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非洲常识
18790700000022

第22章 非洲政治——复杂的棋局(1)

非洲的政治环境有自己的特色,一方面受各国经济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还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在非洲大陆,有一些非洲本地的国际组织,目的是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发展。而形形色色的非洲部落,使得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种族政策。通过了解非洲的政治,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知非洲大陆。

1.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是什么样的?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Apartheid)是指南非政府于1948-1994年推行的种族隔离制度。在种族隔离制度下,南非的人口按肤色被划分为4种:白人、印度人、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并且从教育、医疗、公共服务、住所、工作、社会福利等各个方面,限制除白人之外的有色人种的权利,将全南非的社会资源悉数倾向白人。

南非种族隔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律,来巩固其种族隔离的成果。诸如1949年颁布的《禁止跨族婚姻法》禁止不同人种之间通婚;《背德法》规定了对于跨种族恋爱的惩戒措施;1950年颁布的《人口登记法》规定所有人口悉数按种族登记,《集团地区法》划定了黑人的居住区域;1953年颁布的《隔离设施法》规定不同种族之间不得混用公共服务设施;1954年颁布的《班图人城市区域法》禁止黑人在城市定居……以上列举的这些法律,只是所有为加强种族隔离制度而颁布的法律里的冰山一角,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种族隔离制度在白人和白人之外的其他人种之间,砌起了一道坚固的墙,墙体之内保护的是白人的傲慢和优越感,而广大有色人种不仅丧失了很多物质上的权益,最重要的是,他们的心灵遭受了极大的创伤。

虽然在现在看来,种族隔离制度是十分野蛮的,但彼时奉行种族隔离制度的南非政府却振振有词:“南非共和国是一个多种族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习俗皆有所不同,语言也有所差别。让各民族各自发展,并不是种族隔离,而是各自发展。”

种族隔离制度自1948年开始实施起,便遭到了白人之外的有色人种的激烈反抗,同时,联合国、欧共体(欧盟)等国际组织纷纷对南非进行制裁,另外还有一些国家以与南非政府断交的方式表达不满。1989年9月,弗雷德里克·威廉·德克勒克出任南非总统,虽然德克勒克是一位白人,但他长期以来致力于废止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德克勒克上任之后的翌年,便释放了狱中的曼德拉,紧接着废止了一应种族隔离法律。1994年4月南非议会通过第一部临时宪法,规定所有南非人都有权利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种族隔离政策已从法律上废除。至此,在南非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种族隔离制度宣告破产。

1993年,德克勒克与曼德拉一起,荣膺诺贝尔和平奖。

2.非洲部落和国家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了解非洲部落与国家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非洲部落与国家各自的历史渊源。

“部落”在非洲拥有漫长的历史,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非洲先民们便以部落的形式结群而居,或狩猎,或游牧,或农耕。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部落渐渐形成了自己的秩序和礼法,并以此对部落成员进行有效的约束与管理。可以说,非洲的部落是非洲人在与自然的斗争中,为了最大限度追求生存的可能性而自发形成的,因而,部落是非洲最基本也最稳定的构成单元。

而“国家”对于非洲来说,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为了摆脱殖民统治而纷纷进行了民族独立运动,之后才建立起国家。与非洲长达几千年的“部落”历史相比,非洲的国家可以说是新生事物。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其疆界大都是由当初的殖民统治者在谈判桌上拿着笔和尺子草率划定,因而,很有可能在一些国家里包含了众多原本并无多少联系的部落;同样,一些原本属于同一部落的人,生生被划进不同的国家里,从而为独立后非洲的和平埋下隐患。

那么,非洲的部落和国家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笔者认为,二者是在相反相成的局面下,达到了动态的平衡。

一方面,部落是形成非洲多党制的基础,不同的部落之间通过支持不同的政党而实现权力的制衡,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推动非洲国家政治多元化和民主化的进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部落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往往会捆绑在一起,统治阶级为了巩固统治,需要借助当地部落的支持,而国家的统治阶级则反过来实现支持自己统治的部落利益最大化。

