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山海经校注
19238700000009

第9章 北山经(3)

又东二百里1,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黄泽。

1 珂案:经文又东二百里,何焯校二作三。

又东三百里,曰彭毗1之山,其上无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床水,其中多肥遗之蛇。

1 珂案:经文彭毗,何焯校本、黄丕烈、周叔弢校本均作鼓毗。

又东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黄泽。有鸟焉,其状如乌而白文,名曰鸪(习鸟)1,食之不灂2。

1 郭璞云:“姑习二音。”

2 郭璞云:“不瞧目也。或作(目爵)。音醮。”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泰头之山。共1水出焉,南注于虖池2。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1 郭璞云:“音恭。”

2 郭璞云:“呼佗二音;下同。”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1,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1 郝懿行云:“周书王会篇云:『方扬以黄鸟。』尔雅云:『皇,黄鸟。』盖皆此经黄鸟也。”珂案:郝说非是,郝此注移于大荒南经“巫山黄鸟”节则是矣;见海经新释卷十“巫山黄鸟”节注2。

又北二百里,曰谒戾之山,其上多松柏,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其东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婴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泛水。

东三百里,曰沮洳之山,无草木,有金玉。濝1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其。”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1,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飞虫。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洹2。滏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欧水。

1 郭璞云:“音如仓囷之囷。”郝懿行云:“囷即仓囷之囷,郭氏复音如之,知经文必不作囷,广韵引作神箘,疑是也。”

2 郭璞云:“洹音丸。”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1,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2,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4。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今在上党郡长子县西。”珂案:长子县属今山西省;发鸠山亦名发苞山、鹿谷山、廉山,为太行山分支。

2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赤喙。”

3 郭璞云:“炎帝,神农也;娃,恶佳反,语误或作阶。”珂案:关于炎帝之神话,见海经新释卷十一“互人国”节注2。

4 郭璞云:“堙,塞也;音因。”珂案:述异记云:“昔炎帝女溺死东海中,化为精卫。偶海燕而生子,生雌状如精卫,生雄如海燕。今东海精卫誓水处,曾溺此川,誓不饮其水。一名誓鸟,一名?禽,又名志鸟,俗呼帝女雀。”则是此一神话之流传演变也。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少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铜。清漳之水出焉,东流1于浊漳之水。

1 珂案:经文东流下疑脱注字。

又东北二百里,曰锡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海泽。

又北百里,曰题首之山,有玉焉,多石,无水。

又北百里,曰绣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1,其草多芍药、芎藭2。洧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3、黽4。

1 郭璞云:“木中枚也;音荀。”珂案:说文六云:“枚,干也,可为杖。”

2 郭璞云:“芍药一名辛夷,亦香草属。”珂案:芎藭已见西次四经号山。

3 郭璞云:“?似–而大,白色也。”

4 郭璞云:“(上秋下黾)黾似虾蟆,小而青;或曰,?黽一物名耳。”珂案:郭注(上秋下黾)黾,郝懿行以为当为耿黾之讹;尔雅释鱼:“在水者黾。”郭注云:“耿黾也;似青蛙大腹,一名土鸭。”即郭此注之(上秋下黾)黾也。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阳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与之山,其上无草木,有金玉。溹水1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泰陆之水;泜水2出于其阴,而东流注于彭水。槐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泜泽。

1 珂案:溹音索。

2 珂案:泜音底。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历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1。

1 珂案:洧音鲔。

又北三百里,曰维龙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阳有金,其阴有铁。肥水出焉,而东流注于皋泽,其中多礨石1。敞铁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泽。

1 郭璞云:“未详也。音雷。或作垒;磈垒,大石貌。或曰石名。”汪绂云:“言肥水中多磈礨大石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马之山,其阳多石玉,其阴多铁,多赤铜。木马之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虖沱1。

1 郭璞云:“呼佗二音。”珂案:经文虖沱,宋本作虖池,即上文泰头之山虖池是也,郭注并云“呼佗二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1,无草木,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东流注于虖沱。

1 郭璞云:“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郝懿行云:“东经有此山,此经已上无之,检此篇北次二经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题之山,凡十七山,今才得十六山,疑经正脱此一山也。”

