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125200000079

第79章

汾水又南,霍水入焉。水出霍太山。守敬按:《御览》四十五引《隋图经》,霍山在洪洞县东北,霍水出焉。《一统志》,霍水源出霍山南麓。董佑诚曰,今为赵城县霍山西麓。发源成潭,阔七十步,朱 作涨,全、赵、戴同。守敬按:《御览》、《寰宇记》引此并作 。今订。而不测其深。西南径赵城南,西流注于汾水。赵云:《寰宇记》洪洞县下引《水经》云,霍水出赵城县东三十八里,广胜寺大郎神西,流至洪洞县界。与今本异。

又南过杨县东。

涧水朱作间水,《笺》曰:克家云,疑作涧水。全、赵、戴改涧。赵云:按嘉靖《洪洞县志》,涧河,其源二,出岳阳安吉岭与金堆里。《水经注》曰,涧水东出谷远县西山,径杨县,西流入于汾,是也。会贞按:

明《地理志》,岳阳县北有涧水。东出谷远县县详《沁水注》。西山,董佑诚曰:谷远城在今沁源县南门外。今涧水出岳阳县东北堆金岭,为汉谷远县西境。西南径霍山南,又西径杨县故城北,朱杨县二字讹在霍字上,全删杨县二字,[二二]赵又于故城上增杨县二字,戴订。守敬按:戴订是也。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罢。后魏复置,属永安郡,在郦氏后,据下文,郦氏时属平阳郡。《地形志》,杨治杨城。《平阳府志》,在洪洞县东南十五里范村,又名危城村。晋大夫僚安之邑也。朱僚安讹作僚公去安,《笺》曰:《郡国志》云,河东郡杨县有高梁亭。晋羊舌大夫叔向邑也。[二三]此云僚公去安,诚所未详。全氏引顾炎武云:《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僚安为杨氏大夫,则公去二字为衍文无疑。赵、戴并依删,是也。朱氏但知《郡国志 注》杨县为叔向邑,而未检《左传》其后分为僚安之邑,故云未详。朱氏博极羣书,而有此失,古人所以有目睫之论也。应劭曰:故杨侯国。守敬按:《汉志》杨县颜《注》引应说。王莽更名有年亭也。其水西流入于汾水。汾水径杨城西,不于东矣。守敬按:此驳《经》过县东之文。《魏土地记》曰:平阳郡,治杨县,郡西有汾水南流者,是也。

西南过高梁邑西。

黑水出黑山,守敬按:《元和志》,黑山今名乌岭山,[二四]在神山县东四十四里,黑水出焉。《一统

志》,黑山在浮山县北四十里,接岳阳县界。西径杨城南,又西与巢山水会。《山海经》曰:牛首之山,劳水出焉,西流注于潏水,守敬按:《中山经》文。疑是水也。孙星衍曰:按《山海经》道里,郦君所证是也。而世以《山海经》劳水为是关中之水,非也。守敬按:郭《注》,今长安西南有牛首山。不知此《中山经》文,在霍太山之南,不得在关中。潏水即巢山之水也。水源东南出巢山东谷,守敬按:《元和志》,潏水今名三交水。《一统志》,崇山在襄陵县东南四十里,三交水出焉。则崇山即巢山,三交水即巢山水也。北径浮山东,守敬按:《元和志》,浮山在襄陵县东南七里。《临汾县志》,山在县东南。又西北流与劳水合,乱流西北,径高梁城北,西流入于汾水。

又南,戴又上增汾水二字。径高梁故城西,会贞按:《郡国志》,杨县有高梁亭。《地形志》,平阳有高梁城。《平阳府志》,城在府东三十七里,高梁都程黄里。故高梁之墟也。会贞按:《左传 僖十五年》,晋史苏繇曰,明年,其死于高梁之虚。《春秋 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纳公子重耳于晋,害怀公于此。会贞按:见《左传》。《竹书纪年》,晋出公十三年,朱作三十年,《笺》曰:今本《竹书》作二十年。沈炳巽云:按《竹书》是十三年。[二五]赵、戴改十三。会贞按:《史记 赵世家》,出公十七年奔齐。徐广曰,《年表》云,出公立十八年,或云二十年,又《竹书》一本,周贞定王十一年,出公出

奔齐,正出公之十七年。《索隐》引《纪年》云,出公二十三年奔楚,文虽歧出,总之,出公无三十年,则三十字误无疑。今本《竹书》系于周贞定王七年,当出公之十三年,而《竹书》附《注》,一本,出公二十年,《笺》说所本,盖讹十三为二十,朱又讹二十为三十耳。智伯瑶城高梁。今本作晋荀瑶城南梁。汉高帝十二年,以为侯国,封恭侯郦疥于斯邑也。朱疥讹作介。赵改云:本《表》作疥。全、戴改同。守敬按:《史》、《汉表》同。《新唐书 宰相世系表》,魏无知封高梁侯,以荐陈平功也,当亦在高祖末年,岂又夺以封疥乎?《睢水注》引《陈留风俗传》,郦食其封高阳侯,疥袭封。当亦是高阳。

