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宋元学案
18991300000329

第329章 介轩学案(黄氏原本、全氏修定)(1)

介轩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勉斋之传,尚有自鄱阳流入新安者,董介轩一派也。鄱阳之学,始于程蒙斋、董盘涧、王拙斋,而多卒业于董氏。然自许山屋外,渐流为训诂之学矣。述《介轩学案》。(梓材案:梨洲原本称《新安学案》,谢山始易为《介轩》。)

黄程门人(朱、江再传。)

州判董介轩先生梦程

董梦程,字万里,号介轩,鄱阳人,盘涧先生铢之从子也。初学于盘涧与程正思,其后学于勉斋。开禧进士、朝散郎、钦州判。所著《诗》、《书》二经、《大尔雅通释》。(修。)

(云濠谨案:梨洲原传云:「官朝奉大夫,知钦州,着《尚书》、《毛诗训释》。」谢山云:「按诸书皆云介轩学于勉斋,兼得盘涧之传。」)

盘涧门人(晦翁再传。)

董复斋先生琮

董琮,字玉振,德兴人也。盘涧弟子。学者称为复斋先生。有《书传疏义》、《复斋集》。(补。)

程古山先生正则

程正则,号古山,盘涧徒也。程时登师之。(补。)

介轩同调

司法余桃谷先生季芳

余季芳,字子初,德兴人也。少孤力学,淳佑丁未进士。言于吏部曰:「受训慈帏,愿明家学。徼荣干禄,实非初心。即窃收名,志求归养。」部臣以闻。敕报曰:「谢名乞养,臣子良心。欲励孝廉,宜从所愿。特授九江司法以荣之。」先生归,讲道授徒,与董介轩昌明朱子之绪,弟子称为桃谷先生。所著有《桃谷尚书义》、《桃谷集》。(补。)

晦翁续传

朱小翁先生洪范(附师胡师夔。)

朱洪范,号小翁,朱子从孙。胡孝善之父易简居士师夔,实授《易》学于先生。(参《戴剡源集》。)

主簿曹宏斋先生泾(附子希文。)

曹泾,字清甫,休宁人。八岁能通诵五经。咸淳戊辰丙科,授昌化簿。博学知名,马端临尝师事之。入元,为紫阳书院山长。卒年八十有二。所著有《讲议》四卷、《书囗》、《文囗》、《韵囗》、《俪囗》各五卷,余如《服膺录》、《读书记》、《管见》、《泣血录》、《过庭录》、《课余杂记》、《曹氏家录》、《古文选》等书藏于家。子希文,(梓材案:《安徽通志》作仲埜,当是其字。)能著书,有《诗文讲义》二卷、《通鉴日纂》二十四卷。(参《姓谱》。)

介轩家学(朱、江三传。)

董深山先生鼎

董鼎,字季亨,鄱阳人,介轩之族弟也。(云濠案:一作介轩徒。)其自序曰:「鼎生也晚,于道未闻,赖族兄介轩亲受学于勉斋、盘涧,故再传而鼎获私淑焉。」别号深山。所著《尚书辑录纂注》六卷,草庐极称之。其釆拾诸家极博,不守一师之说,有功于《尚书》者也。(云濠案:一本云:「有《四书疏义》、《书诗二经训释》、《孝经大义》。深山书院崇祀之。」)子真卿。

介轩门人

沈毅斋先生贵囗

沈贵囗,字诚叔,德兴人也。介轩高弟。有《正蒙疑解》、《四书》及诸经说。学者称为毅斋先生。

胡玉斋先生方平

胡方平,号玉斋,婺源人。早受《易》于董介轩,继师沈贵囗,精研《易》旨,沈潜反复二十余年,而后著书发明朱子之意。其言曰:「朱子言《易》,开卷之初,先有一重象数,而后《易》可读。《启蒙》四篇,其殆明象数,以为读《本义》而设者与!象出于《图》、《书》而形于卦画,则上足以该太极之理,而《易》非沦于无体;数衍于蓍策,而达于变占,则下足以济生人之事,而《易》非荒于无用,于是《本义》一书,如指诸掌也。」子一桂。

提举许山屋先生月卿

许月卿,字太空,婺源人。初从董介轩游,已受学于魏鹤山。登淳佑甲辰进士。授濠州司户参军,历本州岛教授、临安府学教授、干办江西提举常平事。召试馆职,罢归。未几,复召,而元军已下钱塘。先生深居一室,但书「范粲寝所乘车」数字,五年不言而卒,盖至元二十三年也,年七十。谢迭山尝书其门云:「要看今日谢枋得,便是当年许月卿。」先生在朝,当事有戒以和平勿过刚者,先生曰:「大臣宰相以此取士,特未之思耳。夫和平以从我,岂不能和平以从人;勿过刚以顺我,岂不能勿过刚以顺人。靖康士大夫率由此道,许某只是一许某,决不能枉道以事人也。」时人称之曰山屋先生。

宗羲案:新安之学,自山屋一变而为风节,盖朱子平日刚毅之气凛不可犯,则知斯之为嫡传也。彼以为风节者,意气之未融,而以屈曲随俗为得,真邪说之诬民者也!先师尝言,东汉之风节,一变至道,其有见于此乎!

