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在家律要广集
19181600000004

第4章

佛告梵志言。若男子女人。帶佩此二十五灌頂章句善神名者。若入軍陣鬥諍之時。刀不傷身。箭射不入。鬼神羅剎。終不嬈近。若到蠱道家。亦不能害。若行來出入。有小魔鬼。亦不得近。帶佩此神王名者。晝夜無惡夢。縣官。盜賊。水火。災恠。怨家陰謀。口舌鬥亂。自然歡喜。兩作和解。俱生慈心。惡意悉滅。妖魅魍魎。邪忤薜茘。外道符呪厭禱之者。樹木精魅。百蟲精魅。鳥獸精魅。溪谷精魅。門中鬼神。戶中鬼神。井竈鬼神。洿池鬼神。廁溷中鬼。一切鬼神。皆不得留住某甲身中。若男子女人。帶此三歸五戒善神名字者。若入山林溪谷曠路。抄賊自然不現。師子虎狼熊罷蛇蚖。悉自縮藏。不害人也。佛告梵志。昔迦羅奈大國。有婆羅門子。名曰執持。富貴大姓。不奉三寶。事九十五種之道。以求福祐。久久之後。聞其國中有賢善長者。盡奉佛法。聖僧化導。皆得富貴。長壽安隱。又能度脫生老病死。受法無窮。今世後世。不入三惡道中。執持長者作是念言。不如捨置餘道。奉敬三寶。即便詣佛。以頭面著地。為佛作禮。長跪白佛言。世尊。我本愚癡。無所識知。久聞三寶。不能奉事。我於今日。始得信解佛法大慈。普濟天下。我今欲捨置餘道。歸命於佛。惟願天尊。哀愍我等。得受法戒。為清信士。佛言。汝善思量之也。然人能止惡為善者。何憂不得安隱富貴。壽命延長。解脫眾難者乎。執持白佛言。今我以所事非真。故歸命於佛耳。當哀愍我故。去濁穢之行。受佛清淨決言。佛語執持。汝審能爾者。可禮敬三寶。執持長者即便胡跪合掌。佛於是與受三歸已。歸三寶竟。當有三十六善神王。隨逐護汝身。佛告執持言。善男子。汝能遠惡。求善知識。世之希有。我當更授汝五戒之法。佛言。第一不殺。第二不盜。第三不邪婬。第四不兩舌。惡口。妄言。綺語。第五不飲酒。長者執持已受三歸及五戒竟。佛語長者。汝能持是歸戒。遊行之處。可無所畏。戒神二十五。歸神有三十六。常隨護汝。外諸惡鬼。無敢當者。長者從受歸佛戒竟。佛為說法。歡喜信解。禮佛而去。於是以後。長者執持到他國中。見人殺生。盜人財物。見好色女。貪愛戀之。見人好惡。便論道之。見飲酒者。便欲追之。心意如是。無一時定。便自念言。悔從佛受三歸五戒重誓之法。作如是念。我當還佛三歸五戒之法。即詣佛所。而白佛言。前受三歸五戒法。多所禁制。不得復從本意所作。今自思維。欲罷。不能事佛。可爾以不。何以故。佛法尊重。非凡類所事。當可還法戒不乎。佛默然不應。言猶未絕。口中。便有自然鬼神。持鐵椎拍長者頭者。復有鬼神。解脫其衣裳者。復有鬼神。以鐵鉤就其口中。曳取其舌者。有婬女鬼。以刀探割其陰者。又有鬼神。烊銅沃其口中者。前後左右。有諸鬼神。競來分裂。取其血肉而噉食之。長者執持恐怖戰掉。無所歸投。面如土色。又有自然之火。焚燒其身。求生不得。求死不得。諸鬼神輩。急持長者。不令得動。佛見如是。哀愍念之。因問長者。汝今當復云何。長者口噤。不能復言。但得舉手自搏而已。從佛求哀。佛便以威神救度長者。諸鬼神王。見佛世尊以威神力救度長者。各各住立一面。長者於是小得蘇息。便起叩頭。前白佛言。我身中有是五賊。拏我入三惡道中。坐欲作罪。違負所受。願佛哀我。佛言。汝自心口所為。當咎阿誰。長者白佛。我從今日。改往修來。奉受三歸。及五戒法。持月六齋。歲三長齋。燒香散華。