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19348400000004

第4章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述(2)

当然,从众多的生产劳动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还可以看出,多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还是各民族顺应自然的产物,是人们在生产劳动的核心和辅助活动中衍生出来的活动。民族传统体育是一个民族在特定区域、特定的社会人群,伴随着一定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生产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体育文化。它涵盖生产、狩猎、渔业、商业、交通、服饰、饮食等方面、贯穿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的全过程。

二、宗教祭祀

宗教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文化的其他组成部分存在着密切联系。宗教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自身无法完全了解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巫术崇拜、祖先崇拜、多神信仰以及民间传说等。我国民族众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普遍存在求雨、敬神、敬祖的农耕信仰习俗,受其影响,使民族传统体育与各自的宗教、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宗教信仰,宗教不仅仅是一种个体信仰,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有学者认为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的前提,这其实也印证了宗教是从不可知但却总想知的矛盾中产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各民族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它与各类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图腾崇拜是早期人类普遍的宗教信仰之一,不同的氏族往往以某一动物或植物作为图腾,将其视为自己的文化祖先。万物有灵观念产生之后,图腾才被逐渐神化,成为氏族、部落的保护神,是人们在原始时期由于生产力十分低下,生产生活常受制于自然环境,又依赖于自然环境所产生的人类社会最初的世界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龙形玉雕,通过文物揭示了我们祖先的龙图腾崇拜起源。《吴越春秋》中说“越在已地,其位蛇也”,反映出古代东南沿海的百越各族和闽越人以蛇作为图腾的情况。游蛇灯、赛龙舟、舞龙灯显然是这些动物图腾的产物。根据王充的《论衡》,我们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在鲁国有一种求雨仪式。春季缺少水时,人们模仿龙的形象在水中舞动,求龙降雨。这种舞龙队渡河求雨的活动在许多民族中都开展过,后来的舞龙灯活动也受到这个活动的影响。至于著名的龙舟竞渡,人们大多知道它与屈原或伍子胥有关。其实龙图腾早就有了,闻一多更是在其《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认为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及已经在古越族中流行了。当时的人们为了体现自己的“龙子”身份,经常举行龙图腾祭祀仪式,乘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中模仿龙的姿势进行竞渡,这就是早期龙舟竞渡的起源。崇拜也衍生过其他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土家族的“摆手舞”,据传源于祖先崇拜,最初是由巫师主持祭祀土家祖先,“八部大王”仪式中的原始歌舞。藏族的“转山”本身就是一种宗教活动,藏族人有一种奇妙的响箭,称为“碧秀”,据说是为了英雄格萨尔王战胜妖魔而发明的。这种箭的箭头粗大并带有小孔,箭射出后空气流穿孔内发出悦耳的响声,是转山节的主要内容。“跳火绳”原先则是驱魔逐邪,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祈福免灾的仪式,是彝族人民传统节日彝族年、火把节的重要内容。

接触巫术和交感巫术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有一定的作用。秋千就被认为是一种交感巫术的产物。《说文解字》对“秋千”二字的解释为,秋具有谷物成熟之意,人们利用联想,在秋千上荡得高就预示着谷物收成很好,这是一种典型的从巫术中产生的娱乐体育活动。拔河也被认为与巫术有关。《荆楚岁时记》中介绍了场面壮观的拔河活动,人们大多早清明节举行拔河活动,希望通过大家拔河力量来感应农作物,使农作物借拔河之力长得更好。如甘肃临潭县城每年元宵节举行的“万人拔河”,就有以求来年五谷丰登之意。此外,交感巫术也有衍生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如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载,南宋都城临安盛行一种叫“斗风筝”的娱乐体育活动。每到清明时节,人们竞相在西湖断桥一带放风筝,并且“竞纵至纸鸢相勾引,相互剪裁”,专家认为这种故意放断线风筝的体育民俗与放断线风筝消晦气的巫术有关。

