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葬和疑冢--曹操建72座陵寝之谜
中国古代的皇帝们,生前尽享荣华富贵,而且在死前都会给自己打造一个富丽堂皇的陵寝,以便死后继续尊荣。不过,曹操在丧葬上有别于历代帝王。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比帝王低)。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
据说,曹操一生提倡节俭,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媳妇(曹植妻)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裁”。宫廷中的各种用过的布料,破了再补,补了再用,不可换新的。有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财物短缺,曹操不穿皮革制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又据传,曹操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他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为防止自己死后出现这种惨状,他一再要求“薄葬”。
为了防止盗墓,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他生性多疑。生前,他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所以他打造了很多处陵寝。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各个城门抬出。
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传说,军阀混战年代,东印度公司的一个古董商人为了寻找曹操的真墓,雇民工挖了十几座疑冢。除了土陶、瓦罐一类的东西外,一无所获。
1988年《人民日报》发表一篇文章《“曹操七十二疑冢”之谜揭开》说,“闻名中外的河北省磁县古墓群最近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过去在民间传说中被认为是‘曹操七十二疑冢’的这片古墓,现已查明实际上是北朝的大型古墓群,确切数字也不是72,而是134。”关于疑冢的说法便被确证不是准确的了。
关于曹操尸骨到底埋于何处,后人也有诸多研究和猜测。据诗曰:“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所以许多人由此推断,曹操墓是在漳河河底。
又据《彰德府志》载,魏武帝曹操陵在铜雀台正南5公里的灵芝村。据考察,这也属假设。
还有一种说法是,曹操陵在其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
据《魏书·文帝纪》载:“甲午(公元220年),军治于谯,大飨六军及谯父老百姓于邑东。”《亳州志》载:“文帝幸谯,大飨父老,立坛于故宅前树碑曰大飨之碑。”曹操死于该年正月,初二日入葬,如果是葬于邺城的话,那魏文帝曹丕为何不去邺城而返故里?他此行目的是不是为了纪念其父曹操?《魏书》还说:“丙申,亲祠谯陵。”谯陵就是“曹氏孤堆”,位于城东20公里外。这里曾有曹操建的精舍,还是曹丕出生之地,此外,又据记载:亳州有庞大的曹操亲族墓群,其中曹操的祖父、父亲、子女等人之墓就在于此。由此推断,曹操之墓也当在此。但这种说法也缺乏可信的证据,遭到许多人的质疑。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的高陵经考古发掘得到确认。这座墓虽然曾多次被盗掘,但仍幸存一些重要的随葬品和一些碑铭文。这些出土的材料为研究确定墓主身份提供了重要的、最直接的历史依据。尽管如此,还是存在一些争议。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可能有了更深的认识。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算是他的明智之举吧。
趣味链接:曹操高陵被发现
高陵,三国魏武帝曹操陵寝。高陵的具体位置,唐朝以后争议颇多,宋代以来有七十二疑冢之说。2009年12月,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确认,但仍然存在争议。高穴村高陵墓平面为甲字形,坐西向东,是一座带斜坡墓道的双室砖券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主要由墓道、前后室和四个侧室构成。斜坡墓道长39.5米,宽9.8米,最深处距地表约15米;墓圹平面略呈梯形,东边宽22米,西边宽19.5米,东西长18米;大墓占地面积约740.78平方米。
