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幻由人生:蒲松龄传
18817300000014

第14章 南游作幕(1)

第五节 漫向风尘试壮游

蒲松龄南游作幕,既是齐鲁之子饱览江南风情的“风光游”,又是困于场屋穷秀才近观仕途百态的“官场游”。借用蒲松龄诗句,是“漫向风尘试壮游”。南游时间虽短,却为后人留下大量研究其生平的珍贵资料,包括诗稿《南游诗草》和手稿《鹤轩笔札》。通过对蒲松龄南游经历的考察,我们可以认定:为期一年的短暂官场生活对蒲松龄毕生的思考、写作,乃至内心深处的感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南游诗则对蒲松龄终生诗歌特点,乃至其写文章、构思《聊斋志异》的特点,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途中寂寞姑言鬼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蒲松龄一介穷书生,不可能像当年李白仗剑远游、看名山大川。他为求生得到一次南游机会,沿途美景已令他大开眼界。

康熙九年(1670)秋,蒲松龄告别妻儿老母,挥别三间破旧的农场老屋,骑上马,从蒲家庄向西南走六十里路,来到青石关。

青石关位于青州府颜神镇西南二十多里,毗邻莱芜,是商旅从淄博南下江南的必经之地。关口两山壁立,连亘数里,山路崎岖,单车徐行,需几步一息。蒲松龄策马进关,觉得自己像给放进巨大瓮盎中,只见两边山崖上,青松衬着红叶,仰首看蓝天,一行行大雁鸣叫着,飞向南方。蒲松龄在崎坎山路上挽辔眺望,云海与叠峰相连,看不清哪儿是南行的路。幸亏有打柴的人用斧柄给他指引道路。道路更加狭窄,骑在马上的蒲松龄时不时触到山崖上的松萝。他沿着曲折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前行,马蹄动不动打滑,忽然,几声犬吠传来,才惊喜地知道出关了,低头看关下,炊烟之中,零零落落几户人家。他的《青石关》写下这里的景色:

身在瓮盎中,仰看飞鸟渡。

南山北山云,千株万株树。

但见山中人,不见山中路。

樵者指以柯,扪萝自兹去。

勾曲上层霄,马蹄无稳步。

忽然闻犬吠,烟火数家聚。

挽辔眺来处,茫茫积翠雾。

蒲松龄骑马出青石关,迤逦向南,穿行在群山之中。秋风飒飒,黄叶时飞,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松柏,散发着幽幽香气。马蹄在石板路上“嘚嘚”响着,鸟儿在丛林中叽叽喳喳叫着,一阵北风吹过,天上飘下濛濛细雨。头戴竹笠,身披蓑衣,在山脚下锄田的农人急忙回家。蒲松龄急于赶路,冒着细雨过岩庄,已是莱芜地界。他登上高岗,雨收云散,夕阳返照,归巢的鸟儿在天空迅捷飞翔,群山雾气氤氲。屈指一算,走出青石关已百余里,家乡渐行渐远。他不由得勒住马缰,回眸北望,落日沉沉,故乡渺渺,他不禁想起家人……

我们越俎代庖替三百年前蒲松龄设计段“思乡词”:

家里那点儿存粮不要被虫蚀鼠咬吧?

秋雨绵绵,三间老屋不要漏雨吧?

秋粮收了,得抓紧种好小麦吧?

催税的人不会登门叫骂吧?

年迈的母亲肯定在挂念远行的儿子?

上抚老、下养小的贤妻有没有累坏?

箬儿是不是好好学习“诗云子曰”?

篪儿是不是扯着小姐姐蹀躞学步?……

这样为大作家设计思乡词太缺乏诗情画意吧?

须知,蒲松龄原本是个极其普通的贫寒读书人。

蒲松龄来到沂州,住到旅舍休息,与书生刘子敬住一个房间。雨越下越大,没法赶路,只好静下心等着天晴。秋雨敲窗,长夜寂寞,两个一见如故的读书人天南地北说起奇闻轶事来。

刘子敬问:留仙,你喜欢狐仙故事吗?

