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易经与人生大智慧
19349700000038

第38章 明夷

用韬晦之策隐藏自己的强大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象曰:君子于行,义不食也。

这一卦,是明德被创伤,邪恶残害正义,“初九”就像鸟于飞行中负伤,翼下垂。但“初九”在这一卦的开始,飞得高,距离远,负伤不重,还能飞离险境;于是君子舍弃一切逃亡,难免穷困,会三天没有吃的;就是有投奔的地方,也会被讥笑为不识时务,听到闲言碎语。

“象传”说:君子外出,由于对方不义,所以不接受他的食物。

这一爻说明在正义被残害的苦难时期,惟有退避,韬光养晦以自保。《明夷》卦是下离上坤,日在地下,光明受伤,故说“明夷,利艰贞”,占卜的结果是利于艰守,即在明夷之时,不能也不要有什么行动和作为。内卦是离为刚正,外卦是坤为柔顺,要将刚直藏在内心中,外表上显得顺从,这样才能免除祸患和躲过大难。这阐释的是在政治昏暗时明哲保身,也就是“韬晦”之策。

不司锋芒太露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出头的椽子先烂”,说的就是为人不可太露的道理,《庄子》中的“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挺拔的树木容易被伐木者伐去,甘甜的井水最容易被喝光。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也最容易受到伤害。聪明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学会保护自己。

有些人认为,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也许你很欣赏这种说法,但若细细看看周围的同事,若是处世已久,频有经验的人,他们往往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棱角,言语发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才,其实他们的才,颇有位于你上者;好像个个都很讷言,其实其中颇有善辩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呢?

因为他们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被得罪了的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也会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阻力,便也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或你的破坏者,在这种情形下,你的立足点都没有了,哪里还能实现你扬名立身的目的?

对此,宋朝的贾玄不愧为个中高手:

一次,宋太宗召贾玄陪同下围棋,贾玄心中感到很不好办,赢也不是,输也不是。开棋时,太宗让贾玄3子,结局时,贾玄输了19子。

宋太宗知贾玄有意让自己,就有点不高兴,说:“再下一局,你再输了,就该杖罚了。”

这一局,贾玄用尽了全身的功夫,下了个不输不赢,其实,围棋要做到不输不赢是很难的,甚至比赢棋还难。贾玄未输,自然不能杖责。

宋太宗看贾玄仍没有用足真本事,就说:“你这一局,仍有假,再下一局,你胜的话,就赏你官做,要是输了,就把你扔到水里。”

待到下完了,又是不输不赢,太宗说:“我让你先走一子,可是仍下成平局,就是你输了!”说完,下令把贾玄扔到水里。

贾玄被人抬起将要被扔到水里时,他大叫:“我手中还有一枚棋子啊?”说完,他伸开手让太宗看,这样贾玄就赢了一子。

宋太宗很为贾玄的机智而开心,哈哈大笑,真的给贾玄封升了一个官职。

在贾玄的心中,深悟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下棋赢也不是,输也不是,这类官场应酬,实在难以对付,亏得想出个妙法。

相反,锋芒直露,尽显其耀者,因不知收敛,其命运就与上述迥然不同了。朱元璋诛杀沈万三,便是一个鲜明的案例。

沈万三是金陵的巨富。朱元璋攻下金陵后,打算扩大它的外城。当时正值战乱,国库空虚,难以完成这项工程。他便找到了沈万三。

沈万三愿意承担工程的一半,他们同时开工,结果沈万三比朱元璋早三天完工。

朱元璋斟酒慰劳他说:“古代白衣天子,号日素封(无官无爵而有资财的人),你就是啊。”其实他心里并不高兴,不过沈万三丝毫没有觉察。

不久,沈万三因田靠近湖边,就修了一道石岸用来保护自己的田地不受水淹。太祖讨厌他太富,就单独对他的田地抽税,每亩九斗十三升。想杀他,一时没有理由。恰好沈万三又用茅山石铺苏州街的街心,朱元璋借此故作文章,说他谋反而杀了他,又查抄了他的家产,没收入官。其结果实在惨矣!

