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这场大爆炸,又不像一般的炸药爆炸,在爆炸之前还有征兆出现。皇帝的司礼太监刘若愚是这次大灾变的目击者之一,在他所著的《明宫史》一书中,详尽地记述了这场巨大灾变。据他记载:5月2日夜里,前门角楼出现“鬼火”,发出青色光芒,有好几百团之多,飘忽不定。不一会儿,鬼火合并成一个耀眼的大团。另一本书记载:在事发之前,后宰门的火神庙中忽然传出音乐,一会儿声音细些,一会儿声音粗些。守门的内侍刚要进去查看,忽然有个大火球一样的东西腾空而起,俄顷,东城发出震天的爆炸声,在爆炸中有许多人失踪。有一位新任总兵拜客,走到元宏寺大街,只听一声巨响,他和他的7个跟班,连人带马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还有西会馆的熟师和学生一共36人,一声巨响之后,也没了踪迹。据说,承恩街上有一抬八人大轿正走着,巨响后,大轿补打坏扔在街上,轿中女客和8个抬轿的轿夫都不知去向。更奇怪的是,菜市口有个姓周的人,正同6个人说话。巨响之后,他的头颅突然飞去,尸体倒在地上,而他身边的6个人却安然无恙。爆炸之时,许多大树被连根拔起,掉落在远处,石驸马大街有一尊千斤重的大石狮子,几百人都推移不动,居然被一卷而起,落在10里外的顺成门外。猪马牛羊、鸡鸭狗鹅更时纷纷被卷入云霄,又从天空中落下。据说长安街一带,纷纷从天上落下许多人头来,德胜门一带落下的人的四肢最多。这一场碎尸雨,一直下了两个多小时。木头、石头、人头、人臂以及缺胳膊断腿的人、无头无脸的人,还有各种家禽的尸体,纷纷从天而降,真是骇人听闻。同时据记载:这次遇难者,不论男女,不论死活,也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在路上,很多人衣服鞋帽尽被刮去,全都是赤身裸体,一丝不挂。一篇当时的人写的笔记记载着这么一件事:在元宏街上有一乘女轿经过,只听一声震响,轿顶被掀去,女客全身的衣服都被刮走,赤裸裸地仍旧坐在轿中,全身竟没有一丝伤处。他们的衣服都被吹到哪里去了呢?据说事后有人发现,衣服全都飘到了西山,挂在树梢上。昌平县校场落的衣服堆成小山,其中器皿、衣服、首饰、银钱都有。这些现象至今无人解释,而且有可能被古人加上了渲染、夸大的成分。但从记载来看,像“脱衣”这样奇异的现象应该确实是存在的。
至于为什么会发生这次大爆炸,至今仍然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有人说明代自永乐年起火器制造就有了很大发展,火药大都由王恭厂制造,可见王恭厂当时是作为工部制造、储存火药的火药库。有可能是火药库爆炸引起了这场灾难,后来又被人夸大的记述,所以出现了现在的面目。又有人认为,这个三百多年前发生和事件其谜底与不明飞行物有关。三位美国科学家提出这是一个由反物质组成的陨石,意处地闯入太阳系,才导致了这场灾难。不过,仍有许多科学家持反对意见。假定是反物质,那么记载中的“不焚寸木”又怎么解释呢。看来历史谜底的彻底解开还需要时间
趣味链接:人类历史上的三大自然之谜
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次惊心动魄的灾难,但都莫过于解不开的自然灾难之谜,被人们称为世界三大自然之谜的是(1)3000多年前印度“死丘”事件--大约发生在距今3600多年前的某一天,位于印度河中央岛屿的一座远古城市的居民几乎在同一时刻全部死去,古城也随之突然毁灭。(2)1908年6月30日俄罗斯西伯利亚通古斯大爆炸--1908年6月30日上午7时17分发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埃文基自治区的大爆炸。爆炸发生于通古斯河附近、贝加尔湖西北方800公里处,北纬60.55度,东经101.57度,当时估计爆炸威力相当于10~15百万吨TNT炸药,超过2150平方公里内的6千万棵树焚毁倒下。(3)1626年北京王恭厂大爆炸。
