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四书五经入门
18791900000028

第28章 《周易》: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4)

阴阳五行学说是一种朴素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作用下发展和变化的,并认为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构成的。阴阳五行说并不把这五种基本物质归为具体的物质,而是把它们当作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五种属性,即五行。这五行相互制约、相互衍生,处于不断地循环、运动和变化之中。简单来说就是:五行相生,五行相克。

五行相生指的是: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了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金生水,因为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

五行相克,是因为天地之性:众胜寡,故水胜火;精胜坚,故火胜金;刚胜柔,故金胜木;专胜散,故木胜土;实胜虚,故土胜水。

阴阳属于阴阳五行学说立论的基础。阴阳与五行属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就是指无论阴或阳的内部还是二者之间都具备着五行的那种相生相克的变化。阴阳的内容就是通过五行来展现,五行属于阴阳内容的存在形式。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五行相生是五行循环永远不能打破的规律。比方说,春夏秋冬四季,它就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规则。春天以后必是夏天,“木能”必向“火能”的方向发展;到大暑时,阳气旺极必会转阴,就到了秋天;秋天以后必会是冬天,“金能”必会向“水能”的方向发展。又比方说,养生方面的内丹功,古人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就是:纳外气、养内气、和阴阳、通经络,并以“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贯彻其中,其基本原理就是阴阳互变,五行生克。

阴阳五行学说试图建构宇宙运行模式,解说自然现象的成因及其变化法则,对中国古代哲学和人们的现实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冶炼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周易》中的“阴阳”,是对“阴阳”观念的具体运用。阴代表消极、退守、柔弱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阳代表积极、进取、刚强的特性和具有这些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在“八卦”中,通过阴阳的移动与变化,用来代表各种自然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来推算时间的推移、自然的变化以及人生的各种际遇。比如说,人生的际遇。一个人的运气若能达到阴阳平衡就为吉祥,反之就会不利。阴阳的消长和转化都是指命局中的阴阳二气能量在行运中的变化状态。阴阳在转化的同时也同样表现为消长的性质。人的八字原局是静态的,只有大运流年的作用才会出现动态变化。当阴消阳长取得平衡时,在《周易》中,就体现为吉。

所以,《周易》中的“阴阳”是从天体变化、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中抽象出来的两个相对的概念,是“阴阳”变化的数理和哲理的具体运用。其基本思路是:阴阳交感而生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是阴阳的对立统一。而阴阳学说是建立在“阴阳”观念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一种理论。随后又发展扩充进了“五行”说,使二者融为了一个整体。可以这样来理解,阴阳学说是一种理论体系,而《周易》是对这种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尽管在时间上,《周易》要超前很多)。也可以这样说,《周易》是引导“阴阳”观形成理论的一盏指路灯。

6.《周易》六十四卦中包含了哪些哲理?

《周易》被后人冠以“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的理论根源。它所包含的一些哲理,成为了指导人们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进而形成了一种沉淀积累数千年而长盛不衰的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居安思危、乐天知足之类的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特征,以及中华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和为贵。这些哲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立统一。

对立统一指的是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周易》中,“乾”指天,“坤”指地,属于人所处环境中的两个对立面。孔子对其中的《乾卦》的解释是:“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其意思是说,天的起始浩大,万物就是因为有了它才开始,即万物都来自于天。于是,云气升腾,雨水下注,万物都有了自己的形态。阳光运行于终始,六爻得时而形成,时令乘着六龙,以驾御天道。天道在变化,万物有了自己的特性和行为方式,保全住太和之气,走向吉利。首先出现的是天下所需的众物,万国皆得安宁。

孔子对其中的《坤卦》的解释是:“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其意思是说,地的起始无边无际,万物依赖它而生成,所以顺承天道。坤用厚土载养万物,德性与天相合而无边无际,坤道能包含宽厚而广大,众物全得能顺。牝马和其他地上的生物,奔行于地而无边……安于守正之吉,是因为天道应合地道而无边。

天与地本是对立的。以人的感受来说,天所带来的刮风下雨、霜雪雷电之类的自然现象,都会给人身带来伤害。这明显与人的感受构成矛盾。但另一方面,这些自然现象又能促进作物生长,从而满足人的生理需要。所以,天与地看似对立,实际上是统一的,而用孔子的观点来说就是天道应合地道。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想过无拘无束的生活,但实际上,到哪儿都会存在着许多约束行动的诸如法律、法规的条条框框。这些都与人的内心需求构成矛盾,形成对立面。可另一方面,不以规矩,又不成方圆。一旦失去这些条条框框,人类社会势必会因个人贪欲的膨胀而陷入无休无止的争斗甚至残杀之中。这时,想获得一时的清静恐怕也难。正是有了这些条条框框,将人的欲望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避免了各种纷争。它所起的实际上是一种保护作用。人的欲望与约束欲望的法律法规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从特点上来说,《周易》中《乾卦》的刚与《坤卦》的柔、《比卦》的乐与《师卦》的忧、《震卦》的起与《艮卦》的止……所展示的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2)阴阳转化。

