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细说北京街巷地名
19349400000020

第20章 自然界与北京街巷地名(3)

雪、冰、雹与北京街巷地名

人们对霜的认识比较早,如《诗经·豳风·七月》篇里记载:“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何谓霜?吴澄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指出每年一到秋天农历“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所以,将寒露后的节气,定名为“霜降”。

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霜是空气中水汽因地面或地物表面温度在0℃以下而凝华在其上的白色结晶,一般出现于晴朗无风夜间或清晨。晚秋产生的霜叫“早霜”,早春产生的霜叫“晚霜”。

每年一到霜降节气,天气开始渐渐转冷,大地上的百草树木,叶子变黄,并渐渐脱落,所以,人们将霜降节气第二候的候应,叫做“草木黄落”,并列入七十二候。

随着天气渐渐寒冷,蜇虫开始渐渐处于垂头不食、不动昏睡的状态。对此,《月令气候图说》里解释说:“咸,皆也(指所有的“蜇虫”),俯,垂头也,此时,寒气肃凛,虫皆垂头而不食矣。”所以,古人将蜇虫对节气规律性变化的这种反映,称做“蜇虫成俯”,作为霜降节气第三候的候应,列入七十二候。

每年一到立冬节气,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水开始渐渐结冰。《荀子·劝学》里记载:“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或者叫做“水寒而凝结也。”(《月令气候图说》)

按照现代科学认识和解释,冰是在摄氏零度或零度以下凝结而成的固体状态的水。所以,自古始,冰亦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立冬节气第一候的候应,叫做“水始冰”。

每年一到阴历十月间,则开始进入降雪的季节。按照现代科学的认识和解释,雪是因气温较低,水汽在空中直接凝结并从云中降落的具有六角形白色结晶的固体降水物。空气中所含水汽多少,温度高低等不同,所形成的雪花形状也就不同。并且自古始,人们将雪就区分为小雪和大雪。按照古人的认识和解释,就是每年一到冬季,阴历“十月中,雨下为寒气所薄,放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雪,谓之小雪,大者盛也,故言之为大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我国气象学上规定:24小时内平均降雪量小于或等于2.5毫米的雪,称做“小雪”;24小时内平均降雪量大于5毫米的雪,称做“大雪”。

雹是从空中降落地面的球形、圆锥形,或其他形体不规则的冰块,并且主要是从升降气流特别强烈的积雨云中降落。一般是由霰在积雨云中随气流多次升降,沿途不断与雪花、小水滴等合并,形成具有透明与不透明交替层次的冰块,当其增大到一定程度时,使上升气流无法支撑而降落到地面。雹的直径大小不一,从5厘米至50厘米不等。降雹持续时间虽不长,但降落大雹块时,常打坏农作物或击伤人畜等,有很大的破坏性。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冰雪”来比喻纯净清彻,如杜甫在《送樊二十三侍御赴汉中判官》诗中说:“冰雪净聪明,雷霆走精锐”。

人们取一“冰”字,来比喻崩溃,或彻底消释,如冰消瓦解。隋炀帝杨广在《手诏劳杨素》中说:“公以深谋,出其不意,雾廊云除,冰消瓦解。”古时,亦作“冰消瓦离”。如西晋文学家成公绥在《云赋》中说:“于是玄气仰散,归云四聚;冰消瓦离,奕奕翩翩。”

人们将天然的龙脑树干分泌的香料,给取一“冰”字,美名为“冰片”,亦称“梅片”。

“雪中送炭”一词常用来赞美那种在别人有困难或急需帮助的时候的助人为乐的行为。

中药里,亦有取一“雪”字来命名中药的,如“雪胆”,又称“曲莲”、“罗锅底”。

此外,全国各地,包括北京还有不少以雪、冰、雹命名的地名:

以雪、冰、雹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冰窖口胡同(西城区):东起德外大街,西至新街口外大街。门牌1号至5号,2号至6号。

