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的构建及阐释亦言
前言
真正的诗人总是在诗中居住和认识自己、体验和感悟自己、再现和冶炼自己、完善和创造自己,最终在自己的诗歌文本中升华和完成自己。因此,对诗歌的理念与文本的双重探索,是一个真正诗人必然选择和承担的历史使命。
以莫非、树才、谯达摩等诗人在九十年代诗歌呈现全面滑落的时候,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争端甚嚣尘上的时候勇敢而睿智地树起“第三条道路写作”旗帜,不仅在全面颠覆传统诗学的废墟上构建起全新的“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而且经过五年来的诗歌创作实践证明:“第三条道路写作”已经成为21世纪中国最大的一个诗歌思潮与流派,并且开辟了新诗创作的一个崭新时代,产生了丰富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一、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演变轨迹的回顾与梳理
“第三条道路写作”,是21世纪的一场声势浩大而又影响深远的诗歌革命,最终将“被纳入‘经典历史’范畴。”①
“第三条道路写作”领军人物谯达摩说:“第三条道路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②
关于后现代主义,弗莱德里克·R·卡尔认为,后现代主义坚实地扎根于现代主义几百年的基础之上。虽然我国的现代主义思潮兴起较晚,但由此说来,“第三条道路写作”至少在我国也孕育了几十年,只是到了1999年12月方才正式诞生。
1、“第三条道路写作”提出的机缘及概述
众所周知,“第三条道路写作”的提出,源于“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为争夺“话语霸权”进行唇枪舌剑地争吵而又意欲一决雌雄之时。盘峰争论中双方在其理论上所表现出来的偏执感与破碎感,引发了许多诗人及诗评家对当代诗学理论的系统思考。
据统计,自1999年12月《九人诗选》收录了莫非、树才、谯达摩三篇关于“第三条道路写作”诗学文章始,到2005年2月,由谯达摩、刘龙生主编的《第三条道路》第二卷止,共收录各种诗学文章38篇。这些诗学文章,大体从四个方面对“第三条道路”诗学展开阐述。
(1)围绕着“第三条道路”是不同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另类”写作道路而进行阐述,重在强调“第三条道路写作”多元的开放性,包容的吸纳性、自由的独立性、先锋的不结盟性。如莫非的《反对秘密行会及其它》、树才的《第三条道路》、胡亮的《从写作到批评:“第三条道路诗学”的泛化与个人化》、严家威的《简论第三条道路的判定标准及其独立性自由性涵盖性先锋性》等文章。(2)围绕着“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进行构建与阐述。如谯达摩的《第三条道路写作提纲》、《第三条道路写作,或曰21世纪中国新诗的开端》、《第三条道路:一种思想技术》和《第三条道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赵思运的《关于“第三条道路写作”诗学我之辨析》;李霞的《第三条道路写作:结束?开始?》和《第三条道路写作思想》等。(3)围绕着第三条道路诗歌文本展开研讨与评论。如张放《在历史与现实的高墙下视若无睹——评“第三条道路”诗人创作》,侯平章的《中国新诗黄金时代的回归——评“第三条道路”第一卷》,杨青云的《在第三条道路的永恒时空下——析“第三条道路”第一卷诗歌创作》等。(4)围绕着第三条道路的形成与发展给予记载和述评,可以说是研究第三条道路发展的史学文章。如林韵然的《“第三条道路”发展史纲——从1999到2004》和刘彩虹《“第三条道路”思想史纲》等。
谯达摩在《第三条道路:一种思想技术》一文中说:“‘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诞生过程,其思想观不是基于实证主义的确定性,而是基于实用主义的怀疑,这一怀疑来自基于人类经验和精神历史而非元叙述主题的任何决策。所以,‘第三条道路写作’的出现实际上标志着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后现代范式’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真正确立。”③
2、初期理论的庞杂,延续了许多混乱与缺限
“第三条道路”早期理论虽然慷慨陈辞与热情高涨,但内容却单薄混乱而充满局限。
(1)误将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与自由的创作方式混同为独特的写作道路。
