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古今医统大全
19187600000119

第119章

《难经》曰:脉格则吐逆。《脉经》曰: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者反胃。《金匮》曰:病患肺数,数则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今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肺弦者虚也,胃气虚寒,朝食暮吐,变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沉缓而无力,或大而弱为气虚,数而无力,或涩小为血虚。

数而有力为热,寸关沉,或伏或大而数滑是痰。

寸关脉沉而涩是气,紧而滑吐逆。

《千金》云: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设言未止者,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也。

治法

《玉机》云:嗝噎之证,皆由气逆成积,自积成痰。痰积之久,血液俱病,以其病在咽膈,故以嗝噎名病。虽有五嗝五噎之分,其为治之理则一。严氏为治气痰之说,亦治其本之道也。夫世多以香燥之药开胃助脾,故有可愈,是则治其标而已,气与痰也,若之何哉!

治法

嗝噎多因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脾胃内虚。而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寒,用辛燥大热之药治之。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治此疾也,咽嗌闭塞,胸膈痞闷,此属气滞。然有服耗气药过多,中气不运而致者,当补气而自运。大便结燥如羊粪,此属血虚。若服通剂过多,血液耗竭而愈结,法当补血。有因火逆上,食不得入,关脉洪大有力而数者,为痰饮阻滞,而脉结涩者,当清痰退热,其火自降。亦有脾胃阳大衰,脉沉细而寒者,当以辛热之药温其气,仍以益阴之药养其血,斯故合两全而治之,审矣。

凡食下有碍,觉屈曲而下微作痛,此必有死血有痰然也,宜竹沥、姜汁入药服。

张子和治膈上有痰者,先以瓜蒂吐之,后用大黄、皂角、黑丑、朴硝等分为末粥丸服。

有因咽塞不宽快,项背转侧不便,似有嗝噎之证,饮食不下,先呕心痛,心痛未发,一身尽黄,先以川芎、桔梗、山栀、细茶、姜汁、齑汁吃,吐痰一二碗,后用导痰汤加羌活、黄芩、红花,人壮可服。

治嗝噎当润养津血为主,降火散结,童便、韭汁、竹沥、姜汁、牛羊乳。气虚入四君子,血虚入四物,有热入解毒,有痰入二陈,切忌香燥之药,宜薄滋味。

子和云:小肠热结,则不善渗;大肠热结,则后不通;膀胱热结,则津液涸。三阳既结,则前后闭,必反而上行,此所以噎,食不下,纵下而复出也。宜先润养,因而治下。或痰涎上阻,轻用苦酸,微微涌之。

不治证

嗝噎证,年高者不可治,以其气血俱虚故也。(余见未满六旬,按法治之而守戒慎者,亦愈。惟不忌浓味并房劳忧思者,必危。)粪如羊粪者,不可治。(大肠无血故也。)吐痰如蟹沫者,不可治。(戴氏曰:气血俱虚者,则口中多唾沫。但见沫大出者,必死不治。)腹中 嘈,痛如刀割者,不治。治噎大法,用人参、黄 以补元气,御米、粟米解毒实胃,竹沥、姜汁以清痰散结,牛羊乳、韭汁以养血润液,蜜汁、当归以润燥。用此数者为主治,其余因证而增损之,无不愈者。

丹溪云:凡治嗝噎反胃,悉当用二陈汤加姜汁、竹沥、童便、韭汁之类为主。(愚谓半夏用之豁痰,其性甚燥,嗝噎证多因燥气所成,为津液干槁所致,半夏必是痰盛者,少少用之,无痰不可用。)嗝噎病,肥胖之人鲜有之。间病者用二陈加人参、白术之类。血虚瘦弱之人,用四物合二陈加桃仁、红花、韭汁、童便、牛乳、羊乳之类,盖不可缺。

七情郁结而成嗝噎,二陈合香附、抚芎、木香、槟榔、栝蒌、砂仁之类。嗝噎大便结燥之甚,必用大黄,乃急则治其标之法也,仍用四物汤加桃仁、童便、韭汁,多饮牛羊乳为上策,但不可服人乳。盖人乳为饮食浓味,烹饵之火及七情之火皆存于中,故不可服也。

饮酒人患嗝噎,以二陈加黄连、砂仁、砂糖、驴屎入内服。胸膈有热加土炒黄连、黄芩、桔梗、栝蒌之类。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食下须臾即吐,此为反胃。所谓胃可容而脾不能传送故也,或大小肠秘结不通,食返而上奔也,二陈加桃仁、酒蒸大黄以润之。脾不磨者,加神曲、砂仁、麦芽之类,以助消导。丹溪治一人嗝噎,照常法服药,每日仍饮牛乳中加姜汁、韭汁,日三四次,或口干与甘蔗汁少许而愈。

