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完美人生的7个指数
1909800000017

第17章 魅商(4)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引导行动。积极的情感,比如喜欢、愉快、兴奋,往往产生理解、接纳、合作的行为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如讨厌、憎恶、气愤等,则会带来排斥和拒绝。所以,若是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做人喜欢的,否则,你的尝试就可能会失败。要使别人对你的态度从排斥、拒绝、漠然处之到对你产生兴趣并予以关注,就需要最大限度地引导、激发对方的积极情感。

投其所好最关键的是找到切入点,切不可盲人摸象般胡乱谈论,最终导致让人与你背道而驰。打动人心的最佳方式是:跟他谈论他最感兴趣的事物。

杜维诺先生是纽约一家高级面包公司的总裁,他一直试着把面包卖给纽约的某家饭店。一连四年,他每天都要打电话给该饭店的经理。他也参加经理的社会聚会。他甚至还在该饭店订了个房间,住在那儿,以便成交这笔生意。但是他都失败了。

杜维诺先生说:“在研究过这位饭店经理为人处世之后,我决定改变策略。我决定要找出那个人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所热衷的是什么。

我发现他是一个叫做‘美国旅馆招待者’的旅馆人士组织的一员。他不只是该组织的一员,由于他热忱,还被选为主席以及‘国际招待者’的主席。不论会议在什么地方举行,他一定会出席,即使他跋涉千山万水。

因此,这次我见到他的时候,我开始谈论他的那个组织。我看到的反应真令人吃惊。多么不同的反应!他跟我谈了半个小时,都是有关他的组织的,语调充满热忱。我可以轻易地看出来,那个组织是他的兴趣所在,他的生命火焰。在我离开他的办公室之前,他‘卖’了他组织的一张会员证给我。

虽然我一点也没提到面包的事,但是几天之后,他饭店的大厨师见到我的时候说,‘是你真的把他说动心了!’

想想看吧!我缠了那个人四年,一心想得到他的生意。如果我不是最后用心去找出他的兴趣所在,了解到他喜欢谈的是什么话,那我至今仍然只能缠着他。”

每一个人都有某个方面的兴趣。在建立良好关系的过程中,实现双方兴趣上的一致是很重要的。只要双方喜欢同样的事情,彼此的感情就容易融洽,这是合乎逻辑的,推而广之,对其他许多事情,彼此也就愿意合作了。

总之,要使别人与我们在任何事情上合作,必须使他们自己主观上心甘情愿。而我们要达到让他们情愿的目的,就只好去迎合他的兴趣,投其所好,惟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用任何方式去影响,打动他的心,使进行中的事情达到我们的期望。

避免无端的猜疑

猜疑会使人际关系变得不和协。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毁掉事业。让我们抛弃猜疑,以一颗轻松愉快的心去面对我们的人生。

人在社会生活中与别人相互交往,由于自身的或外来的原因,很有可能对人产生猜疑。如果在与人交往时总是猜疑别人,那么彼此的关系就难以继续维持。

我们在与人合作、打交道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类似的两难境地,这个时候需要相互之间有足够的了解与信任,没有起码的信任做基础,切不可贸然合作。在对对方有了足够的信任之后,诚意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诚意或者太过于贪婪,就可能达到对双方都没有好处的糟糕程度。

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不散的幽灵就是猜忌。猜忌是人际关系的文化腐蚀剂,它可以使所有幸福的东西毁于一旦。莎士比亚在他那部著名的悲剧《奥塞罗》中十分生动而深刻地刻画了猜忌对生活的腐蚀。爱情因为猜忌而产生隔阂,合作因猜忌而不欢而散,事业因猜忌而分崩离析。

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实,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做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范增是项羽得力谋士,许多次,刘邦的计谋都被他识破,刘邦要打败项羽,首先想到的就是除掉范增,在陈平的协助下,刘邦导演了一次反间计。当楚汉两军在荥阳相持不下时,项羽为了打击刘邦,便借议和为名,遣使入汉,顺便探察汉军的虚实。陈平听说楚使要来,正中下怀,便和刘邦布好圈套,专等楚使上钩。

楚使进入荥阳城后,陈平将楚使请到会馆,留他午宴。两人静坐片刻,一班仆役将美酒佳肴摆好。陈平问道:“范亚父(范增)可好!是否带有亚父手书?”楚使一愣,突然明白了是怎么回事,正色道:“我是受楚王之命,前来议和的,并非布亚父所派遣。”