又北三百里,曰泰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名曰(羊东)(羊东)1,其鸣自?。虖沱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3水。液4女之水出于其阳,南流注于沁水。

1 郭璞云:“音屋栋之栋。”

2 珂案:上文空桑之山虖沱及此山虖沱,宋本均作虖池。

3 郭璞云:“音楼。”珂案:经文溇,吴宽抄本作娄。

4 郭璞云:“液音悦怿之怿。”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1金玉。濩濩2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虖沱;鲜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3。

1 郝懿行云:“藏,古字作臧,善也;西次三经槐江之山多藏黄金玉,义与此同。”

2 郭璞云:“音尺蠖之蠖。”

3 珂案:经文二虖沱,宋本均作虖池,吴任臣本同。又吴任臣本南上有西字。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皋涂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溇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滋水1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沱,其木多棕,其草多条。滱水2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兹。”

2 郭璞云:“音寇。”

又北三百里,曰陆山,多美玉。(姜邑)水1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或作郯水。”

又北二百里,曰沂1山。般2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音祈。”

2 郭璞云:“音盘。”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婴石1。燕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 郭璞云:“言石似玉有符彩婴带,所谓燕石者。”郝懿行云:“婴疑燕声之转,未必取婴带为义。”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饶山。是无草木,多瑶碧,其兽多橐1,其鸟多鹠2。历虢之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有师鱼,食之杀人3。

1 珂案:经文橐,宋本作橐驼,已见上文北山经虢山。

2 郭璞云:“未详。或曰,鹠,鸺鹠也。”

3 郭璞云:“未详。或作鲵。”郝懿行云:“师,玉篇作鰤,非也。郭云或作鲵者,师、鲵声之转,鲵即人鱼也,已见上文。酉阳杂俎云:『峡中人食鲵鱼,缚树上,鞭至白汁出如构汁,方可食,不尔有毒也。』正与此经合。”

又北四百里,曰干山,无草木,其阳有金玉,其阴有铁而无水1。有兽焉,其状如牛而三足,其名曰獂2,其鸣自詨。

1 汪绂云:“据此,则干当音干。”

2 郝懿行云:“獂当为豲,见说文。”珂案:毕沅校本獂正作豲。

又北五百里,曰伦山。伦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1,其名曰罴2。

1 郭璞云:“川,窍也。”毕沅云:“尔雅云:『白州驠。』郭云:『州,窍。』则川当为州。”珂案:经文川,王念孙、孙星衍并校作州。

2 郝懿行云:“藏经本作罴九,郭氏图赞亦作罴九,疑经文罴下有九字,今本脱去之。”珂案:经文罴,王念孙、孙星衍亦均校作罴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绳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鱼1。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1 郭璞云:“未详。”珂案:蒲夷鱼疑即冉遗鱼,已见西次四经英鞮之山。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门之山1,无草木。

1 珂案:海内西经云:“鴈门山,鴈出其闲。在高柳北。”即此山也。见海经新释卷六“鴈门山”节注1。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泽。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广员百里,无草木,有金玉。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鸡号之山1,其风如(风劦)2。西望幽都之山3,浴水出焉4。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1 郝懿行云:“说文、玉篇引此经并作惟号之山。”

2 郭璞云:“(风劦),急风貌也;音戾。或云,飘风也。”

3 珂案:幽都之山在北海之内,见海经新释卷十三“幽都山”节注1。

4 郭璞云:“浴(水)即黑水也。”

凡北次三经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于无逢之山,凡四十六山,万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茞瘗之1。其十四神状皆彘身而载2玉。其祠之,皆玉,不瘗3。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瘗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4。

1 郭璞云:“藻,聚藻;茞,香草,兰之类,音昌代反。”珂案:经文藻茞,江绍原中国古代旅行之研究第一章注10谓疑是藻珪之误,其说近是,可供参考;古祠神皆以玉瘗,未闻以聚藻香草瘗者。参见中山首经篇末注2。

2 郝懿行云:“载亦戴也,古字通。”

3 郭璞云:“不薶所用玉也。”

4 郝懿行云:“皆生食不火之物。”

右北经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万三千二百三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