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体育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
19348400000002

第2章 序

接到谢智学副教授寄来的书稿,我匆匆浏览了一遍,却迟迟不能下笔为之作序。一是我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研究,怕议论不得要旨,给著作添累赘,给读者致误导;二是我与智学虽有师生之情,忘年之谊,但我对智学的指导确实不多,他在本书前言中肯定我对他的影响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为其力作做序总觉尚欠资格。但智学又多次诚邀,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说中华文明就是指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他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华”者光辉,文采之意也。华族即含有文化发达之民族之意。如果中华文明和文化中,缺少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那么我们民族的文化就决不会有今天的光辉和多彩。因此,研究、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习惯上把文化的“昨天”称之为传统文化。我认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传”与“统”的关系。“传”是指把我们先辈创造的文化遗产传承或继承下来。但这种传承、继承,既不是忠实的保存,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给后代。而是让我们在先辈创造的文化精华继承下来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把传统文化中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变成我们开创新文化的要素和基础。使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存在,能从中国人的脉搏中号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作为中国人并不仅仅是指出生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的人群,而是要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举止等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印记。“统”是指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系统,一种文化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首先成“统”。也就是说只有成“统”的东西才能真正传下去,才可能不灭。我认为《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一书作者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不但把甘肃省十几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使其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系统。同时还对这些项目的传承、教授以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全书共十二章,内容涉猎广泛,既有对藏、回、东乡、土族、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诸多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文化内涵的分析,又有对各项目比赛规则,开展形式等的介绍,还有对各少数民族的族源,概况的描述,图文并茂,文字隽秀,可读性很强。读之既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又可以获得对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指导。《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一书为社会体育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内容选项,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传统文化只有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是为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

魏争光

2010年11月15日

序一

人类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一部人类文明的光辉历史,就是各个民族多元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正是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和发展,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才使文化在各个历史时期呈现出色彩缤纷的多样性。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成员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时又都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通过教育传承,教育的基本功能是继承和发展文化,即通过选择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实现文化与人的双向建构和发展,民族教育也不例外。民族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其特殊性应在民族性上。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关注不够,对不同区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关注较少,学校教育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主体文化成为人们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生的价值取向。许多少数民族院校的教师、学生在接受主体文化熏陶的过程中,与自己民族的独特的文化传统日渐疏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传承主体,这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不利。同时,对于其他民族的师生来说,他们也更少有机会接触少数民族文化,更不可能形成对少数民族文化系统完整的认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缺少关注的情况下,特别是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它的发展就只能在自生自灭的状况下逐渐消失,而民族传统文化是不可再生的,一旦消失,将无法复原。

我国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多民族、多种文化共存背景下的教育选择模式,是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设置的以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高等学府,自身带有鲜明的民族氛围和民族特色,因此,保护、继承、传播优秀民族文化是民族院校教育中应有职责。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了一个民族的生产、衣、食、住、行、婚姻、家庭、宗教、语言、文字、艺术、文学等物质与精神方面的文化因子。这些文化因子不仅是一个民族所熟悉并长期维持的生活内容,更是一个民族创造与智慧的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民族院校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一,能够增强与维护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因为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这个民族所认同的民族一体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院校做好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关乎着各民族是否能够和睦相处,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地区的社会长期稳定。第二,能够极大地促进各少数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民族高校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使各民族学生之间加深彼此对不同文化、风俗、习惯以及信仰方面差异性的了解,促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汇与融合,也关乎着我们民族教育事业的成败。第三,能够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形象。少数民族文化是人类所拥有的共同的财富,在人类社会进程中可以看到,无数的文化因子已使人类共同受益,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少数民族熟悉的生活基础,为每一个民族提供了自己所熟悉的社会环境、生活技能,由于不同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一种文化往往代表了一个民族。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文化具有了形象价值。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外部认识并关注这个民族,提升少数民族形象价值,增强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为切实把保护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工作落到实处,营造良好的少数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校园氛围,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我们组织编写了这套甘肃少数民族文化校本课程。全套书包括:《藏族文化概要》、《回族文化概要》、《裕固族文化概要》、《东乡族文化概要》、《保安族文化概要》、《撒拉族文化概要》、《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和《甘肃旅游文化概要》共8部,对各个少数民族的发展历史、生产生活、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这是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大胆尝试,也是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和谐文化建设,凸显办学特色所开展的有益工作。

张俊宗

2010年3月20日

序二

接到谢智学副教授寄来的书稿,我匆匆浏览了一遍,却迟迟不能下笔为之作序。一是我对民族传统体育了解不多,更谈不上研究,怕议论不得要旨,给著作添累赘,给读者误导;二是我与智学虽有师生之情,忘年之谊,但我对智学的指导确实不多,他在本书前言中肯定我对他的影响是对我的一种鼓励,为其作序总觉尚欠资格。但智学又多次诚邀,盛情难却,只好勉为其难。

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说中华文明就是指由华夏族演衍而来的汉族及55个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文明。各民族在不同的地理、人文环境下,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创造了绚丽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他们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

“华”者光辉,文采之意也。华族即含有文化发达之民族之意。如果中华文明和文化中,缺少了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内容,那么我们民族的文化就绝不会有今天的光辉和多彩。因此,研究、发掘、整理少数民族文化包括体育文化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其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我们习惯上把文化的“昨天”称之为传统文化。我认为我们研究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清楚“传”与“统”的关系。“传”是指把我们先辈创造的文化遗产传承或继承下来。但这种传承、继承,既不是忠实地保存,也不是一成不变地传给后代。而是让我们在先辈创造的文化精华继承下来的同时,与时俱进地把传统文化中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变成我们开创新文化的要素和基础。使中国人的现实生活中,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中华文明的存在,能从中国人的脉搏中号出强烈的中国传统文化信息。作为中国人并不仅仅是指出生在中国这片国土上的人群,而是要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举止等方方面面都能体现出中华文化的印记。“统”是指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系统,一种文化要想传承、发展就必须首先成“统”,也就是说只有成“统”的东西才能真正传下去,才可能不灭。我认为《甘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概要》一书作者的主要贡献就在于他不但把甘肃省十几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发掘整理,使其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系统。同时还对这些项目的传承、教授以及运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全书内容涉猎广泛,既有对藏、东乡、土族、裕固、保安、蒙古、撒拉、哈萨克、满族等十多个少数民族的诸多传统体育项目产生发展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文化内涵的分析,又有对各项目比赛规则、开展形式等的介绍,还有对各少数民族的族源、概况的描述,图文并茂,文字隽秀,可读性很强。读之既可以了解少数民族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又可以获得对诸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指导。该书为社会体育开展提供了更多的内容选项,为学校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路径。传统文化只有切入人们的现实生活,才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是为序。

魏争光

2010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