又治一人,服金石药而益甚,以御米、竹沥作粥送下而不吐,复以长流水煮粥少加竹沥服,以四物汤加陈皮益血顺气。

一人咽膈间常觉有物闭闷,饮食妨碍,脉涩稍沉,形色如常,乃饮酒所致,以韭汁每服半盏日三服,至二升愈。

一人不能顿食,惟频顿细食,一日忽咽膈壅塞,大便结燥,以四物汤加白术、陈皮、桃仁十二粒研煎沸饮之,令多食诸血以助药力,至五十帖便润,七十帖而食进,不百帖全愈。

药方

(严氏)五嗝散 治五嗝五噎。

人参 半夏 桔梗 白术 白豆蔻 木香 沉香 干姜 杵头糠 荜澄茄 甘草(各三分)枇杷叶(五个,炙,去毛)上水二盏姜七片,煎七分服。

生姜汁煎 治噎食不下,咽喉壅塞,胸膈烦闷。

生姜汁 白蜜 牛酥(各五两) 人参 百合(各二两)上药入铜铫中,以慢火熬膏,不拘时每用一匙,用人参百合汤调下或咽下。

(《和剂》)五嗝宽中散 治七情四气伤于脾胃,以致阴阳不和,遂成嗝噎,一切气逆并治。

青皮 陈皮(各半两) 丁香 木香 砂仁(炒) 白豆蔻(各一钱) 浓朴(姜炒)香附子(童便浸炒) 甘草(各六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姜盐汤点服。

参茯膏 治五嗝五噎,呕逆食不下。

人参 陈皮 白茯苓 生地黄 麦门冬五味以水一斗煎成膏,入丁香、沉香末各二钱,蜜半碗,姜汁一杯和匀,每服二匙,粟米饮下,有痰加竹沥。

沉香散 治五嗝五噎呕逆,饮食不进。两服顺气清痰,宽中进食。

沉香(三分,磨) 茯苓 木通 白术(土炒) 青皮(去白) 陈皮(去白) 大腹皮(洗)当归 芍药(各六分) 木香(磨) 紫苏 槟榔 白芷 甘草(炙) 枳壳(各四分)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温服。

人参豆蔻汤 治嗝噎宽中顺气。

人参 白豆蔻(各五分) 白术 陈皮(去白) 半夏曲(各八分) 藿香 丁香(各三分)浓朴(姜炒) 萝卜子(炒研) 当归(各八分) 甘草(炙) 石菖蒲(各五分)水盏半、姜三片、粟米一撮,煎七分服。

春雪膏 治五嗝五噎,豁痰开结。

真绿豆粉(一斤) 真薄荷叶(六两,同豆粉和匀安于密甑中,上以瓦盆盖密,勿令泄气,蒸一时,待冷取下,以豆粉风辣为佳) 沉香(五钱,另研) 白硼砂(五钱) 冰片(五分)砂仁(五钱,另研) 真柿霜(四两)上为极细末,不时舌上舐服。若然碍滞,又服姜蜜汤。

白蜜(炼熟,半斤) 姜汁(一合) 竹沥(一碗,和蜜熬二三沸)上以瓷瓶收贮,窨土地上,不时调白水细呷之。

绿云散 治嗝噎,化痰降气。

人参 当归 天门冬 陈皮 甘草 昆布 紫苏子 萝卜子 丁香(各等分)水五升煎膏五合,入炼蜜五合和匀,加青黛四两和成剂。不成剂,再加柿霜搜和丸弹子大,金箔、朱砂各半为衣,日服金箔丸,夜服朱砂丸,不时噙化。喉中不清,服姜蜜汤。

枇杷叶煎 治五噎立效。

枇杷叶(拭去毛,炙) 陈皮(去白,各三钱) 生姜(半两)水盏半煎七分,作二次温服。

五噎散 治胸膈痞闷,诸气结聚,胁肋胀满,痰逆恶心,不进饮食。

枳壳(麸炒) 青皮 大腹皮 半夏曲 丁香 南星(制) 干姜(炮) 麦芽(炒) 草果白术(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水盏半、姜五片,煎七分,不拘时服。

栝蒌实丸 治胸膈痞满而痛,喘急妨闷。

栝蒌实(另研) 枳壳(麸炒) 半夏(制) 桔梗(炒。各一两)上为末姜汁煮,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后淡姜汤下。

嘉禾散 治脾胃不和,胸膈痞闷,气逆生痰,不进饮食,五嗝五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