莫非在《反对秘密行会及其它》中说:“第三条道路写作,是另类,是另类的另类,甚至是自身的另类,是‘单独者’,是单数的复数”。④这就是说,一、第三条道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诗歌流派,而是具有自己独特道路的“另类”。二、每一个诗歌者都在实践自己的独特“道路”,因此是‘单独者’。这里所说的‘单独者’,是指每一个诗歌者的诗歌创作都是独特的,有着充分的个性与自由。三、诗歌作者每创作一首诗都是不可再现和不可重复的,都表现为自己的独特个性的写作方法,因此是“单数的复数”。应该说,莫非的这一提法对于批判“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的争执与对立,开辟了一个平等而多元的“第三条道路写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胡亮在《从写作到批评:“第三条道路诗学”的泛化与个人化》一文中说:“第三条道路不是一个山头,而是千万个山头,不是一面旗帜,而是千万面旗帜”⑤,从而又将“第三条道路”由强调独立自由的创作道路与范式而引申到创作宗旨与流派上来。我们知道,所谓的“山头”和“旗帜”,喻指的是“流派”与“团体”,而凡是号称“流派”与“团体”的,都必须有自己的创作纲领与宗旨。这里所说的“不是一个山头,而是千万个山头,不是一面旗帜,而是千万面旗帜”极易引起歧义:如果说胡亮指的是前者,那么,一个单独的诗歌写作者是无论如何也称不起什么“团体”或“流派”的。如果指的是后者,那么,第三条道路能够包容这么多“山头”和“流派”,他自身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流派呢?难道仅仅把“多元性”和“包容性”这样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社会学概念而奉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诗学理念,就能称得起是21世纪“最大的诗歌流派”吗?
一般地说,一个诗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自由的创作方式,与其所走的“创作道路”是两个内涵完全不同的全异概念。所谓的创作个性,是指诗作者创作诗歌的独特性,包含其作者独特的审美内质和独特的人格品质在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独特的表现方式中得以独特的蕴涵与表现。我们所说的创作道路,通常是指对一个诗人或一个文学家的一生或是某个时期以来整体创作的总体表现和概括评价。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与自由的创作方式与其创作道路混为一谈。我们总不能说诗作者的每一点独特的创作个性和每一种自由的创作方式都是一条独特的创作道路吧?更何况,诗作者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自由的创作方式,与其所遵从的什么流派的宗旨与纲领没有什么必然的制约关系。也就是说,一个诗作者信奉什么诗歌流派的宗旨与纲领,并不影响其发挥自己独特的创作个性,也并不影响自己选择什么样的写作方式来进行自己的自由创作。
胡亮等人对第三条道路的有关论述,虽然存在着许多混乱与不足,但它的积极意义却在于:一是在反对话语霸权和文化专制的前提下,着力创建一个平等自由、开放多元的诗歌创作氛围,使其个人的禀赋、气质、想象力、感受力及语言表达方式,能够自由自在地发挥出来;二是在思想空间和审美方面,主张容纳各种思想倾向和艺术主张,使得他们的诗歌文本能够在和谐、平等、互动的氛围中得以砥砺与交流,拓展了诗歌的审美资质与审美空间,因此说,这些关于第三条道路写作的早期理论与观点,对第三条道路写作的发展与繁荣,起到了开疆辟域和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
(2)强调“开放性”而取消了“纲领性”和“方向性”
胡亮在《从写作到批评:“第三条道路诗学”的泛化与个人化》一文中认为:“第三条道路的方向不是明确的,或者更准确地说,第三条道路从来就没有一个现成的方向,第三条道路伸展入乱石和杂草之间,伸展入无路之处。”⑥由此可以看出,胡亮宣称的第三条道路,是一条散漫的、无方向的、无领导的写作道路。也有人把无规则当成了第三条道路的写作规则,把无纲领当成第三条道路的写作纲领。试想,这种无所不包的诗学理论,还是什么真正的诗学理论?因此,除了理论上的“一帮哄”外,决不可能形成自己的真正的“诗歌流派”。
(3)在混淆了“第三条道路”的内涵中,强调“包容性”而忽略了“标准性”
