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第三条道路(第3卷)
19347600000108

第108章 观察家(4)

“城市开始摇晃/广场上的灯渐渐灰暗/一些工地在塌陷/一个个门牌怀抱着欲望沉入大地”诗人的心间不那么宁静,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花红草绿浮在心湖的表层。原本应该明亮的美好,无可奈何地隐匿了。欲望是最让人浮躁的东西,但我们对文学的渴望不是这样的。这是唯一可以让人心沉静的美丽。

“我听到地底有岩浆暗涌/失眠的潮汐拍击几万英里/我听到一个声音从银河传来/跑呀,异乡人,同我一起飞跑”爱过方明白,我们与文学相约于辉煌的殿堂,不问性别不问年龄不问肤色,只要爱着,就可以用心灵相拥。但我们必须以奔跑的姿态面对文学,所有的懈怠都不属于文学,所有的虚伪必将远离文学。

“野生的月亮/飞驰在孤独的尽头”我们爱着,这样的美丽不是所有的灵魂都可以体验。他生长在寂寞孤独的缝隙里,而这缝隙又高挂在悬崖上。采摘的过程,鲜血淋漓。这是飞翔的花朵,这是绝望的艳丽。

“我穿越城市的废墟,赤足飞奔/那是我血液的回响/光速一样生长的渴望/来不及收割已经蔓延”我奔跑着,纵然一路废墟,纵然我的鞋子早已丢失。我仍然愿撒一路鲜艳而乞求花朵盛开。一种渴望已经迫不及待,一种心焦已蔓延天涯。

“爱得太久。时间太快/野生的月亮/放出无数根黄金丝线/整个地占据了我”为这样的痴情,我终将老去,白发成丝飘扬在风中。然而我心湖中那轮圆月啊,却不曾沉下片刻。他那眩目的丝线已化做衣褛,将我紧紧缠绕。

“从现在起/我要畅饮忘川的水,追赶月亮/我要推开每一座山、每一场雨、每一只阻挡的手/追赶月亮”世界的琐碎有什么不可以遗忘的呢?让一切都离我远去,我惟有将月亮拥抱,看做今生的终点。长路漫漫,风雨无数。亲爱的朋友,你愿意陪伴我吗?向着月亮的方向,我们奔跑!!长发摇曳如风。

“我不做我生命的过客,也不做缨都的夸父/我不在沉睡中消亡/我要携两岸的花齐飞”既然注定要忙碌,既然注定要受苦,我只想把苦看成乐。并且永远不言疲倦。我们相约携缤纷的花朵飞翔。遥远的梦境因此而美丽。

“野生的月亮/闪亮在我梦想的尽头”今夜,有月亮相伴,梦的尽头一轮光华耀眼。

在这里月亮作为文学的象征被作者人格化了,她吸引我们一路走去而不言悔。活着是应该有一些信仰的,这信仰丰富了我们简单的日子寂寞的人生。

天堂的火光

——赏析秋风新作《红蜡烛》简简柔风

一扇窗子关闭了风的梦,谁都不曾想到墙角经年的霉斑,一夜之间忽然生出翅膀,一路高歌着飞翔了。读秋风新作《红蜡烛》,就不由得滋生这样的冲动:想要飞,想要一路吟唱。

一个人的旅程永远是寂寞孤独的,即使繁花并没间断,即使风声一直狂哮。内心隐秘的流岚只有自己才懂,秋风擅长用一支笔营造内心的悲喜。不知道为什么,阅读时就想起徐志摩的句子:那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红蜡烛》以一种崭新的意象引领我们进入诗人想象的王国,那光滑悬垂的曳地长裙,或许正是诗人青春记忆里的一次回眸偶遇。只是鲜活的往事不曾随时间的流逝而淡化,恰似梨花盛开如雪,舞动如蝶。那铺展成雾的迷朦幻化为花瓣上的夜露,闪闪烁烁凝结成雨。灵魂渴望着一次润泽,呼啦啦地一夜间诗人的心底热闹起来,那些吟歌的,唱曲的,笑着闹着一个个如清荷般袅娜在诗人敏感多情的触角之上。

当风轻轻盈盈的身姿堂而皇之的过门而入,调皮的猫迷只一纵身就翻越矮篱笆的阻隔。好多欲望的雏形就这样张扬而疯狂。风的手牵引住猫迷的利爪,一点抓痕都不曾见着。原来柔情可以融化冰雪和暴躁,猫迷睡觉了。窗子在想象之外的国度安静合拢,月亮今晚不再羞涩,掀开面纱偷窥红夹袄和小腰鼓的童话。惟有疼痛让月亮再难忘记由圆到缺的伤感,一寸寸丢失一寸寸流逝。被掠夺的幸福,被幸福的掠夺。

为谁打开?为谁放纵?为谁一夜娇颜红透?

