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我成长,我快乐
18819800000031

第31章 成长路上,总会有“双刃剑”(12)

而还有另外一个让我觉得看似成立但是又有些不成立的理由。就是大人总喜欢说:“压岁钱都是别人给你多少,我们就得给别人多少。所以这钱根本就不是你得来的,是来补我们给出去的那一部分的,理应由我们大人来保管。”每次我都对这样的理由无话可说,也许很多孩子也是一样的。但其实也有反驳的道理。家长们也常常说自己的钱就是我们孩子的钱,所以说,让我们提前学会管理自己的钱也并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

其实压岁钱的管理方式和零花钱大体上是相同的。家长可以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将压岁钱存入银行,开通一个属于孩子的帐户。一是让孩子的钱通过存储慢慢积累,也是一种理财方式。二是可以让孩子熟悉银行的一些操作,方便孩子以后的社会生活。避免上了大学都不知道应该怎么取钱存钱这种现象的出现。压岁钱不断的累积,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积累下来的成果,也让孩子知道什么东西都是积少成多的道理。而且有的时候,将压岁钱管理起来,以后给孩子买买手机、电脑这样的大件也是未尝不可的。这样更能让孩子发现自己积累的丰厚成果,养成存储的习惯。

二是将压岁钱直接用作孩子的零花钱。将压岁钱分成很多部分,也是定时定量发给孩子,让孩子自己管理这些钱。大体的管理方式和零花钱那里所描述的应当是一致的。

压岁钱作为孩子每年会拿到的一笔数目较大的金钱,应当在父母的帮助下妥善保管这些财富。积少成多,让孩子自我管理,用在真正需要使用的地方。

3. 生财有道:物质奖励的必要性

这一点上,可能有些家庭还是比较陌生的。何为物质奖励?

其实顾名思义,物质奖励就是在孩子做了一些好的事情之后用金钱来奖励孩子。这样的方式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了。既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又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付出就会有回报的道理。

可能很多父母不愿意采取这样的方式的原因就是,让孩子觉得这些东西可以换来钱,而不是让孩子当作一种自发的习惯,让孩子更加的物质化,是一件很不可提倡的事情。因此很多家庭宁愿逼着孩子去做这些事情,也不会用金钱诱使孩子去做。

但这些父母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刚开始也许孩子会因为钱而去做这些事情,看上去是很现实很物质主义的。但是其实到了后来,习惯成自然了。孩子便会自己主动去做这些事情了,不让做了反而觉得有些不习惯。

就拿我自己的例子来说吧。

小的时候,父母公司有个规定。员工孩子如果在学校拿了三好学生的荣誉,可以凭借证书拿到70块钱的奖励。而父母每次都是将这70块钱直接交给我保管。我觉得这是一个赚钱的好方法,所以之后的每个学期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到最好,无论是学习还是其他方面。最后总能拿到三好学生。而到了后来,虽然这样的规定没有了,但我已经习惯了在每件事上都力争做到最好,做到能让自己满意的地步才肯罢手。于是这样的好习惯一直陪着我走到今天。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学习英语歌这件事情上。当时的父母很想让我通过各方面来提高英语。英语歌,英语小说,英语电影,等等。他们规定我学会一首英语歌,给他们背着唱会一首英语歌,就可以奖励我5块钱。虽然5块钱不多,但是积累下来也是不少的数量。于是我每周都要固定地去学一首英语歌。就这样一周周下来,学会了二十首英语歌,也攒到了属于自己的100块钱。后来父母便不再给钱,但是现在我学英语歌锻炼自己英语水平的习惯还是在继续。

由此可见,也许刚开始是因为钱的事情,后来会变成自己自愿的并且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父母不要担心这样会让孩子变得更加物质化。也许你这样去做了,孩子就在不经意之间体会到了赚钱的不容易和拿到钱的喜悦与珍惜,也养成了很多以前没有的好习惯呢。这个办法不妨去试试。

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告诉孩子生财有道。通过一些值得去做的事情,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可以让自己得到锻炼和提升,也可以让自己收获到物质的奖励。到了以后的社会上,孩子也会尽力去做这些更加有意义的事情。

4. 要让孩子明白父母的不易、赚钱的不易

这一点说容易也容易,说难也难。

哪个家长不曾多次在孩子面前喊着:“唉,活着太累了,为了那几个钱,天天累死累活的。你一定要节约点用,别大手大脚的。”但是最后的效果又有多好呢,事实证明也许光这样喊喊还是远远不够的。父母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让孩子知道赚钱的不容易。

上面所提到的物质奖励就是一种方法。孩子或动用智力、或动用体力,或用智商或用情商,受到些磨难,最后能够拿到一些奖励。这样的事情,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赚钱的不容易,毕竟没有什么是白吃的午饭。

而另外一个方法,可以带着孩子去自己的办公地点看看。让孩子看看自己是怎么工作的。在那个繁忙的办公室里,来来往往的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工作,打电话、开会、协商等等。这些东西虽然让孩子感到陌生,但是每个人脸上的那种认真感、忙碌感,还有办公室的百态,可以让孩子体会到什么是职场的压力,什么是赚钱的不容易。也就更加让孩子理解父母的工作,理解父母不让自己大手大脚花钱的原因了。

