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125200000381

第381章

记》发大溪口,入瞿塘峡,两壁对耸,上入云霄,其中如削成,仰视天如匹练然。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高可千余丈,俯临神渊。土人见其高白,故因名之。天旱,燃木崖上,推其灰烬,下秽渊中,寻即降雨。朱即作则,戴、赵改。会贞按:《御览》七十引盛弘之《荆州记》,比此文稍略。《寰宇记》,白盐山在夔州城涧东,山半有龙池。与此云北岸山上有神渊,渊北有白盐崖合。而《禹贡锥指》谓山在奉节县东,隔江十里。则在南岸矣,盖别一山也。常璩曰:县有山朱《笺》曰:旧本错以《淯水注》并《 水注》三百六十六字入此,今改正之。泽水神,旱时鸣鼓请雨,则必应嘉泽。守敬按:钞变《华阳国志》一文。《蜀都赋》所谓应鸣鼓而兴雨也。守敬按:左思《蜀都赋》语。峡中有瞿塘、黄龙二滩,夏水回复,沿泝所忌。戴改龙作龛。会贞按:明抄本作龛。《通鉴》梁太清三年,《注》引此作龛,然《初学记》八引《荆州记》,峡之首北岸曰白盐 。中黄龙滩水,沿泝所忌。《寰宇记》引同,为郦所本。则龙字是也。《方舆胜览》夔州路称,龙脊滩在城东三里,状如龙脊,夏没冬见。李肇《国史补》,蜀之三峡,最号峻急,四月、五月尤险,故行者歌之曰,淫预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淫预大如牛,瞿塘不可留。亦瞿塘滩为沿泝所忌之证。瞿塘滩上有神庙,尤至灵验。守敬按:《御览》尤作先,刺史二千石径戴作径。过,皆不得鸣角伐鼓。商旅上下,守敬按:《名胜志》引此作上下。恐触石有声,乃以布裹篙足。守敬按:自瞿塘滩以

下,盛弘之《荆州记》文。引见《书钞》一百三十八。《御览》七百七十一。今则不能尔,犹飨荐不辍。此峡多 , 不生北岸,非惟一处,或有取之,放着北山中,初不闻声,将同兽渡汶而不生矣。会贞按:此《注》以渡汶为出莱芜之汶,误与《汶水注》同,说见彼篇。其峡,朱脱此二字,戴增,赵据黄本增,守敬按:明抄本有此二字。盖自昔禹凿以通江,郭景纯所谓巴东之峡,夏后疏凿者也。朱无也字,戴同,赵增。守敬按:此景纯《江赋》语,见《文选》。

校记

[一]「作三石人,立水中」按:《华阳国志》三作「立三水中」。

[二]「周赧王元年,秦置蜀郡」按:《华阳国志》(廖本)作「封子通国为蜀侯,以陈杜为相」。是侯国,非郡。下文引《文选 蜀都赋》刘《注》引《蜀王本纪》,二十七年筑城,其后蜀郡,小异。《蜀王本纪》不误而《疏》误,非仅小异也。《华阳国志》云:「三十年疑蜀侯绾反,王复诛之,但置蜀守。」始置蜀郡也。

[三]「辟二九之通门」按:《文选 蜀都赋 注》云:「汉武帝元鼎二年,立成都十八门。」

[四]「下曰笮桥……黄本作亦,是也」按:沈氏《疏证》改「下」为「亦」。廖本《华阳本志 注》当作「亦」。

[五]「旧《水经》作永年,《华阳国志》作永初,谢云,宋本作永平。……《寰宇记》……作永初」按:《寰宇记》七十二作「安帝永初后学堂遇火」,又引李膺《记》云:「后汉中平中火。」《元和志》引同。沈钦韩云:「事详《隶释》。」检《隶释》卷一有益州太守高眹修《周公礼殿记》,其文曰:「汉初平五年,仓龙甲戌,旻天季月修旧筑周公礼殿。洪适云永初时讲堂火 。」今按:据李膺《记》则在灵帝中平中。

[六]「江神尝溺杀人,文翁为守,祠之,」按:此与李冰斗江神事,说循吏为民除害大旨略同,或兼采西门豹事,又化为文翁。

[七]「建安二十九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按:沈钦韩《疏证》云:「案汉献帝以二十五年止,即魏黄初元年,而蜀先主亦以建安二十六年为章武元年,无二十九年也。」又曰:「《华阳国志》作二十四年。」改「九」为「四」。

[八]「汉河平中,山崩地震」按:沈钦韩《疏证》河平字行间朱书「成帝」二字。

[九]「今本无之」按:《要删》卷三十二:「《御览》六十九又引《水经》曰:『荔枝滩东南二十里山顶上有一冢,冢惟有女贞树,树上恒有白猿栖息。』是当亦此间佚文。」

[一〇]「《御览》……引《郡国志》南安县西三十里有鱼津」按:《郡国志》作「南安有鱼湆津」。引《蜀都赋 注》:「鱼符津数百步,在县北三十里,县临大江,岸便山岭相连,经益州郡,有道广四五尺,深或百丈,斩凿之迹今存,昔唐蒙所造。」与此篇上文合。「南安县西」之「安」原作「溪」,当作

