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在家律要广集
19181600000029

第29章

疏。乖亂失儀。故制。七眾同。大小俱制。

若佛子。應如法次第坐。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在後坐。不問老少。比邱。比邱尼。貴人國王。王子。乃至黃門。奴婢。皆應先受戒者在前坐。後受戒者次第而坐。莫如外道癡人若老若少。無前無後。坐無次第。如兵奴之法。我佛法中。先者先坐。後者後坐。而菩薩一一不如法次第坐者。犯輕垢罪。

合注。如法有二種。一通論七眾。二別論戒次。坐有二時。一誦戒時。二平時。皆不得紊亂也。不問老少亦二義。一即通論七眾義。二即別論戒次義。一通論者。謂百臘比邱尼。不得於初夏比邱前坐。設比邱尼受菩薩戒。亦經百臘。猶故不得於初夏小乘比邱前坐。況是菩薩比邱。以比邱是上眾故。式叉摩那雖生年百歲。或菩薩戒已經百臘。總不得於大小乘比邱比邱尼前坐。以未是僧數故。沙彌雖生年百歲。或菩薩戒已經百臘。乃至不得於小乘式叉摩那前坐。沙彌尼雖生年百歲。或菩薩戒亦經百臘。乃至不得於小乘沙彌前坐。優婆塞雖生年百歲。受菩薩戒亦經百臘。乃至不得於小乘驅烏沙彌尼前而坐。況復沙彌及比邱等。故善生經云。優婆塞若在比邱沙彌前行。得失意罪。當知彼約行結。坐亦有罪。此約坐結。行亦有罪也。二別論者。如比邱比邱尼眾。皆須兼論大小二種戒次。在大則大。在小則小。萬萬不得以大奪小。故文殊應闍王之請。尚須固遜迦葉。然後暫居其先。則平時之不亂戒次明矣。其餘五眾。惟各自論菩薩戒次。不論生年。斯易可知。言比邱比邱尼貴人等者。謂先敘七眾尊卑定分。後乃各就其類。自敘戒次也。比邱敘戒次竟。然後尼敘戒次。不言餘三眾者。省文耳。貴人即通指國王王子等。對黃門奴婢賤人言之。此等雖則同名在家二眾。又須各以類分。即如王子雖受菩薩大戒。既未出家。仍不得居君父之先。故亦自為一類也。乃至者。超略之辭。意顯長者。宰官。婆羅門。居士等。別為一類。以此輩人。就世法中。或敘爵敘齒敘德。原無定局故。今惟當敘戒。然西域復有國王師事婆羅門者。又當別論。今則通約未出家人。固不得紊亂君臣名位也。其或此國王子。與彼國之王。相為師友。或王子未登王位。亦與婆羅門長者居士等。相為師友。皆當別論耳。黃門奴婢。又必自為一類。不得混在貴人類中。葢黃門於出家法。屬重難攝。斷不得入比邱沙彌之列。奴婢屬輕遮攝。若主人與姓。得受比邱沙彌等戒。入比邱沙彌位中。便在國王前坐。今雖受菩薩大戒。仍未脫於奴婢。故須別為一類。不得紊亂主僕貴賤之名分也。問。君臣父子主僕。既同受菩薩戒。猶須各為一類。何故律中臣先受具。王後受具。便為下座。子先受具。父後受具。便為下座。僕先受具。主後受具。便為下座耶。答。比邱戒法。現出世相。非世法之所攝。故君若不聽。則臣不得出家。父母不聽。則子不得出家。主人不聽。則奴不得出家。既君父主人聽許出家。一出家時。便永捨臣子名位。故君父主人後設受具。即以彼為上座。若君父王人在家。亦即以彼為尊者福田。故五天竺法。出家人設見君父主人。均稱檀越。無答拜之儀。若夫菩薩戒法。通於世出世間。不壞俗諦。君仍是君。臣原是臣。父子主僕。亦復如是。若欲去其名位。而統敘戒次。則世法不成安立矣。問。若一出家。永捨臣子奴婢名位。豈非無父無君。正被儒者所譏。答。但捨名位。不捨恩義。故律制比邱。應盡心盡力。孝養父母。若不孝養。則得重罪。乃至佛母涅槃。佛尚親手舉柩。又比邱身處山林。無事君之禮。倘受王供養。與王親善。亦須隨事納忠。此即不廢世間忠孝。而況如法修行。宏通至教。令天龍歡喜。護國護民。令過現父母。同離苦海。此更成就出世忠孝。然則大忠大孝。孰過出家。有此大義。必不容更論小小虗名虗位矣。總之論廣大。則莫若菩薩戒法。故在家亦可頂受。而不許亂世間名位。論尊重。則莫如出家律儀。葢是聖賢幢相。出世芳標。僧輪所繫。佛法所關開遮者。如文殊迦葉應闍王請。文殊始讓迦葉。不敢違古佛之恒規。迦葉終遜文殊。所以順請主之本意。又下座或沙彌等說法。則登法座果報者。不敬戒律。遠離正法。依戒相敬。出生勝益。如往昔雛猴及象因緣。具在經律。

