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山海经校注
19238700000005

第5章 西山经(3)

15郭璞云:“搏犹胁也;言群鬼各以类聚,处山四胁,有穷其总号耳。搏亦作抟。”

16郭璞云:“水留下之貌也。淫音遥也。”郝懿行云:“陶潜读山海经诗云:『落落清瑶流。』是洛洛本作落落,淫本作瑶,皆假借声类之字。”

17郭璞云:“勃皇未详。”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1惟帝之下都2,神陆吾司之3。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4;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5。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6,大如鸳鸯,名曰钦原7,囗鸟兽则死,囗木则枯8。有鸟焉,其名曰鹑鸟9,是司帝之百服10。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11,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12。有草焉,名曰(上艹下宾)草13,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14。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15。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16。洋水出焉17,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18。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杅19。是多怪鸟兽20。

1 珂案:经文是实,王念孙校衍是字,实作寔。

2 郭璞云:“天帝都邑之在下者。”珂案:郭注天帝即黄帝,见海经新释卷六“海内昆仑之虚”节注2。

3 郭璞云:“即肩吾也。庄周曰:『肩吾得之,以处大山』也。”郝懿行云:“郭说见庄子大宗师篇;释文引司马彪云:『山神不死,至孔子时。』”

4 珂案:此神即海内西经之开明兽也,见海经新释卷六“海内昆仑之虚”节注2。

5 郭璞云:“主九域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时节也。”

6 珂案:经文蜂,宋本作蜂,即蜂字。

7 郭璞云:“钦或作爰,或作至也。”

8 珂案:囗音弱,螫也。

9 郝懿行云:“鹑鸟,凤也;海内西经云,昆仑开明西北皆有凤皇,此是也。埤雅引师旷禽经曰:『赤凤谓之鹑。』”

10郭璞云:“服,器服也;一曰,服,事也。或作藏。”郝懿行云:“或作藏者,百藏,言百物之所聚。”

11郭璞云:“棠,梨也。”珂案:经文黄华赤实,宋本、毛扆本作华黄赤实。

12郭璞云:“言体浮轻也;沙棠为木,不可得沉。”

13郭璞云:“音频。”

14珂案:已劳,谓已忧也。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菜之美者,昆仑之苹。”

15郭璞云:“山名。”

16珂案:大荒南经云:“有泛天之山,赤水穷焉。”是泛天亦山名。

17郭璞云:“或作清。”

18郭璞云:“丑涂亦山名也;皆在南极。”珂案:大荒南经云:“有山名(歹ㄎ)涂之山,青水穷焉。”即此山此水。见海经新释卷十“禹攻云雨”节注1。

19郭璞云:“山名也。”

20郭璞云:“谓有一兽九首、有一鸟六首之属也。”珂案:九首开明兽,六首树鸟,并见海内西经(海经新释卷六)。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1,是多白玉。其中多囗鱼2,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1 珂案:稷泽已见上文峚山。

2 郭璞云:“音滑。”珂案:经文?、注文滑,王念孙、毕沅、郝懿行并校作(鱼胃)、渭。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1,神长乘司之2,是天之九德也3。其神状如人而(犬勺)4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1 珂案:此处经文,疑当作西水行四百里,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曰字衍。

2 郝懿行云:“水经注云:『禹西至洮水之上,见长人受黑玉。』疑即此神。”珂案:郝引水经注洮水文,“黑玉”下当有“书”字。

3 郭璞云:“九德之气所生。”

4 郭璞云:“之药反。”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1,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2,是司天之厉及五残3。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4,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5遇,是食鱼,其音如录6,见则其国大水。

1 郭璞云:“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传谓之群玉之山。”

2 郭璞云:“蓬头乱发;胜,玉胜也。”

3 郭璞云:“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珂案:关于西王母,参见海经新释卷七“西王母”节注1。

4 郭璞云:“或作羊。”

5 郭璞云:“音姓。”

6 郭璞云:“音录;义未详。”吴任臣云:“疑为鹿之借字。”郝懿行云:“经文作录,郭复音录,必有误。”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1,无草木。洵2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1 郭璞云:“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

