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9125200000245

第245章

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钧台也。朱《归藏易》作连山亦,筮下有亭字,享作亨。《笺》曰:亭下脱一启字。戴、赵依增启字,改亨为享。守敬按:《书钞》八十二、《初学记》、二十四、《御览》八十二并引《归藏易》曰,夏后启筮享神于大陵,而上钧台。孙诒让《札迻》据之,谓此连山亦当作《归藏易》,亭字涉享字而衍。其记甚审,并足见戴赵增非而改是,今订。《史记》桀囚汤于夏台,即钧台。《续汉志》,阳翟有钧台。《元和志》,钧台在阳翟县南十五里。在今禹州南。《春秋左传》曰:夏启有钧台之飨,会贞按:此昭四年文,飨作享。是也。杜预曰:河南阳翟县南有钧台。会贞按:杜《注》作有钧台陂,《释例》同。《史记 楚世家 集解》、《续汉志》刘《注》引杜亦同。[二]此盖郦氏截云陂字,于下另 。《汉志》颜《注》引孟康云在南同。《帝王世纪》作在西,西为南之误。其水又东南流,水积为陂,陂方十里,俗谓之钧台陂,朱钧字讹在下句指字下,戴移,赵增均字,仍下均字。会贞按:戴是也。《寰宇记》引《晋地道记》,钧台下有陂,俗谓之钧台陂。盖陂指台取名也。朱《笺》曰:旧本无陂字。赵删。又西南流径夏亭城西,会贞按:城已见《汝水》篇。又屈而东南,为郏之靡陂。赵改靡作摩。守敬按:《魏志》作摩,《汝水注》亦作摩。考《左传 成二年》靡笄,《释文》靡又音摩。此作靡,殆郦氏好奇,因摩、靡音同,变作靡乎?注 嵎水至此止。观《汝水》篇言百尺沟水,北通颍水于襄城县,知嵎水之道,皆颍水枝流之故道也。郏之摩陂。详见彼篇。

颍水自堨东径阳翟县故城北,朱脱县字,戴、赵增。守敬按:汉县为颍川郡治,[见下]。后汉因。

魏属河南尹,晋因,后魏兴和元年属阳翟郡,在郦氏后。则郦氏时仍属河南郡。《地形志》,阳翟有阳翟城,今禹州治。夏禹始封于此,为夏国。守敬按:《汉志》,阳翟,夏禹国。《史记 夏本纪 正义》引《帝王纪》,禹受封为夏伯,今河南阳翟是也。乃应劭误以为夏禹都,故师古驳之。《地形志》,阳翟有禹山祠。故武王至周曰:吾其有夏之居乎?遂营洛邑。守敬按,此钞略《史记 周本纪》文。徐广曰:河南阳城,阳翟则夏地也。守敬按:《集解》徐广曰:夏居河南,初在阳城,后居阳翟。此钞变其辞。河南上当有夏居二字,阳城见上。《春秋经》书,秋,郑伯突入于栎。《左传》曰:戴删曰字。桓公十五年,守敬按:此五字当移于上句《春秋》下。突杀檀柏而居之。服虔曰:檀伯,郑守栎大夫,守敬按:此句杜《注》同。栎,郑之大都。守敬按:此句《郑世家 集解》引,省之字,杜《注》作郑别都。宋忠曰:今阳翟也。守敬按:《史记 郑世家 集解》引宋衷说,即宋忠也。周末,韩景侯自新郑徙都之。守敬按:此《汉志》阳翟下文。考《史记 韩世家》,景侯九年,郑围我阳翟。哀侯二年,灭郑,因徙都郑,是景侯时阳翟但属郑,哀侯以前都平阳,至二年方徙郑,安得有景侯自新郑徙阳翟之事?王先谦曰:哀侯之后有懿侯、昭侯,更后则称王,或懿、昭尝徙都,班氏书之,字误为景耳。郦《注》则承用《志》文也。按高诱《吕览 注》有景侯徙阳翟之说,则诱已为《汉志》所惑。王隐曰:阳翟,本栎也。朱脱阳字,戴、赵增。守敬按:《路史 国名纪》五引王隐云,栎,翟也。接云,今许之阳翟。是《路史》所见王书亦脱阳字,故以今许之阳翟释之。乃黄奭以今许

