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古今医统大全
19187600000293

第293章

三关指掌图二127113.寅关纹见浅青色,便青腹痛。深青色主惊悸。青黑色主惊搐内钓。浅红色主内热,或吐泻不乳。红赤主惊热。深紫主烦躁惊哭。乱纹见主伤乳或吐泻。

三关指掌图三127114.红纹为热轻,青纹定是惊。紫纹为变重,黑色命归泉。黄色隐隐见,安宁无病延。有纹侵入掌,内吊病留连。凡透三关者,神仙应莫痊。

三关指掌图四127115.

入门歌

五指梢头冷,惊来不可安。

若逢中指热,必定是伤寒。

中指独自冷,麻豆证相参。

男左女右手,分明仔细看。

小儿寿夭相法

小儿初生叫声连绵相属者,寿。声绝而复扬急者,不寿。啼声散,不成人。啼声深,不成人。脐小者不寿。通身软弱如无骨者,不寿。汗血者,多厄不寿。儿小便凝如脂膏者,不成人。常摇手足者不成人。儿头毛不周匝者不成人。儿生枕骨不成者,能言而死。凡掌骨不成者,能匍匐而死。膑骨不成者,能立而死。踵骨不成者,能倨而死。身不收者死。股间无生肉者死。鱼口者死。阴囊下白者死,赤者死。

小儿寿夭歌

身软阳痿头四破,脐小脐高肉不收。

发稀色脆短声啼,遍体青筋俱不寿。

尸踵膑骨若不成,能倨能行能立死。

脐深色老性尊持,方是人家长命子。

小儿相眼神法

小儿病证或有畏,若太冲有脉,神气未脱,囟门未陷,看颜色三关未至黯点者,犹可着力。

虽然,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望而知之,当先以目中神气之全为验。若目中神气有者,必不死。目无神者必死。

五窍相通应证

心窍通于舌:心为脏,小肠为腑。心色赤,主夏三月。心味苦,心液汗,心主血,心声言,心气呵,有余笑,不足忧。《千金》云:心气实则笑不休,虚则悲不已。

肝窍通两目:肝为脏,胆为腑。其色青,旺春三月,肝味酸,肝液浪,肝主筋,肝声泣。

肝气嘘,有余怒,不足悲。《千金》:怒则实,悲则虚。

脾窍通唇口:脾为脏,胃为腑,其色黄,旺四季月,脾味甘,脾液涎,脾主肌肉,脾声歌,脾气呼,有余腹满,不足少气。

肺窍通鼻孔:肺为脏,大肠为腑。其色白,旺秋三月,肺味辛,肺液涕,内主气,外主皮毛。肺声哭,肺气哂,有余喘,不足叹息。

肾窍通两耳:肾为脏,膀胱为腑。其色黑,旺冬三月,肾味咸,肾液唾,肾主骨,肾声呻,肾气吹,有余泻泄,不足则厥逆。

小儿得病之源

喜属心,大喜后乳食,则伤其心。钱氏曰:心主惊。惊是痫也。《素问》云: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孙真人云:伤阴则泻,伤阳则惊。通真子云:喜后饮水,伤于三焦,多成喘急。

