示范点。从1983年开始,在省科委总畜牧师王素香同志和县驻点农技干部指导下,依靠科学技术,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商品畜牧,扩大农田投资,取得了梁峁沙棘盖顶、山腰牧草茵绿、湾台粮田丰产、沟滩杨柳成荫,庭院畜禽旺盛的良好成果。到1986年底,全社梁峁营造沙棘林1065亩,户均22.7亩;四旁植树61500棵,户均1300棵;山坡地退耕种草773亩,户均16.5亩:饲养牲畜96头,户均2头:生猪298头,户均6.3头;羊32只,户均0.7只;鸡352只,户均7.5只;兔580只,户均12.3只;湾台地种粮911亩,总产22.93万斤,人均产粮800斤;全社农林牧副总收入12.42万元,人均433元。与1982年相比:造林总面积扩大了4.4倍,种草总面积扩大了3倍,牲畜饲养总量增加了1倍,猪、鸡饲养量分别增长1倍和3倍,实现了粮食总产和经济收入同步翻番的奋斗目标。全社人均收入500元的致富户17户,占总农户的36%;人均收入300元的脱贫户27户,占总农户的57%;人均收入200元的贫困户三户,占总农户的0.7%。

一、建立典型示范户,扩大科技辐射规模

从1983年开始,他们选择四个农户开展了退耕种草、饲养良种母畜,科学种粮的生产示范。示范的一户垄种洋芋1.2亩,亩产达到7000斤,比平种增产2倍;一户地膜种植玉米1亩,亩产达到1050斤,比露地玉米增产2倍;一户退耕种草24.8亩,收入3610元(红豆草籽收入为主),人均收入400元;一户种草养畜户,收入2715元,人均678元。经济上的高效益,成为科技扩散的推动力,到1986年,农技干部与农户签订种植,养殖示范合同达到44户,占总农户的93%,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452亩,占总耕地面积的87%;示范饲养量达到1571头(只)。同时,筹措资金16897元,采用有偿投资、滚动使用的办法帮助困难户搞好科技开发。止目前,收回投资款15858元,投资回收率达到94%。

二、调整耕地结构,发挥资源优势

在指导农户提高粮食单产保证口粮的前提下,他们根据海拔高度对林、草、粮生产的影响,采取先梁后坡、先易后难的调整方法,逐年分户进行了土地生产结构调整。到1986年,全社农户在海拔1700米的1065亩梁峁地,营造耐旱、固土、易活的沙棘林带,占总土地面积35%;在海拔1500米的647亩山坡地,退耕种植红豆草,紫花苜蓿,占总土地面积24%;在海拔1300米的1013亩湾台地,种植小麦、玉米和胡麻等粮、经作物,占总土地面积41%。土地结构的调整,发挥了土地的最佳效益,促进了农、林、牧的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生态和经济效果,改变了过去以粮为主的收入构成。种植业收入55767元,占总收入45%;牧业收入56917元,占总收入46%;副业收入9500元,占总收入7%;林业收入2049元,占总收入2%。

三、饲养良种畜禽,加快饲草转化

种草面积扩大,为养殖业提供了充足的饲草。他们积极引进良种畜禽,增加母畜饲养量,提高畜禽繁殖出栏水平。去年,全社大家畜总饲养量增加96头,户均达到2头,其中牛发展到36头,基础母牛占83%,繁殖出售6头,收入4926元,户均收入148元;新疆细毛羊达到32只,其中母羊28只,占88%,繁殖出售11只,产毛869斤,收入1652元;生猪154头,繁殖出售144头,收入11091元,户均236元;良种母鸡户均7.5只,收入3260元;良种兔580只,户均12.3只,出售收入1151元。全社去年出售商品畜禽及产品总收入38046元,户均895元。

四、实行科学种田,提高粮食产量

耕地脊薄,种植技术落后,是影响关道社粮食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他们坚持每年按农时季节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大抓良种引进、配方施肥、拌种喷磷、地膜覆盖、垄作套种旱农耕作丰产措施,并利用春、秋空闲时间,组织农户整修梯田,有效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去年全社粮田亩施化肥25斤,亩施土肥6000斤,比1982年增长1倍;完成整修梯田面积477亩,户均达到9.9亩,因而,亩产由90斤提高到244斤。粮田压缩了164亩,但总产达到22.93万斤,较1982年净增13.26万斤,增长1.3倍。

五、合理安排资金,积蓄发展后劲

关道社农民生产发展了,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快的改善。目前,全社农户修建新瓦房126间;购置自行车35辆,缝纫机12台,收录机37台,手表115只,并有19个光棍汉娶上了媳妇,一户社员有了电视。在改善生活条件的同时,农户购置架子车46辆,手摇、自动喷雾器35架,并购进良种母畜16头,银行存入扩大再生产资金5200元,为进一步发展生产积蓄了后劲。