山屋讲友

县令齐先生鲁瞻

齐鲁瞻,字兴龙,徽州人也。成宝佑进士。不知其官爵。(云濠案:饶州德兴有齐兴隆,字昕翁。景定进士,蒲圻令。元兵南下,佩印以归。)尝与许山屋说《易》,陈定宇称之。

古山门人(晦翁三传。)

太学程先生时登

程时登,字登庸,乐平人也。德兴程正则从学董盘涧,以私淑朱子,先生从之游。(云濠案:《谢山札记》云,时登与马端临善。)着《周易启蒙辑录》、《大学本末图说》、《中庸中和说》、《太极通书》、《西铭互解》、《诸葛八陈图通释》、《律吕新书赘述》、《臣鉴图》、《孔子世系图》、《深衣翼》、《感兴诗讲义》、《古诗订义》、《闰法赘语》、《文章原委》。咸淳中入太学。宋亡不仕。(补。)

余氏家学

余息斋先生舒

余舒,号息斋,桃谷子也。深山董氏父子与新安胡玉斋父子为朱子之学,先生和之。(云濠案:梨洲原传云:「息斋亦介轩、深山之学侣也,时称宿儒四家,曰双湖胡一桂,定宇陈栎、其一即先生、其一为王葵初希旦。」)每日读书暇,则整襟端坐,谓弟子曰:「读书须虚心熟读,其味无穷。及早了悟身心间事,自有受用。」其诗曰:「何人解管身中事,今我纔知学有源。养得心原身事毕,春花秋月共忘言。」辟补学录,不就。临卒,口吟东坡「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之句,以告后人。所著有《读蔡氏书传疑》、《书传解》、《易解》、《读孝经刊误》、《息斋集》。(修。)

余谷云先生济

余济,字心渊,息斋子也。少承家学。元初,累辟不就。尝有诗曰:「白首黄尘送隙驹,那知静处有工夫。幽人世念如秋叶,万树西风一点无。」可以知其所存矣。所著有《谷云集》。(补。)

征君余静学先生仲敬

余仲敬,号静学,息斋孙也。世传朱子之学,绝意仕进,以道自任。江、淮兵起,里中豪杰亦欲举事,共谘之,以为不可,乃止。避乱深山,流离颠沛,讲学不辍。尝遇山贼,亦知为贤者而舍之。其于理学经济之道,靡不究竟,而以主静为本。尝曰:「未有憧憧往来,而其中能存者也。」太守陶安重之,入荐于朝,累征不起。所著有《读书日录》、《静学先生文集》。(补。)

余氏门人

隐君王葵初先生希旦

王希旦,号葵初,德兴人也。隐居学道,自以本宋人,不欲仕。尝曰:「予生于宋,不可忘所自。长于元,亦尝蒙其恩。非元非宋,何去何从﹖惟是饥则食,倦则眠,不饥不倦,则读古圣贤之书而笺释之。」先生师事桃谷余先生,而与息斋为同门友。所著有《易通解》、《尚书通解》、《五经日记》。(补。)

小翁门人

孝善胡先生斗元

胡斗元,字声远,婺源人也。受《易》学于朱子从孙洪范,学孝称为孝善先生。尝谓:「《干》专言善,性也;《坤》兼言善不善,情也。《干》之善世,吾无及已;《坤》之积善,吾庶几勉之。」(参《姓谱》。)

曹氏门人

教授马竹洲先生端临

马端临,字贵与,乐平人。父廷鸾,宋咸淳中官右丞相。时休宁曹泾精诣朱子学,先生从之游,师承有自。以荫补承事郎。宋亡不仕。着《文献通考》,自唐、虞至南宋,补杜佑《通典》之阙,二十余年而成。仁宗延佑四年,遣真人王寿衍寻访有道之士,至饶州路,录其书上进。诏官为镂板,以广其传,仍令先生亲赍所著囗本,赴路校勘。英宗至治二年,始竣工。先是,留梦炎为吏部尚书,与先生之父在宋为同相,召致先生,欲用之,以亲老辞。及父卒,稍起为慈湖、柯山二书院山长,教授台州路。三月,引年终于家。(从黄氏补本录入。)