句为王语,失之。故颍川郡治也。守敬按:阎若璩曰,《汉志》颍川郡先书阳翟县,县,古为韩都,今为郡治。又曰,秦之颍川郡即治阳翟。城西有《郭奉孝碑》。守敬按:《三国 魏志 郭嘉传》,字奉孝,阳翟人。太祖辟为司空军祭酒,封洧阳亭侯。此碑欧、赵皆不著录,洪但载郦说,盖已佚,下碑同。侧水有《九山祠碑》,朱《笺》曰:侧水当作水侧,赵云:按侧水谓临侧水际也,字不误。守敬按:《地形志》,阳翟有九山祠,《隋志》同。《一统志》,山在禹州西南二十五里。依《注》 城西有《郭奉孝碑》,后接 此山,并云北枕川流,当在今州西颍水南。《洛水》篇九山溪水下言,有九山庙及碑,此复有《九山祠碑》,盖前人已不能定而两地分见。彼篇引仲长统谓密县卜成游九山,此地去密县尤近也。丛柏犹茂,北枕川流也。

又东南过颍阳县西,会贞按:今颍河过许州之东,则在古颍阳县及临颍县之东,与《经》所云过颍阳县西,过颍阴县南者不合。惟《方舆纪要》谓过许州城东者为潩水,而以过临颍县西之渚河为颍水,颇与《经》、《注》合。但今渚河之源,与颍水上流不相接,而过许州城东之水,则自许州西北入东南,与颍水为一水,当是禹州之东。后世颍水改流,东合潩水。古则南下过临颍西也。《一统志》不据地名考之,而谓渚河与颍水判不相涉,疏矣。又东南过颍阴县西南。

应劭曰:县在颍水之阳,故邑氏之。守敬按:《汉志》颍阳下颜《注》但引应说,颍水出阳城,

删此文。汉县属颍川郡,后废。《地形志》,襄城郡襄城有颍阳城,在今许州西南。按《东观汉记》,汉封车骑将军马防为侯国。防,城门校尉,位在九卿上,绝席。朱《笺》曰:《后汉书》,马援次子马防,贵宠最盛,与九卿绝席,封颍阳侯。

颍水又南径颍乡城西。守敬按:《地形志》,襄城郡繁昌有颍乡城。在今许州西南。颍阴县故城在东北,守敬按:县见《潩水》篇。旧许昌典农都尉治也。会贞按:许昌县见《洧水》篇。《三国 魏志 武帝纪》,建安元年,用枣祇、韩浩等议,始兴屯田。裴《注》引《魏书》,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建安二十三年,有颍川典农中郎将严匡。考典农中有郎将、有都尉,此则都尉治也。后改为县,魏明帝封侍中辛毗为国侯也。会贞按:《魏志 陈 传》,初封昌武亭侯,文帝践阼,进爵颍乡候,明帝即位,进封颍阴侯。是 由亭侯进封乡侯,再由乡侯进封县侯。《辛毗传》初封广平亭侯,明帝即位,进封颍乡侯,则毗继 后,亦由亭侯进封乡侯。足征颍乡是乡名,非县名。且各地志亦不言魏有颍乡县,此后改为县四字,当是后人因《魏志 三少帝纪》咸熙元年言以都尉皆为令长,而妄加之。

颍水又东南径柏祠曲东,会贞按:当在今襄城县东北,历罡朱历罡下接台北陂至会淮也《注》文,又接《经》文又东南至慎县至水受大 《注》文。会淮也下《笺》曰:自台北陂以下,原错在东南过临颍县《注》后,今据《宋本》改正。赵云:按黄省曾本之错误不待言。彼文历罡之下,以台临水方百步至水受大 《经》、《注》共二十三行,计三百九十二字接入邱城南之上,是文当移接后