2 郭璞云:“音询。”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1。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1 郭璞云:“冒,犹覆也。”珂案:经文西流,王念孙、郝懿行并于西下校增南字。又关于积石山,参见海经新释卷三“禹所积石山”节注1。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1,其神白帝少昊居之2。其兽皆文尾3,其鸟皆文首4。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5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6。

1 珂案:经文长留,太平御览卷三八八引作长流。

2 郭璞云:“少昊金天氏,帝挚之号也。”珂案:关于少昊,见海经新释卷九“少昊之国”节注2。

3 郭璞云:“文或作长。”

4 郭璞云:“文或作长。”

5 郭璞云:“音隗。”

6 郭璞云:“日西入则景反东照,主司察之。”郝懿行云:“是神,员神,盖即少昊也;红光,盖即蓐收,见下文泑山。”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无草木,多瑶碧1。所为甚怪2。有兽焉,其状如赤豹3,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狰4。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5,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讹火6。

1 郭璞云:“碧亦玉属。”珂案:经文章莪,太平御览卷八0九引作章义,多瑶碧上有是字。

2 郭璞云:“多有非常之物。”

3 郝懿行云:“赤豹,广韵引此经无赤字。”

4 珂案:经文如狰,宋本、吴宽抄本并作曰狰,王念孙、孙星衍、郝懿行校同,是也。

5 珂案:关于毕方,见海经新释卷一“毕方鸟”节注1。

6 郭璞云:“讹亦妖讹字。”珂案:讹火,即怪火也。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1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2而白首,名曰天狗3,其音如榴榴4,可以御凶。

1 珂案:经文浊浴,太平御览卷八0七、卷九一三并引作浊谷。

2 郭璞云:“或作豹。”

3珂案:大荒西经亦有兽,名曰天犬,与此性态各异,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黄姖尸、比翼鸟、天犬”节注6。

4 郭璞云:“或作猫猫。”

又西二百里,曰符愓之山1,其上多棕柟,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2。

1 郭璞云:“音阳。”郝懿行云:“艺文类聚二卷、太平御览九卷及十卷并引此经作符阳之山,与今本异。”

2 郝懿行云:“祭法云:『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者皆曰神。』即斯类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1。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2四角,其豪如披蓑3,其名曰傲(彳因)4,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5,其名曰鸱。

1 郭璞云:“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珂案:三青鸟参见海经新释卷七“西王母”节注3。

2 郝懿行云:“广韵引此经作白首。”

3 郭璞云:“蓑,辟雨草衣也;音催。”

4 郭璞云:“傲噎二音。”珂案:经文傲(彳因),王念孙校作傲(犬因)。

5 郭璞云:“(乐鸟)似鵰,黑文赤颈;音洛。”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1,其音常如钟磬2。其下多积蛇。

1 郭璞云:“耆童,老童,颛顼之子。”

2 郝懿行云:“此亦天授然也,其孙长琴,所以能作乐风,本此。亦见大荒西经。”珂案:关于老童,参见海经新释卷十一“太子长琴”节注2。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1。有神焉2,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3,六足四翼,浑敦4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5。

1 珂案:此与海外东经及大荒东经所记之汤谷盖异地同名。

2 郝懿行云:“初学记、文选注引此经并作神鸟,今本作焉,字盖讹。”珂案:汪绂本、毕沅校本作神鸟,惟吴宽抄本、吴任臣本、百子全书本仍作焉。

3 郭璞云:“体色黄而精光赤也。”

4 郝懿行云:“初学记八卷引此经无敦字。”

5 毕沅云:“江读如鸿,春秋传云:帝鸿氏有不才子,天下谓之浑沌。此云帝江,犹言帝江氏子也。”珂案:经文实为帝江,宋本、毛扆本作实惟帝江,于义为长。毕说江读如鸿,是也;谓帝江犹言帝江氏子,则曲说也。古神话必以帝鸿即此“浑敦无面目”之怪兽也。帝鸿者何囗左传文公十八年杜预注:“帝鸿,黄帝。”庄子应帝王:“中央之帝为浑沌。”正与黄帝在“五方帝”中为中央天帝符,以知此经帝江即帝鸿亦即黄帝也。至于大荒东经又谓“帝俊生帝鸿”者,神话传说之纷歧,每每如是,无足异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1,神蓐收居之2。其上多婴短之玉3,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4,神红光之所司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