另外一方面,非洲一些国家的不稳定因素都来自部落之间的冲突和不和谐。如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乍得内战,便是乍得北方的武装部队与南方的部落之间的武装冲突;而苏丹于2011年分裂为苏丹和南苏丹,同样是由于北方和南方各部落之间的不和引起的。

当然,能与国家力量和国家意志相抗衡的部落均是一些较大的部落,而那些仍然保持着原始氏族社会生存状态的规模较小的部落,其生存与发展,则需要依附于国家了。

3.非洲有哪些不同的政治体制?

总体而言,非洲的政治体制有4种,即总统共和制、半总统共和制、议会共和制、君主立宪制。

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处于国家政治统治的中心地位,国家的最高权力由总统和议会分别执掌的政权组织形式。在总统共和制下,总统和议会均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中,总统身兼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军队统帅等职,拥有组阁的权力,不对议会负责。总统共和制是非洲大多数国家都采用的政治体制,有近2/3的非洲国家实行,包括埃及、埃塞俄比亚、安哥拉、博茨瓦纳、布隆迪、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等国。

半总统共和制是指同时兼具总统制与议会制的政治体制,是总统制与议会制折中的结果。根据法国政治学者杜瓦杰提出的半总统共和制的3个特征——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拥有一定的权力、内阁独立于总统之外——我们能够发现,非洲实行半总统共和制的国家包括多哥、刚果(金)、几内亚比绍、尼日尔、塞内加尔、津巴布韦。

议会共和制是指议会在国家政治统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体制。在议会共和制里,政府是由议会组建并对议会负责,而总统作为国家元首,则大多没什么实际的权力,只是象征意义上的国家代表。

而在非洲,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有3个,分别是莱索托、摩洛哥和斯威士兰。这3个国家的君主制均是典型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简称“二元君主制”。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集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与军事大权于一身。在这样的国家体制内,宪法为钦定,内阁成员为钦指。可以说,二元君主制是比较典型的封建专制时代的政体。

事实上,君主立宪制包括两种形式,除了非洲3个国家均实行的“二元君主制”外,还有一种叫“议会制君主立宪制”。相对于“二元君主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虽然同样是资产阶级与封建主义相互妥协、相互中和的产物,但资产阶级的力量占了上风,所以,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虽为世袭,但已经成为形式上的国家象征,真正的国家权力掌握在议会手里。

4.非洲政坛有哪些知名女性?

德拉米尼·祖马

提起德拉米尼·祖马(Dlamini-Zuma),便不得不说起她的两个身份:第一个身份是南非现任总统雅各布·祖马的前妻,另一个则是非洲政坛上叱咤风云的女政治家。显然,第二个身份给予她的光芒,深深地掩盖了第一个身份的光芒。

德拉米尼·祖马,南非前卫生部长;1999-2009年担任南非外交部长;2009-2012年担任南非内政部长;2012年当选为非盟委员会主席,成为非盟委员会首位女性主席。

作为非洲最具影响力的女性之一,德拉米尼·祖马被人称为“南非铁娘子”。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

埃伦·约翰逊-瑟利夫(Ellen Johnson-Sirleaf)是非洲历史上第一位民选女总统。自2006年当选为利比里亚总统后,目前已是连任第二届。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取得今天的成就可以说经历了颇多磨难:她曾于1980年和1989年利比里亚政府两次政变后,被迫流亡国外;于1985年竞选议员时,被当时的利比里亚政府以煽动罪名判处10年监禁;虽然迫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在关押几个月后被释放,但仍然受到了密切的监视。

当然,埃伦·约翰逊-瑟利夫因为其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学术背景,还有多年服务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美国花旗银行驻肯尼亚分支机构、世界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工作经历,再加上其在利比里亚波谲云诡的政治形势下的迅速成长,使得她最终脱颖而出,成为利比里亚乃至非洲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

