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谢志峰艺术人生
18814000000034

第34章 收藏天地外,艺术抒情怀(2)

谢志峰高度赞扬了一代文豪苏东坡诗词、书法的伟大的成就和创举,同时也热情地赞美了苏东坡的人品、书品、诗品,达到众之仰目的完美境界,使诗情、画意、理趣三者紧密有机地结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传统道德美的启示。

此外,谢志峰的赏石诗,亦极富个性特色。他藏石、写石、塑石都是他胸中之石。他把毫无生命的石头人格化,折射出生命永存的灵通之石,如他的题石诗:

作画为石不计年,功夫深处渐天然;有缘到处逢知己,若是无缘去补天。

谢志峰深知“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这个道理,自古以来,画石的难度极大,要表现石之美,必须以诗去充实画面,达到诗画合一的完美艺术境界。他充分运用了自己藏石、玩石、赏石的丰富经验和深厚的文学修养,用来突出、深化、丰富、完美自己的艺术,更好地表现自己作品的主题和意境,使其画石的作品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和层次,并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人风格。给石以深远的寓意,从而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启示,令人喜爱的意境。

最后,我再向读者推介我所收藏的谢志峰的“赏石篇”,原文如下:

古今赏石,代有名士,晋陶渊明,唐白居易,宋有石痴,东坡米芾。当代顽仙,属沈钧儒,惜石如命,长与石居。石无言处,见真善美,瘦皱漏透,凹凸古奇,千峰万壑,尽入胸襟。三山五岳,坐而得之,吾生好石,慕其静默,爱其坚实,永恒博大,斯为榜耳。

1995年深秋谢志峰撰文并题

“赏石篇”既是诗,又是赋,全文92字,为四言体,共23节。全诗既是作者的叙说,亦是石的叙说。这是叙事诗,不是抒情诗。从陶渊明讲到沈钧儒,时间的跨度约为1500年,怎样浓缩,怎么完成与完善这样的大跨度?只有中国古体诗词可负此重任。但是更重要的是作者对石文化有极其深厚的积淀。不懂得石文化,或说对石文化一知半解,都不可能写出“赏石篇”强烈的跳跃,或者说时空大跨度的跳跃,是“赏石篇”最显著的特点。“晋陶渊明——唐白居易”时空跨度五百年。陶渊明——自居易,不同时代的石痴,在诗的第四句就完美了两代石痴。“宋有石痴,东坡米芾”又是一次时空大跨度的跳跃。宋代玩石成风,何止东坡米芾。但作者树起了两个典型,两面旗帜——东坡、米芾。再一个时空大跨度——“当代顽仙,属沈钧儒,惜石如命,长与石居”。从陶渊明、白居易、东坡、米芾,至当代顽仙沈钧儒,完成了从古代至当代玩石的旗帜人物,代表人物。以下便是把石头拟人化地真情描绘:“石无言处,见真善美,瘦皱漏透,凹凸古奇”,四句乃审石标准。“千峰万壑,尽人胸襟,三山五岳,坐而得之”,把自然之石尽人作者心胸。“吾生好石,慕其静然,爱其坚实,永恒博大,斯为榜耳”这五段写好石之因为坚实、永恒、博大,以石为榜样,完成赏石、赞石这一永恒主题。

此为四言诗,有诗经之遗韵。四言诗可兼叙事与抒情,最易直抒胸臆和大跨度的时空跳跃。这诗之所以成功,乃是诗人胸中藏石,视石如命而结出的诗歌奇葩,是中华石文化史上难得的艺术之果。

二、书卷气流光溢彩。——谈谢志峰的书法艺术

可以这么说,节香楼一年四季,翰墨飘香。

习字和读书一样,几乎是谢志峰每日的必修课。读书万卷,下笔有神。

谢志峰的书法,是充满书卷气的。文人书法自成一格。

他的书法是从禾坪用木炭当笔练出来的。他先临帖,主要是颜真卿、柳公权、王羲之、王献之和怀素、张旭等著名帖本。后又临碑,如曹全碑、石门颂、张迁碑、石鼓文等。他的书法,笔划沉着健劲,正如不拘,庄重而不呆板,又兼有颜体方圆兼施,端正俊秀的飘逸。

谢志峰很幸运,他从师于容庚、商承祚、胡根天大师门下,这三位既是大学问家,又是书法大师。谢志峰有幸成为他们的入室弟子,严格而善诱有加。更难得的是通过胡根天的介绍认识了画坛刘海粟大师。他们各自向谢志峰传授自己的书法心得,容庚、商承祚二大师指点谢志峰练习金文、秦篆,刘海粟鼓励谢志峰多习石鼓文,以中锋运笔,从而使谢志峰的书法艺术从无法到有法,大有长进。刘海粟虽已90高龄,但仍云游全国。他一到广州,谢志峰便多次登门请教,努力研究刘海粟的书法。谢志峰在“介绍刘海粟大师的书法艺术”一文中写道:“笔者(谢志峰)为了研究刘海粟的书法艺术,曾多次登门请教,得到他热情亲切的教诲,获益非浅。同时,还欣赏了他南行写生的一批油画,感受甚深。海粟翁用书法行草笔意,‘写’油画,这是大胆创新,既富有强烈的油画特牲,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很有中国画的韵味。真正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不愧为大师。”

