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125200000281

第281章

劭曰:世祖叔父名良,朱父讹作母。赵改云:即赵孝王也。《后汉书》校。戴改同。守敬按:《后汉书 宗室四王传》,赵孝王良,字次伯,光武之叔父。光武少孤,良抚循甚笃。全、戴改同。故光武改曰寿张也。守敬按:《汉志》颜《注》引应说作故曰寿张,误。建武十五年,戴以五为讹,改作二。守敬按:《后汉书 樊宏传》是十二年。世祖封樊宏为侯国。汶水又西南,长直沟水注之。水出须昌城东北谷阳山,守敬按:山当在今东平州西北。南径须昌城东,又南,漆沟水注焉。水出无盐城东北五里阜山下,西径无盐县故城北。水侧有东平宪王仓冢。碑阙存焉赵据《后汉书》校改仓作苍。守敬按:苍、仓古字通。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元和二年朱二讹作三,赵据《后汉书 章帝纪》校改,戴改同。守敬按:事见《后汉书 光武十王传》,作三年,此沿其误。《后汉纪》在二年,与《章帝纪》同。章帝幸东平,祀以太牢,亲拜祠坐,赐御剑于陵前。其水又西流注长直沟,沟水奇分为二: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济,朱讹作浦,下同。赵改泲,戴改济。一水南流注于汶。会贞按:长直沟在今东平州北,漆沟在州西。《注》言沟水奇分为二,谓长直沟、漆沟互相绝也。一水西径须昌城南入济者,漆沟也。一水南流注汶者,长直沟也。汶水又西流入济,守敬按:今汶水自莱芜县西南流,径泰安县、肥城县、宁阳县,至戴村坝皆故道,以下旧径东平州入济,合流以注于海,此禹 也。至明永乐九年,筑戴村坝汶水,尽出南旺以资运,

而安山入济之故道,填淤久矣。[四二]故《淮南子》曰:汶出弗其,西流合济。朱作浦,《笺》曰:今《淮南子》云,汶出弗其,流合于济。全、赵改泲,戴改济。高诱云:弗其,山名,在朱虚县东。余按诱说是,乃东汶,守敬按:篇首已载之,此复申辨之。赵氏于篇首反以朱虚东汶驳郦氏岂未读此耶?非《经》所谓入济者也,盖其误证耳。

校记

[一]「引《注》作蒗荡」按:标点本《通鉴》作「浪荡」,不作「蒗荡」。

[二]「《索隐》引故《耆旧传》」按:检《史记 索隐》原文云:「高阳,乡名也。故《耆旧传》云:『食其,高阳乡人』。」小司马解《史 传》与《耆旧传(陈留)》有无「乡」字异同之故,首出「高阳,乡名也」,接明《耆旧传》所以有「乡」字,非误增也。故字杨《疏》不必引,宜删。

[三]「《文选 张士然〈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成汤革夏而封 」按:原文《文选》篇名为「刘越石《劝进表》杨氏误记。《文选 劝进表》无此文,然刘文在三十七卷末,而继之者为在三十八卷首之《张士然为吴令谢询求为诸孙置守冢人表》,其起句即:「臣闻成汤革夏而封 ,武王入殷而建宋。」杨氏匆匆未遑覆校。今订改。

[四]「盖光横声相近,习传之,非也」按:杨《疏》引《汉书》建始三年如淳《注》横音光,是也。《书 尧典》横被四表,郑康成以「光被四表」作「光耀及四海之外」释之。然《汉书 王莽传》莽奏文已

作「横被」。《后汉书 冯异传》,张平子《西都赋》亦作「横被」。郦氏以为光横声相近,横门世称光门,其故在焉。如淳直音横曰光,不烦言而解。横被四表与格于上下,一纵一横,相对为文,自胜于郑氏望文生义。范《书方 术传》「关东觥觥郭子横」,横与觥为韵,亦一旁证。

[五]「《类聚》六十三引《太康地记》作二十里」按:今汪校本作「十二里」。

[六]「杜《注》南里,宋城内里名」按:孔氏《正义》云:「《传》称华氏居卢门以南里叛,宋城旧邸及桑林之门而守之。」知此南里是宋城之内里居。

[七]「司马彪《郡国志》……谓之蠡台」按:《郡国志》文但有睢阳县有卢门亭一句。城内有高台至谓之蠡台,则《水经注》文。标点本《通鉴 晋记》二十一永和九年胡《注》连引之。城内或司马彪《郡国志》上脱「《水经注》」三字。

