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幼幼新书
19088900000064

第64章

张涣又方枣叶汤枣叶(一两,切细,焙干) 黄芩 柴胡(去苗)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生姜二片,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伤寒证治》疗小儿天行,壮热咳嗽,心腹胀满。五物人参饮子人参 甘草(炙。各半两) 麦门冬(一两半) 生地黄(一两半。如无,只用干地黄半两)上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之。(出《外台》及张涣,皆以此治热病。)《伤寒证治》又方八物麦门冬饮子麦门冬(三两) 甘草(炙) 人参(各一分) 紫菀 升麻(各二两) 贝母(一分,生)上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茅根半握,煎至七分,去滓,再入竹沥少许,重煎匀服。(出《外台》)《伤寒证治》疗小儿天行,头痛壮热。八物吴蓝饮子吴蓝 大青(各二两半) 甘草(炙) 麦门冬(去心。各三分) 茵陈(一分半) 栀子仁(十五枚)上件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芦根半握,生姜五片,煎至七分,去滓服。(出《外台》)《伤寒证治》疗小儿天行,五日以后热不歇。枣叶饮子枣叶(半握) 麻黄(半两) 葱白(切,一合)上豉一合,童子小便二盏,煎至一盏,去滓。分二服。(出《外台》)《活人书》水解散 治天行头痛、壮热一、二日,兼治 疮末出烦躁,或出尚身体发热者。

麻黄(四两,去节) 大黄 黄芩 桂心 甘草(炙) 芍药(各二两)上捣为粗末,患者以生熟汤浴讫,以暖水调下二钱,相次二服,得汗利便瘥。强实人服二方寸匕。此调风实之人,三伏中亦宜用之,若去大黄,即春夏通用。

《朱氏家传》∶解利伤寒,四时气疫,上焦虚热,心神恍惚,脾胃不和,饮食无味,口苦舌干,浑身烦闷。人参散人参 茯苓 羌活 独活 桔梗 知母 麻黄(去根节) 枳壳(麸炒,去瓤) 甘草(炙) 川芎 陈皮(去白)白术 浓朴(姜汁制) 茱萸(水煮) 桂心(不见火) 前胡 削木 甘草(节)上件各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枣煎至七分。如要出汗,葱白、豆豉、生姜煎服。嗽入杏仁、麻黄同煎。小儿入薄荷煎;妇人止入生姜煎。岚疟用柳桃条二七节同煎。

温病第四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之。寒气入肌肉,当时不即发,至春得暖气而发,则头痛壮热,谓之温病。又冬时应寒而反暖,其气伤人即发,亦使人头痛壮热,谓之冬温病。凡邪之伤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小儿虽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之气,所以感病也。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下利候∶温病下利者,是肠胃宿虚,而感于温热之病,热气入于肠胃,与水谷相搏,肠虚则泄,故下利也。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鼻衄候∶温病鼻衄者,热乘于气而入血也。肺候身之皮毛,主于气,开窍于鼻。温病则邪先客皮肤而搏于气,结聚成热,热乘于血,血得热则流散。发从鼻出者,为衄也。凡候热病,鼻欲衄,其数发汗,汗不出。或初染病已来都不汗,而鼻燥喘,鼻息气有声。如此者,必衄也。小儿衄血,至一升数合,热因得歇;若至一斗数升,则死矣。

《巢氏病源》小儿温病结胸候∶凡温热之病,四五日之后,热入里,内热腹满者,宜下之。若热未入里,而下之早者,里虚气逆,热结胸上,则胸痞满短气,谓之结胸也。

仲景论冬伤于寒,春为温病。

太医局柴胡石膏散 治时行温疫,壮热恶风,头痛体疼,鼻塞咽干,心胸烦满,寒热往来,痰实咳嗽,涕唾稠粘方。

柴胡(去苗) 石膏 前胡(去苗) 干葛(锉) 赤芍药(各五十两) 黄芩 桑根白皮(锉) 荆芥穗(去土。

各三十七两半) 升麻(二十五两)上为粗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入生姜三片,豉十余粒,同煎七分,去滓。稍热服,小儿分作三服。更量大小加减,不计时候。

太医局人参羌活散 治小儿寒邪温病,时疫疮疹,头痛体疼,壮热多睡,及治潮热烦渴,痰实咳嗽方。

人参 羌活 独活 柴胡(并去苗) 芎 枳壳(去瓤,麸炒黄)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两) 前胡(去芦头) 桔梗 地骨皮(去土) 天麻(酒浸,炙。各半两)上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七分,入薄荷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不计时候。

