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长歌正气:文天祥传
18821600000018

第18章 毁家兴兵 坎坷入卫(2)

次年,忽必烈在集中力量对付阿里不哥之时,任命郝经为国信使出使南宋,告以忽必烈即位大汗,并要求贾似道按承诺的条件商讨和议之事。这岂不就暴露了贾似道向蒙军求和并许以岁币的事实,暴露了“鄂州大捷”的真相了吗?贾似道赶紧命李庭芝把郝经扣在了仪真(江苏仪征),百般从中阻梗。

此后,忽必烈多次遣使追找郝经,甚至因此发布伐宋诏书,责备南宋“尝以衣冠礼乐之国自居,理当如是乎?”声言将“约会诸将,秋高马肥,水陆分道而进,以为问罪之举”。郝经在仪真也多次给贾似道和理宗写信,希望宋廷能履行议和使命。贾似道却以一己之私将这一切都按住不报,用种种手段遮掩过去。郝经一直想法与元朝联系,直到咸淳十年(1274)的秋季才把消息送出去,他写一帛书,曰:“霜落风高恣所如,归期回首是春初。上林天子援弓缴,穷海累臣有帛书。”他将此书系于雁足放飞,在开封一带为猎雁者所得,报给了忽必烈。

忽必烈怎能吞得下这般辱弄。他答应议和,本就是权宜之计,等到镇压了阿里不哥的对抗,稳定了内部局势,正好有了借口卷土重来,发兵围攻被宋称为“天下之脊,国之西门”的襄樊。贾似道死死捂住谎言的盖子,一概压住不报。一次,度宗说起襄樊被围已三年,形势十分险恶,贾似道回道:蒙古已退兵,陛下何出此言?度宗说是一个宫女说的,贾似道便弄死了那个宫女。自此再无人敢言边事。

咸淳十年(1274)六月,元世祖忽必烈以贾似道扣留郝经作为口实,正式发布平宋诏书,挥师大举灭宋。七月,度宗死后,忽必烈又下檄文声讨贾似道“无君之罪”,责他“贪湖山之乐,聚宝玉之珍。费顾母死,夺制以贪荣;乃乘君宠,立幼而顾位。以己峻功硕德而自比于周公,欺人寡妇孤儿反不如石勒”,以昭出师正义。

伯颜打着讨伐贾似道的旗号,自咸淳十年(1274)年底至次年正月沿江一路横扫,进逼临安。而贾似道却早无当年之勇,太皇太后诏令他督兵出师,他却迟不发兵。直到听说充任元军先锋的降将刘整暴死,才上出师表。此时他还要伪饰自己的嘴脸,“自襄有患,五六年间,行边之请不知几疏,先帝一不之许。襄陷郢单,臣忧心孔疚,请行,又不知其几疏,先帝复不之许”,好像他一再自告奋勇上前线,都是被皇上阻止的,其实每回都玩阴阳两手,这边自请,那边叫人在皇帝面前吹风,用各种理由让皇帝不敢离开他。

贾似道出发了。率精兵十三万,战船两千五百艘开到前线,命孙虎臣率领步骑七万抵丁家洲(安徽铜陵北)之长江两岸,命夏贵统帅战船布列江中,自己率后军驻屯鲁港(安徽芜湖南),摆开了阵势。但贾似道并不敢与元军对决,还幻想鄂州议和的历史重演,又派那个宋京到元朝军营“请称臣、奉岁币”,说是议和,实际就是投降。可伯颜不买账,认为“宋人无信,惟当进兵”,说若要求和,让贾似道自己来谈。其实这就是要用贾似道的谎言反套他。心怀鬼胎的贾似道哪里敢?于是双方在丁家洲展开了决战。元军在两岸架西域炮猛轰宋军,宋军溃散。夏贵望风而逃。

龟缩鲁港的贾似道也与孙虎臣一同乘孤舟狼狈地逃往扬州。文天祥后来说贾似道“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这只是半句话,接下来的半句是“鲁港之遁何哀也”,又叹“人心已去,国事瓦解”。

元军一边进攻,一边遣使追讨拘押郝经之罪。直到此时,惊恐万状的贾似道才将拘押达十六年之久的郝经以厚礼放归。

在出兵前,贾似道曾对决战失利做出了海上迁都安排,以避免重蹈北宋“靖康之变”的覆辙。鲁港战败后,贾似道即派门客翁应龙到临安送信,同时传檄各州郡到海上迎驾。岂料此时京城已是舆情鼎沸,要跟他贾似道算账,不仅是战败的账,而是算总账,算他独揽朝政、奢侈腐化、排斥异己、妒贤嫉能以及拘押郝经的总账。朝野对他的所作所为不是不知,而是时机未到,如汪立信献策阻元,就曾把释放郝经作为一策。

文天祥后来集杜诗写了一首《误国权臣》,小序曰:“似道丧邦之政,不一而足。其羁虏使,开边衅,则兵连祸结之始也。”

