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
19059600000033

第33章 领导(2)

6.领导的权力

1)领导权力的构成

领导者的权力由两个方面构成:一是组织法定权;二是个人影响权。前者是组织授予并受法律支持的,因而组织控制为权力基础;后者是由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所引起并由群众认可的,因而领导个人控制为权力基础。二者的辩证统一,构成领导的权力基础。领导权力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决策指挥权

领导者实施领导,首先必须有决策指挥权。在正式组织中,领导者都应当在一定职责范围内具有确定目标、设置机构、制定规范和对组织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各个方面的决策指挥的权力。领导者如果不具有这种权力,便无法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也就不可能产生良好的组织效应;如果领导者不能很好地运用这种权力,同样会造成组织危机,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

(2)人事权

人事权是指领导者对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任免等权力。

(3)奖惩权

奖惩权是领导者实现对部属的统辖、控制的主要手段。一个有效的领导者必然十分讲究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戒的艺术。但奖励与惩戒的性质是不同的,从而又形成两种不同的权力。

(4)统御权

这种权力主要来自于领导者的组织管理才能,这是领导者个人影响力的基本方面。有的人往往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待人处事的能力,遇事能够及时拿出有效办法,并善于体察人们的思想变化,找到消除人们之间分歧和冲突的有力手段并从而获得别人对他的敬畏,形成统辖、统御他人的一种实际权力。

(5)专长权

专长权是由领导的特殊技能或某些专业知识而形成的权力。它来自下级对上级的信任和尊敬,即下级相信领导者具有他们所需要的智慧和品质,具有某种专门的知识、技能和专长,能为他们的工作指明方向,实现组织和个人的共同愿望和利益。

2)权力的特点

(1)法定权力的强制性

任何一级领导都有明确的责任范围,在职权范围内,领导者有决策权和指挥权。法定权力是法律或组织机构规定的,被管理者必须服从。

(2)非法定权力的动态性

非法定权力是指个人的威望和影响力。在领导实践中,随着个人素质的提高、经验的积累、威信的形成,影响力是会变化的,有的领导者由于业绩显著,影响力会扩大,从而更有利于法定权力的使用。反之,有的领导者工作失误,业绩平平,无所作为,自身素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威信会降低,实际权力也可能缩小。

(3)领导权力使用的多层次性

首先,各层次的领导者有各自的权力范围。科学的领导是分层负责,各行其权,正常情况下不应超越自己的权力范围。其次,同一层次的领导活动,也要将权力划分为若干层次。领导工作的实施是一个系统,领导者既要善于集权,又要善于分权,只有权力范围明确、权力关系清晰才能发挥权力的最佳效果。

(4)领导权力运用的灵活性

单纯依靠法定职权和强制命令是难以达到好的领导效果的。对于不同素质的被领导者,权力运用的方法应有所不同,不能千篇一律。

7.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是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比较固定和经常使用的行为方式或方法的总和,又称为领导者的工作作风,它能表现领导者的个性。而影响领导工作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的不同组合决定了不同的领导方式。

1)以领导者运用权力的范围和被领导者自由度为标准,可划分为集权型、参与型和分权型

(1)集权型

集权型领导方式又被称为独裁或专制式领导方式,是指领导者单独作决策,然后发布指示和命令,规定和要求下属或部门做什么和怎么做。对于决策,下属没有参与权和发言权。

(2)参与型

参与型领导方式是在决策工作中,让下属以各种形式参与决策,并在一定范围内可以自己决定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权。领导者与下属之间进行双向沟通,下属的民主权利得到尊重,他们的意见也能够影响决策。

(3)分权型

分权型领导是领导者只决定目标、政策、任务的方向,对下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以干预。领导者只问效果,不问过程与细节。

2)以领导的重点为标准,可划分为任务取向型和人员取向型

(1)任务取向型

任务取向型的领导方式是以领导者的工作行为为中心,其工作行为包括:建立组织,明确职责,规定信息交流渠道,完成任务的时间、地点及方法等。它主要关心组织效率,注重任务的完成,而不注重人的因素。

