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通典
18977500000426

第426章 州郡七(3)

南华汉离狐县地,天宝初改焉。

乘氏古曰乘丘。汉句阳故城在今县北。左传盟句渎之丘是也。

颍川郡东至淮阳郡二百八十里。南至汝南郡三百二十里。西至东京三百三十里。北至荥阳郡二百八十里。东南到淮阳郡三百里。西南到临汝郡百八十里。西北到东京三百三十里。东北到陈留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千二百二十里,去东京三百三十里。户八万六千四十,口五十二万五千一百五十。

许州今理长社县。春秋许国。七国时,为韩魏二国之境。秦为颍川郡。汉高帝为韩国,寻复故。后汉因之,献帝暂都之。魏文帝受禅于此,晋并为颍川郡。后魏亦同为颍川郡。西魏初得之,后入东魏,西魏将王思政镇守,东魏将围之二百日,城陷,即今长葛县界,故长社城也。改为郑州。后周改曰许州。隋复为颍川郡。大唐为许州,或为颍川郡。领县六:

长社汉旧县。其社中树暴长,故曰长社。有高阳里。郡城西南有荀淑故宅,相传云即旧西豪里。

鄢陵汉旧县。春秋郑伯克段于鄢,即此也。

长葛

临颍后汉旧县。

许昌汉许县,献帝都于此。魏文改曰许昌,在今县南三十里许昌故城是。

扶沟汉新汲县故城在西。故固城在县西南,周回有水,其势甚固,故为名。

淮阳郡东至谯郡二百里。南至汝南郡平舆县二百五里。西至颍川郡二百八十里。北至陈留郡雍丘县二百二十里。东南到汝阴郡二百里。西南到汝南郡界二百六十里。西北到陈留郡三百二十里。东北到睢阳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十四里,去东京七百里。户六万二千七百十九,口三十五万四千九百五十。

陈州今理宛丘县。昔庖牺氏所都,曰太昊之墟。周初,封舜后妫满于此,以备三恪,为陈国。楚灭为县,楚顷襄王自郢徙于此。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汝南郡、淮阳国之地。后汉亦同。晋为汝南郡、梁国二境地,兼置荆河州。领郡国十,理于此。后魏置陈郡,又置北扬州。理于此。北齐改北扬州为信州。以百姓守信,不附侯景,故曰信州。隋置陈州,炀帝初州废,置淮阳郡。大唐为陈州,或为淮阳郡。领县六:

宛丘周时陈都宛丘。有古固陵城,项羽南走固陵,即此也。汉淮阳郡故城在今县西南。有百尺堰、东门池。

项城古项子国。汉西华县,后曰项城。

南顿旧置南顿郡。

西华汉长平县。

太康汉阳夏县。又有扶乐故城在北。

汝阴郡东至寿春郡二百五十里。南至弋阳郡三百八十五里。西至汝南郡四百里。北至谯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寿春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汝南郡褒信县二百二十里。西北到淮阳郡三百里。东北到彭城郡蕲县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二万九千三十七,口十八万九千四百七。

颍州今理汝阴县。春秋时胡子国也。战国时属楚。秦为颍川郡地。两汉为汝南郡地。魏置汝阴郡,司马宣王使邓艾屯田于此。后废。晋武帝复置汝阴郡。后魏置颍川郡。隋复为汝阴郡。大唐为颍州,或为汝阴郡。领县四:

汝阴汉旧县。有寝丘。史记曰「蒙恬伐寝」,徐广又曰:「固始,寝丘也。」按固始,今弋阳郡县,亦汉寝丘地也。又有汉细阳故城,在西北。

下蔡古蔡国,又吴州来之邑也。左传曰:「蔡成公自上蔡迁于州来,谓之下蔡。」梁大同中,于硖石山筑城拒东魏,即今县城也。

颍上汉置慎县地,故城在今县西北。又有故甘城。梁置下蔡郡,有关,吴魏以来关防津济之所。

沈丘隋置沈州。神龙初,分汝阴县置此县。魏王凌欲兴兵讨司马宣王,宣王觉,自往袭,凌惧,面缚丘头,因曰武丘,即此。

汝南郡东至汝阴郡四百里。南至义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淮安郡二百七十里。北至颍川郡三百二十里。东南到弋阳郡,淮水中流为界,二百里。西南到淮安郡桐柏县界一百八十里。西北到临汝郡襄城县二百八十里。东北到淮阳郡二百八十里。去西京千五百四十五里,去东京六百七十里。户七万六千三百六十,口四十四万六十九。