地直党政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调查(一九九五年三月二日)

按照行署领导的指示,行署劳人处和行署办公室对地直党政部门、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情况进行了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1994年之前创办工作情况

据调查,地直党政、事业单位共有206个,其中党政部门58个,事业单位149个(全额拨款的120个,差额拨款的6个,自收自支的22个)。至1994年底,有51个党政、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95个,占单位总数的24.8%,其中党委部门创办经济实体的2个,行政部门创办经济实体的21个,事业单位创办经济实体的28个,分别占党、政、事业单位数的11%、52.5%和18.9%。在地直党政事业单位中,除国家政策规定的外,有135个单位应办而未办经济实体。截止1994年底,地直党政事业单位创办的95个经济实体,已形成固定资产1581.48万元,当年完成收入2037.69万元,上交税金69.856万元,实现利润288.96万元。在调查掌握总体情况的同时,对地直党政事业单位创办的经济实体,进行了初步的综合、分析和研究。

从实体类型上看,大体可分为四种:一是生产加工型。农牧、水利、林业、乡镇企业等部门,发挥行业优势,创办了饲料厂、清真冷库、水泥厂、水泥制管厂、活性炭厂、真空冷冻食品厂等15个企业,94年完成总收入614.6万元,上交税金39.05万元,实现利润54.9万元,分别占总数的30.2%、57.5%和19%。二是技术开发型。地区林业、水利、文化等部门,依靠本身的科技力量,研制创办了林果技术服务中心等9个技术开发型实体(项目),94年完成总收入38.58万元,上交税金1.27万元,实现利润0.805万元,分别占总数的1.9%、1.87%和0.3%,走出了一条创办实体与科技开发结合、创收与科研结合的路子。三是业务拓宽型。地区卫生、文化、妇联等部门,围绕增强行业的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发挥本行业人才资源优势,采取职工集资、贷款等形式,创办了地区医院第二住院部、地区中心血站、精神病医院、保健品厂、音像发行站、文化旅游品经销部、蓓蕾保育院等22个实体,既拓宽了业务范围,增强了服务功能,又强化了行业管理职能,增加了经济收入。94年完成收入618.63万元,上交税金9.39万元,实现利润67.7万元,分别占总数的30.4%、13.8%和23.4%。四是商流服务型。地直有25个单位充分利用临街地缘和设施条件,创办了饭店、招待所、加油站、歌舞厅、商品经销等实体49个,94年完成收入765.88万元,上交税金18.146万元,实现利润165.555万元,分别占总数的37.5%、26.74%和57.3%。同时,有34个单位出租房屋103间,94年租金收入20多万元。

从管理形式上看,一是实行目标考核管理。地区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对经济实体年初确定经营收入、利润、固定资产增值等目标,签订责任书,年终考核兑现,对超额完成任务的奖,对完不成任务的罚。同时,地区农牧处在处机关与下属单位之间,建立了一套创办实体与安排子女就业挂钩,与单位领导工作成绩考核挂钩,经济实体效益与单位领导经济利益挂钩的激励机制,对创办实体多、效益好的单位,优先安排职工子女就业,对少办或不办的单位,缓安或少安职工子女就业,调动了单位领导和职工创办实体的积极性。二是承包经营管理。大多数部门对创办的经济实体,在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前提下,基本上都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一包三至五年不变的承包责任制。

从经营效益上看,经过对地直部门创办的经济实体进行分类排队,其结果:一是盈利的实体有62个,占实体总数的65.3%,94年盈利额达到315.86万元,盈利额最高的达到38万元,最低的为0.075万元。这些盈利实体,主要分布在技术开发、业务拓宽和流通中的石油经销及饮食服务业中。这些盈利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经营项目都与本行业贴得紧,发挥了行业优势;领办人选得准;管理机制完善。二是经营基本持平的实体有24个,占实体总数的25.3%。这些实体,主要分布在生产加工、商流服务行业中。在这些实体中,有的项目前景好,但受流动资金不足等因素的制约,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失掉了应有的市场;有的是由于经营管理不善,生产要素得不到合理利用,没有挖掘出生产潜力。三是亏损实体有9个,占实体总数的9.5%,亏损额最高的达到10万元,最低为0.4万元。这些亏损实体,主要分布在商品经销,印刷等行业中。在这些亏损实体中,有的是经营项目不对路;有的是承包人选得不准,市场信息不灵;有的是因政策不稳定,造成承包人变动;有的是决策失误,造成亏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