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王国
加纳王国是公元300年左右存在于尼日尔河上游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的、由非洲西苏丹索宁克人建立起来的王国。加纳王国在极盛时期控制着整个北非的黄金交易,因而,也被称为“黄金国度”。公元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北非开始了伊斯兰化进程。此后,加纳王国与北部的阿拉伯人有着频繁而大宗的贸易往来。
1076年,加纳王国出现转折。柏柏尔人建立的穆拉比特王朝占领加纳,曾经称雄一时的加纳王国被迫对其俯首称臣。此后,加纳王国虽然摆脱了柏柏尔人的控制,国祚却日渐衰微。13世纪初,加纳被索索人征服,后又为代之而兴起的马里王国吞并。
马里王国
马里原本是尼日尔河上游坎加巴(今巴马科附近)地区的小部落,曾经一度属于加纳王国。其于13世纪初期发展成为王国,取代并吞并了加纳王国。马里王国的兴起,凭借的是其控制了西非人与北非阿拉伯人的贸易通道。松迪亚塔是马里由部落发展成为王国的关键人物,正是他充分地利用了自己部落的有利位置,实现了部落的崛起。松迪亚塔死后,其子继位,进一步使得马里王国的版图扩大。
14世纪中后期,马里王国陷于内乱,国运渐渐衰落。1660年,已是日薄西山的马里,由于末代国王在一次战争中败走而灭亡。
桑海王国
桑海王国原本是先后臣属于加纳王国和马里王国的西非古国,约7世纪时由桑海人建立,14世纪末独立。15世纪后期,这个西非小国占领了马里王国的廷巴克图,并因此成为强国。
桑海王国最盛时,版图西至大西洋沿岸,北抵摩洛哥南部边境,东至尼日利亚与尼日尔地区。1591年,首都加奥被摩洛哥人入侵,桑海王室退至登迪继续抵抗,约1640年失败后解体。
从某个方面来说,加纳王国、马里王国与桑海王国是西非地区黑人统治的延续。自桑海王国瓦解后,这一地区再没有出现黑人土著建立的大王国。
12.为什么称恰卡为“黑色拿破仑”?
在非洲,若是提起拿破仑,可能会有很多人并不了解,但是,提起另外一个人,则几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祖鲁王国的缔造者——恰卡(Chaka)。
约1787年,恰卡出生在祖鲁部落酋长的家里。恰卡的母亲兰迪虽然也曾贵为兰格尼部族酋长千金,但父亲已故在先,她与祖鲁酋长辛赞格科纳未婚先孕在后,既已失势,复又失礼,自然不被世俗所容。后来,兰迪还是嫁给了辛赞格科纳,做了他的第三房夫人。1787年,恰卡出生。母子俩既不被辛赞格科纳待见,还常常受到下人的侮辱。转眼间,恰卡6岁了,在替父亲牧羊时折损了一只羊,父亲终于找到一个借口,将兰迪母子赶出了祖鲁部落。
于是,兰迪带着儿子返回了自己的娘家兰格尼部族,但同样遭受到千般辱骂、万般冷眼,直至1803年,他们被姆泰特瓦部族的酋长丁吉斯瓦约收留,终于结束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童年的万般艰辛使得恰卡很早就看懂了人心世事,他知道,唯有让自己变得十分强大才可以保护母亲。21岁,恰卡加入姆泰特瓦部族的军队。恰卡顽强、坚韧、不畏吃苦、极度耐劳的性格,使得他在军中生活得如鱼得水。
恰卡对姆泰特瓦部族的军队做出了两大贡献:其一,一改交战时远距离投掷长矛的做法,采用近身肉搏战术;其二,为了增强近身肉搏的杀伤力,他还主张以盾护身,并发明了短柄宽刃的矛。很快,1810年,恰卡在率领姆泰特瓦部族军队与其他部族作战时,不费吹灰之力就将敌人杀得片甲不留。
恰卡对其所带的部队进行了魔鬼式的训练,这样,便更能在近身肉搏中占得上风。后来,他还发明了一种全新的战术——水牛阵,即在作战中将军队分为主力、两翼与后援。主力与对手迎头激战时,两翼迅速对敌军形成包围之势,后援则助主力一臂之力。恰卡的军队本身又长于近身战,因而,往往能够将敌军合围且全部歼灭。
恰卡在姆泰特瓦部族中声名大噪,也正是因为有了恰卡,姆泰特瓦部族开始渐渐称雄于众多部族之中。后来,祖鲁酋长、恰卡的父亲辛赞格科纳来访,知道儿子已经成为骁勇善战的将领,便许诺未来会将酋长之位传给恰卡。谁承想,父亲死后,却将位置传给了同父异母的弟弟。
恰卡大怒,在丁吉斯瓦约的支持下出兵,一举夺回了祖鲁酋长之位。此后,他大举出兵周边部族,包括母亲兰迪的娘家兰格尼部族,有恩报恩、有仇报仇,把幼年时曾唾弃、侮辱过他的人,通通杀掉。此后,他不断出兵,兼并了周边的大部分部族。祖鲁族从原先的1000多人的规模迅速扩大。
1817年,丁吉斯瓦约在部族混战中被杀害,恰卡趁势将陷于混战的各部族一举兼并。此后,恰卡一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共兼并了100多个部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祖鲁王国,统治范围大致包括今天的津巴布韦、斯威士兰和南非。
1828年,恰卡被同父异母的弟弟丁干刺杀。恰卡的时代终结了,但他为祖鲁人建立起的庞大的根基,使得祖鲁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惧于任何周边部族,甚至能够在日后与来势汹汹的英国军队分庭抗礼。
在非洲人的心目中,尤其是祖鲁人的心目中,他是无可取代的英雄,因而,他被称为“黑色拿破仑”。
13.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创建者是谁?
约在1万年前,非洲的尼罗河两岸便已有非洲先民们居住,他们结群而居、共同劳作、共同生活,度过了漫长的远古蛮荒时代。直至公元前3500年前后,埃及尼罗河流域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数十个部落,这些部落拥有各自不同的部落边界与领地,并在长期的部落战争中渐渐融合,形成了上埃及与下埃及。上埃及以鹰为图腾,以白色百合花为政权象征,统治者头上戴白冠;下埃及以蛇为图腾,以蜜蜂为政权象征,统治者头戴红冠。
公元前3100年左右,在上埃及,有一位骁勇之人,叫美尼斯(Menes)。他原本只是一个部落首领,由于他的雄才大略,使得部落力量迅速壮大,最终征服了整个上埃及。早在美尼斯成为上埃及的统治者之前,就有统治者力图统一上埃及与下埃及,但没有成功。美尼斯极具抱负,在统一了上埃及后,同样致力于将下埃及收入治下。于是,他率领上埃及的部队,与下埃及在“白城”(即后来古埃及的首都孟斐斯城)决战,大败下埃及。至此,古埃及实现了统一。
在战场上,美尼斯骁勇善战,完成国家统一后,他又表现出了治国之才。在古埃及统一之前,下埃及的经济远较上埃及发达,因而,下埃及人对于美尼斯的统一举措颇有怨言。于是,为了对下埃及人施以安抚,美尼斯在上、下埃及分别加冕,自称为“上下埃及之王”;同时,给予上、下埃及在财政上的自治管理权。上、下埃及还拥有各自的宗教中心。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美尼斯对于下埃及便是放任自流的态度,他将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中心全部迁往下埃及,自己坐镇,从而巩固了对下埃及的统治。
整个埃及第一王朝,以美尼斯为始,共历8位法老,计2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