又东径公路台北之下,陂陂水南流积为江陂之上,明白易晓。朱氏误割台北陂至水受大 《经》、《注》一百七十二字于此,遂至迷瞀几不复可辨。孙潜依柳佥钞本,又为改正,方还旧观矣。又云:历罡下当接后邱城南至所未详。全、戴同。丘城南,故汾丘城也。守敬按:《地形志》颍川郡,临颍有葛丘,临颍与襄城接,未知即罡丘否?《战国 楚策》,楚北有汾陉之塞,此言故汾丘城指杜说,在襄城县东北,即今县东北。《春秋左传 襄公十八年》,楚子庚治兵于汾。司马彪曰:襄城县有汾丘。守敬按:县见《汝水》篇。杜预曰:在襄城县之东北也。守敬按:《左传》杜《注》,襄城县东北有汾丘城。径繁昌故县北,守敬按:魏置县属颍川郡,晋属襄城郡,后魏因。《地形志》,繁昌有繁昌城,在今临颍县西北三十里。曲蠡之繁阳亭也。守敬按:本《帝王世纪》,见下。《魏书 国志》曰:文帝以汉献帝延康元年,行至曲蠡,登坛受禅于是地,朱脱坛受二字,戴、赵增。守敬按:《文帝纪》裴《注》引《献帝传》,魏王登坛受禅。改元黄初,其年以颍阴之繁阳亭为繁昌县。守敬按:《续汉志》刘《注》,文帝继王位,南巡在颍阴,引《帝王世纪》登禅于曲蠡之繁阳亭,为县曰繁昌。登下亦当有坛受二字。城内有三台,时人谓之繁昌坛。坛前有二碑。守敬按:《续汉志》刘《注》引《北征记》,城在许之南七十里。东有台,高七丈,方五十步。台南有坛,高二丈,方三十步,即受终之坛也。《寰宇记》临颍县白台,《水经注》,繁昌城内有三台,此其一

也。二碑一曰《上尊号》,一曰《受禅表》。翁方纲云,碑今并在许州南三十里樊城镇,汉献帝庙中。昔魏文帝受禅于此,朱脱受字,戴赵、增。会贞按:《宝刻丛编》引此有受字。自坛而降,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会贞按:《文帝纪》裴《注》引《魏氏春秋》,帝升坛礼毕,顾谓 臣曰,舜、禹云云。故其石铭曰:遂于繁昌筑灵坛也。朱坛讹作台,戴改,赵据黄本改,会贞按:明钞本作坛,此《受禅表》文作坛,《旧五代史 张宪传》,魏繁阳之坛,到今犹有兆象。于后其碑六字生金,会贞按:《御览》五百八十九引王肃奉诏为瑞表曰,太和六年,上将幸许昌,过繁昌,诏问《受禅碑》生黄金白玉应瑞否?肃奏以始改之元年,嘉瑞见乎践祚之坛,宜矣。论者以为司马金行,故曹氏六世,迁魏而事晋也。

颍水又东南流,径青陵亭城北。会贞按:《通鉴》唐元和十二年,季光颜讨吴元济渡 水,围青陵,以绝郾城归路。胡《注》,青陵在郾城西南。《方舆纪要》,青陵城在郾城县西南三十里。唐淮西叛将所置。似非此《注》之青陵城。《一统志》又云,在郾城西北五十里。盖即以兹城当之。北对青陵陂,会贞按:《地形志》,繁昌有阳城陂,疑阳为陵之误。即青陵城北之陂也,当在今临颍县西。陂纵广二十里,颍水径其北,枝入为陂。会贞按:此颍水枝流,当在今临颍县西北。陂西则漷水注之,水出襄城县之邑城下,朱襄讹作褒,戴、赵改。会贞按:城当今襄城县东。东流注于陂。会贞