懸雜旛蓋。供事三寶。從今以去。不斯復犯破歸戒法。佛言如汝今所言者。是為大善。汝今眼所見。身所更。自作自得。非天授與。佛語長者。汝今受是三歸五戒。莫復如前受歸戒法也。破是歸戒。名為再犯。若三犯者。為五官所得便。輔王小臣都錄監司五官使者之所得便。收神錄命。皆依本罪。是故我說是言。令清信士女。勸受歸戒。歸有三十六鬼神之王。隨逐護助。戒有二十五神。營護左右。門戶之上。辟除凶惡。六天之上。天帝所遣歸戒之神。凡有億億恒沙之數。諸鬼神王。番代擁護。不令衰耗。諸天歡喜。皆言善哉。當共護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現在無量諸佛菩薩羅漢。皆共稱歎。是清信士女。臨命終時。佛皆分身而往迎之。不使持戒男子女人墮惡道中。若戒羸者。當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然燈燒香。散雜色華。懸繒旛葢。歌詠讚歎。恭敬禮拜。益持齋戒。亦得過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如是功德。復持戒不完。向諸邪道。求覓福祐。三歸五戒。億億恒沙諸鬼神王。各去離之。惡鬼數來嬈近之也。因衰致病耗亂其家。起諸病痛。遂致喪亡。財物不聚。所向不偶。死復還墮地獄之中。雖戒具足。不持六齋。猶華樹無果。婦人不產。種穀不滋。治生無利。折耗失本。更無衣幘。不持齋戒。無利如是。佛言。長者。人犯所受。破是歸戒。凡為天上二百七十神王之所得便。更非外魔所得便也。此諸鬼神。視人善惡。若持禁戒。不毀犯者。開人心意。示人善惡。人若不善。便為作害。疏記善惡。奏上天王。大王執持。隨罪輕重。盡其壽命。如法苦治。不令有怨。使破戒者。甘心受之。佛告梵志。長者執持。舍彼異道。於我法中。受持歸戒。心不安定。而復破犯。遂為鬼神之所得便。受諸痛苦。今日悔責。求哀懺謝。改更修善。作諸福德。滅諸惡海。今皆得道。合家大小。宗族之中。見長者執持罪福報應。悉從我受三歸五戒。堅持不犯。皆得法眼。我今於此會中。廣說長者宿命因緣。明驗罪福。亦於後世。廣宣流布。使得聞知。佛語梵志。若有清信士。清信女。若為邪神惡鬼所得便者。若橫為縣官所羅。盜賊剝奪。遇大疾病。厄難之日。當洗浴身體。男子著單衣白袷。女當素衣。澡潄口齒。七日七夜。長齋菜食。敷好高座。懸繒旛葢。香汁灑地。燒栴檀香。一日七轉。讚詠此灌頂大章句經。如是妙典。至真秘藏。消滅一切無量灾變。梵志白佛言。天中天。已為我故。及十方眾生。說三歸五戒鬼神名竟。若男子女人。欲受歸戒者。當云何授與。佛言。若人欲受。先禮十方佛。長跪叉手。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盡形壽受三歸五戒。諸佛菩薩真人聖眾。哀念我等。梵志又問。受歸戒法。有差別不。佛言。無差別也。若人受者。先當列三歸五戒之法。然後以神王名字著歸戒下。以好素帛。書持此神王名字。帶持而行。行當燒香。禮敬十方佛。當取月八日七日持齋。若欲行來。常著身上。若著頂上。若著胸前。若惡魔相逢。無不除卻。若男子女人。著此三歸五戒善鬼神王名字之時。若入神祠。是諸邪神。悉皆驚起。為其人作禮。何以故。此人帶持諸佛所說三歸五戒神名字故。佛語梵志。此歸戒鬼神名字。至尊至重。諸佛護念。汝好宣行之。