[八]「朱《笺》曰」按:「朱」下原有「孟作西」,南京图书馆藏 本朱《笺》仍作「孟」不作「西」。今删「孟作西」三字。《书钞》此卷再引《阙子》文。

[九]「石门见《济水注》一 桓温事」按:「一」下原有「小一字」,今删。此语乍视之殊费解,细玩《济水注》一始抄书者之无知。原文当是「石门见《济水注》一 桓温事」,钞胥草率不遵体例,《济水注》一之「一」字,全书《疏》自变量字作小字,而误书大字,复核时批:「小一字」,竟混为《疏》语阑入。《疏》云见《济水注》一 桓温事者,意为此文石门指《济水注》一中「济水又东合荥渎」下之荥口石门。郦《注》于荥口石门一节 桓温北伐将通之不果而还,即此篇《注》中开

石门以通水运之石门,而非汉建宁四年立之河阴石门。荥口石门在汉阳嘉三年立。今此影印《疏》稿为非杨、熊二氏手稿,此亦一证也。

[一〇]「梁王与邹、枚、司马相如之徒,极游于其上」按:《疏》引谢惠连《雪赋》语为证,似不谛。《文选》李《注》梁王不悦数语云:「此假主客以为辞也。」似不如用《元和志》八平台条之「与邹枚相如之徒并游其上,即此也。」

[一一]「《初学记》二……引稍略」按:《初学记》引作「京房妖占曰:大雾君迷惑,云雾四起,则时多隐士。」不全同。又《后汉书 郎顗传》:「得贤而不用,犹久阴而不雨也。」惠栋《补注》作京房易飞候,文全同。

[一二]「乃全氏身后袭戴之据」按:「身后」,不辞。既谓是全氏逝后,刻书者以戴校改全书,则与全氏何涉。于理当云「刻书者袭之据」,方符事实,何必归狱于已死之全氏乎?凡此不止一处,但于此发之,不一一作校记。邹鲁龈龈,文人之习,不足为老吏断狱也。(此句原文今据台北本删。)

[一三]「《汉表》曰,邳离,属朱虚」按:《汉表》,「路博德封邳离侯」,《史表》则作「符离侯」。《史表》云:「将重会期首虏二千七百人功侯。」《索隐》云:「将字上属,重者再也。会期言再赴期。」《汉表》作「得重会期虏首万二千七百人侯」。师古云:「得重,得辎重也。会期,不失期也。」今按两《表》有异,解亦不同。文当从《史表》,解当从师古,《索隐》误。将重者为骠骑将军大军将辎重也,会期,军行不后期也,又获匈奴首虏,以此功封侯。《去病传》云「去病骑兵车重与大将军军

等而亡裨将」,则博德未将重。《汉书》将作得,《去病传》云「取食于敌,卓行殊远而粮不绝」,则作得重是也。

[一四]「是时,宣平侯张偃孙改封睢陵」按:「改」原作「故」,今改「改」,又《要删》卷二十四有校语,盖引梁氏《史记志疑》,而误夺张偃孙之「孙」字,《疏》订正补「孙」字是。

[一五]「考《史记 河渠书》河 瓠子,《集解》瓒曰,所 河名」按:检《河渠书》河 于瓠子下无瓒说,不知熊氏何所据?

[一六]「郭昌,《史记》、《汉书》附《卫青传》,时为将军」按:《汉书 武帝纪》元封二年秋,遣将军郭昌,中郎将卫广发巴蜀兵平西南夷未服者,以为益州郡,故杨云时昌将军。

[一七]「闾殚为河……虑以音同借用」按:《史记 河渠书 集解》:「骃谓州闾尽为河。」如淳曰:「殚,尽也。」(此句今据台北本删。)

[一八]「鱼沸郁兮柏冬日」按:《汉书 沟洫志》颜《注》引孟康说「迫冬日乃止」。师古曰:「柏读与迫间。柏即迫」。

[一九]「隤竹林兮楗石菑」按:朱《笺》本作「竹林」,当倒互作「林竹」,沈炳巽本不误。《汉书 沟洫志》师古《注》曰:「隤林竹者,即上所说『下淇园之竹以为楗』也。」当从,今乙。《河渠书》亦作「林竹」。

[二〇]「赵云:按《寰宇记》卫南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即古帝丘,卫成公迁于此」按:《寰宇记》五十

七卫南县下无此文。《明一统志》卷四大名府古迹帝丘城下云:「在滑县东北七十里土山村,春秋时,卫成公迁于此。」

[二一]「《春秋》杜《注》……《春秋 僖公十三年》夏,会于咸……此《经》文,夏上当有《经》书二字」按:僖公至于咸是《左传》文,非《经》文,杨氏未细检《经》、《传》,故误,「《经》书」二字不当有。

[二二]「《墨子》以为尧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而《史记 太史公自序》引之」按:见太史公谈之论六家要旨。小司马《索隐》谓引《韩子》之文,盖指韩非《五蠹》,但韩文无堂高二句,而司马谈言墨家引之。杨氏是也。

[二三]「而《索隐》引应劭云,武王封弟季载于成」按:小司马《索隐》引应劭说而曰:「应仲远误云季载封耳。」是已明其误,郦未见及。

[二四]「《诗 疏》云」按:吴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有此,《诗 秦风 晨风 疏》引之。