冰洁胡同(西城区):东起西直门南小街,西至阜成门北顺城街。门牌1号至35号,4号至28号。

冰窖厂胡同(崇文区):东起冰窑斜街,西歪后营胡同。门牌1号至29号,2号至32号。

冰窖斜街(崇文区):东北起大江胡同,西南至西湖营胡同。门牌1号至57号,2号至54号。

冰窖口后巷(西城区):西南口在冰窖口胡同。门牌1号至43号,2号至44号。

老北京城,以“冰窖”命名的街巷、胡同地名甚多。据《京师地名对》里记载:“冰窖,(则)东华门外,南池子,景山,西雪池,地安门外,什刹海,其余城外,(以“冰窖”命名者)甚多。”

雪池胡同(西城区):北起房钱库胡同,南至陟山门大街。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10号。

雹子胡同(西城区):清代又称报子胡同。胡同3号原为明建隆长寺,今尚存山门、残殿和诗碑,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39号为京剧表演艺术家程砚秋故居。

春与北京街巷地名

古人将一年分为四时:“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礼记·孔子闲居》)不仅如此,《三字经》里亦云:“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在此文句之后,前人又加上了注释:“此言岁时之序也。一岁之序,分为四时,应呼北斗。斗柄东指,在寅卯辰,万物发生,于时为舂。斗柄南指,在已午未,万物扬茂,于时为夏。斗柄西指,在申酉戌,万物收敛,于时为秋。斗柄北指,在亥子丑,万物闲藏,于时为冬。四时之循环不已,运转无穷,寒暑迭易而岁功成焉。“(天津市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年3月第11版)

春季,不仅为一年四季之始,而且是一年比较关键的季节。如一年的农业生产,秋季能否五谷丰登,与春季能否风调雨顺,其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古人常说:“一年之际在于春。”

春盘与春饼

从前,在人们生活中有在立春日食春饼和装春盘的习俗。如《北平风俗类征·岁时》里记载:每年一到立春,富家食春饼,备酱熏及炉烧盐腌肉并各色炒菜,如菠菜、韭菜、豆芽菜、干粉、鸡蛋等,以面烙薄饼卷而食之,故又名薄饼。”而装春盘的生活习俗,就是每年一到立春日,人们讲究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名为“春盘”。如早在杜甫的《立春》诗作里,就已有记载:“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鱼与立春

每年一到立春节气,结冰的河流逐渐开始融化时,鱼就会从水底下游浮上近于冰。因鱼对自然气候的规律性变化比较敏感,所以它被选列入“七十二候”,作为立春节气第三候的候应,叫做“鱼陟负冰”(亦俗称为“鱼上冰”)。对此,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即“鱼当寒威之时,伏于水下逐其温暖。至正月阳气即上,鱼游于水,上近于冰。”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按照阴阳说的认识和解释来说,一年四季,亦分阴阳,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而阴阳之气自然随着一年四季的变化,循环往复,故被称之为“四时阴阳”。

四时阴阳,是万物生命的根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讲究养生保健,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因为春夏时节,自然界中的万物,皆处于发育生长旺盛的时期,联系到人来说,亦是如此:人体必须养阳气,才能与自然界中的万物发育生长之势而相适应;而秋冬时节,自然界中的万物,处于收获闭藏的时期,人体亦是如此:需要注意养阴,方能与秋冬规律性的变化相适应。只有这样,才益于延年益寿,健康幸福地生活。

以春命名的北京街巷地名例举

迎春里(宣武区):南起右内西街,北不通行。门牌(顺)1号至4号。

春雨胡同(东城区):北起新开路胡同,南至建国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41号,2号至48号。

春雨一巷(东城区):东起朝阳门南小街,西至春雨胡同。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42号。