沈万三死得好冤枉,没有犯法,为皇帝出了力,反而被杀,是何原因呢?切实而言,鉴于当时社会的弊病。

沈万三不懂官场权谋,缺乏官场应酬的基本常识,一个商人,无论多么富有,生死都操在有权势的人手中,怎么可以与皇帝比富斗富呢?甚至抢尽皇帝的风头呢?“树大招风”,沈万三最终落得此般下场也就不奇怪了。

就今天而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为人做事方面,我们大可不必那样谨小慎微,但掌握锋芒毕露的“度”还是必须的。由于人际交往的复杂性,锋芒太露,易遭嫉妒和挫伤,这一点也是客观的。对此,懂得不可太露锋芒的方圆之道仍是很重要的。

才高更须谨慎

嫉贤妒才,几乎是人的本性,愿意别人比自己强的人并不多。所以有才能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嘛。

曹植锋芒毕露,终招祸殃,他的文章名满天下,却给他带来了灾祸,这难道是他的初衷吗?他只是不知道收敛罢了。

唐人孔颖达,字仲达,8岁上学,每天背诵一千多字。长大后,很会写文章,也通晓天文历法。隋朝大业初年,举明高第,授博士。隋炀帝曾召天下儒官,集合在洛阳,令朝中士与他们讨论儒学。颖达年纪最少,道理说得最出色。那些年纪大声望高的儒者认为颖达超过了他们,是他们的耻辱,便暗中刺杀他。多亏友人相助才逃过这场灾难。

隋代薛道衡,6岁就成了孤儿,特别好学。13岁时能讲(佐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隋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隋高祖颂》。隋炀帝看了不高兴地说:“这只是文辞漂亮。”隋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于是炀帝便下令将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得冤枉。但他不也是太锋芒毕露而遭祸的吗?

春秋战国之际,卫国有一个大臣叫弥子瑕,很得卫灵公的宠爱。所以他从不把清规戒律放在眼里。卫国规定,私自偷乘国君专车的人要刖脚。一天夜里,弥子瑕突然得到禀报,说他母亲得了急病,一着急,就驾上卫灵公的座车疾驰回家了。又有一次,他与卫灵公游御花园,走过一片桃林的时候,见到树上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就摘了一个尝鲜,咬了几口后,说桃子好吃,就把剩下的桃子给卫灵公吃。朝廷中有人认为他置君臣体统于不顾,但卫灵公却说,弥子瑕是个忠臣,连一个桃子好吃这样的小事也首先想到君王。不久,弥子瑕终于在众人侧目的情况下失势,被卫灵公骂做不诚不敬的叛臣。

在处世场中,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收敛与谨慎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傲气,流言便会满天飞,若稍有不慎,必将惹下大祸。在名利场中,要防止盛极而衰的奇灾大祸,必须牢记“持盈履满,君子竞竟”的教诫。“欹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这是世人常用的一句自警语。欹器是古人装水的一种巧器,呈漏斗状,水装了一半它很稳当,但装满了,它就会倾倒。扑满是盛钱的陶罐,它只有空空如也,才能避免为取其钱而被打破的命运。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是:居官要时时自惕!时时处处谨慎,切勿不留余地,越是处在权势之中,享富贵之极,越是要收敛锋芒,以保退路。在官场热闹处要能以一双冷眼相视,避免无形中的杀机。

对此,曾国藩就最为精明,所以他是“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不把功名放在心上,成为中国近代少有的“内圣外王”的典范。他反复嘱咐儿子曾纪泽要谨慎行事,甚至于大门外不可挂相府、侯府这样炫耀的匾额。很多位居高官的人或者尸位素餐,或者请求致仕,主要就是收敛锋芒,以免成为众矢之的啊!所以古人说:“露才是士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饰才。露者,不藏其所有也。饰者,虚剽其所无也。”

凡事预留退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有的人能够在交际圈内进退自如,而有的人却常常被动'进退维谷。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红楼梦》中的平儿,虽是凤姐儿的心腹和左右手,但在待人处事方面,始终注意为自己留余地留退路,绝没有犯凤姐儿所说的“心里头只有我,一概没有别人”的错误。更不像凤姐那样把事做绝。平儿对下人绝不依权仗势,趁火打劫,而是经常私下进行安抚,加以保护。一方面缓和化解众人与凤姐的矛盾,另一方面顺势做了好人,为自己留下余地和退路。凤姐死后,大观园一片败落,平儿却多次获得众人帮助渡过难关,终得回报。

