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125200000354

第354章

地名。《光武帝纪 注》,唐子乡有唐子山,在今唐州湖阳县西南。守敬按:唐子陂在唐子山西南,有唐子亭,即光武屠唐子乡之地,详见《比水》篇。杀湖阳尉,守敬按:湖阳县见《比水》篇。进拔棘阳,守敬按:事见《后汉书 光武帝纪》。邓晨将宾客会光武于此县也。守敬按:见《后汉书 邓晨传》。棘水又南径新野县,县详前。历黄邮聚,守敬按:《汉书 王莽传》,以黄邮聚户三百五十,益封莽。师古引服虔曰,黄邮在南阳棘阳县。《续汉志》,新野县有黄邮聚,在今县东。世祖建武三年,傅俊、岑彭进击秦丰,先拔黄邮者也,守敬按:见《后汉书 岑彭传》,《傅俊传》稍略。谓之黄邮水,大司马 汉破秦丰于斯水之上。守敬按:见《后汉书 吴汉传》。其聚落悉为蛮居,犹名之为黄邮蛮。会贞按:郦氏犹名云云,则后魏有黄邮蛮之名。魏收《书 列传》第八十九卷,《蛮传》亡,后人补之,失载黄邮蛮。棘水自新野县东,而南流入于淯水,谓之为力口也。会贞按:今赵河自裕州西南流,至唐县西北,皆赭水之道。别有溧河,自新野县东北,西南流至襄阳县东北,入白河。溧、棘音近,即棘水之道。但今溧河上流,自白河分出,不与赵河通流,则水道有变迁矣。棘、力声相近,当为棘口也。又是方俗之音,故字从读变,若世以棘子木为力子木,是也。朱力子下衍之字,无是字,戴删、增,赵但删之字。《笺》曰:旧本误以 水东北流枝渎右出殽入此《注》,今据宋本改正。会贞按:黄本自也淯水又东南径士林东至《 水注》汝水于奇额城西别东

派时人谓之止,共二十余行,[二〇]错简在三十三卷《江水》篇内常璩曰县有山下。朱氏说不明了,盖旧本是脱《淯水注》末文,《 水注》前半文,非误以《 水注》混入也。

淯水又东南,径士林东,戍名也,会贞按:戍当在今襄阳县东北。戍有邸阁。会贞按:邸阁见《河水》五、《淇水》、《浊漳》、《赣水》、《洧水》等篇。水左有豫章大陂,下灌良畴三千许顷也。会贞按:《方舆纪要》,豫章陂在新野县东南,灌田三千余顷,今废。考棘水入淯,在今襄阳县境,《注》, 棘水入淯后,言淯水又径士林东,随指水左有此陂,则陂与士林东西相直,当在襄阳县东北。

又西南过邓县东。朱无又字,作西过。戴改西作南。赵增又字,仍西。守敬按:当作又西南,今订。

县故邓侯吾离之国也,守敬按:《春秋 桓七年》,邓侯吾离来朝。[二一]《汉志》,邓故国。楚文王灭之,守敬按:《左传》在庄十六年。秦以为县。守敬按:秦县属南阳郡,两汉、魏因。晋属义阳郡,宋为京兆郡治,齐因,梁废。在今襄阳县东北二十里。淯水右合浊水,朱淯讹作清,戴、赵改。俗谓之弱沟。赵以下水字属此句,下再增水字。守敬按:当以沟字断句,水字连下。《晋书 庾翼传》胡贼出樊城,翼遣冠军将军曹据追击于挠沟北,破之,即此沟。又《齐书 崔慧景传》,慧景自邓城拔军退,南出过闹沟,亦此沟盖此沟适在邓城南也。胡三省《通鉴 注》据萧子显云,闹沟近沙堨,沙堨盖指豫章大陂,而胡氏谓沙堨水在宛县界,堨水入沟,南流径邓城界而入汉,则是以淯水之道当此沟,非也。水上承白水于朝阳

县,守敬按:《白水》篇见前,朝阳县详彼篇。今有清河出襄阳城北界,即浊水也。东南流径邓县故城南。习凿齿《襄阳记》曰:楚王至邓之浊水,去襄阳二十里。即此水也。会贞按:《战国策》[《楚策》],吴入郢,秦子满、子虎帅师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据《左传》秦败吴后,子期、子蒲灭唐。唐、邓相近,则秦、吴之战,盖在此水上矣。凿齿言:楚王至邓之浊水,岂即昭王出奔时事乎?而《左传》、《国策》皆略之。《寰宇记》,浊水在废菊潭县西三十里,乃别指一水。此水在邓州南,襄阳北,不在菊潭西也。浊水又东径邓塞北,朱讹作者,赵改南,戴改北。会贞按:浊水东径邓塞注淯后,淯水乃南径邓塞东,则邓塞确在浊水南,戴改是也。《文选 陆士衡<辨亡论>》浮邓塞之舟,即此。[二二]即邓城东南小山也,会贞按:《文选 注》引此,东南作东北,误。方俗名之为邓塞,朱方俗讹作先后,赵同,戴改。守敬按:《元和志》,邓塞城在临汉县东南二十二里,南临宛水,阻一小山,号曰邓塞。在今襄阳县东北。昔孙文台破黄祖于其下。守敬按:《吴志 孙坚传》,字文台,征荆州,击刘表。表遣黄祖逆于樊、邓之间,坚击破之。未明言破于邓塞,而《元和志》亦云,孙文台破黄祖于此山下。浊水东流注于淯。守敬按:今清河东南流,至襄阳县东北入白河。