文献通考自序

昔荀卿子曰:「欲观圣王之,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君子审后王之道,而论于百王之前,若端拜而议。然则考制度,审宪章,博闻而强识之,固通儒事也。《诗》、《书》、《春秋》之后,惟太史公号称良史,作为纪、传、书、表。纪、传以述理乱兴衰,书、表以述典章经制,后之执笔操简牍者,卒不易其体。然自班孟坚而后,断代为史,无会通因仍之道,读者病之。至司马温公作《通鉴》,取千三百余年之事,《十七史》之纪述,萃为一书,然后学者开卷之余,古今咸在。然公之书,详于理乱兴衰,而略于典章经制。非公之智有所不逮也,简编浩如埃,著述自有体要,其势不能以两得也。窃尝以为,理乱兴衰,不相因者也。晋之得国异乎汉,隋之丧邦殊乎唐,代各有史,自足以该一代之始终,无以参稽互察为也。典章经制,实相因者也。殷因夏,周因殷,继周者之损益,百世可知,圣人盖已豫言之矣。爰自秦、汉,以至唐、宋,礼乐兵刑之制,赋敛选举之规,以及官名之更张,地理之沿革,虽其终不能以尽同,而其初亦不能以遽异。如汉之朝仪官制,本秦规也;唐之府卫租庸,本周制也,其变通张弛之故,非融会错综、原始要终而推寻之,固未易言也。其不相因者,犹有温公之成书;而其本相因者,顾无其书,独非后学之所宜究心乎!唐杜岐公始作《通典》,肇自上古,以至唐之天宝,凡历代因革之故,粲然可考。其后宋白尝续其书至周显德。近代魏了翁又尝作《国朝通典》。然宋之书成而传习者少,魏尝属囗而未成书。今行于世者,独杜氏之书耳。天宝以后,盖阙焉。有如杜书纲领宏大,考订该洽,固无以议为也。然时有古今,述有详略,则夫节目之间,未为明备,而去取之际,颇欠精审,不无遗憾焉。盖古者因田制赋,赋乃米粟之属,非可析之于田制之外也。古者任土作贡,贡乃包篚之属,非可杂之于税法之中也。乃若叙选举则秀孝与铨选不分,叙典礼则经文与传注相汩,叙兵则尽遗赋调之规,而姑及成败之。诸如此类,宁免小疵。至夫天文、五行、艺文,历代史各有志,而《通典》无述焉。马、班二史,各有诸侯王列侯表,范氏《东汉书》以后无之,然历代封建王侯未尝废也。王溥作唐及《五代会要》,首立帝系一门,以叙各帝历年之久近,传授之始末,次及后妃皇子公主之名氏封爵,后之编会要者放之,而唐以前则无其书。凡是二者,盖历代之统记典章系焉,而杜书亦复不及,则亦未为集著述之大成也。愚自早岁盖尝有志缀缉,顾百罹熏心,三余少暇,吹竽已涩,汲绠不修,岂复敢以斯文自诡。昔夫子言夏、殷之礼,而深慨文献之不足征,释者曰:「文,典籍也。献,贤人也。」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于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具存,可以稽考,儒先之绪言未远,足资讨论,虽圣人亦不能臆为之说也。窃伏自念,业绍箕裘,家藏坟索,插架之收储,趋庭之问答,其于文献,盖庶几焉。常恐一旦散佚失坠,无以属来哲。是以忘其固陋,辄加考评,旁搜远绍,门分汇别,曰田赋,曰钱币,曰户口,曰职役,曰征榷,曰市籴,曰土贡,曰国用,曰选举,曰学校,曰职官,曰郊社,曰宗庙,曰王礼,曰乐,曰兵,曰刑,曰舆地,曰四裔,俱放《通典》之成规。自天宝以前,则增益其事迹之所未备,离析其门类之所未详。自天宝以后,至宋嘉定末,则续而成之。曰经籍,曰帝系,曰封建,曰象纬,曰物异,则《通典》元未有论述,而釆摭诸书以成之者也。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以历代会要,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纪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以己意附其后焉。命其书曰《文献通考》,为门二十有四,为卷三百四十有八。其每门著述之成规,考订之新意,则各以小序详之。昔江淹有言:「修史之难,无出于志,诚以志者,宪章之所系,非老于典故者不能为也。」陈寿号善叙述,李延寿亦称究悉旧事,然所著二史,俱有纪传,而不克作志,重其事也。况上下数千年,贯串二十五代,而欲以末学陋识,操觚窜定其间,虽复穷老尽气,刿目心,亦何所发明!聊辑见闻,以备遗亡尔。后之君子,傥能芟削繁芜,增广阙略,矜其仰屋之勤,而俾免覆车之媿,庶有志稽古者,或可考焉。

(梓材谨案:先生传及自序,黄氏补本列《胡熊诸儒学案》,以其与程登庸友善,而并为朱学也,附入是卷。)

深山家学(朱、江四传。)

董先生真卿(见下《双湖门人》。)

毅斋门人

胡玉斋先生方平(见上《介轩门人》。)

隐君范求迩先生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