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19349400000023

第23章 文化生活、饮食与北京街巷地名(1)

文房四宝与北京街巷地名

文房四宝,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纸、墨、笔、砚四种文具的统称。文房谓书房,北宋苏易简著《文房四谱》,一名《文房四宝》,叙述这四种文具的品类和故事。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文房四宝”,则主要是指安徽泾县(旧属宜城郡,或称宣州)的宣纸,歙县(旧为徽州府治)的徽墨,浙江吴兴(旧为湖州府治)的湖笔,广东高要(旧为肇庆府治,古名端州)的端砚。自古始,流传至今,仍然很著名。

宣纸

相传,我国西汉时就已经发明了纸。二千多年,我国造纸业有了很大发展,种类甚多,用途很广。

宣纸是纸类中一种高级的毛笔书画用纸。原产于唐代宣州泾县(今属安徽),在宣城集散,故名。宣纸,基本上分为生宣和熟宣两种。生宣纸的主要特点是吸水力大,落墨、着色容易渗化,能达到墨彩丰富的艺术效果。而熟宣纸,由于是上过胶的纸,其优点是不渗化,可以反复渲染,宜于书写绘画。不仅如此,宣纸还具有洁白、细致、柔软,经久不变,不易蛀蚀,便于长期存放的特点。古时宣纸是一种贡品,《新唐书·地理志》里记载:“安徽宣府产宣纸,年年晋献给皇帝”。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一些我国古代书画,大多数用的是宣纸。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代书画,不腐不蛀,纸色仍然清亮。所以,宣纸从唐代开始,就逐渐发展演变为我国的“文房四宝”中的一宝了。

湖笔

湖笔,最早产于浙江省乌程(今吴兴)县善琏镇,因属古代湖州府管辖,故称湖笔。湖州,早在隋仁寿二年(602年)置州,因地滨临太湖得名。明、清时这里已成为制笔业的中心。

湖笔,主要分为羊毫、狼毫、兼毫、柴毫、鹿毫、獾毫、鸡毫七大类。羊毫是湖羊的毛制作出来的为最好。湖羊是我国优良绵羊品种之一,分布于浙江杭、嘉、湖地区及江苏太湖邻近各县。古时,浙江湖州人就采用当地无角的绵羊毛,制作毛笔。其优点主要可概括为四个字:圆、健、尖、齐。即笔头丰硕圆润,健劲有力,锋头尖锐,修削整齐。那么湖笔,是由谁最先制出来的呢?《嘉庆统志·湖府土产》引《湖州府旧志》里云:“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善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而中国毛笔的年龄,比它还要长得多的,据传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徽墨

墨,为书画时所用的黑色颜料。上古时制墨,以天然石墨为主,所以明谢肇撰写的笔记《五杂俎》里讲:“古有墨石,可磨汁而出。”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于“墨”字解释为:“从黑从土,墨者烟烧所成,土之类也。”不仅如此,据说到晋朝时,烧取松烟作墨已经很普遍了(参见《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但是,徽墨是唐末期才开始出现的。安徽旧徽州府歙州(今歙县),自五代始以产墨著名,特别是宋代以后,歙、休宁、绩溪等地,历出制墨良工,质量装饰并佳,此地属徽州,故世称“徽墨”。

徽墨,主要是用黄山松和黄山泉水等原料配制成的。该墨突出的优点是:质坚硬,浸泡水中三日也不变形,存放数十年后使用,墨色依旧。所以徽墨名闻全国,成为珍品。

徽墨,按原料不同,而分为“油烟墨”、“漆烟墨”、“松烟墨”三种。

“油烟墨”,有普通和高级之分。高级的油烟墨,其原料是采用桐油、麻油烧成烟子,再加入牛皮、广胶、梅片、冰片、金箔、天然麝香及其他名贵药材制成。《五杂俎》记载:“罗小华墨,亦用黄金、珍珠杂捣之,水浸数宿不能坏也。罗墨,今尚有存者,亦将与金同价矣。”这种油烟墨,墨色闪发紫玉光泽,色浓而不滞,舐笔不胶,入纸不晕,香味浓郁,不腐不蛀,有充分表现物像和意境的能力。不仅如此,《五杂俎》一书里还记载:“用脑麝、金箔,则自宋张遇始。”

“漆烟墨”是在燃烧后的桐油烟子中加生漆,主要特点是光泽好,经久不变。对漆烟墨,《五杂俎》一书里也有记载,说“古墨用漆,故坚而亮”。

“松烟墨”,则是在松枝、桐油烧制出的烟炱内加入黄明胶、梅片、冰片等原料制作而成。它的特点是墨色经久,着水不化,坚如玉。每料用珍珠三两,捣十万杵,故坚如金石。对松烟墨和油烟墨,明代文学家屠隆在《考盘余事》卷二里有记载:“余尝谓松烟墨深重而不姿媚,油烟墨姿媚而不深重。”