蒲松龄说:当然喜欢,我们淄川到处都有这样的故事。

刘子敬说:想听一个书生跟一狐一鬼生死相恋的故事吗?

蒲松龄素来喜欢这类故事,忙说:愿闻其详。

刘子敬从背囊里取出篇文章:王子章写的《桑生传》。一个狐狸精,一个女鬼,同时爱上桑生,开始还互相吃醋,后来为了夺回桑生的生命,二女妒念顿消,亲如姐妹,她们为爱情而死,为爱情而生……

蒲松龄马上被这凄美离奇的爱情故事吸引住,靠着一目十行的读书本领,他立即记熟了这个非常奇异却描写略显笨拙的爱情故事……在此后的日子里,他反复琢磨,如何把这盘半成品菜,烹制成聊斋美味……

第二天天蒙蒙亮,蒲松龄登程赶路,这里是山东和江苏接界处。蒲松龄催马扬鞭,日夜攒程,歇脚于一个清静的小湖旁。稍作休整,又起身赶路,只见残月斜照着长满花的小汀,湖中水气冥冥,晨雾朦胧,秋野昏昏,似乎可以看到点点鬼火。他感慨:从遥远的北方往江南跑,顶风冒雨,不知道孤身走了多少路程?真像李白写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啊!是什么人在那儿吹笛子?偏偏吹的就是伤别离的“关山月”,更让离家的人伤感不已……

万里风尘南北路,一蓑烟雨短长亭。

何人夜半吹湘笛?曲到关山不忍听。

(《早行》)

蒲松龄惊奇:离开淄川时,已秋风飒飒,落红无数。江淮一带却依然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江淮和淄川风光如此不同。坐在徐徐前进的船中,他心情比刚离家时好点儿了,尽管有点儿寂寞,但能够听偶遇的朋友谈些鬼故事,真不错啊。哪儿都有这样的动人故事。听着这些故事,再坐到顺风顺水的船上,好像自己成了仙!从船上眺望岸边,落日余晖中,赶路旅客骑着马急速向渡口奔驰,飞奔的马蹄似乎踏着天边云彩。真像杜工部《重题郑氏乐亭》写的“向晚寻征路,残云傍马飞”。归林的鸟儿向西边地平线飞着,好像想衔住那眼看就落下的太阳。绿波似乎跟天边联接起来,船夫一边摇着橹,一边悠扬地唱船歌,你唱一声“哎——”,我回一声“来——”。多像柳宗元《渔翁诗》写的“欸乃一声山水绿”!绿水白沙,落日飞鸟,一幅多美丽的图画!

蒲松龄有着为国效力、光宗耀祖的殷切愿望,有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出将入相的壮志豪情,却不得不暂时离乡背井、给人做普通幕宾:

青草白沙最可怜,始知南北各风烟。

途中寂寞姑言鬼,舟上招摇意欲仙。

……

(《途中》)

蒲松龄来到黄河边。千百年间,黄河入海口像条巨龙尾巴,在山东、江苏间来回摆动、改道。康熙年间(1662—1722),黄河由河南郑县、开封、商丘入江苏北境,再经过铜山、宿迁、淮阴、涟水注入黄海。蒲松龄到了黄河北岸。蒲松龄第一次看到“母亲河”,发现黄河如此汹涌澎湃!高大的楼船——不是官船就是巨商之船吧——被巨浪耸起,像给送上天!当地人说:黄河脾气最好的时候是五更天。没想到,五更时,黄河已风急浪高。

蒲松龄登上渡船,头天喝的酒还没醒,迷迷糊糊看到河边人影恍惚,黄河水深浪高,散发着鱼腥味儿。他猜想,这水底下大概有蛟龙出没吧?从船舱窗口看出去,一丛丛绿绿的芦苇从船边一闪而过,已看得到对面长堤上一片青翠。船夫显然见惯风急浪高的“世面”,一边在浑黄的河水中行船,一边兴致勃勃唱着歌儿。船儿惊起的一只只水鸟,忽喇喇向远方飞去。

蒲松龄过了黄河,经淮阴,过淮安,宝应终于到了。

他想念母亲和妻儿,一到宝应,就写下《寄家》:

年来憔悴在风尘,貂敝谁怜季子贫?