陈平听了,故意装作十分惊慌的样子,立即掩饰说:“刚才说的是戏言,原来是项王使臣!”说完,起身外出,楚使正想用餐,不料一班仆役进来,将满宴的美食全部抬出,换上了一桌粗食淡饭,楚使见了,不由怒气上冲,当即拍案而起,不辞而别。

一到楚营,楚使立即去见项羽,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添油加醋地告诉了项羽,并特别提醒项王,范增私通汉王,要时刻注意提防。

其实,陈平的反间计并不高明,如果稍微考虑一下,就不难找出其中的破绽,只是项羽寡断多疑,加之性格刚愎自用,自然也就不会想到这些。

项羽听后,怨道:“前日我已听到关于他的传闻,今日看来,这老匹夫果然私通刘邦。”当即就想派人将范增拿来问罪,还是左右替范增劝解,项羽这才暂时忍住,但对范增已不再信任。

范增一直对项羽忠心耿耿,他心无二用,对此事一无所知,一心协助项羽打败刘邦。他见项羽为了议和,又放松了攻城,便找到项羽,劝他加紧攻城。项羽不禁怒道:“你叫我迅速攻破荥阳,恐怕荥阳未下,我的头颅就要搬家了!”范增见项羽无端发怒,一时摸不着头脑,但他知道项羽生性多疑而刚愎,不知又听到了什么流言,对自己也产生了戒心。

范增想起自己对项羽忠心耿耿,一心助楚灭汉,他不仅不听自己的忠言,反而怀疑自己,十分伤心。他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项羽说道:“现在天下事已定,望大王好自为之。臣已年老体迈,望大王赐臣骸骨,归葬故土。”说完,转身走出。项羽也不加挽留,任他自去。

范增悲伤地离开了项羽。在归途中,他想到楚国江山,日后定归刘邦,又气又急,不久背上生起一个恶疮,因途中难寻良医,又兼旅途劳累,年岁已长,几天后背疮突然暴裂,血流不止疼死在驿舍中。

项羽之所以失去了一个得力的谋士,就是吃了猜疑的亏,猜疑实在是害己又殃人。要减少猜疑,我们就要学会信任别人。信任是人生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一个不信任别人的人总是会疑神疑鬼,也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合作中失去了信任,取而代之的是猜疑,那么就不会取得成功。少一份猜疑,多一份信任,成功的道路就在你的脚下。

礼多人不怪

在日常工作和交往之中,塑造人的形象艺术就是礼仪。礼者敬人也,礼多人不怪,其实都是这个问题。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遵循一些必需的礼俗。

《易经》说:“相鼠有皮,人而不礼,人而无礼,不死胡为!”无礼取怨于人,真会咒人早死。人在社会上,要多结人缘少结人怨,而多礼便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学习使人养成习惯,如此,多礼便能行无所碍了。

多礼似乎有点虚伪,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所以孔子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礼,自不单指礼貌而言,但是礼貌必在其中是可以肯定的。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礼多人不怪,在对人方面来说,礼多可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

一个新生来到北京大学报到,由于要到什么地方填表,随身的行李没地方放,感到非常着急。这时,他忽然看到一位踽踽独行的老人,于是,招呼都不打,“帮我看着行李”,老人就这么看着这个行李,直到这个小伙子回来,没想到他轻松地拎起了行李,连个“谢”字都没说,令他万万想不到的是,在开学典礼上,他又看到了这位老人,老人在台上看着莘莘学子,主持人介绍说,这就是我国文化泰斗季羡林先生。

如果说在象牙塔某种无“礼”可以被宽容的话,走上工作岗位。再习惯地做令人讨厌的事儿,恐怕就没有那么好运了。殊不知,礼貌是一种柔韧的智慧,这种平和和内敛表达着对别人的尊重,不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也就自然而然地给自己拓宽了很大的回旋空间。这就是君子生活在人性丛林中必须遵守的法则。“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礼貌的人是举步维艰的,如果是一个孩子,我们说他没有教养;如果是一个成年人,我们可能会说一句不太雅观的话,“臭狗屎臭着他!”

学者王先生是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笑容可掬。你如去他家或办公室,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十七帖,还是很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不坐着。无论是谁与王先生相接触,都会感到如饮醇礼,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立即鞠躬,让立一旁,等他过去,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是由于他的多礼。

总之,在人际交往中,每个人都要遵循一些必须的礼俗,举止得体、行为规范、谈吐大方,是实现人气指数的法宝。礼仪比智慧和学识更为重要,无“礼”寸步难行,有“礼”走遍天下。让我们摒弃那些不规范的行为举止,做一个有品位、高魅商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