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态决定你的命运(提升版)
1910000000021

第21章 谦逊的心态(2)

曾国藩是在他的母亲病逝,在家守丧期间响应咸丰帝的号召,组建湘军的。不能为母亲守三年之丧,这在儒家看来是不孝的。但由于时势紧迫,他听从了好友郭嵩焘的劝说,“移孝作忠”,出山为清王朝效力。

可是,他的锋芒太露,因此处处遭人忌妒,受人暗算,连咸丰皇帝也不信任他。1857年2月,他的父亲曾麟书病逝,清朝给了他三个月的假,令他假满后回江西带兵作战。曾国藩伸手要权被拒绝,随即上疏试探咸丰帝,说自己回到家乡后日夜惶恐不安。“自问本非有为之才,所处又非得为之地。欲守制,则无以报九重之鸿恩;欲夺情,则无以谢万节之清议。”咸丰皇帝十分明了曾国藩的意图,他见江西军务已有好转,曾国藩此时只是一只乞狗,效命可以,授予实权万万不可。于是,咸丰皇帝朱批道:“江西军务渐有起色,即楚南亦就肃清,汝可暂守礼庐,仍应候旨。”假戏真做,曾国藩真是哭笑不得。同时,曾国藩又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舆论压力。此次曾国藩离军奔丧,已属不忠,此后又以复出作为要求实权的砝码,这与他平日所标榜的理学家面孔大相径庭。因此,招来了种种指责与非议,再次成为舆论的中心。朋友的规劝、指责,曾国藩还可以接受,如吴敏树致书曾国藩,谈到“曾公本以母丧在籍,被朝命与办湖南防堵,遂与募勇起事。曾公之事,暴于天下,人皆知其有为而为,非从其利者。今贼未平,军不少息,而迭遭家故,犹望终制,盖其心诚有不能安者。曾公诚不可无是心,其有是心而非讹言之者,人又知之。奏折中常以不填官衔致被旨责,其心事明白,实非寻常所见。”吴敢把一层窗纸戳破,说曾国藩本应在家守孝,却出山,是“有为而为”。上给朝廷的奏折有时不写自己的官衔,这是存心“要权”。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曾国藩忧心忡忡,遂导致失眠。朋友欧阳兆熊深知其病根所在,一方面为他荐医生诊治失眠,另一方面为他开了一个治心病的药方,“歧、黄河医身病,黄、老可医心病”。欧阳兆熊借用黄、老来讽劝曾国藩,暗喻他过去所采取的铁血政策,未免有失偏颇。但朋友的规劝,不能不使其陷入深深的反思。

自率湘军东征以来,曾国藩有胜有败,四处碰壁,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没有得到清政府的充分信任而未授予地方实权所致。同时,曾国藩也感到自己在修养方面有很多弱点,在为人处事方面固执己见,自命不凡,一味蛮干。后来,他在写给弟弟的信中,谈到了由于改变了处世的方法而引来的收获,“兄自问近年得力唯有一悔字诀。兄昔年自负本领甚大,可屈可伸,可行可藏,又每见得人家不是。自从丁巳、戊午大悔大悟之后,乃知自己全无本领,凡事都见得人家有几分是处,故自戊午至今九载,与四十岁以前遇不相同,大约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以前,曾国藩对官场的逢迎、谄媚及腐败十分厌恶,不愿为伍,为此所到之处,常与人发生矛盾,从而受到排挤,经常成为舆论讽喻的中心,“国藩从官有年,饱历京洛风尘,达官贵人,优容养望,与在下者渐疏和同之气,盖已稔知之。而惯尝积不能平,乃变而为慷慨激烈,轩爽肮脏之一途,思欲稍易三四十年不白不黑、不痛不痒、牢不可破之习,而矫枉过正,或不免流于意气之偏,以是屡蹈愆尤,丛讥取戾。”经过多年的实践,曾国藩深深地意识到,仅凭他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扭转官场这种状况的,如若继续为官,那么唯一的途径,就是去学习、去适应。“吾往年在官,与官场中落落不合,几至到处荆榛。此次改弦易辙,稍觉相安。”此一改变,说明曾国藩在宦海沉浮中,日趋成熟与世故了。