小儿得病之源

钱氏云:哭属肺,大哭后乳食则伤肺,肺气逆则作吐泻,肺与大肠为表里,故泻也。

小儿得病之源

《千金》云:饥人急食多成腹痛。《修真秘》云:饥食过多成结积聚。又云:食不欲急,急则伤脾。扁鹊云:急食久成痞块面黄。

小儿得病之源

《素问》云:饮多则肺布叶,是故气逆而上奔也。故能生痰疾。《仙经》云:饱后迎风,多成暴厥不醒,如中风之状也。

小儿得病之源

大惊后乳食则手少阴经受邪,多成心痛。《抱朴子》云:大惊乳食及饮水,气节不通,或吐逆翻胃。《百端经》曰:惊后饮水,则伤心舌,多成不语也。

小儿得病之源

仓公曰:小儿迎风饮乳,风冷入肺,则令咳嗽。《宝鉴》云:风冷伤于乳,令儿成呕吐,气冷腹膨。又经曰:形寒饮冷则伤肺,伤肺则咳嗽。肺主气,气伤则腹胀。

小儿得病之源

《修真诀》云:夜露下乳儿,冷乳入喉不散,多成呕逆。《宝鉴》云:天中喂乳,气逆停胸,皆成呕逆。

小儿得病之源

王氏云:正飧便乳,令儿口臭,牙中出血。通真子云:乳食并餐,令儿面黄口臭,又能生痰癖。

小儿得病之源

葛洪云:汗者心之液,正汗便乳,则伤其心,心伤则液散,液散则皮肤燥,成心疳壮热。

小儿得病之源

孙兆云:母食五辛,令儿龟胸。徐氏云:食热面便乳儿,久必成龟胸。食酸咸炙爆,乳儿成渴。

《圣惠方》云:乳母恣食五辛炙爆浓味,停积乳儿,致儿脏腑生热,热则烦躁,生渴不止。又云:儿食酱肉,渴饮水浆,则成渴痢。

小儿得病之源

乳母醉卧当风乳儿,令儿失音。《抱朴子》云:乳母饮酒过度,当风取凉乳儿,风冷酒毒邪乳入喉,故令儿失音不语也。

小儿得病之源

嗽后饮乳,痰聚不散,气道不利,关膈不通,则成痰噎而惊喘。

小儿得病之源

孟氏云:悲喜未定便乳儿,必涎嗽引风。《宝鉴》云:悲喜未定,饮水则逆其气,气逆胜血,血随气行,多成吐血。

小儿得病之源

凡儿啼未定,便以乳塞其口乳之,令气不得消散,故结聚成瘿也。孟氏云:儿啼未定,肺窍开,即便乳儿,与气相逆,气凝结聚,多成瘰 瘿瘤也。

小儿无患歌

孩儿常体貌,情态貌殊然。

鼻内干无涕,喉中绝响涎。

头如青黛染,唇似点朱鲜。

脸方花映竹,颊绽水浮莲。

喜引方才笑,非时手不宣。

纵哭无多哭,虽眠不久眠。

意同波浪静,性若镜中天。

此子俱安吉,何愁患再缠。

养子日用法

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多则多病。忍三分寒,吃七分饱,频操肚,少洗澡。

歌曰: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一分饥与寒。

但愿人皆根据此法,自然诸病不相干。

养子十法

经云:背脊三椎下节之两旁是肺之俞也。若风寒伤于肺俞,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病热,其证或咳嗽,或喘,或呕哕,或吐逆及胸满,憎寒壮热,皆肺经着寒而得之也,故要背暖。

养子十法

俗云:肚无热肚。肚者,胃也,为水谷之海。若冷则物不腐化,肠鸣腹痛,呕哕泄泻等疾生焉。经云:胃热而能消谷,必能饮食,故要肚暖。

养子十法

经曰:足为阳明胃经所司,寒从下起,故要足暖。

养子十法

经曰:头者,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头为髓之海,若大热则髓溢汗泄,或颅囟肿起,或头缝开解,或头疮目疾。俗云:头无凉头,故头宜凉。

养子十法

心属丙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其证轻则口干,舌燥,腮红面赤;重则啼叫惊跳,故心宜凉。

养子十法

小儿忽见非常之物,或见未识之人,或闻鸡鸣犬吠,忽见牛马等畜,或嬉戏惊骇,或忽闻大声,因而作搐者,缘心气乘虚而精神离散故也。当用补心益气药治之。如用镇心牛黄、朱砂、琥珀、金银、脑、麝、水银等药,则成慢惊风搐,以致腹胀足冷,不能疗也。

