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幼幼新书
19088900000067

第67章

巴豆(六十粒,去皮心膜,研,新布绞去油,日中晒之白如霜) 麦门冬(汤洗,去心,二两半) 甘草(一两一分,炙) 甘遂(半两) 朱砂(一钱,研) 牡蛎( 赤取粉,二两) 蕤核(取仁四两半,研)上麦门冬、甘草、甘遂、牡蛎,四味为细末,入巴豆、朱砂、蕤仁,合和捣二千杵;更入少蜜,捣和极熟,旋丸。半岁儿,服如荏子大一双。一岁儿,服如半麻子大,分为一双。二岁服如麻子大一枚,分一双。三四岁者,服如麻子大二丸。五、六岁者,服如大麻子大二丸。七、八岁者,如小豆大二丸。十岁,微大于小豆二丸。

常以鸡鸣时服。如至日出时不下者,热粥饮服数合,投之即下,药丸皆双出也。下利甚者,浓煎冷粥饮便止。

《聚宝方》红龙散 治小儿惊风及四时伤寒,浑身壮热,唇口焦干,两目翻露,搐搦昏迷。

龙齿 铅白霜(各二钱) 朱砂(半钱) 天南星(水浸七日,逐日换水,薄切,日晒干,为末,五钱) 龙脑(少许)上五味为细末。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食后服。

《聚宝方》金花散 治小儿伤寒。

肥皂角子(一百个,铫内炭灰炒裂,取黄子) 诃子皮(五个) 甘草(二寸,清油内煎黄)上三味为末。每服半钱,温水调下。治五岁以下。

《三十六种》治正受伤寒。三黄散麻黄(半钱,去节) 大黄(二钱,炒) 黄芩(一分)犀角(三钱) 茵陈 甘草(炙。各一钱)上件为末。每服半钱,浓煎葱白薄荷汤调,连进二、三服,避风。如大 壮热,只用一钱。

《四十八候》治正受伤寒。三黄散麻黄(不去节) 大黄(蒸。各一分) 黄芩(半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葱汤下,日进二服。

《惠眼观证》豆角膏 治伤寒鼻塞,贴囟。

赤豆 皂角(炙过。等分)上为末,以葱油调贴之。

《王氏手集》羌活散 治大人、小儿四时伤寒,热病时行,疫疠,山岚瘴疟;早晚中露雾及暴中风寒,并宜服之。

不论阴阳证候,老幼虚实,服之使无变动,汗出即安。

川羌活 独活 前胡(去) 柴胡(去芦,水洗) 川芎 桔梗 枳壳(汤浸去瓤,细切,焙干,麸炒) 白茯苓削术 防风(各一两) 细辛(去苗叶,好者) 官桂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满盏,姜三片,枣二枚,同煎八分。和滓热服,连三服,汗出便安。小儿看多少加减服,并乳下亦吃。如路行不及,煎白汤点热酒调亦可。

《吉氏家传》治伤寒、疹痘蒸热,红绵散麻黄(二两) 蝎(一钱) 天麻(一两) 甘草(炙,半两)上为末。每服加减,水煎,入姜、枣、红绵少许,煎服。

《吉氏家传》治伤寒。人参散人参 甘草(炙。各一分) 麻黄(一两半) 桔梗(一两) 茯苓(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薄荷汤煎下。

《朱氏家传》治小儿伤寒壮热。解肌散地骨皮 槟榔 芍药 当归(各半两) 甘草(炙) 石膏(各一分) 麻黄(去节,用汤浸洗,一钱)上为末。每服半钱,水一盏,煎六分,温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伤寒及咳嗽方。头疼壮热不能言,传变终朝只是眠。面赤小便多血色,若安除是服红绵。

红绵散方麻黄(半两,去节) 天麻 蝎 甘草(炙) 人参 白术(各半钱)上件为末。每服半钱,水六分,入葱白一寸,红绵裹,煎四分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治大人、小儿伤寒一、二日,头疼,发热增寒,身体疼痛。

麻黄(汤浸,焙干) 石膏(各一两) 苍术(水浸,去皮) 山茵陈 桔梗 甘草(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二钱,葱茶调下,儿小一钱、半钱。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人参散 治大人、小儿伤寒候,神圣方。

人参 荆芥 甘草 防风 干葛 肉桂 五加皮 桔梗 川芎 柴胡 陈皮 芍药(各半两) 麻黄(一两,去节,根据法制)上为细末。每用一钱,水一盏,入乌梅一个,煎六分服。常服出汗热,进三、二服。

长沙医者丁时发传细辛散 小儿大人头疼及伤寒壮热,治头风明目。

细辛 石膏 何首乌(各一分) 川乌头 川芎 干薄荷(各半两) 蝎(十四枚)上为末。用薄荷茶调下,一钱服。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伤寒后不思饮食。饿虎散人参(一钱) 肉豆蔻(一个) 僵蚕(七个) 良姜 甘草(炙。各二钱)上件为末。每服一字,木瓜汤下,或粟米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小儿伤寒。解交散茵陈 升麻 茯苓 甘草(炙。各二钱)上件为末,每服半钱、一字,葱白汤下。

长沙医者郑愈传治伤寒壮热,先宜出汗。浮萍散浮萍 麻黄 京芎 天麻(各二钱)上为末。每服二钱,薄荷酒调下,覆令出汗。

囟风伤寒第九

《茅先生方》小儿有囟风伤寒候,气急吃乳不得,身温热,鼻塞。此候因母夜间抱儿子睡,鼻孔内气冲着小儿囟门,奈小儿子头囟未合,被热气吹着而鼻塞至此。所治者,用葱涎膏涂囟门上,然后用镇心丸(方并见于后)磨与下之,气通即愈也。