瑟瑟晚风吹落木,萧萧衰柳怨行人。

秋残病骨先知冷,梦里归魂不记身。

雁足帛书何所寄?布帆无恙旅愁新。

风尘奔波憔悴,衣服都破了也没人同情。看着眼前纷纷飘落的树叶,设想亲人肯定在埋怨外出谋生者还不归家。梦里回家,醒了不知道身在何处,嗅着扑鼻的桂花香,恍然大悟是在异乡客居。天上那轮明月正照着相隔千里的亲人。听着倾诉乡愁的笛声,家乡望不到头,不禁泪下!

蒲松龄到达宝应。宝应毗邻大运河,山明水秀,湖似明镜,山如浓黛。蒲松龄喜欢站在湖边,看澄澄湖水上倒映的夕阳。湖面上荷花盛开,五颜六色的蝴蝶在花间飞舞。鱼翔浅底,长脚鹭鸶在水边觅食。他不禁想起郢中诗友无忧无虑在济南大明湖游玩的情境。看到路边新栽的柳树,更想到,陶渊明做彭泽令时栽过同样的柳。自己跟陶渊明一样怀才不遇,可远不如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做过知县,自己却仅是知县延请的幕宾。这种感伤情绪反映在一副感叹命运多蹇的对联中:

壮志尚未酬空向金城悲杨柳

前身得何孽欲搔短发问青天

带着忧郁和辛酸的心情,蒲松龄开始幕宾生涯。生平唯一一次混迹官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看到了既强大又腐朽的封建官场的黑暗,见识了达官贵人的醉生梦死和强盗嘴脸,也目睹了老百姓的啼饥号寒。

二 故人憔悴折腰苦

书启师爷实际是县官的私人秘书。蒲松龄给孙蕙起草呈文、公告、来往信件。这些文字都收进《鹤轩笔札》。手稿本由孙蕙带回家乡,共四册,前两册为蒲松龄手稿。

宝应位于江苏中部,大运河之旁,是水陆要道。宝应古名“安宜”,南齐时置县,唐代改名为“宝应”。故曾在这儿做过知县的孙蕙有时也被称“孙安宜”,如在珍贵抄本《聊斋偶存草》里,蒲松龄诗《寄孙树百》就题作《寄孙安宜》,这是人以任职所在地为名,宛如骆临海、柳柳州——骆宾王曾任浙江临海县丞,柳宗元曾任湖南柳州刺史。

康熙七年(1668)、八年(1669),暴雨成灾,河流多次决口,江淮水乡满目疮痍。康熙七年沥青沟决口,第二天地震,接着数日狂风,“卷巨浪至城下,村落庐舍俱为水侵”。康熙八年(1669),高邮清水潭决口,宝应再次被淹。康熙九年(1670),清水潭决口仍没堵上,房屋都淹在水里。数载奇荒使得宝应人民游离失所,卖儿卖女,浪迹他乡,“嗷嗷呺腹,四散如鹊”。

蒲松龄到宝应后,除了为孙蕙起草文告、书信之外,还常随同孙蕙视察民情,送往迎来。孙蕙来到这个“牛马冲疲”的地方,常感到地方官不好做。蒲松龄观察到孙蕙身上发生几件事:

蒲松龄一到宝应,就听说不久前孙蕙与河道总督罗多发生了矛盾。因为连年水灾,运河淤滞,往北京运粮运物的船只难运行,管理河工的河道总督罗多命令孙蕙召集七千名百姓挖河,孙蕙体恤民情,只征一千名百姓应河工,惹恼河道总督罗多,扬言“大计”(朝廷考查地方官员)时弹劾孙蕙。百姓闻言,两万多人争先恐后聚合到河道,六天完成全部任务……道光《重修宝应县志》卷十五《名宦》,孙蕙诗《浚河行》都记载此事。蒲松龄赞扬孙蕙爱民举止,写下《闻孙树百以河工忤大僚》:

故人憔悴折腰苦,世路风波强项难。

吾辈只应焚笔砚,莫将此骨葬江干。

看到如此不公平的官场,真想把笔砚都烧了,再也不读书,再也不去求功名!