历史的经验和文学名著中人物的结局都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待人处世中,万不可把事做绝,要时时处处为自己留下可以回旋的余地,就像行车走马一样,你一下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方,调头就不容易,你留有一些余地,调头就容易多了。常言道:“过头饭不可吃,过头话不可讲”,很有道理。另外,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才可露尽,力不可使尽,在办任何事的时候,都要多用点“太极推手”的功夫,永远保留一些应变的能力。具体如何留余地,这里提出两大技巧:

在待人方面承诺别人时,注意使用“模糊语言”,以便自己赢得主动;在回绝别人时,不妨先拖延一下,最好不要当面拒绝,答应考虑一下,给自己留点回旋的余地,以便使自己“进退有据”;在批评别人时,特别是有多人在场时,最好“点到为止”,以维护对方的自尊;在与人争论或争吵时,切忌使用“过头话”把话说绝,给对方留个面子。

在处事方面,对一些不太好把握的事,千万不要急于表态,东拉西扯,多说点无关痛痒的话;对于不便回答的问题,那就先放一放,免得考虑不周而说错了话使自己受牵连;对那些表面看来无关大局的事,也要含蓄地处理,巧妙地避开疑难之处,免得惹麻烦。另外,对于某些难以回答而又不好回避的问题,不妨含糊其辞,来一番模棱两可的回答,如“可能是这样”、“我也不太了解”,等等,以给自己留有余地。

能屈能伸者方为大丈夫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能屈能伸者方为大丈夫!受不得半点气的人成不了大气候。大丈夫根据时势,需要屈时就屈,需要伸时就伸,可以屈时就屈,可以伸时就伸。屈于应当屈的时候,是智慧;伸于应当伸的时候,也是智慧。屈是保存力量,伸是光大力量;屈是隐匿自我,伸是高扬自我;屈是生之低谷,伸是生之巅峰。

春秋时期,南方的吴国和越国经常打仗。吴王夫差的父亲死在越军的箭下,为了给父亲报仇,夫差苦练了两年多的兵,终于亲自率兵打败了越国军队。

越国国君勾践派大臣文种去向夫差求和,愿意投降;同时又遣人暗地贿赂夫差的大臣伯豁,请他在夫差面前讲情。结果夫差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到吴国做奴仆。

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夫人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住在他父亲坟墓旁的石屋里,给他喂马。勾践非常顺从,不但喂马,夫差坐车出门,他给夫差牵马;夫差病了,他亲自侍奉,非常周到。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他们回越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怕安逸的生活消磨了斗志,就用干柴草当褥子,还在吃饭的地方挂了一个苦胆,每逢饭前,先尝尝苦胆的味道,还问自己:“你忘记耻辱了吗?”这就是历史上说的“卧薪尝胆”。勾践亲自参加耕种,他夫人织布,用以鼓舞百姓勤劳耕作;他改革内政,发展生产,积蓄力量,好让自己的国家变成强国,不再受欺负。

此时的夫差骄傲极了。勾践为了麻痹他,经常给他进贡财宝,还选了一个叫西施的绝色美人献给他。夫差非常满意,对西施宠爱极了;而对勾践呢,完全丧失了警觉。他手下的大将伍子胥屡次劝他,他不但不听,反而讨厌伍子胥,最后干脆派人给伍子胥送去一把宝剑,逼迫伍子胥自杀了。

又过了几年,越国暗中强大起来,勾践看时机成熟,就向吴国大举进攻,夫差被逼得走投无路,这时才想起伍子胥的劝告,简直后悔极了。

越王勾践如没有当年的尺蠖之屈,就只能为夫差所杀,绝不会有后来的兴越灭吴。韩信能忍胯下之辱,才在后来贵封王侯。刘备于艰难时寄身曹营,乃有后来三分大下。俗话说“大丈夫能屈能伸”,就是这个意思。

心怀大志的人,始终注视着远大的目标,从不计较一时的荣辱,不在乎小人或政敌的挑衅。在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势下,切不可意气用事、硬打硬拼,而应以理智控制自己,以机智战胜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