太医局升麻葛根汤 治大人、小儿时气温疫方,与伤寒钱乙方同。

《三十六种》夜热昼凉温病候,用除温散方。

大黄 朴硝(研。各一分) 牵牛粉(半两) 槟榔(二个)上件为末。每服半钱,煎黄芩汤调下,临卧时服。

《庄氏家传》∶春间疫气欲作,为先气壅畏风,痰嗽头昏,鼻寒困闷,是其疾也。当先以甘桂汤理之,凡春气动,先以此汤驱之,无问大人、小儿也。此方赵彦祖朝散传之杜顺甫中散,余与杜季子、季杨同官尉氏,因求得之。本名五胡,余恶而易名为甘桂汤。

甘草(炙) 官桂(去皮) 五味子 黄芩(各一两半) 柴胡(四两)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五片,煎七分,去滓温服。以二服滓再合煎一服。政和二年壬辰,余在澧阳,是春疫疾大作,诸小儿服此药皆免。

《王氏手集》防风散 解时疫温病,咳喘烦渴,头痛体疼,目涩多睡,肌肉蠕动,痰逆忪悸。

防风 川芎 甘草(炙) 香白芷(各二两) 菊花(一两)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煎荆芥汤调,放温服。

热病第五

仲景论冬伤于寒,夏为热病。

《外台》黄帝曰∶伤寒热病死候有九,四曰老人婴儿热病腹满者死。

《圣惠》云∶小儿热病者,是冬时严寒,人有触冒寒气,入于肌肉,当时不即发,至夏为热病。凡邪之伤人,皆由触冒,所以感之。小儿虽不能触冒,其乳母抱持解脱,不避风邪,冷热气所感病也。

《千金》升麻汤 治小儿伤寒变热毒病,身热、面赤、口燥、心腹坚急,大小便不利。或口疮者;或因壮热,便四肢挛掣惊,仍成痫疾,时发时醒,醒后身热如火者,悉主之方。

升麻 白薇 麻黄(去根节) 葳蕤 柴胡 甘草(炙。各半两) 黄芩(一两) 朴硝 大黄 钩藤(各六铢)上十味 咀,以水三升,先煮麻黄,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一升。儿生三十日至六十日,一服二合。六十日至百日,一服二合半。百日至二百日,一服三合。(《伤寒证治》亦以此治热病。)《圣惠》治小儿热病,头痛口干,身体壮热,心神烦躁。宜服解肌散方麻黄(三分,去根节) 葛根(锉) 赤芍药 黄芩 川升麻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入葱白五寸,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令有汗出即瘥。

《圣惠》治小儿热病,心烦壮热,口干多渴。宜服茵陈散方茵陈 麻黄(去根节) 赤芍药 甘草(炙微赤,锉) 黄芩 葛根(锉。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增减温服。汗出为效。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热惊悸。石膏散方石膏(细研) 川大黄(锉碎,微炒)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大青 黄芩 栀子仁 知母 葳蕤 川升麻葛根(锉) 龙胆(去芦头。各一分)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热疾,头痛,心躁,眼黄。吴蓝散方吴蓝 大青 芦根(锉) 石膏(细研。各一两) 甘草(炙微赤,锉) 麦门冬(去心,焙) 黄芩(各三分)茵陈 栀子仁(各半两)上件药捣,粗罗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热不解,大小肠秘涩,心胸闷乱。犀角散方犀角屑 赤芍药 黄芩 川升麻 栀子仁 地骨皮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麦门冬(去心) 川大黄(锉,微炒。各三分)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一钱,以水一小盏,煎至五分,去滓。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温服。

《圣惠》治小儿热病,心神狂躁,身热如火,头痛烦渴,眠卧不得。真珠散方真珠(末) 马牙硝 龙齿 寒水石 太阴元精石(各一分) 铅霜 朱砂(各半两) 牛黄 麝香(各半分)上件药,都研令细。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皮肤壮热。子芩散子芩 川升麻 栀子仁 大青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圣惠》治小儿热病,壮热心闷。牛黄散方牛黄(半分) 朱砂(各细研) 茯神 栝蒌根(锉) 苦参(锉) 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上件药捣,细罗为散,入研了药,都研令匀。不计时候,以新汲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以意增减。

《圣惠》又方胡黄连 栀子仁 牛黄(细研) 甘草(炙微赤,锉。各半两) 子芩(一两)上件药捣,细罗为散,研入牛黄令匀。不计时候,以蜜水调下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渴头痛,壮热不止方。

生地黄(汁,三合)上入生蜜半合和匀,时时与一合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烦渴方。

上取栝蒌根末,不计时候,以乳汁调半钱。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圣惠》治小儿热病,腹胀大肠不通方。