在我国,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少数民族与伊斯兰教密切关联,这些民族的传统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等,这些节日是伊斯兰教徒们一年中最欢庆的节日,每当节庆来临,人们就像过新年一样,载歌载舞,其中还举行各式各样的传统体育活动。如回族在这样的喜庆日要举行一种叫“掼牛”的传统体育活动,斗牛者身穿披风,用双手握牛角左右摇摆,并用力将牛摔倒在地,表现出高超的斗牛技巧和惊人的爆发力;又如哈萨克族每过大年,要祭祀先知穆罕默德,当咏经礼毕,更要上演传统的叼羊比赛;而柯尔克孜族每年三月二十二日,欢庆新年--诺劳孜(伊朗语),诺劳孜节上,除了祭祀仪式,其民族庆节的习俗是骑马拜年,同时举行赛马、叼羊、摔跤、拔河、荡秋千等多种体育活动。另外,哈萨克族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上,要举行骑马、拔河和马上摔跤,都表现了马背民族的特色体育。

这些体育活动源自宗教仪式,原始宗教也需要有一些身体活动特色鲜明的仪式来实现其信仰,大量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摆脱这些活动的宗教色彩后得以形成。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与宗教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三、军事战争

我国少数民族无论是人口逾百万的民族,还是人口仅数千的民族,无不走过了一个从分散到独立、从战争到和平的历史发展过程。进入阶级社会之后,汉族内部为争夺地盘、奴隶、猎获物,甚至王位继承权,而战事不断,汉族与四方少数民族的战争也十分频繁,正是由于战争和体育在身体素质、使用工具的技能乃至某些战术方面的高度雷同性,不少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就从军事和战争中孕育而生。

从夏代到春秋战国,弓箭始终是战争中的主要武器。射箭成为主要的军事技艺之一,传授射箭技术、进行射箭训练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军事训练活动。传说夏时的后羿不但善射箭,而且善教射。到了西周时期,射箭被赋予了特殊地位,发展迅速。对西周的成年男子来说,射箭不但是作战的必备手段,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活动,具有敬德遵礼的性质,可用于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也可用于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等级名分。

商周时期,车战是当时主要的作战方式,弓箭是车战中配备的主要兵器,射手是车战中的重要战士,要想在驰骋的战车上射得准而远,射手必须要有良好而扎实的基本功。射箭和骑射作为古代一种军事体育项目,受到历代统治者和军事家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提倡推广。

春秋战国时代,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还发明了射程远、杀伤力强的弩射。《战国策·韩策一》说韩国的强弓劲弩,皆射六百步外,“韩卒超足而射,百发不暇止;远者达胸,近者掩心”。由此可见,弩射是当时战争中有利的远射武器。

当今马拉松运动就是一项典型的直接脱胎于公元490年雅典反抗波斯的马拉松平原战役演化而来的,那个跑了40千米向雅典市民报捷的勇士菲底比第斯,以自己的勇敢和无畏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并由此催生了这项锻炼和检验勇敢者的运动。

福建沿海地区的畲族、汉族经常进行的赛海马运动,也是一项典型的由战争中衍生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这项活动的产生与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颇有渊源。明嘉靖年间,倭寇入侵东南沿海时,常常在明军赶到时飞速逃走。戚继光召集能工巧匠设计出了在海滩上快速滑行的“海马”,并挑选身体强壮的士兵练习驾驭“海马”的技术,多次击退倭寇。倭患消除之后,当地渔民便把海马作为运输工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赛海马运动。从此,“海马”演变成为既是一种军事训练工具,也是一种体育工具。“海马”亦称“滑溜板”(长约1米、宽40厘米的木板,木板前面竖两个木把),一人一板,一腿跪在海马上,一腿不停地在海滩上蹬,两手握住海马上的木把。在海滩上足踩这种滑溜板,如同骏马奔驰,疾走如飞,十分灵活。这项运动与当地的沿海环境相关,后来成为年节中一项重要的娱乐体育活动,它的流行于战争有较紧密的关联。

由于战争对于民族存亡至关重要,战争的技术和战术来源于广大各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战争胜利起积极和关键作用的运动方式便往往被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它即代表着一种对和平的向往,也凝聚着各族人民的生活智慧。