《周易》是通过阴爻与阳爻的变化来展现自然和社会现象,并反映人生乃至天下命运的吉凶的。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阴阳交感产生的,阴和阳是同一事物的对立面。《周易》就充分运用了这一原理。概括来说就是:“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为一体,这就是太极。到混沌两分时,就形成相互对立的天地两仪,一阳一阴。阴阳两仪各自内在的矛盾利害因素就构成了“四象”,把这个矛盾利害的基本因素进行推理,就有了八经卦所表达的基本卦象。

《周易》中的卦象揭示出:阴阳双方的消长变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其阴阳属性就会发生转化。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所说的:“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转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必然规律,其间包含着此消彼长的变化过程。比如说,一年四季中,由春天的温暖到夏天的炎热,就是一个阳长阴消,阴向阳转化的过程;夏天的炎热达到最高点后,必然会降温,成为向秋凉转化的起点,出现阳消阴长的现象;随后,阴继续增长,由秋凉转为冬寒,到达最寒冷点后,就成为由寒向暖转化的起点,此时阴消阳长,迎来又一个春天。如此往复循环,阴阳转化年复一年。这也就是《灵枢·论疾诊尺》中所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在人类社会中,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集体乃至一介百姓,从品德方面来说都有着刚正、坚强、勤劳、热心之类阳的一面,同时相伴的有猥琐、懒惰、庸俗、卑鄙之类阴的一面。当受到外力的作用,比如说个人欲念或他人胁迫,就会出现阴阳转化的情况。这时,既会有大义凛然的情形出现,也会有低声下气的情形出现。这期间,必然是阳能向阴转化,阴也能向阳转化。

《易传·系辞传》中写道:“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其意思是说,《周易》是圣人极尽幽深,研究神机莫测的一门大学问,正唯它的幽深,故能通达天下人的心志;正唯它的神机莫测,故能成就天下的一切事务;正唯它的神妙,所以似不见其急速,而自然快速,似不见其行,而能到达。孔子将这些称为“圣人之道四焉”。孔子的正心、修身观念,其实质就是弃劣转优的一个过程,所禀承的原理不就是阴阳转化的规律吗?如果不遵循阴阳转化,那岂不好人永远都是好人,坏人永远都是坏人了吗?一阴一阳的对立转化,是宇宙万事万物运动变化的不变规律,这就是道。孔子如此重视《周易》,恐怕就是推崇由阴阳之道而产生的善,并希望把它作为万事万物的天命之性。所以,阴阳转化的规律,可以说是孔子坚持追求道德之义和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一种信念。

(3)物极必反。

物极必反,指的是事物发展到极端后,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与此相近的意思还有全则必缺,盈则必亏等。《周易》的六十四卦中,基本上都存在着两极境遇:吉和凶。在谈到如何趋吉避凶时,就体现着物极必反的规律。

孔子对《周易·蹇卦》的解释是:“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往蹇来誉,宜待也。王臣蹇蹇,终无尤也。往蹇来反,内喜之也。往蹇来连,当位实也。大蹇朋来,以中节也。往蹇来硕,志在内也。利见大人,以从贵也。”其意思是说,《蹇卦》的卦象是(山)下坎(水)上,为高山上积水之表象,象征艰难险阻,行动困难。面对这种情况,君子应该很好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渡过困境。前进将会进入险境,后退将得到赞美,处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安心等待,寻找时机,不要轻举妄动。当人出现行动困难,面临艰难险阻的时候,孔子建议不要轻举妄动,而应该坚守正道,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让自己的行为合乎准则,然后联合自己内部的力量渡过艰难困境。这种力量,就是源自品德的力量,坚守下去,到时就会否极泰来。

在《周易·困卦》的解释中,孔子表达了同样的观点。所说明的都是人走到了(困)极的地步该怎么做。他的理念和信念支撑无疑都是熟稔物极必反规律的结果。

其实,《周易》广大精微,包罗万象,其间所包含的哲理非一言所能道尽,此处引出三点,权当抛砖引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