端砚

砚,即俗称的“砚台”。我国有著名的五大名砚:即“龙尾砚”、“洮砚”、“澄泥砚”,“石柱金音砚”和“端砚”。但五种名砚里,只有端砚才是我国“文房四宝”中的一宝。

居群砚之首的端砚,产于广东省端州(今肇庆)的斧柯山下。这里有一条清澈的涓涓溪水,名为“端溪”。它的底部有一种石头,与一般石头格外不同,质地坚韧而细腻滑润。开采这种石头制作砚台,始于唐代。因这种石头产于端州,所以俗称端石。

由于端砚石材属水成岩,石质细腻滑润,用它制成的砚台,优点是易发墨,不损毫,墨汁细稠而不滞,不易干涸,书写方便而生辉。端砚之所以名贵,还同它天然生有自然的“石眼”分不开的。所谓“石眼”,就是石头上的石核。端石的石核与一般石头上的石核不一样,它呈青绿色或翠绿色,略带微黄色,晶莹发光。人们利用端石天生的巧色妙纹,雕刻成龙凤虎麟、山水虫鱼、梅兰竹菊等精美图案。端砚不仅是文具用品,而且是一种艺术珍品。古人有诗赞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总之,由于端砚具有其他群砚所不及的特点,故历来被人们视为珍物,并誉为我国“文房四宝”之一。

我国传统文化中,文房四宝在社会和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影响比较普遍。所以,我国各地许多地方,不论城市或农村,皆有以纸、墨、笔、砚命名的地名,而北京城亦不例外。

以文房四宝中的纸、笔、墨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白纸坊中里:东起造纸胡同,西至菜园街,北接白纸坊北里,南至白纸坊南里。门牌(顺)1号至38号。

白纸坊北里:东起造纸胡同,西至菜园街,北接崇效胡同,南至白纸坊中里。门牌1号至19号。

白纸坊南里:南起白纸坊西街,北不通行。门牌(顺)1至14号。

白纸东街:东起自新路,西至右安门内大街。门牌3号至31号,4号至20号。

白纸坊胡同:北起崇效胡同,南至白纸坊西街。门牌5号至65号,2号至60号。

白纸坊街:北起白纸坊西街,西至南园,东到新安中里。门牌5号至25号,10号至12号。

笔杆胡同(崇文区):北起东壁街,东至永生巷。门牌1号至21号,2号至22号。

笔管胡同(西城区):北起宗帽四条,南至新文化街。门牌7号至17号,2号至22号。

墨河胡同(东城区):北起南门仓胡同,东至南弓匠营。门牌1号至27号,2号至30号。

墨蟠居(海淀区):东起海淀南大街,西至杨家井胡同。门牌(顺)1号至6号。

百家姓与北京街巷地名

《百家姓》著录的姓氏,有许多可在北京街巷地名中找到;《百家姓》中未著录的姓氏,在北京的街巷地名中,亦有不少。

北京街巷地名既然与“百家姓”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需要先从“百家姓”说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遇到陌生人总要问一问“贵姓大名?何方人氏?”可见,姓与氏不是一回事。在商周时期,贵族中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字义从女从生,因为在母系社会里,但知有母,不知有父。上古之时,姓是宗教图腾的符号,后来被视为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那么,我国的“姓”,究竟有多少呢?据《中国姓氏大全》“凡例”中说,有“五千六百多”。或者再准确些,中国人的“姓”,“有五千六百五十二个”(《博采与精选》)

实际生活中,人们的姓,何只百家?但从古至今,人们为什么习惯称作是“百家姓”呢?而“百家姓”中,又为什么以“赵钱孙李”为居首?

宋朝以前,我国民族生活中,虽然已经有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即许多姓了,但尚未出现系统性记载姓氏书籍。而比较系统地将姓编辑成书籍,始于宋朝时期的一位儒者编辑的《百家姓》,书名虽为《百家姓》,但并非只有一百个姓,而是达五百多个,当时未被编入《百家姓》的姓,仍然尚有不少。

到明代时,曾经出现有《皇明千家姓》(以下简称《千家姓》),为了表示对帝王的尊崇,故以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之姓“朱”,为《千家姓》之首。

清康熙时,又曾经出现有《御制百家姓》,为以示尊孔,以“孔”为《百家姓》的首姓。

然而,不论是明代的《皇明千家姓》,还是清康熙时的《御制百家姓》,皆未能流传下来,而能够一直流传至今的,是宋朝时期编辑的《百家姓》。因为它采取文言体,并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成为旧时私塾的识字课本,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

