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社区资源利用对保护区影响评估研究
19347900000025

第25章 主要参考文献(3)

[143]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9:34-67.

[144]魏建兵,肖笃宁,解伏菊.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与调控原则[R].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36-44.

[145]文英.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初步探讨[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中文版),1998(4):55-60.

[146]吴洪杰.浅谈如何强化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1996(2).

[147]吴小舟,杨小鹏.对甘肃省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探讨[J].甘肃林业科技.2001,(26):61—65.

[148]伍光和,张可荣.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R].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6-74.

[149]武正军,李义明.生境破碎化对动物种群存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3,23(11).2424-2435.

[150]夏宁,夏锋.自然保护区林缘社区农户技术选择行为分析——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个案[J].农村经济,2006(8):41-43.

[151]消化顺等.湖北省自然保护区现状和发展对策[J].国土自然资源研究,2003(3).

[152]辛存林,任珩.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植物现状分析及保护[J].生态经济(学术版),2008(02):312-315.

[153]徐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人口——资源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2163-2164.

[154]徐凡.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贫困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

[155]徐国祯.社区林业(第2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156]徐鹤,贾纯荣.生态影响评价中生境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12(6).50-53.

[157]徐琼瑜.中国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模式探讨[J].城市环境与生态,1997(5).

[158]徐向东,石志坤.腐败与反腐败的成本收益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07):105—107.

[159]徐志远,白中科.土地开发、整理与复垦工程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价的探讨[J].露天采矿技术,2005(5):69-71.

[160]许欣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1]薛达元.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

[162]薛达远,郑允文.我国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1994,(10): 06—09.

[163]杨朝飞.中国自然保护问题及对策[J].环境生态,1996(3).

[164]杨霞,陈学林,戚鹏程等.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花色和花期类型的垂直分异[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74-79.

[165]于德永,郝占庆,潘耀忠.长白山典型林区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12):2940-2944.

[166]于飞.产权与自然资源的利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1).

[167]张翠云,王昭.黑河流域人类活动强度的定量评价[J].地球科学进展,2004(6):386-390.

[168]张帆.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9]张更生等.自然保护区经济价值评价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1995(8).

[170]张金良,李焕芳,黄方国.社区共管:一种全新的保护区管理模式[J].生物多样性,2000.

[171]张可荣,黄华梨,杨文云.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概况及保护策略[J].甘肃林业科技,2002,27(2):19-23.

[172]张可荣主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经济调查研究论文集[C].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

[173]张坤民,温宗国,杜斌等.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174]张三亮,栾文举,陈玉琪等.甘肃省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力的测度研究[J].甘肃林业科技,2002,27(3):15-20.

[175]张涛,滕继荣,王洪建.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藏酋猴的生态习性与资源现状[J].四川动物,2005,24(2):165-167.

[176]张涛.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绿尾虹难分布与生态的初步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5,30(4):25-28.

[177]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A].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C].陈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237-238.

[178]张晓妮,王忠贤,李雪.中国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模式的限制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7,23(5):396-399.

[179]赵桂英,夏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建议[J].云南环境科学,2004,23:137-139.

[180]赵淑清,方精云.物种保护的理论基础——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到集合种群理论[J].生态学报,2001,21(7).1171-1178

[181]赵松岭.甘肃省榆中县综合治理与经济发展战略规划[R].科学出版社,1994.

[182]赵松岭.集水农业引论[M].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83]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1998,18(1):73-79.

[184]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刊[R].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3).

[185]中国人民共和国林业部.中国21世纪议程林业行动计划[M].北京:1995.

[186]周德信.浅谈干旱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及开发利用[J].干旱区地理,1997(1).

[187]周景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方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3).

[188]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J].经济研究,2002(1):14-19.

[189]周世强.参与是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理论基础及管理模式分析[J].四川林堪设计,1999(2).

[190]周文华,王如松,张克等.人类活动对北京空气质量影响的综合生态评价[J].生态学报,2005,25(9):2214-2220.

[191]朱春全,张守攻.森林可持续经营进程及生态区域评价[J].林业资源管理,1998(特刊):62-71.

[192]朱竑,张可荣.市场经济下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和综合开发[D].兰州大学学报,1995(2).

[193]朱启臻,刘璨,马天乐等.林区村民行为与林业发展关系的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0(2):69-76.

[194]左停,苟天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管理(CBNRM)的国际进展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6):21-25.

[195]左英强,莫劲雁,张炳林等.白水江干旱河谷区荒山造林试验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09,30(4):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