○第三十九不修福慧戒

疏。福慧二嚴。如鳥二翼。不可不修。垂出要之道。故制。七眾同。大小乘不全共。菩薩攝一切善。應修。聲聞夏分自誓。應修福業。餘時不制。

發隱。出要之道者。福慧雙修。出離生死捷要之道也。福輕則恒罹障緣。慧淺則多行錯路。故曰乖出要之道。夏分自誓者。坐夏則修。修則有限。非若菩薩無時不修也。

若佛子。常應教化一切眾生。建立僧坊山林園田。立作佛塔。冬夏安居坐禪處所。一切行道處。皆應立之。而菩薩應為一切眾生。講說大乘經律。若疾病。國難賊難。父母兄弟和尚阿闍棃亡滅之日。及三七日。四五七日。乃至七七日。亦應講說大乘經律。一切齋會求願。行來治生。大火所燒。大水所漂。黑風所漂船舫。江湖大海羅叉之難。亦讀誦講說此經律。乃至一切罪報。三惡。八難。七逆。杻械枷鎖。繫縛其身。多婬。多瞋。多愚癡。多疾病。皆應講此經律。而新學菩薩。若不爾者。犯輕垢罪。

疏。修福。自作教他。文中略序七事。一僧坊。二山林。三園。四田。五塔。六冬夏坐禪安居處。七一切行道處。凡此流類。悉應建立。力若不及者。不犯。修智慧。亦自作教人。

發隱。自作教他者。作此七事。並教化眾生。令作此七事也。按要集第十經云。佛言。爾時道俗訛替。競興齋講。強抑求財。營修塔寺。依經不合。反招前罪。葢言非理募化。而自附營修。以公濟私。誣因昧果。所謂天堂未就。地獄先成。如是修福。不如避罪。學者又不可不明辨也。

合注。建立僧坊等。制令修福。講說大乘等。制令修慧此是遮業。隨力應修。遇緣當為而不為。一一結罪。除力不及者。無犯。此即戒本經所謂住少利少作少方便也。若慊恨心。是染污犯。懶惰懈怠。非染污犯大小不全共。聲聞夏安居時。應修房舍。餘時不制。大士一切時中。應修福業開遮者。或常修禪誦等一切勝業。無暇他營果報者。不修則失二種莊嚴。修則菩提資糧。任運增長。

如是九戒。應當學。敬心奉持。梵壇品當廣明。

合注。此總結第四段九戒也。

○第四十揀擇受戒戒

疏。有心樂受。悉皆應與。若瞋惡揀棄。乖於勸獎。故制。出家二眾同犯。餘無師範者未制。大小不全共。菩薩本兼物。聲聞若許而中悔。是犯。不許。不犯。

若佛子。與人受戒時。不得揀擇。一切國王。王子。大臣。百官。比邱。比邱尼。信男。信女。婬男。婬女。十八梵天。六欲天子。無根。二根。黃門。奴婢。一切鬼神。盡得受戒。應教身所著袈裟。皆使壞色。與道相應。皆染使青黃赤黑紫色。一切染衣。乃至臥具。盡以壞色。身所著衣。一切染色。若一切國土中。國人所著衣服。比邱皆應與其俗服有異。若欲受戒時。師應問言。汝現身不作七逆罪不。菩薩法師。不得與七逆人現身受戒。七逆者。出佛身血。殺父。殺母。殺和尚。殺阿闍棃。破羯磨轉法輪僧。殺聖人。若具七逆。即現身不得戒。餘一切人。盡得受戒。出家人法。不向國王禮拜。不向父母禮拜。六親不敬。鬼神不禮。但解法師語。有百里千里來求法者。而菩薩法師。以惡心瞋心。而不即與授一切眾生戒。犯輕垢罪。