这三大事件发生的原因引起人们浓厚兴趣,科学家进行了深入研究,但至今仍是莫衷一是。
拨乱反正--万历皇帝平反集体冤案
万历即位后,平反了一桩明王朝上最大的集体冤案,下诏为“靖难”中为建文帝效忠而惨逝世的诸臣建庙祭奠,如徐达的宗子徐辉祖、被诛杀十族的方孝孺以及卓敬、卢迥等人,并对他们的后裔给予抚恤。
终明一朝,总在不断地制作冤案然后平反,再制作冤案再平反循环。一般说来冤案平反的周期并不长,有些是制作冤案的天子自己“拨乱反正”,有的是先帝逝世后,新天子登基后,马上用平反来收拾人心,也就几十年左右。而建文朝诸忠烈被杀是十五世纪初,此时到万历平反,已是十六世纪末,将近两百年,时间也太长了点。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帝系在明成祖朱棣那里拐了弯,产生变故,帝位从长房建文帝那里转移到第四房燕王朱棣那里。朱棣不起兵“靖难”夺了山河,他的后裔不可能当天子,万历也顶多是个餍饫终日的藩王而已--明朝的一旦改写,有没有万历帝朱翊钧这个人存在还难说,万历帝当然要感谢自己祖宗起兵篡位。
朱棣当年以“靖难”、“清君侧”之类的名义造反,攻陷了南京城,建文帝化装成和尚远遁,朱棣谎称建文已经自焚致逝世,自己便坐了皇位。他如此做是想极力宣传自己不是篡位,而是公平正当地持续皇位。这显然是在玩骗人的花招,假如自己不想篡位,当时建文的儿子还在,为什么他不做辅佐成王的周公呢?而将人家儿子禁锢了半个多世纪。朱棣无论如何说明,也违背了明朝最重要的政治程序--帝位的嫡长持续制,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严重的违宪行动。所以刘伯温的儿子被朱棣抓获后,依然称朱棣为殿下而不是陛下,而且说:“殿下百世难逃一个篡字。”
因此对成祖朱棣来说,帝位持续的不正当是他一生最大的伤疤,谁揭这个伤疤将会得到最残暴的报复,由此也能阐明他为什么要诛人家十族那样残暴。明末清初的张怡在《玉光剑气集》中说道:“文皇(朱棣谥号为“成祖文天子”)诛杀忠义,不遗余力,虽从来待帝国巨憝,未有若此者。”当时建文朝忠臣被杀后,儿孙或被杀或充军,妻女被发配到教坊司(主管特别行业的机构)当妓女。张怡举例说,茅大芳的妻子在教坊司被侮辱致逝世后,朱棣御笔批示:“着锦衣卫分付上元县,抬往门外,着狗吃了。”黄子澄的四位女支属,被二十几个汉子轮奸,怀了身孕,生了男孩令作妓院的小龟奴,生了女孩,朱棣亲批:“由他不得,长到大,便是一个淫贱材儿。”--这哪是文天子的作派,分明是厉天子、炀天子的作派。
如张怡所说,朱棣对这些忠臣比对敌国的大奸大恶还要毒辣,这也不是没有缘由的。和敌国,俘虏敌国君臣,这是大多数人都能接收甚至加以赞美的壮举,当然可以对俘虏宽厚以示仁义。王朝更替也很好说明,就如朱元璋颠覆元朝,可以说自己是天命所回,由于元政混乱,元朝统治者贪婪残暴是事实,起义兵解万民于倒悬,是替天行道,所以没必要对俘虏那么凶狠。而自己闹家务事,叔叔篡了侄子的位,不能说天命已移,也不能说替天行道。只能说侄子被奸臣们蛊惑、左右做出傻事,起兵是为了捍卫祖宗留下的社稷山河。
那么,要证实“造反有理”,自己不是篡位,要把罪过推到建文帝的臣子身上,是他们离间皇室骨肉,是他们挑唆离间,因此必需严酷弹压。
朱棣的篡位和对建文朝忠臣的残害,是留给他后代子孙最大的累赘。他的儿子、孙子、曾孙即位,都不能也不敢猜忌自己祖先对这一重大历史标题所作出的定性,否则的话就阐明自己屁股下的龙椅来路不正,简而言之,当年造反有理不容猜忌。尽管包含天子在心坎里都明白,那些被成祖残暴迫害的建文旧臣都是忠义之士。在最推重道德礼法的大明朝,一群道义上最值得人尊重的士人,其冤屈却没人敢为其叫冤。--由于这不是简略的刑事案件平反,亦非一般的政治案件翻案,而是直接动摇皇权正当性起源的基本性事件,包含天子在内没谁敢轻易作主。