歌女来莺儿--唯一让曹操流泪的女人
东汉时,在帝都洛阳有个色艺俱佳的歌舞妓,名叫来莺儿,名气很大,来看她的人络绎不绝。来莺儿生性孤高雅洁,在台上和台下判若两人。台上,她热情奔放,能使她的听众和观众近乎疯狂;台下,她却沉默寡言,又使得想一亲芳泽的人,不得不偃旗息鼓。
曹操是个爱江山、爱人才、也爱美女的人。他久闻来莺儿的大名,也非常想见识一下。于是他乔装打扮一番就去洛阳城里找来莺儿。来莺儿婉转的歌喉与曼妙的舞姿,曹操也被征服了。
这一年,董卓火烧洛阳,迁都长安。来莺儿顿失依凭,孤苦伶仃,无处可去。
来莺儿是幸运的,因为她及时获得了曹操的赏识。否则,董卓的这把火,恐怕她就在洛阳的这场浩劫中枯萎飘零得无影无踪。
在混乱的世局中,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来莺儿也跟着曹操过着飘泊的生活,她成了军中歌舞姬中的一员,用她们的演出来鼓舞士气。虽然她并不喜欢,但是天下滔滔,哪里是她的安身立命之所呢?她也只能如此。同时她也试着在战争的空隙里,以她的歌舞,为曹操调剂身心,以报答他的收养之恩。
不过感情从来不是理智的。一个英俊的身影闯进了来莺儿的眼帘,深入心底。他便是曹操府中的侍卫王图。她不顾一切地爱上了他。这个时候的曹操正忙于军国大计,也周旋于众多美女之间,无暇顾及来莺儿,所以并不知道他们俩的事情。
来莺儿喜欢的这个王图,魁梧而机警,一表人才,在丞相府中颇得曹操的赏识。曹操有意给他有升迁的机会,派他带领一组人马,深入敌境,窥探敌人的虚实以及囤粮的处所。这是一项十分危险、艰巨的任务,王图对顺利完成任务、全身而退的把握不大。王图把情况告诉了来莺儿,面对生离死别的情人,想到渺不可知的未来,来莺儿泪流满面地抱着王图,不肯放手。不觉鸡啼天晓,已然错过了深夜出发的时间。
军令如山,王图被押入大牢,叛处死刑,侯令斩首示众。
人们总是讲英雄救美,当然偶尔也有美人救英雄。在曹操那里至少就有两起,一起是蔡文姬救董祀,一起就是现在的来莺儿救王图。
来莺儿跪在曹操的面前,显得是那样仓白无力,她反复讲:“愿代王图一死……”也说出了她与王图的私情。
死是容易的,但活着的人敢于将自己最见不得人的东西公之于众,也需要很大的勇气。
曹操在他的雄才大略背后,也隐藏着极大的孤独。他对人世间的至情和至性,似乎有着超乎常人的鉴别能力。对来莺儿的真情流露,十分感动。
但曹操还出了一道题--让来莺儿在一个月内训练出一个小型歌舞班,便同意来莺儿可以代情人一死。他想通过这件事情进一步测试来莺儿的真情挚爱。
开始了。来莺儿愉快而坦诚的开始,除了救情郎的命以外,她也希望在自己死后,有人来接自己的班,为曹操分忧解难,以报答曹操的恩情。
一个小型的歌舞训练班在曹操的丞相府中紧张的训练,来莺儿挑选了七位具有歌唱及舞蹈天赋的侍女,夜以继日地进行训练,从乐理、音质到舞姿、道具,尽其所知与所能,毫不保留地传授。七位歌舞侍女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潘巧儿更是出类拔萃,几乎可以追上来莺儿的水平了。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这是曹操给她的规定。本以为完成不了的,想不到都完成了。
训练结束了,她们进行了回报演出,曹操很满意。来莺儿代情而死的时机也到了。来莺儿坦然向曹操复命。这时曹操忽然有一丝怜悯袭上心头,看着这位如花似玉的美人儿顷刻之间即将在人间消失,不禁脱口而出地说:“其实你可以不死啊!”
来莺儿根本不曾重视曹操话里的一线生机,只是幽幽地说:“天下哪有这种道理,身犯重罪可以逍遥法外,不但本身难以自处,丞相又如何统御群下;再说贱妾有负丞相厚恩,也无颜苟活人世。”
曹操默然良久,非常激动,眼前的女子,已经大难临头,还为别人着想,为曹操着想,真是一位奇女子。
曹操默然良久,问道:“你想不想与王图再见一面?”
万万没有想到,来莺儿自有她的一套爱情逻辑,她说:“当我决心代情人一死时,我与他的情感就已经圆满地结束了,相见无补于事,不如不见!”
曹操非常感动,心想自己位高权重,却不曾找到一个可以心甘情愿为自己慷慨赴死的红颜知己。他黯然神伤,对来莺儿说:“等我放了王图后,再通知你吧!”
来莺儿走后,曹操迅速传见了王图。王图却坦率地告诉曹操,他对于来莺儿只是逢场作戏而已,并没有真正的爱情可言。曹操火冒三丈,一脚踢倒王图,本想将他处死,但又答允了来莺儿不杀他,只好将他逐出丞相府。
曹操想,如果他把事情的真相告诉来莺儿,即使能够阻止她赴死的决心,勉强地活下去,但她一定会比死去更痛苦。
曹操打定了主意,便对来莺儿说:“王图已经释放,逐回家乡。念在你一片真情,且训练歌舞妓有功,可以不死!”