李霞在其《第三条道路写作思想》一文中解释“何为第三条道路”时,引用了严家威2004年7月20日在第三条道路论坛发表的文章《简论第三条道路的判定标准及其独立性自由性涵盖性先锋性》中的话:“那么何为第三条道路?或者说第三条道路的判定标准是什么呢?打个比方,假设你是某一诗歌流派的诗人,如果说你认为诗歌的写作只有你那个流派的写作才是诗,而另外的写作非诗,那你就不属于第三条道路;甚至连第三条道路的朋友也不是!如果说你认为诗歌的写作除了你那个流派的优秀写作是诗外,而另外的优秀写作也是诗,那你就属于第三条道路。如果你说你不属于任何诗歌流派,你认为任何诗歌流派都有一定的偏激,也不想加入任何流派,只想一心写好诗,那你也是属于第三条道路。你说,我没有加入第三条道路呀!确实没有,但第三条道路是不需要加入的,从来也没有什么加入仪式(听说加入垃圾派要交会费),第三条道路也不是什么流派,只是一大群酷爱诗歌的人在诗的道路上行走,而你的这种主张切合第三条道路的主张,所以你不用加入,就已经属于第三条道路了”。⑦
大家知道,自1999年12月“第三条道路写作”提出以来,至严家威发表文章和李霞引用这篇文章时已经5年了。5年来,许多诗人和学者也写出了许多关于“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学文章。而李霞在写《第三条道路写作思想》一文,将严家威这段话作为“第三条道路”概念的权威解释而引用,就不能不引起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
首先,这种情况说明了“误将诗歌创作的独特个性与自由的创作方式混同为独特的写作道路”的观念仍然延续,其流毒时间甚长,范围甚广不可忽视。其次,为了强调“第三条道路”的包容性或是涵盖性而取消了判断是非的标准。你看,承认自己,也承认别人就是第三条道路,承认自己而不承认别人就不属于第三条道路,“甚至连第三条道路的朋友也不是”。如此说来,如果“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也承认“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歌也是诗歌,那么,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说“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也是属于“第三条道路”?那样的话,我们提出的“第三条道路”与“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还有什区别?还有什么意义?如此说来,如果有谁站出来反对“第三条道路写作”,是不是我们就可以由此向世人宣布:“他是我们的敌人,他的所作所为一无是处。因为,他反对我们”,所以就不属于“第三条道路”。更有甚者,就连不属于任何流派也不想加入任何流派的人也被规定属于“第三条道路”,这种除反对“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以外而包容百家的气度,实在是有些“拉帮入伙”的味道。这种说法,极易引起人们对“第三条道路”的异议和误解。
综上所述,无论“第三条道路写作”所强调的多元性、包容性、自由性、独立性,还是其强调的开放性、边缘性、独特性、先锋性,都是一些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中普遍流行的思潮或观点,根本不能反映或揭示诗歌固有的特点及本质,没有确定或规范诗之所以为诗的判定标准,这也是在构建“第三条道路”诗学过程中所形成的最大缺陷。
正因如此,才有人说,“第三条道路写作”的诗学理念是“伪诗学”。还有人说,“第三条道路”诗学是一个大筐,什么理念和流派都可以往里装。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说,这些说法没有一点道理。问题出现在我们自身对第三条道路诗学理念的理解和阐述上,因此,我们才更有必要对第三条道路的诗学理念进行重新梳理和阐述。
3、谯达摩诗学理念的基本构架
自莫非在《反对秘密行会及其它》中提出“第三条道路写作,是另类,是另类的另类,甚至是自身的另类,是‘单独者’,是单数的复数”的观点以来,一时间,围绕着诗歌创作的广泛性、独立性、自由性、多元性的观点而进行拓展或延伸的阐释文章纷至沓来,异常火爆。
在这场争先恐后的庞杂阐释中,谯达摩审时度势而另辟蹊径,以其学者的思辩和诗人的睿智,发表了《我的诗学:1999年冬天的思想》、《第三条道路写作提纲》、《第三条道路写作,或曰21世纪中国新诗的开端》、《第三条道路:一种思想技术》和《第三条道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等一系列文章,确立和构建起第三条道路诗学理论的基本框架,把“第三条道路”的诗学理念,由强调诗歌创作的多元性、独特性、自由性、开放性、吸纳性和先锋性而提高到“道”的哲学高度,为第三条道路诗学理论的构建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1)谯达摩“三生万物”的“道”之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