康熙十年(1671)春天,蒲松龄看到京城的邸抄有关对孙蕙的评价,大概是为孙蕙未得“卓异”感到不平,写下《三月三日呈孙树百,时得大计邸抄》安慰孙蕙:

但余白发无公道,只恐东风亦世情。

我自蹉跎君偃蹇,两人踪迹可怜生。

除了不管多大官、多有钱的人,一样都长白头发,世上再也没什么公道可言。只怕大自然的风也会随着世故人情而刮!蒲松龄并未以雇员自居,而是把孙蕙当成有共同理想追求却不为现实社会理解的朋友。

蒲松龄为孙蕙起草给上司的信,经常搜肠刮肚,找出恭维那些达官贵人的词语。如称布政使慕天颜“济世雄才,匡时上哲”,称按察使陈某“经纬全才,朝野重望”;称布政使徐某“凤阁奇才,龙江伟迹”;称曹知府“白珩粹黄,紫电雄才”;称麻总督“一代名臣,两省福曜”……孙蕙写给上级的信,大都说明有“一芹上献”,送礼。

慕天颜被孙蕙看成是挡风墙。一听说慕天颜将走马莅任江苏布政使,孙蕙马上让蒲松龄代写封恳切得体的书信,拉近二人关系:

数月前偶接邸报,知老大人荣任南藩,不觉狂喜者累日。夫婴儿仆地,见家人至则长啼,卑职身履汤火,若引手拯救之力,非老大人而谁望哉!兹献一芹……

(代孙蕙《上藩司慕小启》)

孙蕙认为自己与布政使有特殊关系,近水楼台先得月,应得到格外关照。孙蕙为什么因慕天颜到来欢欣鼓舞?因为慕天颜与孙蕙二祖孙宗元是“同年”,都是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孙蕙年轻时还见过慕天颜。

慕天颜,《清史稿》卷二七八有传。他是甘肃静宁人,做过江苏布政使、江宁巡抚等。孙蕙江苏任职期间,慕天颜一直炙手可热。孙蕙注意和慕天颜拉关系,成了他防备罗多这类“大僚”弹劾、穿小鞋的护身符,成了他被提拔的条件。

人在官场,会巴结上司,会送礼,是学问,也是幸运。长官收礼才办事。下级如何巴结讨好上级?如何送上不花钱的大礼——悦耳动听的恭维?如何投其所好送礼?送礼达到什么效果?……向上级表功、诉苦、求援、送礼、说情,是蒲松龄给孙蕙代笔的重要内容。

《上藩司徐》,信中希望宝应县前任知县抓紧交接政务。送上这封信同时,免不了送礼。新上任的县官送礼,布政使收下,是多大面子?孙蕙诚惶诚恐、感恩戴德:“前者一芹上献,未蒙叱茹,悚仄悚仄。”

康熙九年(1670)底,蒲松龄代孙蕙给巡抚写信,请求解决宝应驿站经费不足,蒲松龄即使写报告也能写得才气满纸,几句话,把困境形容得苦不堪言:

卑职以蕞尔之微员,任残疲之灾邑,民风则刁顽也,里甲则疲敝也,河道则雍塞,而驿递则繁难也,又兼以数年前已竭之民力,值千古未有之奇荒,真如千百万片之破甑,乃令卑职从首至尾片片而合之。

(代孙蕙《拟请拨补驿站上巡抚书》)

孙蕙既得和上级打交道,也得与同僚、地方豪绅打交道,还得应付来打秋风者。《鹤轩笔札》留下一位七品官应付种种局面的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