按:《一统志》,漷水在临颍县西。盖旧自今襄城县东,东南流至临颍西入陂。陂水又东,入临颍县之狼陂。会贞按:此别一狼陂,非《潩水》篇之狼陂也。《春秋地名考略》以之当《春秋》之狼涧,误矣。当在今临颍县西南。颍水又东南流而历临颍县也。赵云:《名胜志》引《水经注》,颍水又东径豢龙城,即古豢龙氏之邑也。城西有拒陵冈。今本无之。一清按:《寰宇记》云,豢龙城在临颍县西四十里,《北周书 泉企传》,拒阳人杜窟,即拒陵也。[三]古阳、陵字每互用。《方舆纪要》,许州临颍县有大陵城,引《注》文正同。大陵见上阳翟县及《潩水注》中。

又东南过临颍县南,又东南过汝南 强县北,洧水从河南密县东流注之。会贞按:东流当作东南流。

临颍,旧县也。守敬按:汉县属颍川郡,后汉、魏,晋、后魏因。在今临颍县西北十五里。颍水自县西,戴、赵西下增注字。会贞按:颍水至临颍东南流,不得言西注,此当改作径为合。小 水出焉。朱脱焉字,赵据孙潜校增,戴增同。会贞按:此即《 水》篇所谓更南径临颍县西北,小 水出焉者也。《通鉴》唐贞元十五年胡《注》引此作小 水注之,误。水从此出,非于此入也。《尔雅》曰:颍别为沙。守敬按:此《释水》文,无别字,郦以意增。郦引《尔雅》于此,是小 水即沙水矣。郭景纯曰:皆大水溢出,别为小水之名也。守敬按:郭《注》总释自河出为灉等十句,此当省皆字。

亦犹江别为沱也。守敬按:江为沱,亦《尔雅》文,郭《注》,《书》曰,岷山导江,东别为沱。此郦举最著者以证之。

颍水又东南径泽城北,赵改泽作睪,下泽字改同。戴改此泽作 。守敬按:《说文》,囗,大白也。古文以为泽字。段氏云,泽当作 。桂氏亦云,泽当为皋,隶体皋作 ,故误为泽。《史记 封禅书》泽山,《集解》徐广曰,泽,一作 。梁玉绳《志疑》曰:泽与皋古通。《诗》九皋《传》,皋,泽也。《列女传》,皋陶之皋作睪。《颜氏家训 书证》篇所云皋分泽片耳,或以泽为皋之误,不然也。观郦氏字似名乖之说,则不以泽为是矣。皋一作睪。《列子 天瑞》篇睪如,《释文》音皋。故全、赵改睪。《正字通》谓囗讹从血,犹皋讹从半,凡经传子史作睪、 者,皆讹文也。即古城皋 矣。戴乙城 作 城,赵乙同。守敬按:非也。《春秋》杜《注》,繁昌县东南有城 亭,是郦所本。赵氏此条无考证,必仍原文。自戴氏因上称 城,乙此作 城,而刻赵书者从之,此赵身后袭戴之确证。《续汉志》刘《注》以城 亭系于襄城下,误。在今临颍县南。《春秋经》书:公及诸侯盟于皋鼬者也。守敬按:见定四年。皋、泽全、赵作睪。字相似,名与字乖耳。

颍水又东径 阳城南,守敬按:《地形志》临颍有殷汤城,[四] 与 同,殷为 之省,汤为阳之误,即此城也。当在今临颍县东。 阳互见《 水》篇。《竹书纪年》曰:孙何取 阳,守敬按:今本《纪年》在周显王二十三年,此事于史无考。 强城在东北,颍水不得径其北也。赵无也字。

守敬按: 强县见《 水》篇,此驳《经》过 强县北之说,言 强城在 阳城东北,颍水尚未径 阳城南,自不得径 强县北也。颍水又东南,潩水入焉,非洧水也。守敬按:《潩水》篇见后。此驳《经》洧水流《注》之说,言于此入颍者潩水,非洧水。洧水入颍尚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