苍生倚大臣,北风破南极。

开边一何多,至死难塞责。

京城掀起了倒贾的浪潮。新任知枢密院事陈宜中本是他的鹰犬,摇身一变成了倒他的干将。陈宜中向翁应龙打探他的行踪,翁语焉不详。陈宜中以为贾似道已死,立即上书“乞诛似道”。太皇太后谢道清念贾似道“勤劳三朝”,认为“当曲示保全”,只罢免了他平章军国重事等要职。贾似道的亲信被贬的贬,杀的杀,翁应龙也被处死。

宋军鲁港之败使水陆主力尽失。元军腾嚣东下,一路势如破竹。沿江诸郡守将或降或遁,至三月初二建康(今南京)失陷。其失陷,“则江东之势去矣”。

勤王诏书下达后,各地文武官员畏葸不前,只有文天祥、张世杰、李庭芝、李芾等少数几个人起兵响应。

勤王军寥寥,各地守将相继投降,临安也有大臣潜逃。京城难保,茫然无措的朝廷接二连三下诏令催文天祥等人火速入卫京师,并再以太皇太后的名义下诏曰:“我朝三百余年,待士大夫以礼。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大小臣未尝有出一言以救国者,吾何负于汝哉!今内而庶僚畔官离次,外而守令委印弃城,耳目之司既不能为吾纠击,二三执政又不能倡率群工,方且表里合谋,接踵宵遁。平日读圣贤书,自负为何,乃于此时作此举措?或偷生田里,何面目对人言语?他日死亦何以见先帝?”

这已是绝望中的挣扎了。可又怪得了谁呢?孝宗前溯几朝皇帝都昏庸无道,重用信赖奸相佞臣,这些人党同伐异,迫害忠正,使“贤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无道;贱者不得行礼,贵者得行无礼”士风日坏,士大夫无耻便在所必然。

接到诏令,文天祥于四月率领他的救国新军从赣州北上吉州,与在吉州的诸郡义兵会合,以三万之众结为大屯,准备赴难京师。

岂料入卫之路又是一波三折。

到达吉州,赣州传来八十八岁老祖母刘夫人去世的消息,文天祥让文璧陪同母亲护柩回富川老家,自己按礼制上书请求解官守孝。祖母去世当然要按礼制请求“丁忧”, 而国难当头之际,皇帝当然也会“夺情”起复。果然,等六月十五日刚安葬了祖母,朝廷起复的诏令也到了,但这次不是要他赴京城临安,而是命他率部留屯隆兴府(江西南昌),经略九江。这是怎么回事?朝廷不是急着催他入卫京城吗,怎么突然又变卦了?文天祥疑惑不解,也心有不甘,便再上书请求等守孝期满再复官。但朝廷不许,仍催促他移兵隆兴府。

原来这又是江西安抚副使黄万石从中捣的鬼。咸淳元年(1265)文天祥任江西提刑,就是被此人放黑箭罢的官。黄万石一向嫉恨文天祥,文天祥也一贯视他是卑劣小人。这次他见文天祥起兵勤王一呼百应,被授江西安抚使,声望和官职都在自己之上,便又出来捣乱。他上奏诬蔑文天祥的义军是乌合之众,形同儿戏,于抗元无益。又唆使抚州(江西临川)守臣巴必岊向枢密院告状,谎称文天祥的宁都六姓义军在乐安、宜黄抢劫,并扰及抚州。这些又正好被并不真想抗元的新任丞相陈宜中所利用。

谢太后迫于压力罢黜贾似道后,任王爚为左丞相兼枢密使、陈宜中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老臣王爚“清修刚劲”,而陈宜中则是个见风使舵的小人。王爚主张严惩弃城逃跑的知隆兴府吴益,没收降元的知平江府潜说友的家产,陈宜中都从中作梗。王爚提议丞相出征,并协调张世杰等诸将出师,陈宜中也不答应。其实陈宜中跟贾似道一样,也是个投降派,三月下旬,忽必烈派来劝降的廉希贤被守军所杀,陈宜中致信伯颜,表示“前杀廉希贤乃边将所为,太皇太后及嗣君实不知,当按诛之。愿输币,请罢兵通好”,也是一副卖国嘴脸。但伯颜不予理睬。王爚与陈宜中“不能画一策,而日坐朝堂争私意”,矛盾十分尖锐。

提拔文天祥并催他领兵入卫,是王爚的主意,陈宜中本来就不同意,黄万石说文天祥起兵是“猖狂”之举,“儿戏无益”,诬告信一到,他便撺掇谢太后下诏,命文天祥留屯隆兴府。

文天祥接诏后异常愤怒,立即上奏申辩。

文天祥写道:

天祥待罪一州,忠愤激发,不能坐视,移檄诸路,冀有盟主,愿率兵以从。……惟是帅司,无兵无将,无官无吏,无钱无米,徒手自奋,立为司存,今已结约赣州诸豪,凡溪峒剽悍轻生之徒,悉已纠集,取四月初一日,提兵下吉州,会合诸郡兵丁,结为大屯,来赴阙下,忽得留屯隆兴指挥,观听之间,便生疑惑。缘天祥所统,纯是百姓,率之勤王,正以忠义感慨使行,此曹锐气方新,战斗可望胜捷。