上用牵牛子半两,微炒,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橘皮汤调下半钱,稍利为效。量儿大小以意加减。

张涣治热病石膏散方石膏 白茯苓 干葛根(各一两) 甘草(炙) 黄芩 芍药(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小盏,入竹叶、薄荷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又方地黄散生干地黄(一两) 枣叶(一握,洗,焙干) 栀子仁 黄芩 陈橘皮(汤浸,去白。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入葱白、盐、豉各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治小儿热病口干,心神烦躁。真珠散方真珠(末) 牛黄 龙脑(各一钱,并细研) 瓜根 茯神 朱砂(研,水飞。各半两) 马牙硝 寒水石(并为细末。各一分)上件一处拌匀。每服半钱,蜜水调下,量儿大小加减。

张涣又方犀角饮子犀角屑 川大黄(炮,细锉) 川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 人参(去芦头) 甘草(炙。各半两)上件捣,罗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竹叶三片,煎至五分,去滓。放温服。

张涣又方地骨皮散地骨皮(洗,焙干) 川大黄(微炮) 黄芩(各一两) 麦门冬(去心) 黄 甘草(炙。各半两)上件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八分一盏,荆芥少许,煎至五分,去滓温服。

伤风第六

钱乙论∶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不散,有下证,当下大黄丸主之。大饮水不止而善食者,可微下,余不可下也。(大青膏方,见惊热门中;大黄丸方未见。)钱乙论∶伤风手足冷者,脾脏怯也。当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大青膏方见同前;益黄散方见胃气不和门。)钱乙论∶伤风自利者,脾脏虚怯也。当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证,大黄丸下之。下后,服温惊丸。(大青膏方见惊热门;调中丸方见胃气不和门;温惊丸方见一切惊门;大黄丸方未见。)钱乙论∶伤风腹胀者,脾脏虚也,当补脾,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塌气丸方见胃气不和门;大青膏方见惊热门。)钱乙论∶伤风兼脏者,兼心则惊悸;兼肺则闷乱,喘息哽气,长出气嗽;兼肾则畏明。各随补母脏,虚见故也。

钱乙论∶伤风下后余热者,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也。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白术散方见胃气不和门。)钱乙论伤风吐泻身温云∶乍凉乍热,时多气粗,大便黄白色,呕吐,乳食不消,时咳嗽;更有五脏兼见证,当煎入脏君臣药,化大青膏,后服益黄散。如先曾下,或无下证,慎不可下也。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食也。(二方并见,同前。)钱乙论伤风吐泻身热云∶多睡,能食乳,饮水不止,吐痰,大便黄水。此为胃虚热渴吐泻也。当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止后用发散药。止渴多服白术散,发散大青膏主之。(二方并见,同前。)钱乙论伤风吐泻身凉云∶吐沫、泻青白色,闷乱、不渴、哽气、长出气、睡露睛,此伤风荏苒轻怯,因成吐泻,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证多病于春冬也。(二方并见,同前。)《玉诀》小儿伤风候歌∶鼻塞伤风肺受寒,喘咳惊啼卧不安。颊赤口干频发热,吐泻邪攻脏腑传。

此患先与解热,后下风涎,次平胃气,故无误也。

《博济方》治小儿外伤风冷。解肌浓朴散浓朴(去皮,以姜汁涂,炙令香) 苍术 陈橘(去瓤。各一两) 干姜(三分) 甘草(半两)上件同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盏,入姜钱二片,枣一枚,同煎至六分,热服。

《刘氏家传》治小儿伤风伤寒,浑身壮热,咳嗽痰盛。麦汤散麻黄(去根节,生姜汁浸一宿) 知母 石膏( 赤) 葶苈(隔纸炒) 地骨皮 杏仁(汤浸,去皮尖,别研)滑石(末。各等分)上为末。每服半钱,煎小麦汤调下。

《刘氏家传》惊调散 治大人、小儿、老少,但是诸般伤寒、伤风,体虚烦热,上膈有涎,烦躁不省人事。

荆芥穗(一两,微炒,焙,末之) 麝(半钱) 脑(一字)上将脑、麝各研入药,令匀。每服好茶半盏,调半钱,和滓服。重者一钱,小儿少许,不计时候。

《张氏家传》小儿伤风,浑身诸般壮热。七宝散天麻(炙) 白僵蚕(微炒) 羌活(各一钱) 蝎 麻黄(去节) 白附子(各一分) 麝(少许)上为末。每服半钱、一字,用生姜、薄荷、蜜水调下,大小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