淯水又南径邓塞东,又径鄾城东,古鄾子国也。守敬按:《御览》一百九十二引盛弘之《荆州记》樊城西北有鄾城,即《春秋》所称鄾子之国。《通典》,临汉有鄾城。在今襄阳县东北十二里。盖邓

之南鄙也。守敬按:《左传》称邓南鄙鄾人。杜《注》,鄾在邓县南,沔水之北。《寰宇记》,鄾城在邓城南八里。[二三]昔巴子请楚与邓为好,鄾人夺其币,守敬按:见《左传》桓九年。即是邑也。司马彪以为邓之鄾聚矣。守敬按:《续汉志》,邓有鄾聚。据《寰宇记》晋置鄾县,属南阳郡,后废。

南入于沔。朱此四字接前《经》文过邓县东下,赵据柳佥钞本移此,戴移同。守敬按:《山海经》南流注汉。《汉志》南入汉,汉即沔也。今白河自嵩县东南流,径南召县,又西南径南阳县、新野县,至襄阳县东北,入汉水。

水出 强县南泽中,东入颍。会贞按:《说文》隐作 ,云,水出颍川阳城少室山,东入颍。又《汉志》汝南郡 强下,应劭曰, 水出颍川阳城。《博物志》泾出少室,泾乃 之误。言所出并与《说文》同。《水经》则云出 强县南泽中,东入颍。乍观之,泽似谓《注》之《陶枢陂》,但小 水东流为陂,非自陂出,且又不入颍,自非《经》之所指。据《颍水经》云,东南过南顿县北, 水从西来流注之。是《经》以大 水为正流,而以 水故渎为上流,以青陵陂水为所出之泽,不惟与《说文》出少室不合,且青陵陂在繁昌东南,不在 强南,于地望亦乖。故郦氏 水源,仍从《说文》,下复详举自颍分出之水,以颍北之小 径 强应汉县,以颍南之大 合小 释《经》文。然非参观《汝水》、《颍水》等《注》,未易得其端绪。戴氏多

取以证明,今更详疏之。

水出颍川阳城县少室山,戴云:按此即《颍水注》所谓中水导源少室通阜者。守敬按:《颍水经》,颍水出颍川阳城县西北少室山。《注》,颍水有三源,中水导源少室通阜,亦或谓是水为 水,与此应。阳城、少室并详彼篇。东流注于颍水,守敬按:此即《颍水注》中水合右水及左水也。而乱流东南径临颍县西北,守敬按:自阳城东南径阳翟、颍阳、颍阴等县,至临颍县西北,皆颍水之道。小 水出焉。戴云:按此即《颍水注》所谓颍水自县西小 水出也。东径临颍县故城北。守敬按:县见《颍水》篇。 水又东径 阳城北,守敬按:城见《颖水》篇。又东径 强县故城南,守敬按:汉县属汝南郡,后汉因,后省。当在今临颍县东北。建武元年,世祖封扬化将军坚镡为侯国。沈炳巽曰:据本传是二年,戴、赵改二。守敬按:《注》不误,沈说反误,戴、赵皆为所惑,失于不考。 水东为陶枢陂,戴云:按临颍西北派分之小 水终于此。守敬按:《注》小 水自临颍县西北出,则更在今县西北,其水东流为陶枢陂。考潩水径此陂东,当在今县东北,已湮。余按 阳城在 水南,守敬按:指上 水径 阳城北言。然则此城正应为 阴城守敬按:《谷梁 僖二十八年 传》,水北为阳,故郦氏以此城在 水南,当为 阴。而有 阳之名者,明在南犹有 水,故此城以阳为名矣。守敬按:所谓在南有 水者,指下颍水南之

渎也。但此城在颍水北,与 水中隔颍水,而以 阳为名,亦有可疑。

颍水之南有二渎。其南渎东南流,朱流下衍行字,戴、赵删。会贞按:下小 水在此渎之北,对小 水言,故称南渎,即大 水之上流也。合《颍水注》观之,盖承青陵陂水。历临颍亭西,会贞按:此亭当在今临颍县南,与上临颍故城非一地。东南入汝,会贞按:入处在今郾城县西。今无水也,疑即 水之故渎矣。守敬按:因 水旧入汝,故下汝水别出,复得 名,郦氏疑而不敢质言,盖其慎也。汝水于奇 城西,别东派,朱 讹作雒,戴同,赵改。守敬按:《汝水注》在奇 城西北。时人谓之大 水,朱脱大字,赵据孙潜校增。戴增同,云:按此即《汝水注》所谓濆水,世亦谓之大 水者也。守敬按:《隋志》,郾城有 水。《元和志》,郾城大 水上承汝水,自襄城至岐额城,分流,南为汝水,北为 水。[ 、 同。]按自汝水中断,不复南出,此遂为北汝之经流,今谓之沙河。东北流,枝渎右出,世谓之死汝。守敬按:汝水枝津故渎,世名死汝,详《颍水注》。别汝又东北,径召陵城北,守敬按:此及下别汝皆谓大 水正流。召陵见《颍水》篇。练沟出焉。守敬按:练沟详《汝水》篇。别汝又东,汾沟出焉。汾沟见下。别汝又东,径征羌城北。守敬按:征羌见《颍水篇》。水南有汾陂,俗音粪。赵云:按三字《注》中《注》。汾水自别汝东注,守敬按:此承上实 汾沟。而为此陂。水积征羌城北四五里,方三十里许。守敬按:陂在今郾城县东南。渎左