佛說如是。阿難從座而起。前白佛言。演說此法。當何名之。佛告阿難。是經名為灌頂章句歸戒帶佩。佛說是經竟。四眾人民。天龍八部。一切鬼神。皆大歡喜。作禮奉行。

佛說灌頂三歸五戒帶佩護身呪經(終)

此灌頂部有十二經。茲第一也。第二。七萬二千神王護比邱呪經。第三。十二萬神王護比邱尼呪經。第四。百結神王護身呪經。第五。宮宅神王守鎮左右呪經。第六。冢墓因緣四方神呪經。第七。伏魔封印大神呪經。第八。摩尼羅亶大神呪經。第九。召五方龍王攝疫毒神呪經。第十。梵天神策經。第十一。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第十二。拔除過罪生死得度經。即藥師經也以上共四種。明三歸五戒頓受竟。此下共五經。明三歸五戒次進之漸受也。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出龍藏則字函)陳增

宋西天中印度三藏傳教大師法天奉詔譯

如是我聞。一時世尊在舍衛國。祇樹林給孤獨園。與大苾蒭眾俱。是時有一天子。名嗟韈曩法。天報將盡。惟餘七日。而乃先現五衰之相。身無威德。垢穢旋生。頭上華鬘。咸悉萎萃。諸身分中。臭氣而出。兩腋之下。悉皆汗流。時嗟韈曩法由是之故。不樂本座。宛轉於地。悲哀啼泣。而作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你池。苦哉苦哉。洗浴之池。苦哉苦哉。寶車與麤惡歡喜雜林等。如是諸園苑。不復更遊戲。苦哉苦哉。跛里耶多羅迦華。永不採摘。雜寶柔輭之地。永不履踐。苦哉苦哉。天眾妓女。端嚴殊妙。常所侍衛。今相捨離。是時有餘天子。見斯事已。往帝釋所。白言。天主。彼嗟韈曩法。五衰現前。命餘七日。宛轉在地。悲哀啼泣。作如是言。苦哉苦哉。曼那吉你洗浴等池。苦哉苦哉。寶車及麤惡歡喜雜林等。如是諸園苑。不復更遊戲。苦哉苦哉。跛里耶多羅迦華。永不採摘。雜寶柔輭之地。永不履踐。苦哉苦哉。天眾妓女。端嚴殊妙。常所侍衛。今相捨離。天主。我見是已。心甚傷切。故來告白。爾時帝釋天主。心悲愍故。往嗟韈曩所而告之言。天子。云何而汝賢者。宛轉於地。悲哀啼泣。說諸苦事。傷動見者。時嗟韈曩法。忽聞是語。從地而起。整服肅容。合掌而立。白帝釋言。天主。我今壽命。惟餘七日。命終之後。墮閻浮提王舍大城。以宿業故。而受豬身。天主。既受彼身。於多年中。食噉糞穢。我觀此苦。是故愁憂。爾時帝釋天主。聞是語已。心甚悲愍。告嗟韈曩法天子言。賢者。汝可誠心歸命三寶。應作是言。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彼嗟韈曩法天子。以死怖故。畏傍生故。白帝釋言。憍尸迦。我今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彼天子受三歸已。心不間斷以至命終。諸天之法。下智有見。不能觀上。時帝釋天主。觀彼天子。生於何處。為生南閻浮提王舍大城受豬身耶。為不受豬身。盡彼天眼。觀之不見。又觀傍生鬼界。亦復不見。又觀娑訶世界人間。亦復不見。乃至四大王眾天。及忉利天。盡彼觀察。都不能見。爾時帝釋天主。既不見已。心生疑慮。於是帝釋往祇樹林。詣世尊所。頂禮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彼嗟韈曩法天子。五衰現前。命在七日。宛轉在地。悲哀啼泣。說諸苦事。傷動見者。我時到彼。見此事已。而問之言。云何賢者。悲啼懊惱。憔悴若此。時嗟韈曩法而告我言。我今壽命。惟餘七日。命終之後。墮閻浮提。生王舍城。而受豬身。於多年中。以諸糞穢而為食噉。我聞此說。心極悲愍。乃告之言。今汝賢者。欲脫斯苦。當歸命三寶。作如是言。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嗟韈曩法以死怖故。畏傍生故。而白我言。我今歸依佛。兩足尊。歸依法。離欲尊。歸依僧。眾中尊。時嗟韈曩法受三歸竟。而後命終。世尊。我今不知彼嗟韈曩法託生何處。爾時世尊。以正徧知。告帝釋言。憍尸迦。今嗟韈曩法天子。已生覩史多天。受五欲樂。爾時帝釋天主。聞佛語已。歡喜踊躍。心意快然。諸根圓滿。即於佛前。說伽陀曰。

若歸依於佛。彼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若歸依於法。彼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若歸依於僧。彼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復說伽陀曰。

誠心歸命佛。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佛心常憶念。誠心歸命法。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法力常加持。誠心歸命僧。彼人當所得。若晝若夜中。僧威常覆護。

爾時帝釋天主說伽陀已。世尊印言。如是如是。

歸命佛法僧。定不墮惡道。棄捨人身已。當獲得天身。

爾時世尊說伽陀曰。

若佛陀二字。得到於舌上。同彼歸命等。不虗過一生。若達磨二字。得到於舌上。同彼歸命等。不虗過一生。若僧伽二字。得到於舌上。同彼歸命等。不虗過一生。

又說偈言。

佛法僧名若不知。彼人最下故不獲。輪迴宛轉而久處。如迦尸華住虗空。

佛說是經已。諸苾芻眾。天帝釋等。一切大眾。歡喜信受。作禮而退。

嗟韈曩法天子受三歸依獲免惡道經(終)

問。受歸戒有頓漸二儀。究竟以何為準定。答。佛世多利根。機動便感。故可頓受。末世澆漓。授受宜慎。應從漸制。所以律制諸授戒正範。皆先預設引導之儀。使其不失造次之節。藉斯勝緣。助生正信。次則敷座如制。座上先供佛像。次僧禮座就登。以表三寶一座齊彰。佛像是佛寶。所說歸戒是法寶。僧代佛說是僧寶。令彼受者。三業俱敬。佛先僧後。事儀當然。五百問經云。若僧先陞法座。而後寄佛在上。則不可。故須如制也。次則開導發心。令其心意廣大。斷惡修善。自度度人。名上品心。得上品歸戒。若只願自脫生死。全無度人誓願。名中品心。得中品歸戒。若志意狹劣。只求不墮三途。仍生人天。或心散亂。但得歸戒守持。名下品心。得下品歸戒。然心與歸戒。雖各有三。皆以十善為依。修十善。亦有上中下之別。次請三寶以作證明。次當懺悔以洗罪愆。然後可受三歸。或三年一年。極少四月。方許進受五戒。深明開遮持犯。一一清淨。方許進受菩薩大戒。此乃遵佛遺敕。不許躐等。或有利根。欲頓受者。亦須次第別時。如寅時授三歸回向已。至午時授五戒。餘亦例此增進。

十善業道經(出明藏初字函)

唐于闐三藏法師寔叉難陀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