「安」,今订。《元和志》三十二隋炀帝时改「南」为「南溪」,唐因之。南安屬戎州,天 初改義賓。

[一一]「郑玄引《地说》云,三危山在鸟鼠西南,与岷山相连」按:「三」原作「王」,今订。标点本《索隐》此语「岷」讹作「岐」未刊误。胡渭《禹贡锥指》卷十二《水经注》两引《山海经》,以证《尚书》之三危。一云三危在炖煌南,与岷山相接,山南带黑水,与《地记》略同。又云在积石之西南,殊不可晓。山南带黑水盖以扶州之黑水出素岭山入白水者当之,妄言无疑。

[一二]「《方舆胜览》,洛通即章山」按:「章」,原作「音」,赵氏《刊误》云:「漳山,《汉志》作音山,盖世本有缺画耳。」此「音山」字盖沿世本之误,今订。

[一三]「子坐取水溺死,朱脱取字」按:戴校本云:「案近刻脱取字。」杨氏据之。然朱《笺》本实有「取」字,未脱。故或疑戴未见朱《笺》本。

[一四]「思惟养亲,朱无思字,赵同」按:《说文》、《方言》、郑《诗 笺》皆训惟为思,惟亦思也。又赵定本补刻思字,四字较小。

[一五]「《华阳国志》作费瓘」按:廖刻本「瓘」仍作「观」,唯《巴志》一见「刘先主初以江夏费瓘为太守,领江州都督,校云『当作观,见《水经注》。』」

[一六]「《名胜志》,巴县治西十里,布图关」按:今名佛图关。

[一七]「《华阳国志》作有甘橘官」按:《明一统志》六十九有云在重庆府城一十里,上有石佛像故名。《御览》九百六十六引《水经》有此四字。《华阳志》在「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下。

[一八]「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按:「七」,原作「五」,《寰宇记》百三十六引《益州记》,与《御览》五十三同作「七里」,据订。又七里下同有「水南」二字。又「二 」,《记》作「三 」。

[一九]「此《注》后字上当有脱文,言立郡事」按:沈氏《疏证》云:「《华阳志》涪陵谢本白刘璋,求以丹兴、汉葭二县为郡,治涪陵。」《元和志》:「永嘉后,地没蛮夷。」今按:《寰宇记》一百二十涪州《 》引《华阳国志》云:「涪陵,巴之南鄙,汉兴恒为都尉理,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献帝建安中,涪陵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刘璋,分理丹兴、汉葭二县以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宁,兼丹兴、汉葭,合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蜀先主改为涪陵郡,改永宁曰万宁,又增立汉复县,后主又立汉平县。」《晋太康地记》省丹兴县,郡移理汉复,领汉葭、涪陵、汉平、万宁等五县。

[二〇]「《寰宇记》,涪陵江中有铜柱滩」按:《寰宇记》百二十引《周地图记》云云。

[二一]「钱坫增作南入江,是也」按:标点本《汉志》一六〇三页补「入江」二字,《校记》云:「王先谦说。」

[二二]「蜀先主置羊渠县,晋省羊渠,置南浦县」按:《宋书 州郡志》巴东下南浦,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羊渠不详,何志吴立。今按:《华阳国志》一巴东郡下云:「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武陵康立为太守。」廖刻校补汉丰县。又云:「迄吴平巴东后有羊渠,置南浦。」又南浦县下云:「郡南三百里,晋初置,主夷。」与杨《疏》不合。今按:建安十九年蜀先主已得益州,二十一年已有羊渠,非先主所置。

[二三]「赵氏乃以之当彭水,……何其疏也」按:沈钦韩曰:「彭溪水,旧《志》自新宁雾山坎东南流七十里,经开县南一里,又东南合清江、垫江,经云阳县西四十五里入大江,其入江处曰小江口,去万县六十里。赵一清乃以阆中之彭道将当之,不知保宁府离达州新宁,东西相距五六百里,偶一彭字之同,遂尔混举,与上阳溪同为笑端也。」沈说较熊《疏》为密,故录之。

[二四]「《九域志》,云安县有博望滩」按:今本无此文。

[二五]「千顷池水一道,西南流为云阳县汤溪」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大昌县下作「一道西流为云安县阳溪。」《疏》所引出《清一统志》。

[二六]「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按:《通鉴》胡《注》作「左则汤溪水注之,谓之汤口。」

[二七]「江水又径东阳滩」按:《华阳国志》朐忍县水道有东阳滩。

[二八]「惠栋《后汉书补注》乃以势为衍文,失之」按:标点本《后汉书 郡国志》,据王先谦《集解》本引惠栋说以「势者」二字为衍文,未用杨《疏》说存「势」字。今按:杨《疏》校勘之精者,多据《水经注》全书通例,此「势」字当依沔水《注》例不删为是。沔水《注》一有「 水乃 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又有「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 ,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皆其例证。

[二九]「据《寰宇记》阳口县为梁置」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夔州《序》云:「后魏废帝三年,移巴东郡于梁置阳口县理。」

[三〇]「今本作仿洋于山峡之旁,误」按:「彷徨」犹「仿洋」,字异义同。「峡」误字,当作「岬」。

[三一]「《寰宇记》不载。全氏谓见《寰宇记》者误」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大昌县下:「千顷池分为三道,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瀼水。」全氏所据。熊氏求之于奉节县西失检大昌县,反谓全误,疏矣。

[三二]「谓西峡、巴峡、归峡者,《寰宇记》也」按:《寰宇记》百四十八作「三峡谓西峡、巫峡、归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