极力申诉勤王义军成军不易,士气可用,如果长时间守在城里,必会挫伤士气,以致溃散。

此时,也有友人劝阻他说,元军“三道鼓行,破郊畿,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的回答是:国家危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如此则社稷犹可保也”。每与身边人谈此话题,他总是泪流满面地说:“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表明自己的选择是不可改变的命运。

文天祥强烈要求朝廷收回留屯隆兴成命,“容天祥照累降旨挥,将所部义兵来赴阙下”。然而未被获准,得到的答复仍是“留屯隆兴”,并糊弄说这样做“非但为隆兴守御计,异时随机用事,其为效与勤王等”。文天祥义愤难平,驻义军于吉州不动,继续以为祖母解官守丧相抗。

此事传到京城太学生耳里,激起了他们的义愤,他们上书“数宜中过失数十事”,指斥他听信谗言阻挠文天祥率兵勤王。朝中正直的大臣也与之响应。针对陈宜中指文天祥“猖狂”,有人写诗相驳:“出师自古尚张皇,何况长江恣扰攘。闻道义旗离漕口,已驱北骑走池阳。先将十万来迎敌,最好诸君自裹粮。说与无知饶舌者,文魁原不是猖狂。”迫于巨大压力,陈宜中借故出京。在此之前,王爚也因与陈宜中交恶负气离职出走。但接替他们的代理丞相留梦炎,是陈宜中和黄万石的同党,他仍按陈宜中的布置行事,要文天祥去经略九江,改由黄万石入卫京城。

文天祥说要为祖母解官守丧,心里却急着带领勤王军赴京卫国。当得知抚州巴必岊诬告义军抢劫,又愤而上书澄清事实,揭露其阴谋:“宁都六姓,招募数千人,驻吉州候旨入卫,未尝有一足至抚州境内。守臣张皇诳惑,欲阻挠勤王大计。”

就在为文天祥的勤王军进京问题纠缠不休之时,前线战事也正吃紧。继占领建康之后,元军又接连攻降了镇江、京口、江阴军(江苏江阴)、无锡、宁国府、常州、西海州(属江苏连云港)、东海州、平江(江苏苏州)、广德军等地,拱卫临安的防区在急剧缩小。惶恐不安的宋廷被迫任命主战派将领张世杰为保康军承宣使、总都督府军,部署反击。

张世杰,范阳(河北涿县)人,早年曾为北方金将张柔部下,张柔降蒙古后投奔南宋,因屡立战功,由小校升至都统制。开庆元年(1259)和咸淳四年(1268)率兵援守鄂州、襄樊,都有忠义表现。此次伯颜主力自襄阳大举攻宋,正是张世杰这个硬骨头坚阻,使元军只得绕过郢州进击鄂州。鄂州失守后,张世杰响应勤王诏令,提兵万余经江西入卫临安,并挥师收复平江、安吉、广德、溧阳及常州等州郡。

六月,张世杰与刘师勇、孙虎臣等调集战船万余艘,准备在镇江的焦山与元军决一死战。此时京城守卫空虚,兵力捉襟见肘,谢太后才不得不决定传文天祥入守京师,并以诬告罪名降了巴必岊等人的官职。

七月初七,在被耽搁了三个月后,文天祥的勤王军终于得以开赴临安。八月中旬到达衢州,下旬抵达临安,于西湖之畔驻扎。沿途一路士气高昂,纪律严明,所过秋毫无犯,给了黄万石之辈一记响亮的耳光。

就在文天祥开拔前的七月初二,焦山决战打响。张世杰命令以十船为一方,没有主帅号令,不得起锚。这本是表达决死的意志,却不想被元将阿术抓住他在战术上的弱点,选出善射的千名兵士,分两翼乘巨舰用火箭夹攻宋军。火箭借助风势引燃了帆篷和舱樯,江面上烟焰蔽日,宋军拼死搏杀,却因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欲攻难进,欲走不能,士兵多赴江溺亡。张世杰无法再指挥部队,只得率部南走,落得大败。这是继鲁港之后的又一次惨败,此一败,“宋人自是不能复军”。

在此情况下,朝廷对文天祥的到来显示出应有的重视,出自王应麟之手的诰词对他的勤王之举大加褒扬:

自吾有敌难,羽檄召天下兵,惟卿首倡大义,纠合熊罴之士,誓不与虏俱生。文而有武,儒而知兵。精忠劲节,贯日月,质神明,惟宠嘉之。投袂缨冠,提兵入卫,师律严肃,胜气先见,宗社生灵,恃以为安。

经过三个月的折腾,文天祥终于得以抵达最需要保卫的南宋心脏,也可说是抗元的最前线。他准备践行自己多年的志向,不顾一切地与入侵者兵刀相见,血拼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