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349700000058

第58章 丰

避免盛极而衰,让自己有继续发展的余地

初九:遇其配主,虽旬无咎,往有尚。象曰:虽旬无咎,过旬灾也。

《丰》卦是下离上震相叠,电闪雷鸣,成就巨大,喻达到顶峰,如日中天,但务必注意事物向相反方面发展:治乱相因,盛衰无常,不可不警惕。丰,即丰厚光大之意,此卦主要说明事物如何丰大及如何保持丰大的道理。

“象传”说:虽然满十日,不会有灾难,但过了十日,由满转为亏,就会有灾难。亦即,主动去寻求,会遇到相配的主人,并且受到重视,可以积极前往,不会有灾难;但超过必须的程度,就会有灾难。

这一爻说明盛大应积极去追求,但应适度。

《丰卦》阐释盛衰无常的道理。虽然卦名是盛大的“丰”,但卦中却告诫我们,盛极必衰,要注意保持巅峰状态,让自己继续有发展的余地。

立功而不求官,名成而不恋位;可为之时则为,不可为之时则退,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见机而行,适可而止;不顾世俗评论,功成而身退。这些,实在是人生中一种为人处世的至高思想和最佳境界。

李泌还是一位少年时,就因其出色的智慧而闻名于朝廷。唐玄宗要任命李泌为太子李亨的官属,他辞谢了,只愿以布衣的身份与太子来往。别人都说:“这个李泌真傻,做太子的官属,将来就是太子的重要谋臣,日后肯定能有很好的前途,放着阳光大路不走,偏走羊肠小道,真是个书呆子。”

安史之乱时,新即位的李亨(肃宗)特意派使臣去请李泌出山,并要任命他为宰相,让他辅政治国,他又坚决辞谢了,对唐肃宗说:“陛下以宾客、朋友的身份对待我就可以了,这不是比宰相的位置还好吗?请别勉强我了。”别人都议论说:“这个李泌,真是傻到家了。宰相之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多少人做梦都想当宰相,争都争不上,他却不做,糊涂啊。”

肃宗没有办法,也只好由着他,但对他的尊宠信赖,可谓非同寻常。朝中事无巨细,全都请教于他,对他言听计从,甚至连宰相的任免,以至太子的人选,也都要听从他的意见,真是所谓不在其位而谋其政。

当唐朝的军队收复了失陷的长安,平定安史之乱的斗争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之后,李泌便向肃宗请求还山归隐。他说:“我已经报答了陛下对我的厚恩,如今重新作一个闲散之人,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了。”

这使唐肃宗十分吃惊,“朕与先生这几年来共同历经忧患,如今将要同享欢乐,先生为什么突然要离我而去呢?”

李泌严肃地说:“臣有五条不能留下来的理由,恳请陛下任臣离去,使臣免于一死!”

肃宗不明白,问道:“此话怎讲?”

李泌说:“臣同陛下相知太早,陛下对臣倚托太重,宠信太深,臣的功劳又太大,行为又太不一般。这五条正是臣不能久留的理由。”肃宗没有表态,只是说:“该睡觉了,这事以后再说。”

李泌坚持说:“陛下如今与臣同榻而卧,臣的请求还不能得到批准,更何况将来在朝堂之上,公案之前!陛下不许臣离去,这无异是要置臣于死地!”

肃宗说:“没想到卿对朕疑惧到这个地步,哪有像朕这样对待卿而又会干出杀卿的事来呢?你简直把朕看成是只可共忧患而不可共安乐的勾践了!”

李泌说:“正因为陛下不会杀,臣才请求归隐,若是陛下决定杀臣,臣又怎敢说话?而且杀臣的不是陛下,而是那五条原因,陛下一向待臣如此之好,臣有些事情还不敢说,将来天下安定之后,臣就更不敢说话了!”

肃宗见挽留不住李泌,就赐他三品官的俸禄,并在衡山为他建了房舍。别人知道李泌的事后,没有一个不说他傻的。

到了,唐代宗、唐德宗时,朝廷都曾派人以高官相邀,李泌都辞谢了,只是在无奈之际偶尔出些计策,随后便又辞去官职而去。

很多年之后,人们才知道,唐玄宗时李泌不做太子的官属,避免了杨国忠的迫害;肃宗时李泌请求还山归隐,后来避免了李辅国的诬陷;代宗、德宗时,李泌辞官不做才保全性命。

唐代中期是一个乱世之秋,奸臣当道、藩镇割据,许多大臣不是死于奸臣的谗言,便是死于民夫的刀剑。而李泌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个皇帝,被四个皇帝所信任,虽然屡次被诬陷谗毁却能幸免于难,保全终身,不能说不是一个大智之人。在当时人们眼中他是又痴又傻,而实际上他是大智若愚啊!