养子十法

经曰:脾为黄婆,胃为金公,主养五脏六腑。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畅,表里冲和,一身康健。盖脾胃属土而恶湿。小儿变蒸,上唇肿而头热,或上气身热,父母不晓,妄作伤寒伤食治之,或以解药出汗,或以通药宣泄,或以凉药镇心,或以帛汤振缴,致令冷热不调,内伤脾胃,搏于大肠,故粪便清色。久不已者,必吐,吐不已者作搐。搐作又言热则生风,转用凉药治之,愈觉败伤真气,渐不救者多矣。经云:脾土虚弱,肝木乘之,故筋挛而作搐,宜用补脾温胃畅气之药治之,庶可得其生也。

养子十法

小儿在胎之时,其母取凉过度,冷气入于胞胎之中,儿生之后,因悲啼未定,便与乳食,使气与食蓄结于中,久而不散,致伤脾胃。轻则呕奶粪青,重则腹中气鸣,气逆,涎潮流溢,以致难治。

养子十法

水银轻粉俱有毒,虽云下痰,性冷损心气。辰砂虽云镇坠,性寒损神。小儿服之易伤,每每被其误也多矣。

养子十法

小儿一周之内不可轻易频洗,肌肤脆嫩,腠理不密,洗之恐湿热之气郁蒸不散,变生赤游丹毒。片片如胭脂,身发壮热,若毒瓦斯入腹者死。又有因浴伤寒,咳嗽上气外感之疾,多由此也。

听声验病诀

《乐记》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盖人病蕴于内,声音显于外。乐声乱则五音不和,人声乱则五脏不和,所以听声音验人之疾病也。

《素问》云:视喘息,听声音而知所苦。是故《周官》云:以五气五色五声视以生死。

孙真人云:五脏不和,五声不顺,五色不定,必主病也。《三因方》云:观五脏有余不足,喉之于声,中之守也。中盛则气盛,中虚则气弱,故声如从室中言,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气之夺也。言语善恶,不避规疏,此神明之乱也。郑声音意不相续,阴阳失守也。故曰: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五脏虚实主病

钱氏曰: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搐;虚则困卧悸动不安。心病多叫,手足动摇惊悸。心气热则心胸亦热,欲言不能,而有就凉之意,故合面卧,心热。视其睡,口中气温,或合面睡及上窜摇头切牙,皆心热也,导赤散主之。心实,则气上下涩,合卧,则气不通,故喜仰卧,则气得上下通也,泻心汤主之。

肝主风,实则目直视,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切牙多欠。气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

肝热,手寻衣领及乱捻物。肝有风,目连扎不搐,得心热则搐。治肝泻青丸,治心导赤散。肝热甚,身反张直不搐,治与有风同。凡病或新或久,皆引肝风,风动而止于头,目连扎也。若热入目,牵其筋脉,两背俱紧,不能转视,故目直也。若得心热则搐。以其子母俱有实热,风火相抟故也。洁古曰:肝主谋,热则寻衣捻物,目连扎直视,不能转视,或极则身反强直折,皆风热也。目者肝之窍,肝属木,木性急,故如此也。

脾主困,病则困睡泄泻,不思乳食。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肺热手掐眉目鼻面。

肺盛复有风冷,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热,后散风冷。肺只伤寒则不胸满,肺虚热唇深红色,治之散虚热。脾肺怯,唇白色,当补。若闷乱虚烦,气粗喘促者,难治,肺虚损故也。脾肺病久则虚而唇枯。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虚,不能相营,故名曰怯。脾主唇,唇白泽者吉,白如枯骨者死。洁古曰:肺主气,燥则壮热饮水,喘闷鼻干燥,手扪眉面,泻白散主之。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皆是肺气有余,复感风邪所伤,谓之微邪,先泻而后发散。

肾主虚无实也。虚者由胎气不成,则神不足。目多白睛,颅囟开解,面色 白,此皆难养,不过八八之数。若恣欲多,不及四旬而亡。或谓因病而致肾虚者,非也。又肾气不足,则下窜,盖骨重惟欲坠下而缩身也。肾水,阴也。肾虚则畏明,宜补之。洁古曰:下窜者,肾水不足,两足热,不喜衣覆足。然此者脐以下皆肾之所主,缘心气下行于肾部也。此乃肾不足而心有余,宜地黄丸主之。

