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125200000452

第452章

东陵地在庐江金兰县西北。朱九江至金兰县西北为一条,《笺》曰:前、后《汉志》庐江郡无金兰县,孙按,《汉志》庐江郡《注》云,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水经》三十二卷《注》中有金兰县。赵云:按《汉志》庐江郡下云,金兰西北有东陵乡。顾祖禹曰,金兰县亦见《汉志》苏林《注》。检今本《汉书 注》,非苏林也。又曰,或以为三国魏所置县。晋废。盖在大苏山东。胡渭曰,金兰,汉初有是县,中废。故《志》不书。晋、宋间复置。故郦《注》据以为言,当在固始西南,南直黄梅之北矣。今考善长《注》所说金兰县,见《决水》篇,而《晋》、《宋志》则又无之。宛溪、东樵所言,均未的也。

敷浅原地在豫章历陵县西。赵改南,云:《汉志 注》校改。师古亦云在豫章历陵南。会贞按:残宋本、明钞本并作西南。《汉志》豫章郡历陵,傅易川在南,古文以为傅浅原。傅、敷通用。后汉县

属豫章同,至吴属鄱阳,则作《经》者所不照也。原在今德安县西南。

彭蠡泽在豫章彭泽县西北。朱脱西字。赵增云:《汉志》分《注》在西。师古曰,在西北,从之。戴增同。守敬按:《汉志》豫章郡彭泽,《禹贡》彭蠡泽在西。西可以该西北也。后汉、吴县属豫章同。泽在今彭泽县西南。朱敷浅原至此连为一条,赵九江地至此连为一条,戴改。

《尚书》所谓彭蠡既猪,阳鸟攸居也。守敬按:《禹贡》文。

中江在丹阳芜湖县西南,朱脱西字,赵据《汉志》增,戴增同。东至会稽阳羡县,入于海。守敬按:《汉志》丹阳郡芜湖,中江出西南,东至阳羡入海。后汉、吴,蕉湖属丹阳同。阳羡惟汉属会稽。后汉、吴属吴郡。《经》称会稽阳羡,就《汉志》为说也。故中江出今芜湖县西,东至镇洋县入海。

震泽在 县南五十里。守敬按:《汉志》会稽郡吴,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后汉、吴县属吴郡,泽在今吴县西南。

北江在毗陵北界,东入于海。守敬按:《汉志》会稽郡毗陵,北江在北,东入海。后汉、吴县属吴郡,北江在毗陵县北。[五五]赵按《水经》此条是本《汉志》以成书,非《禹贡》之三江也。班《志》会稽郡吴县下云,具区泽在西,古文以为震泽。南江在南,东入海,扬州川。以震泽为南江,殆是误读班《书》耳。郦道元《沔水注》亦以具区为南江,且合石城分江水为一条,盖承其缪。孔安国《导江传》云,有北,有中,有南可知。《导漾传》云,自彭蠡江分为三,入震泽。夫彭蠡未尝分为三也,且亦未尝入震泽也。夫江流祇一川

耳,《禹贡》漾水下之北江,即《江水》下之中江,所谓江汉朝宗于海者也。故师古于北江曰,自彭蠡江分为三,遂为北江而入海。又于中江下云,亦自彭蠡出。班《志》之所谓中江出芜湖,西南至阳羡入海者,的是后来人力为之。断非禹迹也。《禹贡锥指》曰,苏氏曰,豫章江入彭蠡而东至海为南江。岷江,江之经流,会彭蠡以入海为中江。汉自北入江,会彭蠡为北江。苏氏之说,人或疑之,及阅徐坚《初学记》引郑康成《书 注》以证三江,曰左合汉为北江,右会彭蠡为南江,岷江居其中,则为中江。故《书》称东为中江者,明岷江至彭蠡与南北合,始得称中也。始知苏氏所说,东汉时固已有之。又曰,《越语》子胥曰,吴之与越也,三江环之,民无所移。韦昭《注》云,三江,松江、钱塘、浦阳江也。又范蠡曰,与我争三江、五湖之利者,非吴邪?三江亦当从韦解。然此但可以解《国语》耳。《水经 沔水》下篇《注》引郭景纯曰,三江者,岷江、松江、浙江也。愚谓以此当《国语》之三江,更长于韦。何也?《汉志》毗陵县季札所居,北江在北,是岷江正环吴之境,而韦独遗之。郦元云,浙江于余暨东合浦阳江,是浦阳、钱塘,浑涛入海,而韦强分为二,故以岷江易浦阳,较长也。然终不可以释《禹贡》,盖松江乃震泽之下流,以松江为中江,浙江为南江,与《导水》之文相背戾矣。又曰,《职方氏》荆州曰,其川江汉,扬州曰,其川三江,与《禹贡》同。盖荆州未会彭蠡,故但称江汉,及至扬州则江汉与彭蠡参会,故有三江之目。二经若合符节。朱自中江下至此连为一条,赵同,戴改。