茅先生小儿贴囟葱涎膏方猪牙皂角 天南星 赤小豆上件等分,为末。每服二大钱,用生葱自然汁调涂囟上两次,涂其鼻孔开即愈。

茅先生小儿诸惊镇心丸 兼治囟风、伤寒。

朱砂(别研) 白附子 白僵蚕(酒洗) 蝉蜕(去足翅,净洗,秤) 茯神(去皮。各半两) 全蝎(一分,去尾丁) 脑麝(随意研入)上为末,拌合薄荷自然汁为丸如○大,用银朱拌脑、麝为衣。每服一丸,金银薄荷煎汤磨下。

夹食伤寒第十

茅先生∶有小儿中夹食伤寒候。大热呕逆,肚膨,上渴泄泻。此候因与物食所伤,而五脏结实所得。治者,先用青金丹与下三、四次,(方见夹惊伤寒门中,)方下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见胃气不和门中,一方见慢脾风门中。)匀气散与服(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如有咳嗽,即下麦汤散(方见夹惊伤寒门中),调理治之,即愈。

汉东王先生《家宝》云∶夹食伤寒并单有积证候稍异。如从膝下冷者,为单有积,必潮热,宜取之,即补。如膝下热者,并浑身热、面色青,则是夹食伤寒,须先理伤寒,后取之。以上病证并在审度用药,无不应验。

汉东王先生《家宝》夹食伤寒病症云∶夹食伤寒者,面青吐逆,浑身发热;或发渴、烦躁头疼,宜用水精丹取之(方见本门),至天明须取下;准前用观音散三、二服补之(方见胃气不和门中),后下薄荷散三、二服方见本门解其寒气。

如渐有退候,恐余热未退,宜进七宝轻青丹三二服(方见单伤寒门中),间以人参散三、二服调之。(方见本门。)《石壁经》三十六种夹食伤寒候歌∶(《凤髓经》注云∶坯煎散表,方见夹惊伤寒门中。乌犀膏取方与《玉诀》同,见急慢惊风门中。)夹食伤寒先自热,内中有物伤形节。面上红斑有似丹,(《凤髓经》此三句仍云∶羡自有惊身有热,邪更伤寒来相接,面上红赤亦如丹。)开口时时生燥渴。先表方知医有功,次取赤为神妙诀。微微取动一、两行,脏腑调和自安悦。

此因气血弱,即所食物滞在脾胃,使肌肉上或面上如豆大或指面大赤斑点,主至夜间不眠,多渴。看轻重,先取其积,次和胃气、退热,再看证候调整。

《三十六种》内夹食伤寒候云∶此候宜服白附子散。(方见夹惊伤寒门中。)《小儿形证论》四十八候夹食伤候云∶此候面上有点子,多作疹。

《仙人水鉴》∶孩子伤寒与热不同,有三、两说。因奶寒亦号食伤寒;热气逼之为病伤寒。二途各使此方。

救疗孩子食伤寒且疗乳母法。

附子充汤煮黄鸡,肉擘细姜葱去皮,更入牙硝三二分,充汤早吃治孩儿。

上附子煎汤去滓,煮黄雌鸡肉,入葱白、姜、牙硝作羹,空心食之。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又治虫积、食积、胎积、惊积,恶物、食伤。水精丹方天南星(一钱) 滑石(各生为末二钱) 水银粉(秤半钱) 芜荑(取仁,一百片) 巴豆(五十粒,去壳,不去油)上先研巴豆令极细,次下芜荑仁复研,方入众药,研令极匀,以烂饭为丸如○大。每服三丸、五丸,以岁数加减。米汤泡生葱吞下,服时须令婴孩小儿空心,不可吃乳食,稍饥方可进药。如膈上有物食,势须吐出。

如膈下有食,方得转泻。切忌生硬米实、肉食等物,近夜临卧服尤佳。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婴孩小儿夹食伤寒,又治夹惊伤寒、温壮等。薄荷散方杜薄荷(半两,去粗梗、取嫩者) 羌活 全蝎(炒) 麻黄(去节) 僵蚕(直者去丝,炒) 天竹黄(各一分)甘草(半分,炙) 白附子(半钱)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煎十数沸服。

汉东王先生《家宝》治夹食伤寒取下,欲补虚、调胃气、进乳食、止吐泻。人参散方人参 莲肉(去心,焙) 茯苓(各一分) 黄 (半两,槌,蜜水拌炙) 甘草(炙,二钱)上为末。每服婴孩一字,二、三岁半钱,四、五岁一钱,以水一药注或半银盏,入枣子半片,煎十数沸服。

夹惊伤寒第十一

《巢氏病源》小儿伤寒兼惊候∶伤寒是寒气客于皮肤,搏于血气,使腠理闭密,气不宣泄,蕴积生热,故头痛体疼而壮热也。其兼惊者,是热乘心。心主血脉,小儿血气软弱,心神易动,为热所乘故发惊,惊不止则变惊痫也。

茅先生有小儿中兼惊伤寒候∶大热狂躁,荒虚乱言,上渴,此候因惊热候传此。所治者,急用麦汤散三服(方见本门中,)微汗出;次日下朱砂膏二服,(方见惊积门中。)热渐退;第三日下青金丹,(方见本门中。)通三次用匀气散、(方见胃气不和门中。)醒脾散(有二方,一方见胃气不和门,一方见慢脾风门中。)相夹与服。第四日身犹有伏热,即下大附散(方见慢惊风门中)。夹回阳散与服,(方见本门。)即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