花开的声音永远需要一种姿势去倾听,谁不经意的踩过,每一瓣都是疼痛的回声。夜的深掩盖不住青花的冷寂,一双手沉默着张开,满怀的歌声一层层绽放。月如水情如水歌如水,浸润半生光阴如水。诗人捂住嘴巴不让叹息出口,歌声嘎然而止。溪流声奔涌欢腾,森林里的坚果于瞬间舞蹈着。故事终于现出最后的端倪:公主着红装,小矮人扛起滑竿,阳光穿越林间空地,花开遍地。

我们试图沿诗人的心路去游历,艰辛又幸福。其实这何尝不是你我他共同画就的一个圆环呢?当优美的弧线自天空舞过,你怎可以无动于衷?秋风为诗的魅力在于两个字:灵与活。赋予自然无尽的活力与灵气,比如林子比如风比如草叶。无不走出诗人笔下,行动在我们的视线里。这样的神奇会产生一种魔力:让阅读不知疲倦,让行走没有尽头,更让我们的双手拍案叫绝!

一个人的喜悦终于奔走相告了,多少小喇叭被风被叶被露珠传递着消息。诗人理想中的女子被一支彩笔描摹尽璀璨之光泽,脱影而出的瞬间羞红了一切生灵。假装的哀怨遮掩不了内在的狂喜,所有的日子所有的空间一一填充。故事的过程狡黠而憨厚,而结局竟然永远高亢激奋。

今夜,让一切化空为满。是喜悦,是跳荡,更是内心的渴望。那片光,诱惑着,吸引着所有的坚强。前行的脚步,不远不近的包围着红艳的烛。可是在远山?可是在近水?可是在一个人的内心?红色遮掩一切暗流和两岸的繁花。那声响缘自劈啪作响的烛花,还有远方悠扬的吟唱。是歌声,是欢快,是独自放纵的空间。

雪落桃花

——读青海湖诗歌《四月的大雪染白了桃花》简简柔风

当一片姹紫嫣红从天尽头扑面而来,坚硬的冰层柔软了。一条溪缓缓地绕过山的阻隔,跳荡着向远方,远方……

青海湖诗作《四月的大雪染白了桃花》,以其新鲜的诗题出其不意地激发了读者阅读的兴趣。几乎在阅读的同时,一些疑问也陡然丛生:怎样的一夜飞雪侵袭了花的娇颜?诗人的又一程浪漫之旅是否依旧荆棘遍布呢?

四月,应该花如海。桃花灼灼,艳之夭夭。谁的眼眸微微合拢,习惯了即将倾斜的黑暗?风过,星空的微明拥抱着渐微渐弱的半支蜡烛。即使是最冷酷的风,也不忍心将其打落。

诗人在诗歌的忧郁里仍不忘为我们营造一份希望,并且尝试着用饱蘸灵魂汁液的笔把点状的希望晕染成片,继而蔓延至天边的那轮浑圆的壮丽。

被诗歌润泽的人生飞扬而轻灵,其间苦涩艰难是一对翅膀。引领诗人飞翔升腾,俯瞰山川河流,任由华发早生,形容憔悴。囚禁的蛰伏的隐匿的躲藏的是阳光后面的内核——完整而清晰。

我们阅读诗人,我们吟诵诗歌,但我们却无法推测一棵树在哪一个路口偶遇另一棵,一朵云在哪一个时刻重叠另一朵。一份情缘可以亮丽一个人的孤寂,一个知己可以鲜活一条干涸的河流。此刻,诗人努力让自己站得更稳,更像一棵真正的树。伸展着荫蔽着,让一朵花的依靠不再有半点落寞。花开放着,鸟儿鸣叫着,树的枝枝蔓蔓显示着生命的葱茏,如荫如盖。一棵树稳稳的样子,仿佛正年轻,英姿焕发。

每每读到青海湖的诗歌,常常会想象着读者与诗人之间到底有多远,仅一屏还是一世?是关山难越还是天涯咫尺?为什么会在瞬间亲近如旧友,品茶于陋室?为什么会在一个突然的时刻又形同陌路,如同天上人间不相闻?呵呵,很夸张吧?