然而,认识的转变过程,如同经历炼狱再生一样,需要经历痛苦的自省,每当曾国藩自悟昨日的是与非时,常常为追忆昔日“愧悔”的情绪氛围所笼罩。因此,在家守制的日子里,曾国藩脾气很坏,常常因为小事迁怒诸弟,一年之中和曾国荃、曾国华、曾国葆都有过口角。在三河镇战役中,曾国华遭遇不幸,这使曾国藩陷入深深的自责。在其后的家信中,屡次检讨自己在家其间的所作所为。他在1858年12月16日的家信中写到:“去年在家,因小事而生嫌衅,实吾度量不宏,辞气不平,有以致之,实有愧于为长兄之道。千愧万悔,夫复何言!……去年我兄弟意见不和,今遭温弟之大变。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果有明征。”1859年1月6日,又提到,“吾去年在家,以小事急竟,所言皆锱铢细故。泊今思之,不值一笑。负我温弟,既愧对我祖我父,悔恨何极!当竭力作文数首,以赎余愆,求沅弟写石刻碑。亦足少抒我心中抑郁悔恨之怀。”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自省自悟以后,曾国藩在自我修身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变。及至复出,为人处事不再锋芒毕露,日益变得圆融、通达。

因此,我们要视名利为烟云,当名利场中的过客,万不能因名利而高人一等。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对于不属于自己应得的名和利,绝不可要,否则,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沽名钓誉者,即便能暂时获得某些大红大紫的得意和快意,日后真相大白时,也必有无穷无尽的烦恼接踵而来;其次,对于那些勉强可以得到的名和利,要有一种谦让的精神,将其推让与其他人,这既会增加同事间彼此的友好关系,又是个人具有自知之明的一种表现;再次,即使是自己应得的名和利,也要善于将其化为前进的动力,绝不能使之成为人生的负累、前进的阻力,也不能把名利当做炫耀的资本。我们知道,满桶水不响,半桶水晃荡,绝不能做“半桶之水”!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做人千万不要太精明

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自视清高的人,他们锐气旺盛、锋芒毕露,处事则不留余地,待人则咄咄逼人,有十分的才能与聪慧,就十二分地表露出来,他们往往有着充沛的精力,很高的热情,也有一定的才能,但这种人往往看不起眼前的任何人,大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架势,这种人常自以为是、高高在上,这种人的处世哲学是高调做人。有一点本领就觉得自己有七十二般武艺,到处张扬。殊不知,这种人在人生旅途中往往遭受波折,甚至酿成悲剧。其原因主要是看不到或不明白人的“知”与“不知”的相对性。有一点聪明,有一点成就就趾高气扬,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世界之大,天外有天,你又怎能穷尽呢?过于卖弄聪明,锋芒毕露,觉得自己全知全能,肯定要碰钉子。

在三国时代,有个绝顶聪明的人,他叫杨修,字德祖,在曹操手下为官。他曾和曹操一同骑马路过曹娥碑前,见碑上刻有八个字:“黄娟、幼妇、外孙、童臼”。杨修一看就明白了,而曹操却不解其意。因此,他让杨修不要说出答案来要自己想一想。又走了三十里,曹操才想通,和杨修一对答案,乃“绝妙好辞”四字。操叹道:“我的智慧比杨修差了三十里啊。”嘴里虽是这样说,心里毕竟不太舒服。

有一次,曹操建造了一座花园,造成后,他去观看,未置可否,只是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而去。众人都不解其意,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 ‘阔’字也。丞相是嫌门太宽了”。监工立即命令工匠们重建,曹操再去看时,大喜,问:“谁知吾意?”左右告之:“杨修也。”曹操虽喜,心甚忌之。

后来,有人送一盒酥给曹操,还没来得及吃便在酥盒上写了“一盒酥”三字,放在案头。曹操一走,杨修便取出盒中之酥分给大家吃,曹操问其故,杨修曰:“盒上明写 ‘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 曹操脸上虽嬉笑,心里嫉恨之。

还有一件事,平时曹操担心被人暗害,便对左右的人说:“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靠近。”一日,他午睡时被子落在地下,一近侍给他拾起复盖在身。曹操拔剑杀之,然后又倒头入睡。起床后,假意问道:“是谁杀了我的近侍?”众人以实相告,曹操痛哭:命人厚葬。众人都以为曹操是梦中误杀,今见曹操又是痛哭,又是厚葬,不但不怪曹操,还多有称赞之辞。临葬时,杨修指着死者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后,愈加嫉恨,便想找机会惩治这位“能人”。

后来曹操的军队与刘备在汉水作战,二军对峙,久战不胜,曹操是进是退心中犹豫,适逢庖厨送进鸡汤,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说道:“鸡肋!”行军主簿杨修一听夜间口令为“鸡肋”,便立即让士兵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惇忙问其故。杨修曰:“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丞相的意思是如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本来曹操在进退两难之际,真有班师北归之意,但见杨修又说破他的心思,非常气恼,便大声呵斥道:“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推出斩之。