[二五]「介于其库」按:此下书手钞脱十一字:「登其城, 而取之者也」,今订补。

[二六]「城在今郓城县西」按:《史记 张仪传 正义》云:「故城在曹州乘氏县西北三十七里。」《括地志》同。《疏》本《清一统志》百四十四。(原无「县」字,「西」下有「北」,今据台北本改。)

[二七]「赵云:按此十一字《注》中注」按:《注》引张仪语,非《注》中《注》也。盖引张仪此语,而易「关」之字为「开」从徐广说者,所以说明上文苏秦语「径于亢父之险」,即接之以「东之亢父则其道矣」,明当作「开」。若作「关」,则如《索隐》所云「大关天下匈则他国不得动」,以「其地秦、

晋、齐、楚之交道也」。赵未会郦氏旨。

[二八]「《春秋 隐公五年》……守敬按《左传》文」按:杨《疏》凡见于《经》者曰「《经》书」,此但见于《左传》,当补「传」字,今订。

[二九]「冬,会齐侯盟于柯」按:「会」原作「及」,及字误,《春秋经》文作「会齐侯盟于柯」,今订改「会」。

[三〇]「又《史记 世家》」按:当云「《史记 齐悼惠王世家》」,赵不宜省「齐悼惠王」四字,当补。

[三一]「当在青州乐陵郡湿沃下」按:《地形志》沧州有乐陵郡,领县四:乐陵、阳信、厌次、湿沃。而青州亦有乐陵郡领县五,多一新乐县,余与沧州之乐陵郡同。青州之乐陵郡《注》云故千乘地,刘义隆置,魏因之。阳信县《注》云「有千乘城」。沧州乐陵郡之湿沃县《注》云「前汉属千乘国」,是沧州先为魏地,宋之青州后陷为魏土,郡县皆因宋名而未改。是以《注》误入沧州。杨氏因地望不符,故于此《疏》下正其误,地学之精于此可见。惜标点本《魏书 校记》未收。

[三二]「《禹贡》汶水出西南入泲」按:此桑钦说。《汉 地理志》班固分《注》云:「汶水,桑钦所言。」莱芜原山下先言「淄水所出东至博昌入泲,幽州 」。次及《禹贡》汶水之出入,而曰桑钦所言。

[三三]「金玉之贱」按:「之」字不误,「之」即「是」,犹「之子」即「是子」。《寰宇记》十二作「金玉是贱以人为宝」。《韩诗外传》郦引作「金玉之贱,人民是宝」,「之」、「是」互文。熊氏误。

[三四]「戴此下增……二十四字。守敬按:郦氏钞略为文,不必增」按:杨说非是,戴增二十四字不

可略。此文当读「其为高也,如视浮云。其峻也,石壁窅窱……乃知是人。」此二十四字所以形容泰山之峻,犹上句以浮云形容高。如但有「石壁窅窱」四字,则不足以见其峻矣。

[三五]「所将卒攻下嬴、博」按:《疏》省略过甚,不成句读。原文作「所将卒斩骑将一人,生得骑将四人。(句绝)攻下嬴、博。」若如《疏》则攻下嬴、博者为所将卒矣。

[三六]「乃水道提纲云,董家河……即古柴汶」按:《清一统志》百四十二柴汶条亦云:「按图表泰山东董家河南流入汶,即柴汶也。」

[三七]「《寰宇记》……其溪涧险隘」按:《清一统志》百二十九崄河下引《寰宇记》,源出九山作「九龙山。」《疏》本之,但依《志》作「九山」,无「龙」字,险隘下亦出《一统志》也。

[三八]「郑《注》,祝或为铸。《吕览 慎大》篇,武王封黄帝之后于铸。异」按:毕沅校本《吕氏春秋》有梁履绳校语云:「《淮南 俶真训》冶工之铸器高《注》,铸读如唾祝之祝,祝不读如字。」《周礼 疡医 注》云:「祝读如注病之注。」则知「铸」、「祝」同一音也。不异。

[三九]「此杜预下有脱文」按:不必有脱文。本篇即有其例,曲水亭上引《春秋经传》,接之以「杜预曰鲁国汶阳县北有曲水亭」。此亦先引《春秋左传》,即接之以「杜预曰」云云,不必有释例或释地,失检于眉睫矣。

[四〇]「说者谓《汉志》肥累故肥子国」按:「肥累故肥子国」,《汉书 地理志》真定国下文。后汉县省,唐入 城县,清属真定府。

[四一]「《通鉴》……《注》两存之」按:胡三省《通鉴 注》引《旧唐书 地理志》作「殷密城」。又云:「殷密城,宋白《续通典》作致密城。」

[四二]「今汶水自莱芜县西南流……填淤久矣」按:《禹贡锥指》卷四第二十九页文略同,「今」作「以今《舆地》言之。」「至戴村坝」作「至东平」,余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