常常于一个人的日子面对了从诗歌中走出的青海湖君,一张笑脸,三分忧郁,七分纯真。或许走近读者视线的影象永远不是作者本身,这样的神奇应该是诗歌的魅力所在。我惊叹这样的艺术,并倾心于此。

诗人手中握的是吸足墨水的笔,还是折落山坡的一截树枝?衔枝筑字,稚稚嫩嫩,却也情趣盎然。挥笔临摹,胆胆怯怯。那该是怎样的三个字呢?洗劫了灵魂,涵盖了生死。那些字被风吹过,被阳光晒过,兴许还被车辙撵过,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就剩下一个字了。谁敢妄下断言已明了了那个字?我是不敢的,惟恐幼稚的冒失打破一种宁静。就让那个字沉沉地落入诗人心底,从一只羊微曲的羊毛间流落,汇入草叶上的露珠。从一匹马的脊梁上开始跳跃,飞上云端的无限险峰。

一声裂响,如丝如帛。一阵心痛,如影随形。

阅读的过程是一种另类的接近与触摸,接近诗人接近诗歌的内核。触摸命运,触摸命运的悲喜与离聚。青海湖诗歌总可以在不经意间引人无限遐想,在遐想的同时情绪起伏跌宕。心做了诗歌的奴隶,追随一路或歌或泣,于放纵自由间做了路人眼里的疯痴之人。我们甘愿做如此的疯与痴,任由笑骂。

阅读青海湖刚刚写就的新作,我忽然回忆起诗人的另外作品:《家》“早晨/几只麻雀飞出去/穿过遥远的森林,或河流/把风、阳光和稻谷的清香采撷/夜晚/几只麻雀飞回来/回忆着劳动的幸福”还有一首《又见春天》“春天来了,我拿出尘封已久的锅灶/我看见一朵浪花在远处朝我微笑/在一把青菜,一块豆腐的精神上/幸福和泪光一起燃烧”。同样的渴望,给了最平实的庸常,给了饮食男女的向往。阅读着,伤感着,鼻子发酸,眼睛发热。莫非是因为那一阵紧似一阵的咳簌声?还是那孤独清寂的书页翻动声?

从客厅到卧室真的要用一生去丈量?从南方到北方却可以瞬间抵达。谁可以真正的分清一生的长与瞬间的短?在长与短的纠缠里,白发传递在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之间。老了,都老了!惟有那艳艳的火光紧着笑语不断,像个蓬头稚子。

终将老去,步履蹒跚。多如树叶的日子依旧渴望有阳光点缀。诗人渴望生命的另一半从阳光串起的密林间走出,如山冈之花容颜素洁,如河流之浪,欢欣跳跃,一路舞一路歌。牵手的日子应该是温润的,像目光与目光的交错,更像心灵与心灵的相依相拥。

即使屋宇在身后出走甚至迷失,亦或火光冲天,只要心灯长明希望终将不落。不落的希望是一棵树必将收获瓷瓷实实的丰盈。“丰盈”一词最是绝妙。诗人在此给予我们一种意象:丰盈。至于丰盈的内容就由读者去自由联想了。这种丰盈是隐匿而无形的,是张扬又圆润的。我们不否认这就是我们活下去的动力,是我们的日子鲜活之水。这丰盈让我们不惧怕不懈怠。怕什么魑魅魍魉?怕什么风雨泥泞?如果一个人生命相依了另一个,那无疑是生命的峰顶,是叶之鲜美花之艳丽果之甘醇。诗人应该满足了,谁又不沉浸如此的境界乐不思蜀呢?

四月,突至的寒流紧缩了心的舒展。枝头的桃花如何寻觅一件巨大的披风呵护霜寒?目力所及之处,一棵树于风雨中傲然挺立,样子坚韧。密实的风雨遮掩了白发,那些文字终于显现了,显现在雪地下面,洁白真切。一声声的叨念,是风传送的诗人的心音。终于说出的是那个字,是那个或迟或早的总要到来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