“海粟翁的油画、中国画有高深的造诣,一定程度得益于他的书法功底。所谓书画同源,盖画源于书,出于此理。”刘海粟大师对谢志峰谈到他的油画溶入中国书法艺术很感兴趣,刘海粟大师很高兴,甚至有点激动,他说:“几十年中外许多学者研究过我的书法,也写了许多文章,还没有人提出过这一见解,你算是我国第一个提出来的。记得在1931年,我在巴黎开画展,法国有一位著名作家路易.拉鲁阿,他看过我的画后,也曾说我的油画中有书法。此一评论只有我知道。时隔半个世纪你又提出来了,说明你对我的书法艺术研究有独到的见解。”谢志峰把海粟翁这番评价视为“海粟翁对后进的鼓励,奖掖的良苦之心。”师承刘海粟大师,从研究他的书法艺术着手,这是谢志峰拜师学艺的一个窍门、绝活。

刘海粟还向谢志峰传授学习书法的经验。他主张首要者是人品,次为心胸学识,要学传统,苦练基本功,要师法自然,高于自然,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才会有时代的气息。他说,学书还要讲究执笔,大小字均应悬腕,写出来才有韵昧,抓死了,写出来便没有味道。向容庚、商承祚、胡根天这些大学者学艺,谢志峰都从研究他们的书法艺术着手。例如,执笔悬腕,谢志峰一直坚持,所以谢志峰的书法,遒劲沉实,特别楷书左撇,如刀韧利剑,寒光闪烁,令邪魔退避三舍。学二王怀素,亦同此理。怀素之狂草,龙飞凤舞,群鹤翱翔,貌似朦胧而清醒聪慧,王羲之《圣教序》道逸挺拔,浑然天成,用笔多变,且变得和谐、得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谢志峰学二王,学怀素,学颜、柳,就是学其精髓,以扬长避短,补自己之短。试看谢志峰楷书,一看就知是颜体骨骼,又兼有柳体之灵秀。行书草书,则发自胸臆,可放可收,飘逸动情。可见,谢志峰临帖,临碑,自有章法,钻进去,跳出来。他紧记刘海粟大师教诲,钻进去易,跳出来难。因此,更应在难字上下功夫。这种学习方法,使谢志峰的书法博取众家之所长,却又在众家所长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格的谢志峰书法艺术。

三、立身、铭志、寄情——细说谢志峰的文人画

谢志峰的绘画,推出发表的不多,但到谢志峰节香楼观摩,你会大吓一跳,他和唐云、程十发、徐邦达,以及关山月、黎雄才、赖少其、杨之光大师、名家合作的画,真不少。能和这些大师、名家合作,虽是题款、补笔,但也可看出谢志峰的绘画已经达到一定的档次。试想想,如果不是旗鼓相当,门当户对,你的作品能与大师在一张纸上一起“涂鸦”吗?我很认真揣摩谢志峰与程十发合作的作品。这位我“五百年前共一家”的同宗,很忙,也很傲。“傲”不是一件坏事,它是对媚俗、庸俗的拒绝和排斥。它重形而上,而轻形而下。如程十发和谢志峰、曹用平合作的“兰石图”。程十发题诗为:“士贵有志,志高为峰,兰蕙其傍,芳香馥郁。”由此可见他们之间是一种友谊,一种真诚,一种奖掖与鼓励。关山月与黎雄才,都是当今中国画坛大师。他们生活在广东,谢志峰和他们接触的机会较多,合作的作品几乎年年换新。他们多在谢志峰的作品中题款补笔,令人羡慕不已。胡根天去逝后,关山月与黎雄才就成为谢志峰的老师。

谢志峰与关山月合作的画亦极为难得。与黎雄才合作的次数几乎每年几件,从画面看,两人合作十分融洽和谐。

谢志峰的绘画,题材极广,涉及山水、花鸟、人物。花卉多为“四君子”,这主要出自谢志峰对梅竹的偏爱,故他画的梅,苍劲挺拔,峥嵘傲骨,给人以奋发激昂、欣欣向荣的朝气;竹则瘦劲,错落有序,静中有动,尾梢直指白云,虚心而有节。山水则随心所欲,泼墨润笔,可圈可点,山水文章,出自胸臆。谢志峰作画,不是为画而画,而是通过画来表现和反映他的立身、铭志、寄情。也就是人品与画品相一致。是典型的现代中国文人画,他不拘一格,博采众长,看似无法胜有法,看似无师却有师。得益其收藏书画的丰富,得益于当代名师的指点。