到了万历帝时,距朱棣篡位已经近两百年了,天子这把龙椅,当年是骗来的,是抢来的还是正当持续来的,已经不重要了,时间让不正当变成了正当。这有点像一个人占领某份本不属于自己的财产,长期无人提出异议,最后相干民事法律认可他对该财产的所有权。帝国已进进暮年,当政者最大的希看是利益格局稳固下往不被人打破。此时,就得大力提倡方孝孺对建文帝的赤胆忠心,也需要一再夸张曾被自己祖先朱棣损坏的程序法。也就是说,当年自己的老祖宗造反有理,现在造反有罪。如此,为方孝孺等建文朝忠臣平反并修纪念碑,既是一种政治需要,而且机会也成熟,对政局不会有负面影响。
万历帝本人对建文帝非常感爱好,他登基后多次问张居正建文帝终极着落,是不是真的往当和尚了。而且让张居正将一首传为建文所写的七律抄写进呈。诗中说道:“沦落江湖数十秋,回来白发已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万历和建文性格有些类似,优柔寡断而文才出众,这大约也是为建文忠臣平反的一个原因,但不是重要原因,重要原因是政治需要。而恢复被朱棣削夺的建文年号,追谥建文为惠宗,也就是说恢复的本来面目,承认建文是正当的天子,彻底懂得这一历史公案,则推迟到崇祯年间,离明亡没几年了。
趣味链接:解说“靖难之役”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曾两次分封诸子为藩王。藩王各拥重兵,其中尤以秦、晋、燕、宁诸王势力最强。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病故,继立为皇太孙的朱允炆对诸王势大难制深感忧虑。燕王朱棣与周王朱橚及齐、代诸王均拥兵自重,多行不法,朝廷孤危。故1399年朱允炆即位后,即与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以燕王势大难图,故削藩自燕王同母弟周王始,周、代、岷、湘、齐诸王先后削夺,湘王自焚,余皆废为庶人。朱允炆令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张信掌北平都指挥使司,加强防燕措施。建文元年六月,齐泰将燕使邓庸下狱审讯,具得燕王将举兵反状,乃发兵逮燕府官属,并密敕张信逮捕燕王。张信为燕王旧部,此时遂降燕,朱棣随即为备。七月,朱棣以计擒杀张昺、谢贵,并命燕府护卫指挥张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夺北平九门,遂据北平。后以尊祖训,诛“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这就是“靖难之役”。
瓦氏夫人--一个让倭寇闻风丧胆的漂亮女人
瓦氏夫人,明代弘治十二年(1499年)出生于广西归顺州(今靖西县)土官之家,壮族。她从小攻读诗书,爱练武术,精通拳术,善于舞剑,懂兵法,有谋略,体强力壮,10余公斤的长矛在手轻如棍条。
瓦氏夫人,原名岑花,她聪敏伶俐,性情豪爽,好打抱不平,助人为乐,长大后嫁与广西田州土官岑猛为妻,改姓为“瓦氏”。岑猛因起兵反明而被两广都御史姚嫫打败,逃至归顺州,被知州岑璋(岑花之父)所杀。岑猛之子邦彦也因岑猛起兵反明而战死,留下年幼的孙儿岑芝。年仅30岁的瓦氏夫人,一要亲自管理州事;一要精心抚育岑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岑芝出征海南,不幸战死,瓦氏又要精心抚育年幼的曾孙大寿和大禄。瓦氏处理州事,有条不紊,州内之事,“躬为规划,内外凛然”。她深明大义,招集流亡人口,发展农业生产,重视教育,安定社会秩序,各方面均有所成就,赢得了族人的爱戴和拥护。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古代称日本)寇侵犯我国江浙沿海地区,海滨数千里同时告急。明朝廷令兵部尚书张经总督各路兵马前往江浙抗倭。张经曾总督两广军事,深知广西俍兵(壮族土官兵)勇敢善战,于是决定征调田州等地俍兵出征。瓦氏以其曾孙大禄等年幼不能胜任军职,请求督府允许她亲自带兵出征,张经素知瓦氏精通武术,机智而有胆略,便准其所请,并授予“女官参将总兵”军衔。