今荆河州今理汝阳县。春秋时沈、蔡二国之地。战国时为楚、魏二国之境。秦属颍川郡。汉高帝置汝南郡,后汉因之。魏晋亦曰汝南郡。宋初因之,兼置荆河州,领郡十,理于此。以为重镇。常珍奇守之。元嘉二十六年,后魏主太武率兵攻围汝南,太守陈宪守拒四十余日,魏人积尸与城齐,不拔而退。后魏置荆河州。理于此。东魏置行台。后周置总管府,后改曰舒州,寻复曰荆河州;其后改洛州为荆河州,以此为溱州,寻改曰蔡州,后置汝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汝南郡。大唐为荆河州,或为汝南郡。郡城即悬瓠城,形若垂瓠,故城取名焉。领县十一:

汝阳汉北宜春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又汉平舆县故城在今县东。汝水南北又有汉安城县故城,在东南。有二龙乡、月旦里、鸿郄陂,在县东。

上蔡古蔡国,蔡叔之始封地也。汉旧县。

平舆古沈子国,今沈亭是也。汉旧县。

郾城汉旧县。又有古邵陵城,在今县东,即齐桓公盟会所。又有堂溪,苏秦曰:「韩之剑戟出堂溪。」又有汉定陵故城,在县西北。又有汉西平县城,在今县南。古征羌城在东南。

西平古柏子国也。汉旧县。

吴房汉旧县。古房子国。汉安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

朗山有朗陵山。汉朗陵县在今县西南。有道城,即道国也。春秋云江、黄、道、柏国。

真阳汉真阳县。又汉新阳县故城在西南。梁白狗堆戍城在此,后魏将尧雄曰「梁之北面重镇」也。

新息古息国。汉旧县也。又有汉安阳县故城,即春秋时江国也。

褒信汉郾县也。

新蔡古吕国,后蔡侯自下蔡徙都于此,故曰新蔡。汉鲖阳县故城在北。又有葛陂,俗云后汉费长房投竹化成龙处,亦后汉葛陵县也。鲖,直陇反。

淮安郡东至汝南郡二百七十里。南至汉东郡四百里。西至南阳郡三百二十里。北至临汝郡四百二十里。东南到义阳郡二百六十里。西南到襄阳郡三百二十里。西北到临汝郡鲁山县四百四十里。东北到汝南郡吴房县三百十九里。去西京千四百八十里,去东京六百四十里。户四万一千七百五十,口十六万三千四百九十。

唐州今理比阳县。春秋楚地。战国时属韩。秦汉并南阳郡地。后汉亦然。晋属南阳国。后魏置东荆州。西魏改为淮州,为重镇。置兵以备东魏。隋改为显州,炀帝改为淮安郡。大唐为唐州,或为淮安郡。领县七:

比阳汉旧县。后魏置殷州及城阳郡。方城山自比阳相比连百里,号曰方城,亦曰长城。马仁陂在县北,溉田万顷。

慈丘后魏置江夏郡。

方城汉堵阳县。西魏置襄邑郡。有方城山,一名黄成山。

湖阳古之蓼国。前汉湖阳县,后汉棘阳县,故城在今县北,古谢国也。在棘水之阳,有唐子山,又曰西唐山,即后汉高凤隐处。

平氏汉旧县。

桐柏因山为名,淮水所出。梁置华州及上川郡。大木山,祖逖为荆河州刺史。藏家属于此山。

泌阳汉舞阴县故城在今县北。有泌水,在县南,即后汉光武初起兵,破王莽将甄阜、梁丘赐之处。泌音秘。

南阳郡东至淮安郡三百二十里。南至襄阳郡百八十里。西至上洛郡六百四十八里。北安临汝郡四百九十里。东南到淮安郡四百十里。西南到武当郡三百四十里。西北到弘农郡七百里。东北到淮安郡四百五十里。去西京九百三十里,去东京六百七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十,口十六万六百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