合小 水,戴云:按此别一小 水,与上小 水同名异实。上小 水在颍水之北,此小 水在颍水之南。会贞按:此渎谓大 水,乃南渎之下流,所合之小 水,则二渎之北渎也。水上承狼陂南流,名曰巩水。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朱青讹作清,戴、赵改。戴云:狼陂、青陵陂 见《颍水注》。会贞按:《颍水注》,颍水枝入为青陵陂,陂水又东入狼陂。此云小隐水承狼陂,南流为巩水,明是青陵陂水之下流,而又云青陵陂水自陂东注之,盖巩水之南,别有一水,自陂出来会,即 水故渎所承之水也。自 水湮塞,而此陂水遂改道入巩水矣。东回又谓之小 水,而南流注于大 水。会贞按:《元和志》,小 水在郾城县西北六十里,至县合为大 水。《方舆纪要》,小 水在临颍县西南。盖自临颍县东南流,至郾城县东南,入今沙河。大 水取称,盖藉 沿注,朱沿讹作汾,戴、赵改。守敬按:明抄本作沿。而总受其目矣。朱其讹作巨,《笺》曰:宋本作其。戴、赵改。又东径西华县故城南,又东径汝阳县故城北,守敬按:二县并详《颍水》篇。东注于颍。守敬按:今沙河自郾城县东北流,径西华县至商水县西北入颍水。

灈水

灈水出汝南 房县西北奥山,朱奥讹作兴。赵改云:见《山海经》及《瀙水注》。戴改同。守敬

按:《说文》,灈水出汝南吴房入瀙。《汉志》灈阳下,应劭曰,灈水出吴房,东入瀙。皆不言奥山,惟《山海经》[《中山经》]云,奥山,奥水出焉,东流注于视水。作《水经》者,似以奥水当灈水而兼采之。而郦氏于《瀙水注》,又先本《山海经》 奥水,后于灈阳县下引应说,岂奥山绵延甚广,奥水、灈水并出此山乎?《经》言入汝,与入瀙异者,入瀙以入汝,乃互受通称之例。今有奥来山,在遂平县西七十里。[二四]东过其县,北入于汝。

县西北有堂溪城,戴以堂为讹,改作棠,下同。会贞按:《左传 定五年》及《史记 吴楚世家》、《伍子胥传》并作堂。戴因他书多作棠,而谓堂为讹,失考甚矣。《续汉志》,吴房有棠溪亭。《元和志》,西平县西界有棠溪村。城在今遂平县西北百里。故房子国。《春秋 定公五年》, 王阖闾弟夫 奔楚,封之于棠溪,故曰 房也。守敬按:《左传 定五年》,但言夫 王奔楚为堂溪氏。《汉志》吴房,颜《注》引孟康曰,本房子国,楚灵王迁房于楚。吴王阖闾弟夫 奔楚,楚封于此,为堂溪氏,以封吴,故曰吴房。汉县属汝南郡,后汉、魏、晋因,宋省。今遂平县治。汉高帝八年,封庄侯杨武为侯国。守敬按:此从《史表》。《汉表》避讳,改庄作严。建武中,世祖封泗水王歙子燀为堂溪侯。守敬按:《后汉书 宗室传》,建武十年封。山溪有白羊涧,守敬按:郦氏不 灈水之源,而从入灈之涧发端,略也。今考与奥来山相连者为嵢峰囗山,下有黑龙池,石洋河出焉,即灈水也。涧水旧

出山羊,朱《笺》曰:克家云,山当作白。赵改白。守敬按:山疑是衍文,《御览》可证,见下。汉武元封二年,白羊出此涧,朱此讹作北,戴、赵改。又此及上下四涧字,朱作渊,戴、赵同。守敬按:《御览》六十九,涧字下引《水经注》,吴房县山溪有白羊涧,涧水旧出羊。[二五]又《初学记》八羊涧条,引《十三州记》,武帝时,豫州有白羊出溪涧。即元封时事,盖郦所本。则各渊字原皆作涧,今本之误无疑,今订。唐讳渊作泉,无作涧者。畜牧者祷祀之。俗禁拍手,尝有羊出水,野母惊扑,朱扑作仆。赵改云:《楚辞 天问 注》,手拍曰扑。[二六]上云,俗禁拍手是也。戴改拍。自此绝焉。涧水下合灈水。守敬按:涧在今遂平县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