来莺儿感谢曹操的成全,却不愿接受饶她不死的恩惠。她郑重地向曹操行了跪拜大礼,转身而去,去得那样坚决,去得那样坦然。望着她的背影,一生不知经过多少大风大浪的曹操,此刻也不由自主地感到一阵凄切,流下了两行泪水。
这是他第一次为女人流泪,也是最后一次为女人流泪。这在封建时代是了不起的壮举。从帝王到大官、有钱的大商人等,死后一般都会让妻妾或殉葬、或守节。曹操却让她们全都再嫁。
趣味链接: 曹操著名的“二哭”
曹操在历史上留下过两次著名的“哭”。第一次是“哭典韦”,第二次是“哭郭嘉”。
哭典韦:“《三国演义》第十六回说道:张绣降而复反,曹操幸亏典韦死拒寨门,才得以保全性命,其长子曹昂、爱侄曹安民也死于乱军之中。脱险后,曹操设祭祭奠典韦,“哭而奠之”,并对诸军将士说,“吾折长子、爱侄,俱无深痛;独号泣典韦也”,结果,“众皆感叹主公之爱士,过于亲子”。曹操“哭典韦”一则是因为典韦因为救他而死,二则是安抚军士。
哭郭嘉:郭嘉是曹操第一谋士,深得曹操的喜爱。《三国演义》记载曹操赤壁兵败后,曹仁置酒与操解闷。众谋士俱在座。操忽仰天大恸。众谋士曰:“丞相于虎窟中逃难之时,全无惧怯;今到城中,人已得食,马已得料,正须整顿军马复仇,何反痛哭?”操曰:“吾哭郭奉孝耳!若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遂捶胸大哭曰:“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江东二乔--嫁给短命英雄的姐妹花
二乔是三国时期吴国的一对姐妹花,她们分别嫁给了当时赫赫有名的两位英雄:孙策和周瑜。
乔家姐妹出生于庐江郡的皖县,她们的姓本作“桥”,不过史书没有记下她们的全名,后人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她们长得很美。见过她们的人都以为是见到了仙女,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她们的美名竟传遍了吴国,甚至传到了魏国。
吴侯孙策是当时远近闻名的“虎将”,周瑜也是当世英雄,容貌俊秀,精于音律,有句名谚叫“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他,一直流传到现在。所以孙、周两位,不仅仅是有才华,而且还长得帅,前途一片光明。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了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周瑜的协助下,一举攻克皖城。乔家姐妹花的家便在皖城东郊。孙策都攻下城了,一直仰慕着两位姑娘的美名,便慕名去求亲。周瑜也跟他一道去了。
大乔、小乔都美若天仙,一般人都分不清谁是大乔谁是小乔。孙策和周瑜一看,也分不清。孙策便找周瑜商量:“公瑾,我俩一块儿长大,情同手足。我比你大几天,干脆这样,我娶大乔,你娶小乔。”周瑜欣然同意。
二乔的父亲乔公看到这两位将军器宇不凡,战功赫赫,也有意把自己的这俩宝贝闺女嫁给他们二人。于是,孙策娶了大乔,周瑜娶了小乔,热热闹闹地成了亲。
这下孙周二人也更亲了,是“连襟”。孙策还不忘调侃周瑜,说:“乔公二女虽然光彩照人,不过,得到了我们两个人做乘龙快婿,也算快慰了吧!”
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也堪称是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孙策和大乔成亲后,孙策忙于开基创业,东征西讨,陪妻子的时间很少,所以大乔大部分在等待和离别中度日。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了一场,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刺成了重伤。孙策生命垂危,赶紧回到吴国,派人寻请华佗医治。不过他运气太差了,华佗刚好已离开吴国往中原去了,只有他徒弟在吴国。华佗徒弟说,孙策中的箭,箭头是有毒的,毒素已进入体内,没得治了。真是天妒英才,孙策也遗憾,自己不是死在激烈的战场,而是死在一个穷途末路的人手中。这位被曹操称为“虎儿”的英雄,死时年仅26岁。孙策死后,大乔的日子是清苦和寂寞的。她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她也只能含辛茹苦,抚育遗孤。
小乔的命要比她姐姐的稍微好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11年。孙策死的时候,把自己的弟弟孙权托付给周瑜和张昭。在这11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不过他心理承受能力修炼得不好,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据说是为了荆州的借还问题,周瑜最后是活活被诸葛亮给气死的,年仅36岁。
三国时有一场很精彩的赤壁之战。这场战役中,孙刘联军大败曹操军队。三国鼎立,孙刘又如何联合起来的呢?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二乔。
诸葛亮说曹操攻江南,有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得到传闻中美艳绝伦的乔家姐妹花。说曹操曾在漳河建造了铜雀台,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充实在里面。说曹操曾经发誓:“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现在他挥兵江南,其实只是为二乔。
诸葛亮对周瑜说,既然曹操是看中了你们吴国的两位美女,那你干脆去把她们找来,花些钱买下她们,然后派人送给曹操呢?曹操得到这两个女子,称心满意,一定就会班师回朝了。这是范蠡献西施的计,你就快些执行吧。
周瑜问道:“曹操想得二乔,你有什么证据呢?”
诸葛亮不慌不忙地说:“曹操的儿子曹植曾奉曹操的命令作《铜雀台赋》,文中写道:‘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这不明摆着么?”
周瑜已气得脸红脖子粗了。诸葛亮还故意装傻刺激他:“汉朝的天子们还经常派公主去和亲呢,你现在怎么可惜起两个民间女子来了呢?”
周瑜说道:“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策的妻子,小乔就是我的妻子。”
就这样诸葛亮装疯卖傻,激怒了东吴的决策人物,把东吴拖向赤壁战场,直接承担了曹操的强大压力,才使得立足未稳的刘备,获得一个喘息的机会。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周瑜为了保护二乔,同意了与刘备联合对抗曹操。二乔心里也是充满感激的吧。
趣味链接:曹操建铜雀台 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