“我每至节香楼,必欣赏谢志峰的画,尤其是画石和人物画。我收藏一幅谢志峰的佛祖相,用朱砂画成,佛祖肃穆宁神,盘腿端坐莲花池间,仿佛为超度众生冥苦思索。让瞻仰者一眼看到佛祖心如明镜。画面谢志峰题东坡词——穷又如何,富又如何,不穷不富又如何,江河成路路成河,几番风雨几番晴和。愁风愁雨愁不尽,总是南柯”。题款充满辩证法,也充满禅机。题款布局如千峰万壑,款款江河,耐人寻味。

谢志峰开始多画梅竹,为画坛大家看好。唐云先生从沪来穗,在节香楼赏玩文物,对谢志蜂书画作品,赞赏不已。

但对谢志峰的创作方向另避蹊径,鼓励谢志峰画石。

“画石?”谢志峰不解地问。

“对画石。”唐云把手中的杯子咣一声放到桌上。

“画石,极难,且无师仿效。”谢志峰沉吟地说。

“难?不难要你去啃,去攻?试想,历史上画竹画梅的不少于千万,而画石历史上屈指可数,而且石愈丑愈美,苏东坡曾说过,丑到极处美在其中。”唐云如是说。

“好!接受唐老指导,我决心画石。”谢志峰终于接受唐云的意见。

从此,谢志峰专攻画石,越画越难,越难越画,从画大自然之石,到画胸中之石,把石之皱瘦漏透,画成石之五官内脏。石虽丑陋,却又美在其中。审石者都懂得,丑到极处就见其美。中国历史上何有那么多石痴?晋陶渊明,唐白居易,宋代东坡、米芾,全是大名家、大学者、大画家,这是因为石与人居,石与人缘,人离不开石,离不开大自然。神话女娲补天,曹雪芹作石头记,吴承恩写《西游记》,都由石头做缘起。所以,画石就要画出石之美,石之灵性,石之品格。现在,你可以看到谢志峰画石的作品,有和关山月合作的,有和黎雄才合作的,有和程十发合作的,有和唐云合作的。其中有一幅谢志峰画石、关山月以清代初期李焜的诗题记:“名芳石陋,石不如人;石固名浮,人不如石;石在名留,人因石永;名增石重,石赖人尊。”真是诗好,字好,画石更好。谢志峰常和朋友提他“六十变法”,就是说他60岁艺术创作质的飞跃。其一就是攻破画石难关,把石画得有血有肉,有灵性,给石赋予人格化。否则,关山月、黎雄才大师会与谢志峰合作吗?我收藏一幅谢志峰的画石,题曹雪芹石头诗,置于饭厅墙上,一日三看,爱之难舍。《南方日报》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范长江新闻奖得主李钟声,看后叹为观止,以为谢志峰把石头画活了,好像有话言说,欲言又止,极有性灵。我说:这是女娲补天漏下来的,它转世后演了一部《红楼梦》,何等威武悲壮。李总点点头,又认真欣赏谢志峰画上的题款,都说和画一样,出自心胸,一气呵成,余韵无穷。

综观谢志峰的画,可以说,其所画梅、竹、石,多以人品入画,表现其立身、铭志的人生哲学。其山水、花鸟、人物画,则重在寄抒情怀,倾诉自己对祖国河山的无限赞美与深沉的热爱。画花卉,亦抒发着时代的赞歌。如他和广东省长卢瑞华同志合作的绣球凌霄花卉图,题图诗是:“南粤近水花先发,锦绣凌霄次第开”。这是对广东改革开放大好形势的讴歌,反映了他浓烈的歌颂广东改革开放的炽热情怀,把他收藏之外的艺术推到了更新更高的层次。

四、陶塑胸中石,中国第一人

陶塑胸中之石,按谢志峰的说法,是他“六十变法”的重要内容。据说,中国陶塑史上尚无人系列地陶塑石山子。

谢志峰所以涉及陶塑界,一是因为谢志峰拥有大量的陶瓷瑰宝。反复赏玩后,陶瓷瑰宝已铸就了谢志峰的艺术灵魂;二是谢志峰收藏名石系列非常丰富,他对石的文化内涵及石的语言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从藏石、品石,到咏石、画石,使其胸中容有千万石,然后,又使胸中之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陶塑烧成之石;三是中山小榄陶瓷厂厂长何湛泉拜谢志峰为师,学习收藏鉴赏陶瓷,因此,为其提供了陶塑的泥土和窑场;四是谢志峰与石湾的陶艺大师刘传结为师友,他们欢迎鼓励谢志峰去试验,去研究。

谢志峰凭一腔热情,开始是带着图像“标本”,按图塑石,捏着一团团的陶土,捏了半天,泥巴总是泥巴,一个都捏不成。后来,谢志峰总结经验,离开了图样,捏自己胸中之石,很快就捏成了一个、二个、三个……终于把思维中的无形之石,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有文化内涵的通灵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