又南过平阳县东。

汾水又南,径白马城西,魏刑白马而筑之,故世谓之白马城。守敬按:《一统志》,白马故城即今平阳府治。今平阳郡治。守敬按:《地形志》,平阳郡,太和十八年罢。又云,建义元年,改唐州为晋州,治白马城,则在郦氏后。

汾水又南,径平阳县故城东,守敬按: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属平阳郡。后魏太平真君中省,太和中复置,仍属平阳,皆在今临汾县西南。据《地形志》,晋州治白马城。平阳县,州治。《寰宇记》,魏建义元年,晋州移故平阳城东北二十里白马城为理。县盖与州同移,是县徙治在郦氏后矣。晋大夫赵 之故邑也。《左传 昭二十八年》,赵朝为平阳大夫。应劭曰:县在平河之阳,尧舜并都之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劭曰,尧都也,在平河之阳。又《史记 五帝本纪 集解》引

皇甫谧曰,舜所都,或言平阳。此注《河水四》引之。《元和志》、《御览》[《州郡九》]、《寰宇记》并称平水之阳,[二六]疑应《注》讹水为河,而此沿之。《竹书纪年》晋烈公元年,守敬按:今本《竹书》周威烈王七年。韩武子都平阳。守敬按:《史记 韩世家》,贞子徙居平阳。《索隐》曰,《系本》作平子。又云,景子居平阳。而《吕览》[《任数》]高诱《注》谓武子都宜阳。[二七]汉昭帝封度辽将军范明友为侯国,守敬按:《汉表》,元凤四年封。钱大昕云,《汉表》,明友本封平陵侯,其地在南阳之武当,不在河东也。赵据《名胜志》引《注》,汉字下增汉初,曹参击魏王豹走之,尽有魏地,后封列侯,食邑平阳,固斯境矣。二十五字。王莽之香平也。魏立平阳郡,朱魏讹作晋,全同。赵亦作晋而辨之云:按《三国志 魏书 三少帝纪》,齐王芳正始八年夏五月,分汾东之汾北十县为平阳郡。非始于晋也。戴改魏。守敬按:《寰宇记》引《晋书地道记》,魏立平阳郡。治此矣。晋平阳郡亦治此。水侧有尧庙,会贞按:《魏书 地形志》,平阳有尧庙。《孝文帝纪》,太和十六年,诏祀唐尧于平阳,二十一年,又诏修尧庙。庙前有碑。朱无庙字。赵据《名胜志》增,全、戴增同。《魏土地记》曰:平阳城东十里,汾水东原上,有小台,台上有尧神屋石碑。会贞按:《元和志》,尧庙在临汾县东八里,汾水东。《寰宇记》,《尧碑》云,旧在汾水西,晋元康中移于汾水东。唐显庆三年移就今庙。《临汾县志》,在今县东南八里。永嘉三年,刘渊徙平阳于汾水,得白玉印,方四寸,高二寸二

分,《御览》、《寰宇记》并作高一寸二分。龙纽,其文曰:有新宝之印,《寰宇记》宝作室。[二八]王莽所造也。渊以为天授,《御览》作献者因增渊海光三字。渊以为己瑞,大赦。改永凤二年为河瑞元年。会贞按:自永嘉三年以下,并《前赵录》文,引见《御览》六百八十二及《寰宇记》。

汾水南与平河水合,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朱上句平河水作平阳,全、赵、戴改平水;下句平阳下无县字,全、赵同,戴增。会贞按:《初学记》八引此《注》云,平河水出平阳县西壶口山,盖约注两句为文。《寰宇记》称,汾水又南与平河水合流,即用《注》文,则上句本作平河水,下句脱县字,今参订。《元和志》,平山一名壶口山,在临汾县西八里,平水出焉。《一统志》,平山在临汾县西南。《尚书》[《禹贡》]所谓壶口治梁及岐也。赵云:《禹贡锥指》曰,冀州有三壶口,一在吉州西南,《禹贡》之壶口也。一为汾阴县西南之平山,平水所出,亦名壶口山,又名姑射山,郦道元谬以为《尚书》之壶口。一在长治县东南。《左传 哀公四年》,齐国夏伐晋,取壶口。杜《注》,潞县东有壶口关。潞县即今潞城县,关以山为名。此二山皆非《禹贡》之壶口也。又曰,壶口山,《汉志》在北屈县东南。《括地志》云,在吉昌县西南五十里。吉昌,今吉州也。后魏延兴四年,于此置定阳郡及县。《元和志》云,北屈故县在定阳郡北二十里,今州直北之地,山当在其西南,《汉志》云东南,误也。董佑诚曰:《汉志》壶口在北屈,为《禹贡》之壶口。此《注》以平阳之壶口当之。《禹贡锥指》已辨其误。郦氏