四、健身娱乐

健身娱乐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最基本、最直接的价值追求,正是出于各式各样的健身和娱乐目的,各族人民创造出了不少对他们的健康和身心愉快有益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从生产劳动、宗教祭祀、军事战争中衍生民族传统体育的模式相比,它更多的是人们的创造,它根植于民族生产和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民族意识,因此我们单独将其作为一类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模式进行探讨。

古代民间社群娱乐活动丰富多彩,广大民众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各种戏曲、杂技、舞蹈以及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以此丰富生活,增进身心健康。踢毽子是宋代市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当时的临安城有专门制作毽子的手艺人。明代《帝京景物.卷二.春场》中出现了有关踢毽子的民谣:“杨柳儿活,抽;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儿,发芽儿,打拨儿。”可见民间娱乐健身活动非常活跃。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到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还有放风筝、荡秋千、抖空竹、跳皮筋、踢毽子等大量的民间体育游戏,这是各民族根据自身的娱乐目的,借助一些外部自然条件和其他生产劳动成果或经验而创造出来的。

多数儿童体育游戏较直接的源于健身娱乐目的而产生。由于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创造力和游戏欲,他们往往能够创造出一些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体育游戏。我国南北各地的儿童大多喜欢“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激烈的“老鹰”和“小鸡”的较量中,儿童既能够得到娱乐,也达到了健身的效果。台湾民间有一种儿童游戏叫“围虎陷”。游戏时众多儿童拉着手围成一个圆圈,一个充当羊站在圈里,另一个作为虎站在圈外。虎随时可以从圈外伸手追抓羊或者冲进圈里抓羊。在虎要冲进圈里抓羊时,围成一圈的儿童要尽力阻拦虎进入圈中。老虎四次抓住羊则说明圈里的羊已经被老虎吃光,虎获得胜利。这是一种对动物生活的想象和模拟。新疆柯尔克孜族也有一种类似的体育游戏,叫“老鹰吃仙鹤”。广西仫佬族的“凤凰护蛋”、山东民间的“老虎刁羊”儿童游戏也都是一种对现实生活的联想和创造。有些成为少年儿童的娱乐活动,往往具有较强的普适性,是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活动。总之,这些儿童游戏往往是顺应和满足儿童娱乐的需求而创造出来的,都具有良好的健身效果。

可以说,有多少种娱乐需求,就会有多少种满足这种需求的活动被创造出来。值得强调的是,并不是一切游戏都可以归入体育范畴,只有身体活动特色鲜明、身体活动能力影响游戏成效的活动,我们才称之为体育游戏。

五、教育传承

人类在进行生产劳动的同时也必须进行自身繁衍以推进整个人类的发展和进步,教育是人类传承自身生活经验从而提高后代认识和实践能力的最主要方式。人类不仅仅需要在智慧上提高自身,更需要从根本上强健自身的体魄,以保证后代的身心健康。就是在这种强有力的、持续的社会意识的推进下,人类繁衍自身和作为教育后代手段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便应运而生了。

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阶层,在选择配偶的方式和内容上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样式。新疆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盛行的“姑娘追”是较为典型的一项具有繁衍后代和教育后人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这类活动中,新娘手持强韧的长鞭,骑上马在前飞奔,所有求婚的男青年骑马追逐,最先追上新娘的男子就可赢得新娘为妻子。当然,新娘可以尽快加快速度不让他人赶上,也可以利用手中长鞭驱赶她不喜欢的追求者,她还可以眷颐她心仪已久的恋人。考察这类活动的含义,我们可以推测,哈萨克人选择这种方式来为青年女子择夫,其实具有繁衍后代和教育后人的本意。赛马优势者往往是身体强壮的,这样的人和姑娘结婚能生育更强健的后代,能够在以后更有利的生存,这是游牧民族重点考虑的问题。这种择夫方式给青年女子留有一定的余地,也对青年男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体育民俗推动下,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人保持了具有剽悍的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