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孙子批注
19149600000027

第27章 地形篇(1)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李筌曰:軍出之後,必有地形變動。王晳曰:地利當周知險、隘、支、挂之形也。張預曰:凡軍有所行,先五十里內山川形勢,使軍士伺其伏兵,將乃自行視地之勢,因而圖之,知其險易。故行師越境,審地形而立勝。故次行軍。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梅堯臣曰:道路交達。

有挂者,梅堯臣曰:網羅之地,往必掛綴。

有支者,梅堯臣曰:相持之地。

有隘者,梅堯臣曰:兩山通谷之間。

有險者,梅堯臣曰:山川丘陵也。

有遠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梅堯臣曰:平陸也。杜佑曰:此六地之名,教民居之得便利則勝也。張預曰:地形有此六者之別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杜佑曰:謂俱在平陸,往來通利也。張預曰:俱在平陸,往來通達。

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曹操曰:寧致人,無致於人。李筌曰:先之以待敵。杜牧曰:通者,四戰之地,須先據高陽之處,勿使敵人先得,而我後至也。利糧道者,每於津阨,或敵人要衝,則築壘或作甬道以護之。賈林曰:通利者,無有岡坂,亦無要害,故兩通往來。處高易于望候,向場視生,通糧道便易轉運,於此利於戰也。杜佑曰:寧致人,無致於人。已先據高地,分為屯守於歸來之路,無使敵絕己糧道也。梅堯臣曰:先據高陽,利糧道,阨敵人來至,我戰則利。王晳註同曹操。何氏同杜佑註。張預曰:先處戰地以待敵,則致人而不致於人。我雖居高面陽,坐以致敵,亦慮敵人不來赴戰,故須使糧餉不絕,然後為利。

可以往,難以返,曰挂;杜佑曰:掛者,牽掛也。

挂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李筌曰:往難以返曰挂。杜牧曰:挂者,險阻之地,與敵共有,犬牙相錯,動有挂礙也。往攻敵,敵若無備,攻之必勝,則雖與險阻相錯,敵人已敗,不得復邀我歸路矣。若往攻敵人,敵人有備,不能勝之,則為敵人守險阻,邀我歸路,難以返也。陳皥曰:不得已陷在此,則須為持久之計,掠取敵人之糧,以伺利便而擊之。杜佑曰:敵無備,出攻之,勝可也;有備,不得勝之,則難還返也。梅堯臣曰:出其不意,往則獲利;若其有備,往必受制。張預曰:察知敵情果為無備,一舉而勝之,則可矣。若其有備,出而弗克,欲戰則不可留,欲歸則不得返,非所利也。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杜佑曰:支,久也,俱不便久相持也。張預曰:各守險固,以相支持。

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李筌曰:支者,兩俱不利,如挂之形,故各分其勢。杜牧曰:支者,我與敵人各守高險,對壘而軍,中有平地,狹而且長,出軍則不能成陳,遇敵則自下禦上,彼我之勢,俱不利便。如此,則堂堂引去,伏卒待之。敵若躡我,候其半出,發兵擊之則利;若敵人先去以誘我,我不可出也。陳皥曰:此說理繁而語倒。但彼此出軍,地形不便,敵若設利誘我而去,我慎勿追之。我若引去,敵止則已;若來襲我,侯其半出,則急擊之。賈林曰:支者,隔險阻可以相要截,足得相支持,故不利先出也。杜佑曰:利,利我也。佯背我去,我無出逐,待其引而擊之,可敗也。梅堯臣曰:各居所險,先出必敗。利而誘我,我不可愛,偽去引敵,半出而擊。王晳曰:敵不肯至,則設奇伏而退,且詭之,令必出。張預曰:利我,謂佯背我去也,不可出攻,我捨險則反為所乘,當自引去。敵若來追,伺其半出,行列未定,銳卒攻之,必獲利焉。李靖兵法曰:彼此不利之地,引而佯去,待其半出而邀擊之。

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杜佑曰:盈,滿也。以兵陳滿隘形,欲使敵不得進退也。

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曹操曰:隘形者,兩山間通谷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李筌曰:盈,平也。敵先守隘,我去之。趙不守井陘之口,韓信下之;陳豨不守漳水,高祖下之是也。杜牧曰:盈者,滿也。言遇兩山之間,中有通谷,則須當山口為營,與兩山口齊,如水之在器而盈滿也。杜佑曰:謂齊口,亦滿也。如水之滿器,與口齊也。若我居之,平易險阻,皆制在我,然後出奇以制敵。若敵人據隘之半,不知齊口滿盈之道,我則入隘以從之;蓋敵亦在隘,我亦在隘,俱得地形,勝敗在我,不在地形也。夫齊口盈滿之術,非惟隘形獨解有口,譬如平坡迴澤,車馬不通,舟楫不勝,中有一逕,亦須據其路口,使敵不得進也。諸可知矣。陳皥曰:隘口言陳是也,言營非也。賈林曰:從,逐也;盈,實也。敵若實而滿之,則不可逐討;若虛而無備,則入而討之。梅堯臣同杜牧註。王晳同曹操註。張預曰:左右高山,中有平谷,我先至之,必齊滿山口以為陳,使敵不得進也。我可以出奇兵,彼不能以撓我。敵若先居此地,盈塞隘口而陳者,不可從也。若雖守隘口,俱不齊滿者,入而從之,與敵共此險阻之利。吳起曰:無當天竃。天竃者,大谷之口,言不可迎隘口而居之也。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杜佑曰:居高陽之地,以待敵人;敵人從其下陰而來,擊之則勝。