宋王朝的建立者是赵匡胤,为了表示尊崇,所以,当时编辑著录《百家姓》时,就取“赵”姓作为《百家姓》的首姓。

据《博采与精选》一书中载:《百家姓》一书的作者,“是宋朝初年钱塘一个老儒”,而“钱塘”是属于浙江管辖,所以,为了以示尊崇史前五代吴越国王,因而就取其“钱”姓作为《百家姓》中的第二个“姓”;“孙”则是取吴越国的“正妃的姓”;“李”则是取其“南唐后主的姓”。

北京之所以会有许多以姓命名的街巷胡同地名,无非是因为曾有相应姓氏的人家居住在这里过。并且,北京还有不少是以未载入《百家姓》的姓氏命名的地名,但大多在北京城的郊区县。例如:

“皋”这一姓氏,是属于较罕见的姓氏。追溯起来,春秋时有“皋鱼”,西汉时有“皋伯通”;春秋越国有大夫名“皋如”;汉有司徒长史名“皋海”。今北京朝阳区有南北两个“皋村”,大兴县有“皋营”,显然,皆属于以姓氏命名的地名。

“麦”姓属于未著录《百家姓》内的较常见姓,分布亦比较广,追溯此姓氏的来源,应为春秋时齐国麦丘老人之后;或者为隋代将军“麦铁杖”之后。今北京朝阳区,有“麦公庄”,通县有“麦庄”。

“怪”姓则属于未编入《百家姓》的罕见姓。相传为炎帝时臣子“怪义”的后代。因古代有“司怪”,即负责占卜之事的人,故以之为姓。此姓虽然属于罕见姓,但一直流传了下来。今北京丰台区有“怪村”,显然,这是属于一个姓氏地名。

“崇”亦是属于未被收入《百家姓》的罕见姓。虽然如此,此姓却分布比较广。追溯起来,商代的诸侯国里,有崇国(在今河南嵩县北),至崇侯虎时,为周文王所灭。后代以国为姓,即“崇”姓。今北京房山区有“崇各庄”;顺义县有“崇国庄”。这两个地名,亦应是属于以姓氏命名的地名。

如以上的例子,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北京城有不少以姓命名的街巷胡同地名。

以姓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赵府街(东城区):北起中绦胡同,南至豆腐池胡同。门牌1号至23号,2号至38号。

赵登禹路(西城区):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283号,2号至186号。

赵家胡同(海淀区):西起大诚坊,东不通行。门牌(顺)1号至7号。

前赵家楼胡同(东城区):东起总布胡同,西至宝珠子胡同。门牌1号至5号。2号至16号。

后赵家楼胡同(东城区):东起总布胡同,西至宝珠子胡同。门牌1号至11号。

赵堂子胡同(东城区):东起宝盖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28号。

赵锥子胡同(宣武区):东城前门大街,西至留学路。门牌1号至77号,2号至120号。

前孙公园胡同(宣武区):东起南新华街,西至魏染胡同。门牌3号至73号,4号至112号。

后孙公园胡同(宣武区):东起万源夹道,西至兴胜胡同。门牌1号至39号,2号至12号。

李村(崇文区):东起李村中街,西至杨家园路;北起桃杨路,南至安乐林路。门牌1号至37号,2号至38号。

李村南里(崇文区):东起蒲黄榆,西至李村中街,北接李村东里,西到安乐林路。门牌1号至33号,2号至32号。

李村北里:东起李村中街,西至杨家园路,北接杨家园北里,南到李村。门牌1号至77号,2号至24号。

周家大院(宣武区):东起北极巷,南至前青厂胡同。门牌1号至11号,2号至6号。

吴家桥头条(宣武区):北起德泉胡同,南至吴家桥二条,东至糖房胡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10号。

吴家桥二条(宣武区):东起糖房胡同,南至吴家桥三条。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10号。

吴家桥三条(宣武区):东起糖房胡同,南至吴家桥四条。门牌1号至13号,2号至4号。

吴家桥四条(宣武区):东起糖房胡同,西至吴家桥三条,南到枣林北里。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22号。

蒋家大院(东城区):东起美术馆东街,西不通行。门牌1号至9号,2号至8号。

蒋家胡同(东城区):东起北弓匠营,西至扁担胡同。门牌3号至51号,2号至34号。

蒋家胡同(海淀区):东起沟沿,西至大成坊。门牌1号至9号,2号至24号。

韩家胡同(宣武区):东起陕西巷,西至五道街。门牌1号至57号,6号至82号。

杨家园路(崇文区):北起杨家园北里南至安乐林路。门牌(顺)1号至13号。

杨家胡同(朝阳区):东起吉市口胡同,西至朝阳门北河沿。门牌(顺)1号至2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