春雨二巷(东城区):南起春雨一巷,西至春雨胡同。门牌1号至47号,2号至62号。

春松胡同(东城区):北起小雅宝胡同,南至盛芳胡同。门牌1号至15号,2号至12号。

向春胡同(东城区):东起北总布胡同,西至宝盖胡同。门牌3号至17号,2号至12号。

阳春胡同(东城区):北起地安门东大街,西至东黄城根北街。门牌1号至17号,2号至4号。

乐春坊(西城区):北起白米斜街,南至地安门西大街。门牌1号至6号。

万春胡同(宣武区):西起广安门北顺城街,南至广安门内大街。门牌1号至11号。

春风胡同(宣武区):东起小寺街,西至牛街,南至沙始胡同。门牌1号至21号,2号至40号。

春秀路(东城区):北起东直门外大街,南至工人体育场北路。

花鸟鱼虫与北京街巷地名

植物中的花卉,有多种多样,其中以牡丹、桃花、兰花、荷花、菊花、梅花,最为普通人熟悉。所以,下面有必要将它们分别地说一说。

花中之王——牡丹

松柏为群木之长,而百花与群木一样,亦有花中之王。那么为什么将牡丹,称做“花中之王”呢?

其实在古时候,人们比较看重芍药,而不看重牡丹。因为在当时来说,芍药这种植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觉得它非常实用,不仅可以在食品里做“调和滋味”之用,还可以入药。而牡丹就不具有芍药这种特征了,因为“牡丹不适于口”。特别是唐代以前,没有牡丹之称,而是称为“赭红”、“飞来红”等杂名。

牡丹之所以能够成为名花,据说主要原因是唐高宗(李治)有一次在长安大明宫后苑赏双头牡丹,赞誉有加而使它名震天下,并且由此开始,人们渐渐地将牡丹称做为是“花中之王”。对此,在古籍《五杂俎》一书里,有这样的记载:“自唐高宗后苑赏双头牡丹,至开元,始渐贵重矣。”在《群芳谱》一书里亦有记载:“唐开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长安。”不仅如此,在《本草纲目》里,更加明确地记载说:“群花品种以牡丹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也。”

桃花

《诗经·周南·桃夭》里,有这样的诗句:“桃之天天,灼灼其华。”可见人们对百花中的桃花,认识得比较早。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苏东坡的“竹外桃花三两枝,舂江水暧鸭先知”,都是描写桃花的绝妙诗句。

桃花,颜色艳丽,花朵茂美,有红、粉、白,或红白相间等颜色花瓣,它的身影遍布全国各地,正如俗语所说:“桃李满天下”。每年一到春季桃花盛开的时候,真是云蒸霞蔚,如火如荼,蔚为壮观,使人们能够得到一种美的享受。

桃花,虽然比不上花王牡丹那样名贵,但它对节气规律性的变化,比较有代表性。因为它每年一到春季的“惊蛰”节气始开花,所以被选列入“七卜二候”,作为惊蛰节气一候的候应,叫做“桃始华”(古时“华”同“花”)

花中君子——兰花

兰花是历史悠久的盆栽观赏植物之一,原本是长在山涧泉边和林木茂密之地的。有人形容它“祟兰生涧底,香气满幽林”,现在养兰花的人越来越多,常见的有春兰、葱兰、建兰、墨兰、台兰、寒兰等。

孔子曾说:“芝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他还将兰香称之为“王者之香”。

古人将兰花称之为兰蕙。如北宋黄庭坚在《幽芳亭》中对兰花所作的描述:“一千一华而香有余者兰,一千五七华而香不足者蕙”。南宋的赵时庚于1233年写成的《金漳兰谱》是我国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一部研究兰花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部兰花专著。而赵孟坚所绘的《墨兰图》,已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兰花名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内。

荷花

荷花,即莲花,亦称芙蓉,古称芙蕖。《尔雅·释草》中载“荷,芙蕖……其实莲。”荷花,是人们比较喜爱的一种花,它于每年的伏天开放,花色洁白或淡红。盛夏,每日清晨逐渐张开花瓣,至午后三时左右,又逐渐闭合,翌日再开再闭,很有规律。百花之中,荷花的色、香、形、神,均别具一格,它除了淡雅的色彩、硕大的花形、绰约的风姿及“远而益清”的香气外,还因“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质备受人们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