峄阳山在下邳县之西。会贞按:《汉志》东海郡下邳,古文以为峄阳。后汉、魏县属下邳,山在旧邳州西北六里。又后儒多以邹峄为峄阳,可备一说。

羽山在东海祝其县南也。会贞按:《汉志》东海郡祝其,《禹贡》羽山在南。后汉、魏县属东海同。山在今海州西北。赵峄阳下至此连为一条。

县即王莽之犹亭也。赵云:按此文与《淮水》篇复出。《尚书》殛鲧于羽山,会贞按:《舜典》文。谓是山也。山西有羽渊,会贞按:《释例》郯地内,羽渊在祝其县西,羽山西南。禹父之所化,其神为黄能戴作熊。以入渊矣。会贞按:见《晋语》。故《山海经》曰: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会贞按:《海内经》文。

陶丘在济阴定陶县之西南。[五六]会贞按:《汉志》济阴郡定陶,《禹贡》陶丘在西南。后汉、魏县为济阴郡治,同丘在今定陶县西南七里。

陶丘,丘再成也。会贞按:见《尔雅 释丘》。

菏泽在定陶县东。会贞按:《汉志》济阴郡,《禹贡》荷泽在定陶东。荷一作菏,泽在今菏泽县东南三十里。

雷泽在济阴成阳县西北。会贞按:《汉志》济阴郡成阳,《禹贡》雷泽在西北。后汉、魏县属济阴同。泽在今灌州东南,接菏泽县界。

菏水在山阳湖陆县南。全云:菏泽在定陶,班《志》语也。菏水在湖陆,孔《传》及许氏《说文》语

也。二菏有上下之分,故《水经》兼引之,而胡渭哓哓于此,抑昧矣。会贞按:《汉志》山阳郡湖陵,《禹贡》浮于淮、泗,通于河,[当作菏。]水在南。后汉、魏县曰湖陆,属山阳同。水在今鱼台县南。此菏水亦本班《志》,全偶失检。

蒙山在太山蒙阴县西南。守敬按:《汉志》泰山郡蒙阴,《禹贡》蒙山在西南。后汉、魏无此县。《经》称太山蒙阴,据《汉志》为说也。山在今蒙阴县南四十里。

大野泽在山阳巨野县东北。守敬按:《漢志》山陽郡鉅 [古野字。]大 澤在北。后汉、魏县属山阳同。泽在今巨野县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县北。守敬按:《禹贡》大伾,《史记》作大邳。《汉志 总序》作大伾,《汉志》河南郡成 不载大邳。后汉、魏县属河南同。《续志 注》,《禹贡》至于大岯。张揖云,成 县山。《经》与张揖同。在今泛水县北。朱自菏泽下至此连为一条,赵同,戴改。

《尔雅》曰:山一成谓之邳,守敬按:《释山》文。然则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朱《笺》曰:《禹贡》东过洛汭,至于大伾。郑玄《注》云,大岯在修武、武德之界。张揖云,成 县山也。臣瓒《汉书 注》云,修武、武德无此山,而成 山又不一成,今黎阳县山临河,是大岯也。

明都泽在梁郡睢阳县东北。会贞按:《禹贡》孟猪,《史记》作明都,《汉志》作盟诸,云,梁国睢阳县,《禹贡》盟诸泽在东北。后汉县属梁国同。魏受禅后,改国为郡。《魏志 卢毓传》魏初为梁郡太守,可证。

至明帝太和六年,元城王悌改封于梁以后,复为梁国矣。此称梁郡睢阳,此《经》作于太和六年以前之确证。泽在今商邱县东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县西南。守敬按:《汉志》蜀郡汶江,江沱在西南,东入江。后汉汶江道属蜀郡同。至蜀,属汶山郡,则作《经》者所不照也。水当即今理番厅之孟董沟,惟不自江出,盖有变迁。其一在郫县西南,皆还入江。会贞按:《汉志》蜀郡郫县,《禹贡》江沱在西,东入大江。后汉、蜀属蜀郡同。水盖即今灌县之太平河,东南流至泸州入江者也。