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曹操曰:地形險隘,尤不可致於人。李筌曰:若險阻之地,不可後於人。杜牧曰:險者,山峻谷深,非人力所能作為,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人先據之,必不可以爭,則當引去。陽者,南面之地,恐敵人持久,我居陰而生疾也。今若於崤澠遇敵,則先據北山,此乃是面陰而背陽也;高、陽二者,止可捨陽而就高,不可捨高而就陽。孫子乃統而言之也。杜佑曰:地險先據,則不致於人也。梅堯臣曰:先得險固,居高就陽,待敵則強。敵苟先之,就戰則殆,引去勿疑。王晳曰:此亦爭地,若唐太宗先據武牢以待竇建德是也。張預曰:平陸之地,尚宜先據,況險阨之

所,豈可以致於人?故先處高陽,以佚待勞,則勝矣。若敵已據此地,宜速引退,不可與戰。裴行檢討突厥,嘗際晚下營,塹壘方周,忽令移就崇岡。將士不悅,以謂不可勞衆。行儉不從,速令徙之。是夜,風雨暴至,前設營所,水深丈餘,將史驚服。以此觀之,居高陽不惟戰便,亦無水滿之患也。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曹操曰:挑戰者,延敵也。李筌曰:力敵而挑,則利未可知也。杜牧曰:譬如我與敵壘相去三十里,若我來就敵壘,而延敵欲戰者,是我困敵銳,故戰者不利。若敵來就我壘,延我欲戰者,是我佚敵勞,敵亦不利。故言勢均,然則如何?曰:欲必戰者,則移相近也。陳皥曰:夫與敵營壘相遠,兵力又均,難以挑戰,戰則不利,故下文云勢均以一擊十曰走是也。夫挑戰,先須料我兵衆強弱,可以加敵,則為之;不然,則不可輕進,自取敗也。孟氏曰:兵勢既均,我遠入挑,則不利也。杜佑曰:挑,迎敵也。遠形,去國遠也。地勢均等,無獨便利,先挑之戰,不利也。梅堯臣曰:勢既均一,挑戰則勞,致敵則佚。王晳曰:以遠致我,勞也。張預曰:營壘相遠,勢力又均,止可坐以致敵,不宜挑人而求戰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李筌曰:此地形之勢也。將不知者以敗。賈林曰:天生地形,可以目察。梅堯臣曰:夫地形者,助兵立勝之本,豈得不度也?張預曰:六地之形,將不可不知。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

賈林曰:走、弛、陷、崩、亂、北,皆敗壞大小變易之名也。張預曰:凡此六敗,咎在人事。

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曹操曰:不料力。李筌曰:不量力也。若得形便之地,用奇伏之計,則可矣。杜牧曰:夫以一擊十之道,先須敵人與我將之智謀、兵之勇怯、天時地利、飢飽勞佚,十倍相懸,然後可以奮一擊十。若勢均力敵,不能自料以我之一擊敵之十,則須奔走,不能返合復為駐止矣。梅堯臣曰:勢雖均而兵甚寡,以寡擊衆,必走之道也。王晳曰:不待鬭而走也。張預曰:勢均謂將之智勇、兵之利鈍,一切相敵也。夫體敵勢等,自不可輕戰;況奮寡以擊衆,能無走乎?

卒強吏弱,曰弛;曹操曰:史不能統,故弛壞。杜牧曰:言卒伍豪強,將帥懦弱,不能騷率,故弛坼壞散也。國家長慶初,命田布帥魏以伐王廷凑。布長在魏,魏人輕易之,數萬人皆乘驢行營,布不能禁。居數月,欲合戰,兵士潰散。布自到身死。賈林曰:令之不從,威之不服,凡敵則亂,不壞何為?梅堯臣曰:史無統率者,則軍政弛壤。王晳同曹操註。何氏曰:言卒伍豪強,將師懦弱,不能驅領,故弛坼壞散也。張預曰:士卒豪悍,將史懦弱,不能統轄約束,故軍政弛壞也。吳楚相攻,吳公子光曰:楚軍多寵,政令不一,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果大敗楚師也。

吏強卒弱,曰陷;曹操曰:史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李筌曰:陷,敗也。卒弱不一,則難以為戰,是以強陷也。杜牧曰:言欲為攻取,士卒怯弱,不量其力強進之,則陷沒於死地也。陳皥曰:夫人皆有血氣,誰無鬬敵之心?若將乏刑德,士乏訓練,則人皆懦怯,不可用也。賈林曰:士卒皆贏,鼓之不進;吏強獨戰,徒陷其身也。梅堯臣曰:吏雖強進不能激之以勇,故陷於死。王晳曰:為下所陷。張預曰:將吏剛勇欲戰,而士卒素乏訓練,不能齊勇同奮,苟用之,必陷於亡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