还有就是带着孩子去山区、贫困地区走走。所谓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就是指这样的情况。湖南卫视有个节目很受大家的欢迎,叫做《变形记》。城市和乡村的孩子交换生活地点。刚开始总让人气得牙痒痒的叛逆城市少年,在乡村磨砺之后会变成一个懂得感恩,懂得父母赚钱不容易的好少年。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对比才知道自己有多么的幸福。父母可以带孩子去那些乡村学校看看,去那些贫苦的人家体验一下,让孩子亲身体验一下什么是差别。最后相信孩子会有自己的心得。家里是多么的舒服,父母给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好,自己以前的那些不满足,抱怨,也就一扫而过了。

其实当孩子慢慢长大,接触到了社会中的事情,了解了社会的复杂之后,也就逐渐会理解父母的苦心了。我在上大学之后,也就慢慢能够理解父母为什么天天那么累了。我在学校可能一天或者隔几天才会碰到一件麻烦事情,这都足够让我哭鼻子的了。而父母在办公室,天天都要面对这样的事情,那种压力可想而知,我和他们比起来还差得太远了。所以每次看到父母回家疲惫的身影,我就深感:赚钱真的不容易。养家糊口真的不容易。而当我日后走上工作岗位,相比就更加明白了。当然这是后话了。

让孩子明白的最好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自己去体验,而不是家长的灌输。

最后想说,金钱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可能仅仅停留在可以用来买东西的这个阶段。而并不知道如何去赚,如何珍惜。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明白地越来越多。父母要抓住小时候的机会,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钱习惯,学会自我管理。而后随着长大,孩子的意识也会随着见到的社会现实而发展,到时候肯定会更加理解父母当年的嘱托。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这个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拿到属于自己的回报。学会正确的对待钱。

第十七节 课外班,孩子的“助手”还是“负担”?

本节精彩提示:

1、课外班一直都是父母和孩子斗争的一个问题点。也是很多人都在热议的问题。到底应不应该送孩子去上课外班,应该去上什么样的,应该怎么挑选课外辅导机构等等,都是需要家长考虑的事情。

2、无论选择课外班与否,都希望孩子们能利用孩子自己的时间来学习,不要浪费了自己美好的青春年华。无论学什么,都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不要过的糊里糊涂的,为了上课外班而上课外班。

正文

课外班一直都是父母和孩子斗争的一个问题点。也是很多人都在热议的问题。到底应不应该送孩子去上课外班,应该去上什么样的,应该怎么挑选课外辅导机构等等,都是需要家长考虑的事情。于我而言,课外班也许已经是每周末必上的东西,不去上闲在家反而显得不正常了。但是要说学下来有多大的效果,还得分情况来定了。

现在的课外班五花八门,而家长给孩子安排的学习任务也是一个比一个多,好像也在攀比一样,看看谁学的东西更多。给孩子报的班多,学习面广,持续时间长,花费大,等等,都是现在家长要去孩子去上课外班的共同特点。

下面就从不同方面谈谈我对课外班的看法吧。

(1)为什么要上课外班

很多孩子都想不清楚,为什么父母非要让自己去上课外班。好好的周末时间,不就是应该在家里好好休息的吗,干嘛要费那么大的劲,交那么多钱,跑到好远的地方去上什么课外班,去学那些自己不想学的东西,或者学那些老师在学校都会讲的东西。在我看来,作为孩子,主动愿意去上课外班的并不是多数。而家长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功夫让孩子学这学那呢?

首先,家长自己小时候没有这样好的条件,所以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希望将孩子打造成全方位发展的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才。而现在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正好可以着重培养一下孩子的各方面水平。父母又会常常有自己儿时没有办法去学习的东西,也有自己无法弥补的自身的缺点,所以寄希望于孩子,想把孩子培养地更加成功。因此,一个个周末被弹琴、唱歌、补习文化知识等等课都占满了。家长总觉得在孩子小时候就应该让孩子多学些东西,让孩子更喜欢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也能让家长觉得满足了自己的心理需求。

然后,社会的压力实在是很大。来到北京之后我最惊讶的一点就是,在课外补习机构里,无论年龄大小,大家都在上课外班。无论是奥数,还是英语还是其他学科,都在学。一直都记得我高一去学英语旁边那个教室的三年级孩子在回答奥数问题的场景。我觉得自己以前过得太幸福了。北京竟然是这样的地方。不学好像才是不正常的。后来才知道,不学不行啊。很多家长都想让孩子在小升初的时候通过优秀初中的考试而进入一个好一些的初中,而不是按照片区划分,分到一所不好的初中。小升初一般有两种方式去考。一种便是乐器、舞蹈、体育等特长,所以家长会让孩子去学习乐器、跳舞,有的还不止学一样。一种便是靠参加数学、英语竞赛。所以家长会送孩子去学奥数,学奥英。有的为了保险,同时会准备两方面的考试。可见北京的小学生有多么的痛苦。我妈妈的很多同事,孩子还很小就买好了车子,就为了以后每周接送孩子去上课外班。这还只是小升初,可见中考高考会有多少的家长花掉多少的钱让孩子去参加这个那个的补习班。很多人喜欢说北京的教育很轻松。其实不是的,在这种每周末去上课外班的潮流中,孩子家长都不得安宁。

看到别的孩子去上,听到别的家长议论上这个那个的课外班,想必没有哪个家长会甘愿让孩子落后于别人的孩子。就算本来没打算上,在这样的“攀比”中,也会给孩子报课外班。而且数量也会比照着别人的孩子上多少来给自己的孩子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