荆州沱水在南郡枝江县。会贞按:《汉志》南郡枝江,江沱出西,东入江。后汉、吴,县属南郡同。水在今枝江县东。《寰宇记》所谓南为外江者,岷江之正流也,北为内江者,沱水也。今则南江微而北江盛矣。全云,汶江县之沱,为开明所凿。郫县之沱,是湔塴江,李冰所堰,皆非禹迹也。顾祖禹尝疑之,而不能指沱之所在,岂益州无沱水乎?予谓《江水》篇都安县下《注》云, 江水出焉;武阳县下《注》云, 江水入焉。 江出江,入江,与沱义合。《禹贡锥指》亦曰,江原县邿 水,近世谓之大皁江者,岷江之正流,而班氏以为首受江。故郑康成云沱之类。以此当《禹贡》梁州之沱,或庶几焉。荆州之沱,惟枝江足以当之。赵云,按全氏此言亦未的。梁、荆二州之沱,当主夷水,故皆有沱 既道之文。而《导江》云,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直以江沱与醴水相接连。而《导漾》下不别出沱水,是其明证也。详见《夷水》篇。守敬按:梁、荆之沱,全一主班《志》,一不主班《志》,其说是也。赵乃以一夷水该之,不知夷水不自江出也,驳其彼篇。

三澨池在南郡邔县之北,朱讹作三澨地之南,在邛县之北。《笺》曰:邛县,误。《汉志》南郡有邔县,疑转写讹也。赵作三澨池在南郡邔县之北,云:《禹贡锥指》曰,《水经》三澨池,今本作地字为是,然自郦道元时已 。观《注》云池流可见。傅寅《集解》引此亦作池,明地字乃近世所改。一清按:《水经》自明正、嘉以来,屡经各家校刊,改池为地,池虽误文,实古本也,故不从俗改作地字耳。全与赵同。戴据《注》称《经》云邔县北沱,作三澨地在南郡邔县北沱。守敬按:北沱实不成语,戴读《注》文不审,故臆改。汉南郡邔县不载三澨,后汉县属南郡同。至魏属襄阳,则《经》偶忽之。依《经》,三澨在今宜城县北,朱自明都泽以下至此连为一条,赵同,戴改。

《尚书》曰:导汉水过三澨。守敬按:《禹贡》文。《地说》曰:沔水东行过三澨,合流触大别山陂,何焯校改陂作阪,戴、赵改同。守敬按:非也,详见《沔水注》中东行触大别之陂下。故马融、郑玄、王肃、孔安国等,咸以为三澨,水名也。守敬按:孔《传》,三澨,水名。许慎言:澨者,埤增水边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传》曰:戴删曰字。文公十有六年,楚军次于句澨,守敬按:杜《注》,楚西界。以伐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师于漳澨。守敬按:杜《注》,漳水边。定公四年,左司马戍败 师于雍澨。守敬按:杜无《注》。昭公二十三年,司马薳越缢于蓬澨。朱《笺》曰:《左传》作薳澨。戴同。赵云:按胡渭云,盖以上文有薳字而误。宋绍兴间,括苍李如箎作《东园丛说》,引《左传》正作蓬澨,可知《世本》

之非,当据六朝旧典以正之也。杜《注》,薳澨楚地。服虔或谓之邑,又谓之地。京相璠朱有曰字,赵同,戴改。杜预亦云:水际及边地名也。赵云:按《春秋 成十五年 传》,则决睢澨。杜预《注》曰,澨,水涯。会贞按:《楚辞 九歌》王逸《注》同。今南阳、淯阳二县之间,淯水之滨,有南澨、北澨矣。会贞按:《汉志》,南阳郡宛有北澨山,淯阳有南澨聚,此淯阳当增宛字。《淯水》篇,淯水左右旧有二澨,所谓南澨、北澨者,水侧之濆。而诸儒之论,水陆相半,又无山源出处之所,津途关路,惟郑玄及刘澄之言在竟陵县界。会贞按:《史记 夏本纪 集解》引郑玄曰,在江夏竟陵之界。《经》云邔县北沱,然沱流多矣,朱《笺》曰:孙云,池并当作沱。赵云:按徐锴《说文解字系传》曰,沱沼之沱,通用此字,今别作池,非是。观楚金所释,则古字通作沱。故曹粹中《诗传 旱麓》篇,以出旱山之池水为沱水也。此与江沱之沱,声画 同而义异。守敬按:道元盖 括《经》文语,非谓经沱在北字下也。戴氏据以改《经》,疏甚。论者疑焉,朱论上有而字,赵同,戴删。而不能辨其所在。赵而依孙 校改亦,云:按此篇惟释《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不及其它,而忽出池字,所以后人改三澨池为三澨地也。《索隐》引《水经》亦云,三澨,地名。今竟陵有三参水,俗云是三澨水,参音去声。《方舆纪要》亦曰,三汊水在竟陵南三十里,汊读曰叉,即《禹贡》三澨故地也。最为低洼。然道元又明明注为池字,则非传写之误可知,而不能正其缪,殆强弩之末,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