古人常说:“过犹不及”,是说凡事要讲一个适度,对于功名利禄,凡人几乎没有不梦寐以求的,但如果过分热衷,弄不好也会陷入其中而不能自拔,最终毁灭自己。身外之物应当被人奴役,而不应奴役人,这话一说出来,大家都能明白,可是世上的事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局中人就不容易明白,不容易跳出三界外了。因此,真正聪明之人,对待功名利禄也是“得放手处且放手”,讲究个“吃亏是福”,讲究个装糊涂,不可过分执著。

张良真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在权势登峰造极之时,他毅然决然放弃了权力,这在一般人看来,算是“吃亏”了吧?殊不知,天下的君王和臣子之间,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富同贵的。“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都是说的天下太平之后,帝王就要收拾帮助自己打天F的功臣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呢?所以,急流勇退,明哲保身,看似吃亏,其实是莫大的福气。历史上有多少不知急流勇退,抱着权力不放的臣子惨遭毒手啊。这种抽身退回的工夫,那些凡夫俗子岂能理解。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一段《好了歌》,十分精彩。“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结果是“荒冢一堆草没了”。说到底,只有“好”,才能“了”,关键在于“了”字。这个“了”看似容易,但做起来却极难。许多人都说荣辱如流水,富贵似浮云,但老是在功利、虚名、荣华中解脱不开,身受束缚,结果身名俱损。

严子陵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会稽余姚人。他的本名叫严光,子陵是他的字。严光年轻时就是一位名士,才学和道德都很受人推崇。当时,严光曾与后来的汉光武帝刘秀一道游学,二人是同窗好友。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成为中兴汉朝的光武帝,光武帝便想起了自己的这位老同学。因为找不到叫严光的人,所以就命画家画了严光的形貌。然后派人“按图索骥”,拿着严光的画像四处寻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齐国那个地方有人汇报说:“发现了一个男人,和画像上的那个人长得很像,整天披着一件羊皮衣服在湖边钓鱼。”

刘秀听了这个报告,怀疑这个钓鱼的人就是严光,于是就派了使者,驾着车,带着厚礼前去聘请。使者前后去了三次才把此人请来,而且此人果然就是严光,刘秀高兴极了,立刻把严光安排在宾馆住下,并派了专人伺候。

司徒曹霸与严光是老熟人了,听说严光来到朝中,便派了自己的属下侯子道拿自己的亲笔信去请严光。侯子道见严光时,严光正在床上躺着。他也不起床,伸手接过曹霸的信,坐在床上读了一遍。然后问候子道:“君房(曹霸的字叫君房)这人有点痴呆,现在坐了三公之位,是不是还经常出点小差子呀?”侯子道说:“曹公现在位极人臣,身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已经不痴了。”严光又问:“他叫你来干什么呀?来之前都嘱咐你些什么话呀?”侯子道说:“曹公听说您来了,非常高兴,特别想跟您聊聊天,可是公务太忙,抽不开身。所以想请您等到晚上亲自去见见他。”严光笑着说:“你说他不痴,可是他教你的这番话还不是痴语吗?天子派人请我,千里迢迢,往返三次我才不得不来。人主还不见呢,何况曹公还只是人臣,难道我就一定该见吗?”

侯子道请他给自己的主人写封回信,严光说:“我的手不能写字。”然后口授道:“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怀仁辅义天下悦,阿庚顺旨要断绝。”侯子道嫌这回信太简单了,请严光再多说几句。严光说:“这是买菜吗?还要添秤?说清意思就行了嘛!”

曹霸看到严光的回信很生气,第二天一上朝便在刘秀面前告了一状。光武帝听了只是哈哈大笑,说:“这可真是狂奴故态呀!你不能和这种书生一般见识,他这种人就是这么一副样子!”曹霸见皇上如此庇护严光,自己也就不好说什么了。

刘秀劝过曹霸,当时便下令起驾到宾馆去见严光。

大白天的,严光仍是卧床不起,更不出迎。光武帝明知严光作态,也不说破,只管走进他的卧室,把手伸进被窝,抚摸着严光的肚皮说:“好你个严光啊,我费了那么大的劲把你请来,难道竞不能得到你一点帮助吗?”

严光仍然装睡不应。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张开眼睛看着刘秀说:“以前,帝尧要把自己的皇位让给许由,许由不干,和巢父说到禅让,巢父赶快到河边洗耳朵。士各有志,你为什么非要使我为难呢?”光武帝连声叹道:“子陵啊,子陵!以咱俩之间的交情,我竟然不能使你折节,放下你的臭架子吗?”严光此时竟又翻身睡去了。刘秀无奈,于是只好摇着头登车回去了。

又过了几天,光武帝派人把严光请进宫里,两人推杯换盏,把酒话旧,说了几天知心话。

刘秀问严光:“我和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没有?”

严光说:“我看你好像比以前胖了些。”

这天晚上,二人抵足而卧,睡在一个被窝。严光睡着以后,把脚放在了刘秀的肚子上。第二天,主管天文的太史启奏道:“昨夜有客星冲撞帝星,好像圣上特别危险。”刘秀听了大笑道:“不妨事,不妨事,那是我的故人严子陵和我共卧而已。”

刘秀封严光为谏议大夫,想把严光留在朝中。但严光坚决不肯接受那种做官的束缚,终于离开了身为皇帝的故友,躲到杭州郊外的富春江隐居去了。后来汉武帝又曾下诏征严光入宫做官,但都被严光回绝了。严光一直隐居在富春江的家中,直到80岁才去世。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后人把严光隐居钓鱼的地方命名为“严陵濑”。传说是严光钓鱼时蹲坐的那块石头,也被人称为“严陵钓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