笃守班《志》,何以忽生异文?盖魏、晋之北屈移治平阳,本非汉县,故北屈之山亦误移于此。魏收《地形志》以禽昌为二汉北屈,是北屈徙治,当时罕知之者。郦氏不察,故亦有此误。《元和志》,平山一名壶口山。今平山在临汾县西南,而临汾治即白马城,以《地形志》禽昌即北屈,《寰宇记》,禽昌在白马城证之。盖误以魏、晋北屈县西南之山,当二汉北屈县西南之山也。《汉志》,壶口山在北屈东南,《禹贡锥指》谓在西南,而斥《汉志》为非,以此《注》致误之由推之,则知《汉志》本作西南矣。守敬按:《御览》四十五引《隋图经》云,平山在平阳,一名壶口山,《尚书》谓壶口治梁及岐是也。今平山在临汾西南,正当《汉志》北屈之东南。《汉志》言壶口在北屈东南,郑《注》引《地理志》同。《水经山水泽地所在》同。郦氏所言,正其笃守班《志》处。自《括地志》有在吉昌西南五十里之说,《元和志》、《寰宇记》因之。胡渭以下,众口一声,反谓郦氏为误,并谓班氏所云东南当作西南。不知《括地志》所指之山,即《水经注》之孟门山,以孟门为壶口,荒矣!嗟乎!《禹贡》为悬日月之书,班氏述今古文家言,郦氏网罗旧闻,何敢妄下雌黄。后人不信班、郦,竟以魏王泰之一言,横生异议,吾为班、郦齿冷也。又董氏解北屈有移徙,诚是。然郦氏未以北魏所徙之北屈为汉置,《河水注》以采桑津置于北屈之下,何尝与《汉志》立异?总之,西南二字,横于胸中,细密如董氏亦为所惑。其水东径狐谷亭北,守敬按:《左传》杜预《注》,临汾县西北有狐谷亭,而《续汉志》刘《注》,汾阴县西北有狐谷亭。汾阴与狐谷地不相接,误甚。当是临汾下文,传钞者错入汾阴下也,在今襄陵县西。春秋时,狄侵晋取狐 者也。守敬按:见《左传 僖十六年》。又东,径平阳城南,东入汾,俗以为晋水,非也。董佑诚曰:《地形志》,平阳

有晋水。《寰宇记》引《冀州图》平水即晋水,皆俗说也。会贞按:《括地志》亦云,平[平下原衍阳字。]河水一名晋水。

汾水又南历襄陵县故城西,守敬按:两汉县属河东郡,魏、晋、后魏属平阳郡。《一统志》,在襄陵县东南二十五里。[二九]晋大夫郄犨之邑也,守敬按:《史记 秦本纪 正义》引阚骃《十三州志》,襄陵,晋大夫却犨邑也。故其地有犨氏乡亭矣。守敬按:亭见《汉志》。今本《汉志》,犨误作班。[三〇]《平阳府志》,亭在襄陵县东南,今遗址尚存。西北有晋襄公陵,朱脱此七字。赵增云:《汉书 地理志》,河东郡襄陵县《注》,应劭曰,襄陵在西北。师古曰,晋襄公之陵,因以名县。全氏校本,县上补西北有晋襄公陵七字,戴增同。《一统志》,襄公墓在襄陵县南十五里。县盖即陵以命氏也,朱氏讹作世,戴改。赵据黄本改。戴、赵并改名为命。守敬按:残宋本、《大典》本原是氏字。王莽更名曰干昌矣。[三一]

又南过临汾县东。董佑诚曰:临汾见古水下。

天井水出東陘山西南,北有長嶺,嶺上東西有通道,即鈃 也,會貞按:《隋志》,翼城有东陉山。《一统志》,乌岭山在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即《水经注》之东陉山。有合水,源出卧龙山,盖即故天井水也。《穆天子传》六曰:乙酉,天子西絕鈃 ,西南至盬,是也。朱

作蹬,盬讹作盐,《笺》曰:《穆天子傳》作 ,鈃音邢,郭《注》,即井鈃之山。戴、趙改 ,改盬。其水三泉奇发,西北流,总成一川,会贞按:《一统志》,与温泉诸水合而成流。西径尧城南,会贞按:《括地志》,唐城在翼城县西二十里,徐才《宗国都城记》云,帝尧之裔子所封。《元和志》、《寰宇记》并同。其城当在浍水北,此尧城在天井水北,则远在翼城之西北,盖别一城也。又西流入汾。朱流作汾,赵南下增流字,戴改流。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作流。董佑诚曰,古水故沟,东流入汾,当在此下。

又屈从县南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