2011年,埃伦·约翰逊-瑟利夫以其“因为女性的安全和权利而进行非暴力斗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乔伊丝·班达

乔伊丝·班达(Joyce Banda)是马拉维历史上第一位女总统。她于2012年4月7日就任马拉维总统,于2014年5月30日总统大选中败给来自民主进步党的总统候选人彼得·穆塔里卡,因而,乔伊丝·班达担任总统的时间差不多整整两年。2011年,《福布斯》杂志举行的“非洲最具力量的3个女人”评选中,班达名列其中。

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

让我们先来看看恩戈齐·奥孔乔-伊韦拉(Ngozi Okonjo-Iweala)的履历:1977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81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区经济发展博士学位;2003-2006年担任尼日利亚财政部长;2006年6月至8月担任尼日利亚外交部长;2007-2011年任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2011年7月就任尼日利亚经济统筹和财政部长。

虽然她在2012年与来自美国的金辰勇、来自哥伦比亚的何塞·安东尼奥·奥坎波在角逐世界银行行长时落败,但丝毫不影响她在非洲政界的影响力。

5.非洲联盟是个什么样的组织?

非洲联盟(African Union,缩写AU)简称非盟,是一个集政治、经济、军事于一体的非洲国家间合作组织。

非盟的前身是非洲统一组织。1963年,31个非洲独立国家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通过《非洲统一组织宪章》后宣布成立非洲统一组织。非洲统一组织的宗旨是:“促进非洲国家的统一与团结,加强协调非洲国家为提高生活水平所做的努力,捍卫非洲国家的独立与主权、领土完整,从非洲根除一切形式的殖民主义,促进国际合作。”

1999年9月,非洲统一组织第四届特别首脑会议决定成立非洲联盟。2001年7月,第37届非洲首脑会议决定正式向非盟过渡。2002年7月,非盟举行第一届首脑会议,宣布非盟成立。

在介绍非盟的成员国时,权且分为以下几个部分:49个成员国、4个被暂停资格的会员国、1个存有争议的成员。

49个成员国分别是:阿尔及利亚、利比亚、苏丹、突尼斯、贝宁、布基纳法索、乍得、科特迪瓦、冈比亚、加纳、几内亚、利比里亚、马里、尼日尔、毛里塔尼亚、尼日利亚、塞内加尔、塞拉利昂、多哥、佛得角、喀麦隆、赤道几内亚、加蓬、刚果(金)、刚果(布)、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安哥拉、博茨瓦纳、科摩罗、莱索托、马拉维、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斯威士兰、南非、坦桑尼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布隆迪、吉布提、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卢旺达、塞舌尔、索马里、乌干达、南苏丹。其中,南苏丹于2011年独立后加入非洲联盟,是非洲联盟迄今最新的成员国。

4个被暂停会员国资格的国家分别是:马达加斯加、几内亚比绍、中非、埃及。马达加斯加于2009年、几内亚比绍于2012年4月、中非于2013年3月、埃及于2013年7月分别被非洲联盟暂停会员国资格,理由是这4国以违宪的方式发动了政变或推翻了民选政府。

1个有争议的成员是西撒哈拉。

值得一提的是,摩洛哥原本是非洲统一组织的成员国,但是,早在非洲统一组织改组成为非洲联盟之前的1986年,摩洛哥因抗议非洲统一组织吸纳西撒哈拉为其成员国而退出。

非洲联盟在促进非洲的和平、稳定与发展,推动非洲的一体化进程、实现非洲政治民主化与社会平等化的过程中,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我们能从非洲联盟历届大会上的讨论专题窥得一二:如2003年,即非洲联盟成立翌年的特别首脑会议上,便以非盟宪章修订案的方式,强调了加强妇女对非盟事务的参与度,同时增设非洲和平与安全理事会为非盟正式机构;同年,在第二届非盟首脑会议上,即着重探讨了“消除地区冲突和防治艾滋病”的议题。