(2)人员取向型

人员取向型的领导方式是以领导者的关系行为为中心,其关系行为包括:建立友谊,互相信赖,意见交流,授权等。这种领导方式表现为尊重下属意见,重视下属的情感和需要,强调相互信任的气氛。

在现实生活中,领导者只有将任务取向的领导方式和人员取向的领导方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保证领导目标的完成。

3)以领导活动方式为标准,可划分为命令式、说服式和示范式

(1)命令式

命令具有强制性,它是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职位权力的畏惧或恐惧之上的。命令式领导的特征是:领导者采取单向沟通方式,以命令的形式向下属指明工作任务、程序和方法,下属不了解或无法了解组织的整体目标和最终目的。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纯粹是一种命令与服从、指挥与执行的关系。

(2)说服式

说服式的领导方式相对命令式的领导方式来说是一种建立在领导者影响力之上的领导方式。它更符合领导学的原理,其中领导者的威信、人格、能力是说服式领导方式取得成功的关键。

说服式领导方式在领导者作出决策后,不仅向下属发出指令,而且还要做说明工作,通过双向沟通方式进行宣传和教育,使下属了解工作任务要求和组织的整体目标。

(3)示范式

示范式领导方式是一种较为保守的领导方式,它建立在下属对领导者的主动归依和模仿基础之上,要求领导者处处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特殊或紧急情况下,这种方式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按思维方式划分,可划分为事务型领导者、战略性领导者

(1)事务型领导者(维持型领导)

通过明确角色和任务要求,激励下属向着既定目标活动,并且尽量考虑和满足下属的社会需要,通过协作活动提高下属的生产率水平。这种领导者重视非人格的绩效内容,如计划、日程和预算,对组织有使命感,并且严格遵守组织的规范和价值观。

(2)战略型领导者(创新型领导者)

战略型领导者的特征是用战略思维进行决策。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决策和计划过程,战略追求的是长期目标,行动过程是以战略意图为指南,以战略使命为目标基础。

10.2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的特质理论主要研究领导者的个人特性,以期预测选拔具备什么素质的人作为领导最合适。这种理论阐述的重点是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个人品质差别。根据心理学家对领导特性的来源所作的不同解释,特质理论还可以分为传统特质理论和现代特质理论,主要研究的是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这一理论的出发点是:领导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领导者的特质,那些成功的领导者也一定有某些共同点。根据领导效果的好坏,找出好的领导者与差的领导者在个人品质或特性方面有哪些差异,由此就可确定优秀的领导者应具备哪些特性。

1.传统特质理论

传统特质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质是生来具有的,生来不具有领导特质的人,不能成为领导者。亚里士多德是这种观点的杰出代表。他认为,人从出生之日起就已注定了他的命运是治人还是治于人。另外,有些心理学家对历史上成功和不成功的领导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在这些个案的基础上归纳整理出优秀的领导者应具有的品质。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工商研究所心理学家斯托格蒂在1948年所写论文《与领导有关的个人因素:文献调查》及1974年的《领导手册》一书中,归纳了领导者的品质特征。

①身体特征:身高、体重、外貌。

②智力特征:判断力、果断性、口才、知识。

③社会背景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学位、学历。

④个性特征:自信、正直、独立、进取、民主、创造。

⑤工作特征:高成就需要、责任感、主动、创新。

⑥社交特征:合作、诚实、善交际。

研究传统素质理论的心理学家所提出的领导者的个性范围很广,多达几百种,但在现实中难以找到这样十全十美的“伟人”。事实上,许多具有天才领导特性的人并不是一个成功的领导者,而杰出的领导人也并非个个英俊潇洒、能言善辩。而天生不具备领导品质的人,在环境和教育实践中也能逐渐锻炼成为一名成功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