小儿诸病状

小儿惊哭,声沉不响者,是病重,医难得效。声浮者轻,调治便瘥。头皮干枯,筋脉紧急,唇外赤而内白,有疮痍而无津至者,兼惊而难痊,此为热之极矣。眼赤是肝积热,怕明,心肝有惊。牙疳,奶食之毒,吃食不消,是脾积冷。耳聋是肾之亏。胎癣是肺积风,潮热因惊而得。或悲或歌,是邪入脾。口疮肚胀,疳积气逆吐虫,胃与大肠积热。疟疾是脾之伤。开口睡是五脏毒盛。多哭是惊风入肺。爱吃泥土,脾脏生虫。夜多盗汗,是血虚有热。五心热是疳痨。 耳是肾经邪热。腹胀恶心,是脾胃之积。

爱吃木炭,是肝脏生虫。吃茶叶,知为心脏。吃生米,须识脾宫。推之以理,度之以意,斯为医哲圆融。

小儿杂病歌

小儿杂病切须知,不问童儿与女儿。

多睡只因肝是本,心中积热夜惊啼。

叫呼冷汗因虫痛,寒热其中积在脾。

脸赤口疮心肺壅,虚风搐搦四肢垂。

冷滑伤脾或泻痢,如脓如血下无时。

积多肚大多掀水,气喘腮黄不问医。

眼重吐涎头摆急,莫教脉息慢微微。

甚笑愚人偏问鬼,不求良药苦求师。

杂证病机诀

急惊风眼喜张,慢脾风眼喜闭。啼而不哭是烦,哭而不啼是燥。张口出舌是风,瞑目似睡不思乳食是虚。腹痛盈盈是气壅,翻身伏卧是脾疾。换手长挥,闻言即哭是实。清涕流出肺经受寒,摇头硬颈三焦壅热。鱼目定睛夜死,面青唇黑昼亡。

杂病不治歌

吐泻生风眼上膜,风在眼中抓不着。

急惊过了喘无休,慢惊过了皮肤薄。

盘肠过了心中孤,嗽吐呕逆心凹恶。

伤寒赤脉青相交,结热面黑皮毛落。

痘子入腹眼不开,热泻出取口干恶。

锁口腰低唇黑青,积痢脾毒唇卷缩。

此病因惊无有积,岂有神仙留妙药。

小儿轻易服药戒

罗谦甫案,一小儿五月间,因食冷粉,腹中作痛,遂于市药铺中赎得神芎丸服,脐腹渐加冷痛,时发时止,逾七八年不已。因思古人云:寒者热之,治寒以热,良医不能废其绳墨,而更其道也。据所伤之物,寒也,所攻之药亦寒也。重寒伤胃,其为冷病可知矣。凡人之脾胃,喜温而恶冷,况小儿血气尚弱,不任其寒,故阳气潜伏,寒毒留连,久而不除也。治病必先其本,当用和中养气之药,以救前失,服之月余方愈。呜呼!康子具药,孔子曰:未达,不敢尝。此保生之重者也。奈何常拱默而令切脉,以谓能知病否。且脉者,人之血气,附行经络之间。热胜则脉疾,寒胜则脉迟,实则有力,虚则无力。至于所伤何物,岂能别其形象乎?医者不可不审其病源。且此子之父,不以病源告医,而求药于市肆,以致七年之病,皆昧此理也。孙真人云:未诊先问,最为有准。东坡云:只图愈疾,不欲困医。二公之言有功于世大矣。

小儿不宜服凉药

足胫冷,腹虚胀,粪色青,吐乳食,眼珠青,面青白,脉沉微,此皆寒症,不宜凉药。

小儿不宜服热药

足胫热,两腮红,大便秘,小便赤,渴不止,上气急,脉紧数,此皆热候,不宜热药。

用药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