合注。不得揀擇者。不應揀於品類。謂國王乃至鬼神。盡有佛性。盡可隨類行菩薩道。故盡得受戒也。而亦有二事應揀。一是形儀。二是業障。應教身所著袈裟等者。教令揀形儀也。梵語袈裟。此云染衣。亦云壞色。亦云臥具。乃出家衣服之都名。律制三種壞色。謂青黑木蘭。今制五種。比邱皆應與俗服有異者。正明比邱及比邱尼。體是僧寶。故特為制三種田衣。永異凡俗。其式叉摩那等五眾。惟須壞色。不得濫同比邱也。應問現身不作七逆罪等者。教令揀業障也。七逆業成。定墮無間。所以正障戒品。前生非復可知。亦復不為戒障。故但問現身也。和尚者。比邱有二種。一十戒和尚。二具戒和尚。比邱尼有三種。一十戒和尚尼。二式叉摩那受六法和尚尼。三具戒和尚尼。皆不得以比邱為之。式叉摩那有二種。一十戒和尚尼。二六法和尚尼。沙彌。沙彌尼皆一種。即授與十戒者也。阿闍棃者。比邱有五種。一十戒闍棃。二受具時教授闍棃。三受具時羯磨闍棃。四依止闍棃。乃至與依止僅一夜。五教讀闍棃。乃至從受一四句偈。或說其義。比邱尼有七種。加受具時比邱僧中羯磨闍棃。及六法闍棃尼。式叉摩那有三種。一十戒闍棃。二六法闍棃。三教讀闍棃。沙彌。沙彌尼各二種。一十戒。二教讀。優婆塞。優婆夷各三種。一受五戒闍棃。二受八關戒齋闍棃。三教讀闍棃。又若并取受菩薩戒闍棃。則七眾各加一種。破羯磨僧者。極少有八人同住。皆是比邱。四人四人。各自為黨。於一大界之中。別說戒。別作種種羯磨。破轉法輪僧者。下至九人。一人自稱佛。誘彼四比邱。別從其教。餘四比邱。守正不從。分作二部。不論界內界外。但令非法說法。如提婆達多等。名破法輪。聖人者。小乘四果。大乘法趣以上也。夫不拜父母國王。不敬六親鬼神。百里千里而來。則其求法之心何切。此而不授。辜負當機。不太甚乎。惡心瞋心者。明非見機益物之心。一切眾生戒者。明此大戒。本是一切眾生所應同受。不似比邱及沙彌戒。須擇品類授也此是遮業。四緣成罪。一是受戒器。謂非七逆。又形儀如法。二堪受想。六句。二重。二輕。二無犯。三有揀擇心。謂或惡其下賤。瞋其貧乏等。正是業主。四令不得受。隨所拒人結罪。若知不堪受者。非犯。菩薩戒羯磨文云。若諸菩薩。欲受菩薩戒時。先應為說菩薩法藏摩怛理迦。菩薩學處。及犯處相。令其聽受。以慧觀察。自所意樂。堪能思擇。受菩薩戒。非惟他勸。非為勝他。當知是名堅固菩薩。堪受菩薩淨戒律儀。又云。無淨信者。不應從受。謂於如是所受淨戒。初無信解。不能趣入。不善思惟。有慳貪者。慳貪蔽者。有大欲者。無喜足者。不應從受。毀淨戒者。於諸學處。無恭敬者。於戒律儀。有慢緩者。不應從受。有忿恨者。多不忍者。於他違犯。不堪耐者。不應從受。有懶惰者。有懈怠者。多分耽著。日夜睡眠。樂倚樂臥樂好合徒侶。樂嬉談者。不應從受。心散亂者。下至不能[穀-禾+牛]牛乳頃。善心一緣。住修習者。不應從受。有闇昧者。愚癡類者。極劣心者。誹謗菩薩素怛羅藏。及摩怛迦者。不應從受。解曰。此皆揀。非法器也。豈可漫云無揀擇耶。又前人本不欲受。強令受戒。亦犯輕垢開遮者。見機利益。先不為授。雖示大怒。非惡心瞋心也。如曇無讖之於沙門道進是也果報者。妄揀則得悋法之罪。失於二利。善揀則莊嚴眷屬。光顯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