以上几件事,处处透出杨修与众不同的聪明才智,相比之下,曹操自认为与杨修相差三十里。对杨修,他是既心服又妒恶,这就决定了杨修决不会有善果。最后,曹操终于以“乱我军心”为借口,很轻易地就将杨修杀了。他的死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聪明反被聪明误”。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有一分才华做一级官。下级的才华超过了上级,尽管还没有威震其主,也足以让上司心惊胆战带有危机感了。这种震主现象为官场一大忌。虽说有些当权者也很喜爱有才之士,可是一发现其才惊人,远远超过了自己,就宁可用奴才,也不用人才了。杨修正是犯了这一大忌,撞在了曹操手里。可是,杨修的死,是太喜欢显露自己了。猜碑辞,猜阔字,猜一盒酥,这些都是小游戏,曹操未必就能将他置于死地;曹操梦杀侍卫,杨修一针见血指出:“丞相非在梦中”,戳穿了曹操玩的把戏,让曹操难以容他;至于他在前线说破“鸡肋”的含义,让士兵整装待归,这是违反军规之举,难道他不知道?只图一时逞智,不顾违法乱纪,无怪乎曹操要借机向他下毒手。曹操的毒手可以说是杨修的太精明“招”来的。

低调做人,不耍小聪明可避免盲目自大,让自己始终处于冷静的状态,在“低调”的心态支配下,兢兢业业,才能做大人生局面。

永远做个谦逊的人

永远做谦逊的人,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做一个被人们认同和喜爱的人。做一个谦逊的人就要戒骄矜。

因为具有骄矜之气的人,大多自以为能力很强,很了不起,做事比别人强,看不起别人。由于骄傲,则往往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由于自大,则做事专横,轻视有才能的人,看不到别人的长处。骄矜对人对事的危害性是很大的,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十分清楚。

一代名君唐太宗曾对侍臣说过:“天下太平了,自然骄傲奢侈之风容易出现,骄傲奢侈则会招致危难灭亡。”

唐代的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唐中宗时做修文馆学士,为人恃才自傲,曾对人说:“我的文章那么好,应该让屈原、宋玉来做我的衙役,我的字足以让王羲之北面朝拜。”杜审言有些太自不量力了,所以被后世的人们所嘲笑。这样骄傲自夸只是显出了他的见识短浅,并没有人认为他的才能真的有那么大。

《劝忍百箴》中对于骄矜问题是这样论述的:金玉满堂,没有人能够把守住。富贵而骄奢,只会自食其果。国君对人傲慢会失去政权,大夫对人傲慢会失去领地。魏文侯接受了田子方的教诲,不敢以富贵自高自大。骄傲自夸,是出现恶果的先兆,而过于骄奢注定要灭亡。人们如果不听先哲的话,后果将会怎样呢?贾思伯平易近人,礼贤下士,客人不理解其谦逊的原因。贾思伯回答了四个字:骄至便衰。

确实是这样。现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骄矜之气盛行,千罪百恶都产生于骄傲自大。骄横自大的人,不肯屈就于人,不能忍让于人。做领导的过于骄横,则不可能很好地指挥下属;做下属的过于骄傲则会不服从领导;做儿子的过于骄矜,眼里就没有父母,自然不会孝顺。骄矜的对立面是谦恭、礼让。要忍耐骄矜之态,必须是不居功自傲、自我约束,克制骄傲的产生。要常常考虑到自己的问题和错误,虚心地向他人请教学习。

自从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播出之后,剧中李冬宝的扮演者葛优便大红大紫,成为知名度很高的喜剧明星,各种片约接踵而至,影迷们称他为“葛大爷”,评论界更冠以“丑星”的称号。

面对成绩和荣誉,葛优并没有沾沾自喜,也不想当“葛大爷”和丑星。

一次,葛优出席影片《上一当》的首映式,一位记者采访他:“正是因为好多女性看中了你的幽默和潇洒,才觉得你是够档次的男人。现在女同胞都亲切地叫你‘葛大爷’。”

葛优听罢忙说:“不敢,别这样称呼,让我折寿。虽然头上秃了点,还算个潇洒青年。再说,观众是上帝呀,咱不能把辈分颠倒了。若是‘上帝’经常来电影院欢度时光,那我情愿喊他们‘大爷’……我称不上‘丑星’,也不想当什么‘明星’。那玩意儿晚上还有点亮,到白天就看不见了。”

葛优的回答极其幽默,又极其谦虚。

记得一位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自夸是明智者所避免的,却是愚蠢者所追求的。真正的明智者之所以不会自吹自擂,因为他觉得宇宙广大、学海无涯、技艺无穷,终其一生,也不能洞悉其中的全部奥秘。

而一切平庸之辈,满足于一知半解,满足于点滴成绩,他们用富丽堂皇的话装饰自己,以讨得廉价的喝彩。

葛优对自己的才能有充分的自信,但在公开的场合仍然非常谦虚,无哗众取宠之意,为自己赢得了良好的形象。

人们所尊敬的是那些谦逊的人,而决不会是那些爱慕虚荣和自夸的人。

如果一个人喜欢自夸自大,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会失去自己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