瓦氏夫人怀着与敌决战,保国卫民的决心,率田州、南丹州、归顺州、东兰州和那地州等地俍兵总共6852人,战马450匹(主要是当地的德保矮马),此外,瓦氏夫人带有随从女兵40余名,勇将24名。为了训练士兵的同步配合瓦夫人就叫3人同穿板鞋长期训练终于练成了小鸳鸯阵的合击杀敌的战阵。
瓦氏于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十月中旬左右离开田州东下,先到广西梧州集体中后,从梧州出发,经广东、江西、安微和江苏等地,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初一到达苏州,并在城外枫桥扎营。三月五日,瓦氏被派往松江,三月十二日到达江浙海防第一门户金山卫驻防,成为各路客军中首先到达抗倭前线的部队。 瓦氏夫人率领的广西俍兵隶属总兵俞大猷指挥。她到江浙抗倭,在东起上海县,西至嘉兴府,南自金山卫,北至姑苏城的广阔战场上,参加了大小战斗10余次。其中比较著名的战斗有金山、金山卫之战、漕泾镇之战、王江泾之战等。
此外,瓦氏夫人还参加了柘林之战,盛墩之战,嘉善、双溪桥之战,松江之战,昆山这战,陆泾坝之战,漕河泾之战等。在战斗中,瓦氏夫人使用双剑杀敌,神速如闪电,锐不可当,致使倭寇疲于奔命,死伤累累,倭寇闻风丧胆。俍兵连连告捷,屡建奇功,鼓舞着人民的斗志。“花瓦家,能杀倭”的民谣在江浙沿海广为传颂。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七月初瓦氏夫人终于率俍兵广西俍兵回师田州,不久病死,终年59岁,葬于今田阳县田州镇隆平村那豆屯东北面的岑氏墓地,占地面积860.2平方米,墓前有华表、石狗、石狮及墓碑,墓碑上刻有“明赐淑人岑门瓦氏之墓”。
瓦夫人率俍兵抗倭,驰骋千里,历时半载,时间虽不长,但战功卓著,充分体现了广西各族人民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热情和英雄气概。她是我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出身的不可多得的巾帼英雄,其抗倭爱国精神,是永远值得我们怀念的。
趣味链接:《双刀歌》歌颂瓦氏夫人
明代江苏人吴殳为赞颂她的英勇和剑术的高超,曾写下《双刀歌》:
岛夷缘海作三窟,千万官军皆露骨。
石柱瓦氏女将军,数千战士授吴越。
纪律可比戚重熙,勇气虚江同奋发。
女将军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园月。
麾下健儿二十四,雁翎五十齐翁忽。
岛夷杀尽江海清,南纪至今推战伐。
天都侠少项元池,刀法女将手授之。
乙亥春杪遇湖上,霜髯伟干殊恢奇。
谓予长矛疏远利,彼已慎密须短器。
绥翠堂中说秘传,翔凤六月生双臂。
这首《双刀歌》是对瓦氏夫人骁勇善战的生动写照。在抗倭战争中,由于她英勇杀敌,战功卓著,曾得到嘉靖皇帝的奖赏。《明史》记载云:“(嘉靖)三十四年,田州土官妇瓦氏以俍兵应调至苏州剿倭,隶于总兵俞大猷麾下。以杀贼多,诏赏瓦氏及其孙男岑大寿、大禄银币,余令军门奖赏。”
化妆趣事--看明朝人怎么化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